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8105-1516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8105-151614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地方民主之研究-以台北縣坪林鄉為例
The Research of Local Democracy in Taiwan-A Case of Ping-lin Township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7-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9-08
關鍵字
Keywords
地方民主、坪林鄉、社會運動、集體行動、環境運動
social movement, collective actio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local democracy, Ping-lin township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8 次,被下載 275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757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以坪林交流道公投運動與坪林鄉護溪護魚運動為研究對象,採用集體行動與社會運動理論之中,集體行動邏輯、資源動員論以及認同理論的分析途徑,針對坪林公投與護溪護魚運動的緣起、過程、結果以及遭受的困境進行深入的分析,並且從這兩場運動觀察,地方上的集體行動與地方民主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集體行動之中,政治菁英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政治菁英是地方運動的發起者、組織者與運動論述者。坪林公投與護溪護魚運動透過政治菁英的領導與力量,建立起一套組織機制如護魚巡邏隊。政治菁英也提供居民參與集體行動的認同論述。此外,透過地方居民參與集體行動的過程,對於地方民主的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居民主動參與地方事務程度提高,居民也藉由參與的過程有新的思考,對於地方公民精神的發展是正面的。從坪林鄉的研究中還發現,坪林鄉的派系結構逐漸在改變,派系左右居民的政治生活力量逐漸式微,居民投票取向逐漸以候選人的能力與鄉政貢獻為考慮的因素,對於派系的依賴逐漸減少。由此可見,地方民主可以透過集體行動更加深化與落實,這可提供各鄉鎮都市推動鄉政參考途徑之一。
Abstract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ill mainly study the Ping-Ling Freeway Plebiscite Act and the Ping-Ling County River and Fish Protection Act. The thesis adopts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analytic path of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approval theory,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collective action and social action theories. The research will further analyze the cause, process, effect and obstacles, of the Ping-Ling Plebiscite Action and River and Fish Protection Act. By observing the two actions, conclusions can then be draw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regional democracy.
In the research, it is noted that a political elite, who is also an initiator, organizer as well as spokespers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behavior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 Ping-Ling Plebiscite and the River and Fish Protection Act, with the leadership and power of the political elite added to hold, construct a systematic mechanism such as the Fish Protection Patrol Party. The politic elite will provide the residents theory discourse for use in participating collective action.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the regional residents participating in collective action, there will be great benefits to the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From the process of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regional affairs, the residents will develop new perspectives, and thus have posi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ivism. It is also discovered in the study that the factional structure of Ping-Ling County is gradually changing. The phenomenon of faction predominating the residents’ power of political life is gradually diminishing. The residents now cast their votes based on the candidates’ ability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region and much less based on faction. It is shown that regional democracy can be radicated and practiced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is can be a possible approach for every region’s municipals push.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一、地方民主理論 2
二、環境運動研究文獻探討 9
三、台北縣坪林鄉研究文獻探討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7
一、深度訪談 17
二、文獻探討 1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9
一、研究流程 19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三、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 集體行動與社會運動理論回顧 22
第一節 社會運動的界定 22
第二節 理性選擇學派的社會運動理論 23
一、Olson選擇性誘因的觀點 23
二、Hardin的觀點 25
第三節 非理性選擇學派的社會運動理論 28
一、社會心理與社會變遷學派 28
二、資源動員論 28
第四節 認同的社會運動理論 30
一、認同的意涵 30
二、認同理論 30
第五章 小結 31
第三章 茶葉的故鄉-台北縣坪林鄉 32
第一節 坪林鄉地名由來 32
第二節 坪林鄉地理環境 33
第三節 坪林鄉自然生態環境 36
第四節 坪林鄉聯外關係 37
第五節 坪林鄉開發歷史 39
一、清代 39
二、日據時期 40
三、國民政府遷台後時期 40
第六節 坪林鄉人口結構 40
第七節 坪林鄉經濟結構 41
一、農藝作物 42
二、園藝作物 43
三、森林作物 43
四、其他的農產品 44
第八節 坪林鄉派系政治 44
第九節 小結 46
第四章 坪林交流道公投 48
第一節 北宜高速公路的興建 48
第二節 台灣地方公投的實施情形 51
第三節 坪林人的怒吼-交流道公投 55
一、交流道公投之前 55
二、民國92年9月13日坪林交流道公投 58
第四節 坪林人爭取交流道開放的集體行動分析 60
一、坪林公投的緣起 60
二、坪林人為什麼爭取交流道開放 64
三、坪林人被邊緣化的認同建構 65
四、坪林公投對坪林人的影響 70
第五節 小結 74
第五章 坪林鄉護溪護魚運動 75
第一節 台北翡翠水庫的興建 75
一、翡翠水庫沿革 75
二、翡翠水庫蓄水範圍及蓄水範圍內禁止事項 77
第二節 坪林鄉護溪護魚運動 79
一、坪林鄉護溪護魚運動的緣起 80
二、坪林鄉護溪護魚運動的過程與困境 83
三、護溪護魚運動對坪林人的影響 90
四、坪林公投與坪林護溪護魚運動 91
第三節 小結 93
第六章 結論 9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7
一、專家政治VS民主政治 97
二、認同的力量與選擇性誘因的力量 98
三、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 9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書籍
Arend Lijphart著。陳坤森譯。1933。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二十一個國家多數模型與共識型政府。台北:桂冠。
David Bulter、Austin Ranney編著。吳宜容譯。2002。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Donatella della Porta & Mario Diani著。苗延威譯。2002。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
Maija Set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