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7110-1339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7110-133954
論文名稱
Title
表演"大學生":【大學生了沒】現身觀眾參與經驗之研究
Performing/being a ‘college student’: A study of studio-audience’s participation in TV talk show.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9-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9-07
關鍵字
Keywords
社會劇、成年儀式、談話性節目、大學生、表演理論
initiation, rites of passage, social drama, dramaturgy, college student, talk show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46 次,被下載 318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4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189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談話綜藝節目【大學生了沒】中六位大學生的參與經驗。從他�她們對節目參與歷程的描述與心得分享中,透過詮釋現象學的方法了解其經驗本質與意義。經由與節目執行製作人與六位參與節目演出的大學生們的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以訪談逐字稿為主要文本,並以主題分析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首先發現,大學生以表演者姿態參與於此電視談話綜藝節目—表演"大學生"—經由製作單位一連串的編輯守門過程,整體表演之劇本、服裝道具與角色內容等,呈現出一個大學生的世界。

更進一步,大學生表演者們在表演"大學生"的過程中,產生了兩種轉變:一是在攝影棚內的社會化,大學生參與者在表演過程中,習得更多社會表演的技巧、劇本以及角色樣板。第二,是大學生參與者所經歷的明星效應。隨著節目的播出,大學生參與者們感受到舞台上戲劇角色與生活中社會角色間的相互牽連關係,隨著戲劇角色的社會評價,明星光環能帶來優勢,也能帶來困擾。

整體而言,在【大學生了沒】企圖展示出一個時下大學生的地下世界的同時,過度的綜藝化操作卻使得表演者陷入一場公開審判之中。
Abstract
This interpretive study uses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of six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who participate in TV talk show as studio audience. Texts were collect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ult indicated a dramatic interaction framework toward the whole experience: participants as performers must ‘act’ lik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ough the show – from script, setting to personal front – must be ratified by producer.

Furthermore, two transformative effects are found in participants. First, they were socialized in the studio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and learned more social-performing skills and scripts. Second, they are bothered by mixing up their drama-roles with social-roles.

It was the producer’s purpose to represent ‘a world bene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However it became ‘a public trial’ on TV after excessive entertainment manipul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謝誌…………………………………………………………………………………….i
摘要……………………………………………………………………………………ii
Abstract……………………………………………………………………………….iii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1
一、 大學生現身……………………………………………………………1
二、 電視節目與觀眾參與…………………………………………………1
三、 發問……………………………………………………………………4
第二節 研究架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談話綜藝節目…………………………………………………………6
一、談話節目的戲劇編排手法……………………………………………6
二、談話節目的參與架構…………………………………………………8
三、參與者們………………………………………………………………10
第二節 高夫曼戲劇理論……………….…………………………………….12
一、 戲劇譬喻的經驗組織框架………………………………………..…12
二、表演技巧…………………………………………………………...…15
第三節、表演者的轉變……………………………………………………..….19
一、表演人類學………………………………………………………..….19
二、儀式效應…………………………………………………………..….21
三、戲劇�人生舞台…………………………………………………...….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詮釋現象學…………………………………………………………..27
第二節 研究設計……………………………………………………………..30
一、在訪談之前…………………………………………………………..30
二、資料蒐集……………………………………………………………..31
三、資料分析……………………………………………………………..35
第三節 研究流程圖…………………………………………………………..38
第四章 大學生表演……………………………………………………………..…39
第一節 大學生了沒!?……………………………………………………..39
一、 素人風潮與談話綜藝節目…………………………………………..39
二、 節目參與型態………………………………………………………..40
第二節 成為班底……………………………………………………………..43
一、 「好玩」的新環境…………………………………………………..43
二、 徵選門檻……………………………………………………………..44
三、 腳本…………………………………………………………………..47
四、 小結:班底的參與位置………………………………………………50
第三節 扮演大學生……………………………………………………….….54
一、 大學生面具………………………………………………………..…54
二、 角色內容…………………………………………………………..…56
三、 表演主題:生活、學習、審判………………………………………64
四、 小結:大學生表演的編輯過程….……………………………..……69
第五章 表演效應………………………………………………………………..…72
第一節 轉大人儀式……………………………………………………….….72
一、 成年儀式………………………………………………………...…...72
二、 儀式背景…………………………………………………………..…74
三、 儀式過程…………………………………………………………..…79
四、 攝影棚中的社會化…………………………………………………..89
第二節 大學生明星…………………………………………………………..97
一、 明星制度……………………………………………………………..97
二、 戲劇舞台與人生舞台………………………………………………100
三、 社會劇劇碼………………………………………………………....105
第六章 結論………………………………………………………………………119
第一節 大學生明星的轉化歷程……………………………………………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3
參考文獻……………………………………………………………………………125
附錄…………………………………………………………………………………131
一、 訪談大綱—製作人……………………………………………………………131
二、 訪談大綱—大學生表演者…………………………………………………....132

