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7107-1522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7107-152255
論文名稱
Title
笠詩社戰後世代八家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0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9-07
關鍵字
Keywords
拾虹、郭成義、鄭炯明、陳明台、曾貴海、江自得、陳鴻森、李敏勇、世代傳承、戰後世代、笠詩社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8 次,被下載 430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300 times.
中文摘要
「笠」創社至今未曾脫期所積累而成的豐富史料,早已引起學界的關注。「笠」的發展業已歷經「詩學批判時期」、「鄉土現實時期」、「社會批判時期」、「本土精神時期」四個階段。如果,「笠」集團本身都已經有四個階段的轉折,考量「笠」參與詩人之眾及發表作品的質量,則世代間更當分別釐析,作為一獨立的研究議題。因此,本論文希望接續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探看「戰後世代」如何以個人質性詮釋他們對「世代傳承」的領受與突破,以期裨補「笠」集團研究的進深與接棒。
首先,第二章簡略地說明與他們登場息息相關的文學場域和社會脈動。因「戰後世代」終戰後出生,故時代背景以戰爭結束為起點,而千禧年至今雖已八年,正在形成的歷史不易定位,因此本章簡述截至九○年代為止。
第三章至第十章的詩人專論處,以人各一章的方式,察考李敏勇、陳鴻森、江自得、曾貴海、鄭炯明、陳明台、拾虹、郭成義八位詩人「風格的形成」,先交代詩人的文學歷程,垂直性的探索詩藝轉折,再以核心主題作水平面釐析,以期彰顯詩人的關注面向。
第十一章的結論,旨在探究戰後世代在「笠」譜系上和現代詩史上的位置,肯定他們擴大並深化了「笠」的集團版圖,在文學上承繼前行代釘根本土、批判威權體制和不平之鳴的傳統,開創類殖民思考並堅守在野監督當權的立場,一貫地批判國府與民進黨政權;在詩壇上,他們挑戰前行代中心論述,不叫一同競勝的「新生代」詩人專美於前,於主體性、現實精神尤有特出表現。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笠「戰後世代」的義界……………………………………5

第二章 笠「戰後世代」長成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戰鬥文藝與「現代派」遞嬗………………………………9
第二節 笠「戰後世代」與「新生代」詩人群體的異同…………13
第三節 解嚴前、後……………………………………………17

第三章 李敏勇論
第一節 文學歷程……………………………………………20
第二節 顯影詩學……………………………………………24
第三節 鎮魂歌與島嶼心情……………………………………30
第四節 戒嚴風景……………………………………………39
(一)銅像陰影 …………………………………………… 39
(二)不死的鳥………………………………………… 44
第五節  思慕與哀愁…………………………………………… 50

第四章 陳鴻森論
第一節 文學歷程…………………………………………‥58
第二節 歷史的凝視…………………………………………61
(一) 雙重的敗北 ……………………………………………61
(二) 戰後的延長戰線 ……………………………………67
第三節 主體性辯證 ………………………………………… 71
第四節 政治批判………………………………………………78
(一) 質疑黨國威權………………………………………‥78
(二) 在野立場 …………………………………………83
第五節 愛與人生……………………………………………88
第五章 江自得論
第一節 文學歷程………………………………………………95
第二節 聽診器的那端……………………………………………99
(一)醫師手記…………………………………………………99
(二)社會沉痾………………………………………………102
(三)反璞歸真………………………………………………106
第三節 時間之殤……………………………………………112
