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8108-01121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8108-011213
論文名稱
Title
《荀子》與《韓非子》教育思想之比較
The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between "Xun-Zi " and "Han-Fei-Tzu"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8
關鍵字
Keywords
禮義之統、解蔽、挾自為心、荀子、韓非子、教育思想、論世之事、法後王、以法為教、性惡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1 次,被下載 295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959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就《荀子》與《韓非子》兩本傳世文獻內容,比較當中所呈現的教育思想。
由比較兩者思想基礎的脈絡出發,逐一探求在教育目的、內容及方法上所發展出來的異同之處:
第一章以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界定研究範圍及提出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第二章開始探討《荀子》與《韓非子》教育思想之立論基礎,分為認識論、人性論、歷史觀三方面加以掌握;第三章則討論《荀子》與《韓非子》教育立學之目的,分為建國目標及所需人才、教育目的特質等方面加以掌握;第四章進一步探究《荀子》與《韓非子》所提出教育之內容,就教育憑藉及教育核心兩方面加以掌握;二至四章最後一小節均安排針對該章主題進行相關主張異同的比較。第五章則針對以上探討內容,提出整體的結論。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荀子》與《韓非子》教育思想之立論基礎 6
第一節《荀子》與《韓非子》之認識論 6
一、《荀子》的解蔽工夫與禮義 6
二、《韓非子》的參驗及功用 12
第二節《荀子》與《韓非子》之人性論 19
一、《荀子》的性惡論 19
二、《韓非子》的挾自為心 26
第三節《荀子》與《韓非子》之歷史觀 31
一、《荀子》的法後王傾向 31
二、《韓非子》的歷史演化觀 38
第四節《荀子》與《韓非子》教育思想立論基礎之比較 43
一、認識論之比較 43
二、人性論之比較 45
三、歷史觀之比較 45
第三章 《荀子》與《韓非子》教育方法之立學目的 47
第一節《荀子》論「士-君子-聖人典範」 47
一、建立王道強國與所需人才 48
二、教育目的特質 57
第二節《韓非子》論「法-法術-法術勢並用」 62
一、建立霸王強國與所需人才 63
二、教育目的特質 67
第三節《荀子》與《韓非子》教育方法立學目的之比較 87
第四章 《荀子》與《韓非子》教育內容之立意宗旨 94
第一節 《荀子》與《韓非子》之教育憑藉 94
一、《荀子》以《詩》《書》《禮》《樂》《春秋》為教學材料 94
二、《韓非子》主張「以法為教」、「論世之事」 100
第二節 《荀子》與《韓非子》之教育核心 104
一、《荀子》的禮、仁義教育及法教育核心價值 105
二、《韓非子》的法教育及禮、仁義教育核心價值 119
第三節 《荀子》與《韓非子》教育內容立意宗旨之比較 134
第五章 結論 138
附錄 參考書目 14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專書:
毛禮銳等,《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
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緯毅,《法儒兼容,韓非的歷史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陳迺臣,《教育哲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余嘉錫,《古書通例》,載於《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梁濤,《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
賈馥茗,《先秦教育史》,(臺北,五南, 2001年)。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一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賴應元、傅武光注譯,《新譯韓非》,(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賈馥茗總編纂,《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年)。
孫培靑,《中國教育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伍振鷟,《教育哲學》,(臺北,師大書苑,2000年2 月,初版八刷)。
張瑞璠主編,《中國教育哲學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姚蒸民,《韓非通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年2月二刷)。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陽,新華書店,1996年)。
程方平等,《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津,199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陳啟天,《增訂韓非校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漢昌,《韓非釋要》,(臺北,黎明文化,1994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鄭良樹,《韓非之著述及思想》,(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王邦雄,《韓非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高時良,《中國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歐陽教,《教育概論》,黃光雄主編,(臺北,師苑圖書出版部,1995年)。
高時良,《中國教育史綱》,(北京市,人民教育,1993年)。
俞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廣西,廣西人民,1992年)。
王德裕,《先秦哲學史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楊榮春,《先秦教育思想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瑞璠,《中國教育史硏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1991年)。
張豈之等,《中國儒學思想史》(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6月一版)。
蔡榮桐,《韓非思想管窺》,(臺北,臺灣書店,1988年)。
俞啟定,《先秦兩漢儒家教育》,(濟南市,齊魯書社,1987年)。
龍宇純,《荀子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4月初版)。
晉袁宏,《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再版)。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1985年)。
張素貞,《韓非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書局,1985年)。
姚蒸民《法家哲學》,(臺北,先鋒出版印刷公司, 1984年)。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文化大學,1982年)。
許悼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1982年)。
陳奇猷,《韓非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史甲篇子學時代——思想的多元發展》,(臺北,大林出版社,1979年)。
王邦雄,《韓非的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7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79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79年)。
陳奇猷校注,《韓非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韋政通、《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見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2年)。
容肇祖,《韓非考證》,(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出版社,196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台中,藍燈文化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二、博士論文:
高佳琪,《論韓非「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輔仁大學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2年。
孫邦盛,《荀韓禮法思想及其人性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95年。
張靜如,《荀子思想中的人、社會與政治》,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劉騰昇,《荀子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87年。
高柏園,《孟子與韓非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80年。

三、碩士論文:
林淑琪,《韓非思想中的君臣關係及其意義》,(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許嫚真,《《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蘇怡萍,《韓非認識論中的教育思想》,(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文演,《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 儒,《韓非的教育思想》,(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晉堂,《《韓非子》的君臣民思想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孫邦盛,《韓非思想淵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歐嘉慧,《先秦荀子與韓非法家思想之比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四、期刊:
陳福濱,<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價值>,《哲學與文化》,第403期,2007年,12月。
吳文璋,<荀子論心和韓非所蘊涵的心論之比較研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8期,2007年。
黃志煌,<孟子與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較>,《中山學報》,第27期,2006年,12月。
陳禮彰,<荀子「法後王」說究辨 >,《國文學報》,第37期,2005年,6月。
胡維敏,<韓非的「利」「法」思想在教育上的運用>,《菁莪季刊》,第63期,2005年,3月。
劉昭志,<荀子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孔學與人生 》,第27期,2004年,2月。
蘇嫈雰,<荀子禮樂教育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338期,2002年,7月。
林儒,<從法律的功能論韓非的法治教育>,《哲學文化》,第28卷,第2期,2001年。
楊濟襄,〈荀子政治思想與其「禮」論的關聯〉,《中山中文學刊》第一期, 1995年6月。
鮑國順,〈論荀子善從何來與價值根源的問題〉,《孔孟學報》,第62期,1991年9月。
岑溢成,〈荀子性惡論析辯〉,《鵝湖學誌》,第三期,1989年9月。
蔡仁厚,<禮與法的層次及其效用>,《臺大哲學評論》,第十二期,1989年1月。
高柏園,<韓非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中國文化月刊》,第63期,1985年11月。
施銘燦,〈荀子思想中之聖人〉,《孔孟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十期,1983年6月。
王曉波,<韓非思想與中國古代的變局>,《食貨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七期,1983年7月。
鮑國順,〈荀子性惡說的真相〉,《孔孟月刊》,第十七卷第五期,1979年1月。
韋政通,<韓非及其哲學>,《現代學苑》,第八卷,第十一期,1972年11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