表目錄
表2-1:談話節目的四種編劇模式�次類型………………………………………..5
表3-1:參與者資料與接觸時程表…………………………………………………33
表3-2:分析文本組成………………………………………………………………37
表5-1:社會劇劇碼及其所對應之演出情境與角色……………………………..107

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5
圖2-1:溝通架構……………………………………………………………………..8
圖2-2:社會劇與文化表演之間的相互回饋………………………………………..22
圖2-3:演員的社會劇處境…………………………………………………………..25
圖3-1:研究流程……………………………………………………………………..3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Arnett, J. (2004). Emerging adulthood: 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段鑫星等譯(2007)。《長大成人:你所要經歷的成人初顯期》,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Black, E. & Roberts, J. (1992). Rituals for our times : Celebrating, healing, and changing our lives and our relationships. 林淑貞譯(1995)。《生命中的戒指與蠟蠋:創造豐富的生命儀式》。台北:張老師。
Bruun, H. (2000). The aesthetics of the television talk show. Nordicom Review, 21, 243-259.
Clark, C. (2004). Hurt: Inside the world of today’s teenagers. 屈貝琴譯(2008)。《我們的孩子都受了傷!》。台北:校園書房。
Giorgi, A. & Giorgi, B. (2003). Phenomenology. In J. Smith (Ed.),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Methods (pp.25-50). London: Sage.
Goffman, E. (1956/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Excerpted from pp.201-23). 古佳艷譯(1997)。〈框框外的活動〉,吳潛誠(編),《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頁144-157。台北:立緒文化。
Goffman, E. (1981). Forms of talk.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endry, J.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thropology: Other people’s world. 林日輝、戴靖惠譯(2004)。《社會人類學》。台北:弘智文化。
Kirby, M. (1972). On acting and not-acting. The Drama Review: TDR, 16(1), 3-15.
Livingstone, S. & Lunt, P. (1994). Talk on televisio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 London: Routledge.
McQuail, D. (2003). Mass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4th ed.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Morris, B. (1987).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ory text. 張慧端譯(1996)。《宗教人類學導讀》。台北:國立編譯館。
Postman, N.(1985)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蔡承志譯(2007)。《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年代》,台北:貓頭鷹。
Schechner, R. (1985). Between theater and anthropology.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echner, R. (2002/2006). Performanc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UK: Routledge.
Scott, G. (1996). Can we talk? Th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alk shows. 苗棣譯(1999)。《脫口秀:廣播電視談話節目的威力與影響》,北京:新華社。
Shattuc, J. M. (1997). The talking cure. New York: Routledge.
Silverstone, R. (1999). Why study the media? 陳玉箴譯(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文化。
Smith, J. & Osborn, M. (2003).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n J. Smith (Ed.),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Methods (pp.51-80). London: Sage.
Timberg, B. (1976/2000). “The unspoken rules of television talk”. In H. Newcomb (Ed.) Television: The critical view (6th ed.)(pp.354-366). New York: Oxford.
Turner, V. & Turner, E.(1978). “Pilgrimage as a Liminoid Phenomenon ”,in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劉肖洵譯(1983)。〈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66(2):51-69。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Excerpts from pp.94-113, 128-30). 楊麗中譯(1997)。〈過渡儀式與社群〉,吳潛誠(編),《文化與社會》,頁176-185。台北:立緒文化。