第四節  福爾摩莎的傷口………………………………………118

第六章 曾貴海論
第一節 文學歷程………………………………………………128
第二節 作家身份證……………………………………………130
第三節 女性印象………………………………………………134
第四節 國族血脈………………………………………………140
第五節 綠色心靈……………………………………………149

第七章 鄭炯明論
第一節 文學歷程 ……………………………………………161
第二節 現實詩學……………………………………………164
第三節 人道關懷……………………………………………170
(一)時代悲劇……………………………………………170
(二)小人物的辛酸…………………………………………176
第四節 愛情政治學……………………………………………179
第五節 黎明前的黑夜………………………………………184

第八章 陳明台論
第一節 文學歷程……………………………………………193
第二節 孤獨的位置…………………………………………195
第三節 遙遠的鄉愁……………………………………………200
第四節  抒情的變貌……………………………………………207

第九章 拾虹論
第一節 文學歷程………………………………………………212
第二節 漂泊之歌……………………………………………213
(一) 苦悶的象徵………………………………………213
(二) 鄉愁的隱喻……………………………………………217
第三節 情詩與肉體造型……………………………………223
第四節 歷史見證……………………………………………228

第十章 郭成義論
第一節 文學歷程……………………………………………236
第二節 戰後新生代的困惑…………………………………238
(一)國族認同的心路歷程…………………………………238
(二)政治現實的批判……………………………………242
第三節 抒情精神……………………………………………246
第四節 日常性的詩…………………………………………251

第十一章 結論
第一節 戰後世代與笠詩社…………………………………256
(一) 前行代對戰後世代的影響…………………………‥257
(二) 笠戰後世代的影響力…………………………‥……263
第二節 笠戰後世代的詩史位置…………………………‥265
(一) 爭取發言權 …………………………‥…………265
(二) 投影民族與現實的深度………………………‥268
(三) 八位詩人的風格特色…………………………………273

參考書目……………………………………………………………276
附錄:詩人作品評論索引………………………………………28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詩人詩文集(依詩人生年排列)
曾定宇(1945〜)
《船:拾虹詩集》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2000
曾貴海(1946〜)
《台灣男人的心事》 春暉出版社 1999
《孤鳥的旅程》 春暉出版社 2005
《南方山水的頌歌》 春暉出版社 2005
《原鄉•夜合》 春暉出版社 2000
《高雄詩抄》 笠詩刊社 1986
《憂國》 前衛出版社 2006
《戰後台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 前衛出版社 2006
《鯨魚的祭典》 春暉出版社 1983
李敏勇(1947〜)
《人生風景》 圓神出版社 1996
《心的奏鳴曲》 玉山社 1999
《文化風景》 圓神出版社 1996
《彷彿看見藍色的海和帆》 圓神出版社 2000
《青春腐蝕畫》 玉山社 2004(《雲的語言》、《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四本詩集,收於此書)
《亮在紙頁上的光:卅九位世界詩人的心境與風景》 玉山社 1997
《旅途》(編) 圓神出版社 1987
《迷亂時代》 前衛出版社 1992
《做為一個台灣作家》 自立晚報文化部 1989
《啊!福爾摩沙:台灣新詩選》(編) 本土文化 2004
《崩壞國家》 前衛出版社 1992
《情事》(小說集) 圓神出版社 1987
《情念》(編)  圓神出版社 1987
《悲情島嶼》 前衛出版社 1992
《傾斜的島》 圓神出版社 1993
《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編) 玉山社 1997
《暗房》 笠詩刊社 1986
《溫柔些,再溫柔些》 聯合文學 2005年
《詩人的憂鬱》 玉山社 2004
《詩情與詩想》 業強出版社 1993
《漫步油桐花開的山林間》 圓神出版社 2000
《綻放語言的玫瑰:二十位台灣詩人的政治情境》 玉山社 1997
《臺灣進行曲》 前衛出版社 2006
《臺灣詩閱讀:探觸五十位臺灣詩人的心》 玉山社 2000
《憧憬》(編) 圓神出版社 1987
《戰後台灣文學反思》 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1994
江自得(1948〜)
《三稜鏡》 春暉出版社 2003(江自得、鄭炯明、曾貴海三人合著)
《那一支受傷的歌》 春暉出版社 2003
《那天,我輕輕觸著了你的傷口》 笠詩刊社 1990
《故鄉的太陽》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2
《從聽診器的那端》 書林 1996
《給NK的十行詩》 春暉出版社 2005
《漂泊——在醫學與人文之間》 春暉出版社 2003
《遙遠的悲哀:江自得詩集》 玉山社 2006
陳明台(1948〜)
《心境與風景》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0
《台灣文學研究論集》 文史哲出版 1997
《抒情的變貌:文學評論集》 臺中市文化局 2000
《前衛之貌》 中縣文化 1994
《風景畫》 笠詩刊社 1986 (《孤獨的位置》、《遙遠的鄉愁》收入此書)
《強韌的精神》 春暉出版社 2004
《異質的風采》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4
鄭炯明(1948〜)
《鄭炯明詩選》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9 
(《歸途》、《悲劇的想像》、《蕃薯之歌》、《最後的戀歌》均收於此)
陳鴻森(1950〜)
《期嚮》 笠詩社 1970
《雕刻家的兒子》 笠詩社 1976
《陳鴻森詩存》 台北縣文化局 2005
郭成義(1950〜)
《薔薇的血跡》 笠詩社 1975
《從抒情趣味到反藝術思想》 金文圖書 1984
《台灣民謠的苦悶》 笠詩社 1986
(二)專書
Harold Bloom著 徐文博譯 《影響的焦慮》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
Robert Escarpit著 葉淑燕譯 《文學社會學》 遠流出版社 1990
Tim Cresswell著 徐苔玲、王志弘譯 《地方》 群學 2006
《穿越世紀的聲音——笠詩選》 春暉出版社 2005
《美麗島詩集》 笠詩社出版 1979
《混聲合唱——笠詩選》 春暉出版社 1992
《龍族詩選》 林白出版社 1973
白萩 《現代詩散論》 三民書局 2005
白萩、張信吉編 《詩與臺灣現實》 笠詩刊社 1991
向陽主編 《2003臺灣詩選》 二魚文化 2004
朱雙一 《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 揚智文化 2002
余光中編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輯》 巨人出版社 1972
吳政上、陳鴻森編 《笠詩刊三十年總目》 春暉出版社 1995
李弦 《大地之歌》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1999
李敏勇編 《複眼的思想——戰後世代八人詩選》 前衛出版社 2005
李魁賢 《臺灣詩人作品論》 文建會出版 2002
岩上 《詩的存在》 派色文化出版 1996
林水福主編 《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7
林燿德 《不安海域》 師大書院 1988
莫渝 《笠下的一群——笠詩人作品選讀》 河童出版社 1999
莫渝 《臺灣新詩筆記》 桂冠出版社 2000
郭楓 《美麗島文學評論集》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1
陳千武 《台灣新詩論集》 春暉出版社 1997
陳千武 《詩的啟示——文學評論集》 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1997
陳明柔編 《臺灣的自然書寫》 晨星 2006