Turner, V. (1990). “Are There Universals of Performance in Myth, Ritual, and Drama?” In R. Schechner & W. Appel (Eds.).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 Intercultural studies of theatre and ritual (pp.8-18).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Gennep, A. (1908). Les rites de passage. M. Vizedom & G. Caffee (Trans.)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于麗爽、宋茜(2004)。《脫口成風:談話的力量》。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方瑀紳(2006)。《青少年在網咖線上遊戲自我認同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瓊(1992)。〈焦點團體研究法〉,《研考雙月刊》16(1):44-50。
宋文里,(2000)。〈再現青少年〉,「青少年人格建構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上網時間:2008年3月31日,取自http://wayne.cs.nthu.edu.tw/~iosoc/teacher/index.php?act=detail&pid=4,
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台北市:幼獅。
周慧玲(2004)。《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台北:麥田。
林俊達(2006)。《台灣報紙報導大學生形象之內容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珊如、劉應琳(2003)。〈從詮釋現象學的觀點看愛書人之休閒閱讀經驗〉,《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1:21-36。
林景蘇(2001)。〈成年禮的現代功能—以文藻外語學院成年禮為例〉,《文藻學報》,15:59-71。
林旖旎(2006)。〈高品質的大學生生活經驗質性研究:以一所小型郊區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4):365-393。
阿堯(2006年2月10日)。〈問題意識〉,《中時部落格—對不起,梅興珍》。上網日期:2009年1月6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dreamguru/archive/2006/02/10/38550.html
俞明瑤、臧國仁、鍾蔚文(2007)。〈新聞訪問個案二:新聞訪問之立足點〉,臧國仁、蔡琰(編),《新聞訪問:理論與個案》,頁65-107。台北:五南。
俞建村(2008)。〈表演人類學的緣起、現狀與趨勢〉,《中國戲劇》,2008(4),53-5。
柳超莊(2006)。《做人要扮戲:高夫曼論日常生活策略》。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胡幼偉、林政谷、林佩霓、陳淑貞(2008)。〈台灣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觀眾特質分析〉,《選舉評論》,4:21-29。
孫惠柱(2004)。〈什麼是表演人類學—理查德•謝克納教授在上海戲劇學院的演講〉,《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21:4-8。
孫惠柱(2005)。〈人類表演學與社會表演學:哲學基礎與實踐意義〉,《戲劇藝術》,3:55-59。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穎超(2006)。《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珮(2005)。〈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41-85。
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93:83-139。
張嘉倪(2004)。〈跨越真實與擬仿的藩籬-解讀「2100 全民亂講」之後現代模仿意涵〉,《傳播管理研究》,3(2):105-131。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盛治仁(2005)。〈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84:163-203。
郭羿婕(2007年10月14日)。〈批踢踢成流行文化指標 Mr.6:資訊多到可出書〉,《今日新聞》。上網日期:2008年8月1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7/10/14/11444-2163376.htm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奎憙(1996)。〈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546:2-7。
陳銘軒(2005)。《從新聞工作者轉型試析名聲勞動之商品特性》。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玲、許美瑞(1999)。〈從通過儀式探討現代婦女對做月子儀式之調適〉,《中華家政學刊》,28:64-76。
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1-47。
葉芷嫻(2006)。《新聞記者與電視談話性節目:詮釋社群的觀點》,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寧應斌(2004)。《性工作與現代性:現代自我的社會條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3:85-143。
蔡昌雄(2005)。〈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應用〉,林本炫、周平(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頁259-286。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戴相文(2007)。〈加冠、射箭、打屁股,五花八門「成年禮」〉,蕭富元(主編)《天下雜誌》,384:168-170。台北:天下雜誌。
鍾起惠(1997)。〈談話性新聞節目分析〉,《廣電人》,30:32-33。
羅資民(2008)。《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台灣Cosplay文化之表演研究觀》。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
嚴玉鳳(2001)。《電視談話性綜藝節目與性別反串之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劭汘(2008)。《廣告對台灣男性時尚雜誌產製的影響》,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2008)。〈全球化的「更真實」狂熱:真人實境節目的心理技術〉,《新聞學研究》,94:1-6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