陳芳明 《典範的追求》 聯經出版 1994
陳義芝主編 《2004臺灣詩選》 二魚文化 2005
陳鴻森編 《笠詩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學生書局 2000
楊宗翰 《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 巨流出版社 2002
趙天儀 《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 富春文化 2000
趙天儀 《時間的對決——台灣現代詩評論集》 富春文化 2002
趙天儀 《臺灣現代詩鑑賞》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8
鄭明娳、林燿德編 《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 幼獅文化 1998
鄭炯明編 《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 文學界雜誌 1989
鄭炯明編 《笠詩社四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家臺灣文學館 2004
(三)期刊
〈本刊嚴正聲明〉,《笠》46期(1971年12月),頁102-103。
〈李敏勇寫作簡歷〉,《文學界》21期(1987年2月),頁26-28。
〈疾風知勁草——代編後記〉,《笠》46期(1971年12月),頁104。
〈笠書簡〉(陳鴻森、梁景峰、唐文標致傅敏),《笠》57期(1973年10月),頁67-70。
〈笠書簡〉,《笠》46期(1971年12月),頁98-99。
〈笠消息〉,《笠》44期(1971年8月),頁65。
〈編輯後記〉,《笠》45期(1971年10月)。
白萩〈與宋志揚先生會面記〉,《笠》46期(1971年12月),頁100-101。
江自得〈詩三首——敬悼女詩人陳秀喜〉,《笠》162期(1991年4月),頁24-25。
李弦〈抗議詩學與政治學:笠詩社的集團性〉,《臺灣詩學季刊》40期(2002年12月),頁59-65。
李敏勇、李魁賢〈後里爾克到第三世界的詩〉,《笠》112期(1982年12月),頁42-43。
李敏勇、陳明台〈接點上的詩人們〉,《笠》112期(1982年12月),頁23-26。
李敏勇、黃荷生〈「現代詩」及其他〉,《笠》112期(1982年12月),頁41。
李敏勇、趙天儀〈詩、哲學及戰爭的體驗〉,《笠》112期(1982年12月),頁44-45。
李敏勇、鄭炯明、拾虹、陳明台〈現實論〉,《笠》117期(1983年10月),頁56-59。
李敏勇〈以音樂銘刻臺灣的歷史與心靈——札記與蕭泰然的詞曲合作〉,《笠》239期(2004年2月),頁4-11。
李敏勇〈台灣在詩中覺醒——笠集團的詩人像和詩風景〉,《笠》170期(1991年8月),頁105-113。
李敏勇〈在現實與社會中的灰暗風景——日本詩人有馬敲的詩視野〉,《笠》166期(1991年12月),頁117-124。
李敏勇〈巫永福的詩〉,《笠》102期(1981年4月),頁33-37。
李敏勇〈抵抗詩學〉,《笠》97期(1980年6月),頁40-42。
李敏勇〈洛夫的語言問題〉,《笠》110期(1982年8月),頁6-7。
李敏勇〈看吳瀛濤先生的幾首詩〉《笠》46期(1971年12月),頁49-51。
李敏勇〈教養與教訓〉,《笠》108期(1982年4月),卷頭言。
李敏勇〈詩人社會責任的藝術課題〉,《笠》155期(1990年2月),卷頭言。
李敏勇〈詩的人生探究〉,《笠》136期(1986年12月),頁100-107。
李敏勇〈詩的社會批判〉,《笠》138期(1987年4月),頁108-117。
李敏勇〈臺灣的心——詩人的抵抗證言〉,《笠》196期(1996年12月),頁89-98。
李敏勇〈戰後四十年詩與政治的探討〉,《笠》134期(1986年8月),頁51-61。
李敏勇〈戰後臺灣詩政治意象裡的國家認同〉,《笠》173期(1992年2月),頁98-114。
李敏勇〈樹立真正令人尊敬的精神標竿——給笠同仁的一封公開信〉,《笠》206期(1998年8月),頁92-94。
李敏勇〈擴大視野•加深層次〉,《笠》104期(1981年8月),卷頭言。
李敏勇〈覆葉與嫩葉——悼念陳秀喜女士,抒記她的詩世界〉,《笠》162期(1991年4月),頁48-52。
李敏勇〈羅浪印象〉,《笠》134期(1986年8月),頁7。
李魁賢、李薌男〈白萩作品「雁」〉,《笠》104期(1981年8月),頁18-21。
李魁賢、鄭炯明、李敏勇、拾虹〈詩學三昧的探索者——學者詩人杜國清先生訪問記〉,《笠》98期(1980年8月),頁11-20。
李魁賢〈重刊《笠》前一百二十期序〉,《書目季刊》34卷2期(2000年9月),頁95-98。
李魁賢〈笠的歷程(增補)〉,《笠》215期(2000年2月),頁121-128。
李魁賢〈臺灣筆會十歲紀要〉,《臺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5月),頁192-198。
李魁賢〈語言是厲害的武器〉,《文學臺灣》第1期(1991年12月),頁99-110。
李薌男〈從病理現象學到現象病理學的世界——陳坤崙的詩〉,《笠》102期(1981年4月),頁60-62。
杜國清〈「笠」詩刊與臺灣新詩的發展〉,《文學界》13期(1985年2月),頁1-9。
杜國清〈「笠」詩社與臺灣詩壇〉,《臺灣文藝》118期(1985年7月),頁13-23。
杜國清〈笠詩社與新即物主義〉,《笠》241期(2004年6月),頁63-81。
杜國清〈笠•臺灣•中國•世界——笠詩社25週年感言〉,《笠》151期(1989年6月),頁11-20。
杜國清〈評「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集•序」〉,《笠》51期(1972年10月),頁67-75。
阮美慧〈「笠」與現代主義—笠詩社成立史的一個側面〉,《笠》225期( 2001年10月), 頁82-117。
阮美慧〈陳千武在《笠》發展史上的地位〉,《東海中文學報》17期(東海大學中文系,2005年7月),頁153-179。
阮美慧〈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的文學特質及其在台灣詩史上的地位〉,《笠》217 期(2000年6月), 頁116-136;《笠》218 期(2000年8月), 頁116-143。
林亨泰〈研究笠詩刊的基本原點〉,《文學臺灣》36期(2000年10月),頁237-238。
林建隆等〈以詩為花紀念二二八,在受傷的島國種希望的樹——「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出版紀念會〉,《笠》199期(1997年6月),頁97-106。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臺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28卷1期(1999年6月),頁70-111。
拾虹、鄭炯明、李敏勇〈歷史的脈搏,時代的影像——詩人巫永福訪問記〉,《笠》102期(1981年4月),頁28-33。
拾虹〈詩的母親——敬悼笠詩社社長陳秀喜女士〉,《笠》162期(1991年4月),頁19。
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中外文學》10卷12期(1981年5月),頁6-31。
奚密〈早期《笠》詩刊探析〉,《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頁173-195。
莊紫蓉〈以詩為花紀念二二八,在受傷的島國種希望的樹——《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出版紀念會〉,《笠》199期(1997年6月),頁97-106。
郭成義〈文人與商人〉,《笠》237期,(2003年10月),頁130-131。
郭成義〈低淺的雅興〉,《笠》117(1983年10月),卷頭言。
郭成義〈我為什麼要編第三本年度詩選〉,《笠》122(1984年8月),頁46-49。
郭成義〈沒有感動,不要寫詩〉,《笠》239期(2004年2月),卷頭言。
郭成義〈詩人之眼,關懷之眼〉,《笠》250期,(2005年12月),頁70。
郭成義〈詩刊的要務〉,《笠》252期,(2006年4月),卷頭言。
郭成義〈僧侶與詩〉,《笠》251期,(2006年2月),頁52-54。
郭成義〈精神已形成——賀笠廿五週年〉,《笠》151(1989年6月),頁26。
郭成義〈臺灣詩人選集出版緣起及報告〉,《笠》129期,(1985年10月),頁110-112。
郭成義〈誰是真正的詩人〉,《笠》105期,(1981年10月),卷頭言。
郭成義〈斷了根的玫瑰還活著〉,《笠》162期(1991年4月),頁59-60。
陳千武〈情報化時代的台灣詩實況〉,《文學臺灣》5期(1993年1月),頁23-32。
陳千武〈笠詩刊肇始期的profile〉,《笠》182期(1994年8月),頁114-126。
陳怡茹〈李敏勇的思慕與哀愁——記李敏勇新書發表會〉,《笠》227期(2002年2月),頁113-127。
陳明台、鄭炯明〈關於詩的語言〉,《笠》21期(1967年10月),頁28-29。
陳明台〈「荒地」集團研究〉,《笠》112期(1982年12月),頁83-126。
陳明台〈心境與風景——探討趙天儀詩中的時間意識〉,《笠》139期,(1987年6月),頁7-11。
陳明台〈日本現代詩近況〉,《笠》108期(1982年4月),頁51-54。
陳明台〈杜潘芳格的「慈母心」〉,《笠》24期(1968年4月),頁63。
陳明台〈金芝河的光與影〉,《笠》111期(1982年10月),頁78。
陳明台〈根源的回歸與尋覓——臺灣現代詩人的鄉愁〉,《笠》111期(1982年10月),頁21-25。
陳明台〈根源的掌握與確認——臺灣現代詩人的鄉愁Ⅱ〉,《笠》112期(1982年12月),頁19-23。
陳明台〈追尋與發言:笠走過四十年〉,《笠》241期(2004年6月),卷頭言。
陳明台〈淺唱低吟——試析論林煥彰的詩〉,《主流詩刊》4號(1972年4月),頁26-31。
陳明台〈笠詩社五年大事記〉,《笠》30期,(1969年4月),頁21-27。
陳明台〈笠詩誌五年記〉,《笠》30期,(1969年4月),頁2-6。
陳明台〈愛與恨的思想〉,《笠》111期(1982年10月),頁79-81。
陳明台〈詩的發現——詩的日常性的追求〉,《笠》113期(1983年2月),頁29-33。
陳明台〈詩與文化的交流〉,《笠》114期(1983年4月),頁6-9。
陳明台〈播種、耕耘、收穫〉,《笠》107期(1982年2月),頁54-58。
陳明台〈戰後日本現代詩的展開——「歷程」的詩與詩人〉,《笠》119期(1984年2月),頁100-112。
陳明台〈戰後日本現代詩選〉,《笠》116期(1983年6月),頁79-81。
陳明台〈櫟社研究〉,《笠》47期(1972年2月),頁68-72。
陳明台筆錄〈詩的原始感覺〉,《笠》21期(1967年10月),頁49-50。
陳明台編譯〈小野十三郎〉,《笠》131期(1986年2月),頁94-101。
陳明台譯〈日本現代詩選譯——給男孩和女孩的哀歌•廣部英一作〉,《笠》108期(1982年4月),頁55-56。
陳明台譯〈冬樹〉(韓•李璟姬作),《笠》143期(1988年2月),頁78。
陳明台譯〈岡真史詩集:十二歲的我〉,《笠》87期(1978年10月),頁37-40。
陳明台譯〈金芝河詩選〉,《笠》111期(1982年10月),頁82-87。
陳明台譯〈韓國現代詩選譯——青眉同人會作品集〉,《笠》108期(1982年4月),頁57-65。
陳明台譯〈藍波散文詩集「飾畫」〉,《笠》82期(1977年12月),頁48-77。
陳明台譯〈關於李魁賢詩集「楓葉」〉(日•林田春雄作),《笠》143期(1988年2月),頁82。
陳明台譯〈鮎川信夫詩選〉,《笠》81期(1977年10月),頁72-75。
陳鳳鑾〈我的丈夫郭成義〉,《笠》139期(1987年6月),頁70-71。
陳謙〈不吐仍快的痰——讀江自得的一首詩〉,《笠》234期(2003年4月),頁92-93。
陳鴻森〈《葉石濤作家論集》讀後〉,《大學雜誌》80期(1974年12月),頁56-57。
陳鴻森〈水星的軌跡——我對《水星詩刊》的看法與期待〉,《笠》49期(1972年6月),頁143-145。
陳鴻森〈白萩詩作的一側面——「雁的世界及觀察」的新地形〉,《文學界》9期(1984年2月),頁48-76。
陳鴻森〈白萩詩集《香頌》論〉,《笠》53期(1973年2月),頁95-99。
陳鴻森〈因愛而頑強——評陳秀喜詩集《覆葉》〉,《笠》47期(1972年2月),頁103-104。
陳鴻森〈自語〉,《笠》45期(1971年10月),頁38。
陳鴻森〈自覺〉,《笠》44期(1971年8月),頁76-77。
陳鴻森〈衣服的比喻〉,《笠》58期(1973年12月),頁32-35。
陳鴻森〈杜國清教授「笠詩社與新即物主義」評論意見〉,《笠》241期(2004年6月),頁82-83。
陳鴻森〈國內兒童詩發展的一種考察〉,《大學雜誌》104期(1977年2月),頁52-55。
陳鴻森〈從反省出發〉,《笠》56期(1973年8月),卷頭言。
陳鴻森〈現代詩的抒情性〉,《青溪》月刊73期(1973年7月),頁132-141。
陳鴻森〈現代詩的傳統性〉,《青溪》月刊69期(1973年3月),頁128-133。
陳鴻森〈評岩上詩集《激流》〉,《青溪》月刊70期(1973年4月),頁70-77。
陳鴻森〈評喬林詩集《基督的臉》〉,《笠》52期(1972年12月),頁150-153。
陳鴻森〈評管管詩集《荒蕪之臉》〉,《笠》55期(1973年6月),頁61-65。
陳鴻森〈微弱的歌聲〉,《主流詩刊》4號(1972年4月),頁24-25。(譯詩)
陳鴻森〈經驗的進展〉,《青溪》月刊66期(1972年12月),頁103-109。
陳鴻森〈臺灣精神的回歸——《笠》詩刊前120期影印本後記〉,《文學臺灣》36期(2000年10月),頁217-236。
陳鴻森〈願望或要求〉,《笠》47期(1972年2月),頁12-13。
陳鴻森〈讀詩筆記三:評蘇紹連「火壁之舞」〉,《葡萄園詩刊》35期(1971年1月),頁36。
陳鴻森〈讀詩筆記四:評林煥章「禱之外」〉,《葡萄園詩刊》36期(1971年4月),頁41。
陳鴻森〈變調之鳥——商禽詩集《夢或者黎明》〉,《笠》51期(1972年10月),頁77-81。
陳鴻森〈體操的姿勢——村野四郎「體操詩集」讀後〉,《主流詩刊》5號(1972年7月15日),頁47-52。
傅敏、陳鴻森〈蓋棺話葉珊〉,《笠》48期(1972年4月),頁64-67。
傅敏〈不絕的音響〉,《笠》44期(1971年8月),頁77-80。
傅敏〈沈淪的詩——我對發表在「中外文學」一至十期詩作品的隨想〉,《主流詩刊》9號(1973年6月),頁49-53。
傅敏〈招魂祭——從所謂的「1970詩選」談洛夫的詩之認識〉,《笠》43期(1971年6月),頁55-58。
傅敏〈語言的羽翼〉,《笠》45期(1971年10月),頁36-37。
彭瑞金〈為九○年代的臺灣創辦的文學雜誌——《文學臺灣》〉,《臺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5月),頁199-202。
彭瑞金〈從《臺灣文藝》、《文學界》、《文學臺灣》看戰後臺灣文學理論的再建構〉,封德屏主編《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頁183-207。
曾清吉、李敏勇、陳明台、鄭炯明〈一九八二年新春桓夫、白萩、林亨泰、錦連談片〉,《笠》107期(1982年2月),頁32-37。
曾貴海〈構成社會美的細胞〉,《笠》231期(2002年10月),頁100-102。
曾貴海〈臺灣戰後的環境生態詩(一)〉,《笠》158期(1990年8月),頁115-126。
曾貴海〈臺灣戰後的環境生態詩(二)〉,《笠》159期(1990年10月),頁114-124。
解昆樺〈戰後臺灣詩刊學之文本閱讀方法論——以《創世紀》、《笠》與七○年代新興詩刊為例〉,《臺灣詩學學刊》8期(2006年11月),頁43-85。
趙天儀、林煥彰、陳明台、高天生、羊子喬、向陽、張雪映、李敏勇〈臺灣現代詩的殖民地統治與太平洋戰爭經驗〉,《笠》111期(1982年10月),頁14-20。
趙天儀〈桓夫詩中的殖民地統治與太平洋戰爭經驗〉,《笠》111期(1982年10月),頁44-49。
鄭炯明、李敏勇〈不斷自我超越的詩人——白萩訪問記〉,《笠》103期(1981年6月),頁30-36。
鄭炯明〈一個洋溢著母性光輝的詩人〉,《笠》162期(1991年4月),頁53-54。
鄭炯明〈八十年代的詩展望〉,《笠》103期(1981年6月),頁45-47。
鄭炯明〈不能忽略的事實——從「七十年代詩選」談起〉,《笠》46期(1971年12月),頁95-97。
鄭炯明〈文學之門〉,《文學臺灣》第6期(1993年4月),頁28-29。
鄭炯明〈文學的宗教熱忱〉,《文學界》14期(1985年5月),頁160-161。
鄭炯明〈只是寒風中的噴嚏而已〉,《笠》176期(1992年8月),頁135-138。
鄭炯明〈自剖〉,《笠》19期(1967年6月),頁35。
鄭炯明〈衣帶漸寬終不悔——《文學臺灣》發刊感言〉,《文學臺灣》第1期(1991年12月),頁4-6。
鄭炯明〈作家的定位與國家認同——從瓦科特獲獎談起〉,《文學臺灣》5期(1993年1月),頁4-6。
鄭炯明〈我的詩路歷程〉,《文學界》23期(1987年8月),頁4-14。
鄭炯明〈批評的再出發〉,《笠》51期(1972年10月),頁129。
鄭炯明〈沒有終點的探索——略論戰後世代詩中的現實〉,《笠》113期(1983年2月),頁23-28。
鄭炯明〈孤獨與刺激〉,《笠》17期(1967年2月),頁47。
鄭炯明〈林宗源訪問記〉,《笠》85期(1978年6月),頁52-54。
鄭炯明〈柯旗化的人與詩〉,《笠》137期(1987年2月),頁6-7。
鄭炯明〈穿越八○年代的臺灣文學——從《文學界》到《文學臺灣》〉,《文學臺灣》11期(1994年7月),頁9-19。
鄭炯明〈苦悶的象徵〉,《笠》22期(1967年12月),頁47-48。
鄭炯明〈桓夫詩中的歷史意識和現實批判〉,《笠》140期(1987年8月),頁76-86。
鄭炯明〈桓夫詩中媽祖世界的探討〉,《笠》97期(1980年6月),頁36-39。
鄭炯明〈現代主義的抒情詩〉,《笠》24期(1968年4月),頁64。
鄭炯明〈創造詩的歷史〉,《笠》100期(1980年12月),頁1。
鄭炯明〈期待一個新的起點〉,《笠》224期(2001年8月),卷頭言。
鄭炯明〈評不善打扮的趙天儀〉,《笠》21期(1967年10月),頁47-48。
鄭炯明〈評介「現代詩的基本精神」〉,《笠》24期(1968年4月),頁17-19。
鄭炯明〈評管管及其最近作品〉,《笠》20期(1967年8月),頁29-31。
鄭炯明〈感謝與祝福〉,《笠》181期(1994年6月),頁16-17。
鄭炯明〈楊雲萍的「賣不掉的詩」〉,《笠》124期(1984年12月),頁74-77。
鄭炯明〈詩人的挑戰〉,《笠》149期(1989年2月),卷頭言。
鄭炯明〈詩人的感情歷史〉,《笠》224期(2001年8月),頁4-5。
鄭炯明〈詩史的期待〉,《笠》156期(1990年4月),卷頭言。
鄭炯明〈詩的歷史•詩的見證〉,《笠》241期(2004年6月),頁84-114。
鄭炯明〈臺灣文學的詮釋〉,《文學臺灣》9期(1994年1月),頁4-6。
鄭炯明〈臺灣現代詩的典範——簡論白萩的詩〉,《笠》185期(1994年2月),頁92-97。
鄭炯明〈語言的真實與虛偽〉,《笠》242期(2004年8月),卷頭言。
鄭炯明〈魂兮歸去〉,《笠》25期(1968年6月),頁36-37。
鄭炯明〈談白萩的詩〉,《笠》32期(1969年8月),頁61。
鄭炯明〈蕃薯之歌後記〉,《笠》102期(1981年4月),頁46。
鄭炯明〈關於「笠」及其他〉,《笠》17期(1967年2月),頁64-66。
鄭炯明〈聽,那壯闊的「混聲合唱」〉,《笠》166期(1991年12月),頁132-133。
鄭炯明〈蠶語〉,《笠》16期(1966年12月),頁32。
鄭炯明整理〈從現實的抵抗到社會的批判——詩人桓夫訪問記〉,《笠》97期(1980年6月),頁43-49。
鍾良明〈論存在文學的人道主義內涵〉,《外國文學評論》36期(1995年11月),頁21-30。
羅浪、陳鴻森〈笠書簡〉,《笠》235期(2003年6月),頁69-70。
蘇麗明〈我的丈夫李敏勇〉,《笠》139期(1987年6月),頁68-69。
(四)報紙
王萬睿〈再現臺灣庶民生活與文化〉,《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5月19日。
江自得〈存在心靈深處的醫療烏托邦〉,《台灣日報•副刊》,2004年11月16日。
林秀美〈杏林臉譜——鄭炯明〉,《民生報•副刊》,2004年10月16日。
陳千武〈江自得的一首詩〉,《民眾日報•副刊》,1995年4月15日。
(五)學位論文
阮美慧 《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6
林秀美 《鄭烱明詩文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教系碩士論文 2004
林姿伶 《1964-1977年「笠」重要詩人研究》 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解昆樺 《論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 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3
劉正忠 《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 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0
戴寶珠 《「笠詩社」詩作集團性之研究》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5
簡俊安 《台灣醫師詩人的文化抵抗——試論曾貴海、江自得、鄭烱明的現實詩作及其風格》 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 200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