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8108-04025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8108-040256
論文名稱
Title
後越戰時期美越關係演變之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Post-War of U.S.-Vietnam Relationship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8
關鍵字
Keywords
越南、美越關係、亞太、戰略、改革開放
Doi Moi, U.S.-Vietnam Relationship, Asia-Pacific, Vietnam, Strateg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2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美越兩國於1995年打破越戰後維持的僵局,雙方在經濟與戰略安全兩個領域都取得進展;而越南從1986年的改革開放(Doi Moi)後的經濟成長表現突出,2001年美越簽署雙邊貿易協定後發展更為快速;美越關係在近十年逐漸恢復的現象,對於亞太形勢與區域安全上有重要意義,美越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有中國因素及相關政治、經濟、戰略上的共同利益,因此在研究美國的東南亞政策上,越南有其重要意涵。本研究是以「地緣政治學」理論來貫穿,探討美越關係的演變過程及其要素,進一步得知未來兩國的關係發展將日愈緊密。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 broke the deadlock after-Vietnam-War in 1995, and both of them make far progress on the fields of economy and strategic safety. Vietnam has performed well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Doi Moi in 1991. In 2001, USA and Vietnam signed the trade agreement and developed fa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A and Vietnam gradually recover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Asia circumstance and region safety. In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ntries, there are several China’s factors such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trategic benefits for both sides. Therefore, when researching USA strategy for South East Asia, Vietna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geopolitics to study the process and factors of USA and Vietnam relationship. Then it could see that their relationship will develop faster and close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1
表次 3
圖次 4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1
第五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章 後越戰時期越南的對外關係 26
第一節 戰後越南國內的局勢 26
第二節 柬埔寨事件與中越戰爭的影響 31
第三節 越南推行改革開放(Doi Moi) 40
第四節 美越關係恢復的國際情勢考量 45

第三章 美越關係的恢復過程與進展 54
第一節 美越建交的談判過程 54
第二節 美越貿易協定內容 61
第三節 越南加入WTO的談判與承諾 65

第四章 美越建交後的問題與影響 76
第一節 歷史遺留問題與意識型態的差異 76
第二節 中國與越南的戰略合作—以湄公河計畫為例 82
第三節 台灣在美中越三方互動關係的角色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8
一、中文資料 108
二、英文資料 114

附錄一 越南經貿概況 119
附錄二 美越關係年代表 12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中文專書
于向東、譚志詞著,越南 : 革新進程中日漸崛起。香港 :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世界各國軍事力量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牛大勇、沈志華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石之瑜著,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白石昌也著,吳瑞雲譯,越南-革命與建設之間。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朱听昌,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吳宗憲,”論中共-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構與挑戰,”顧長永、蕭新煌主編,新世紀的東南亞。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年。
宋鎮照,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圖書,1996。
李瑞光著,”冷戰後越南對華政策研究,”冷戰後東盟國家對華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事業,1999年。
唐世平、張洁、曹筱陽等主編,冷戰後近鄰國家對華政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馬晉強主編,當代東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梁錦文著,後冷戰時期之越南外交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
陳欣之著,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陳喬之主編,冷戰後東盟國家對華政策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陳洁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1992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3 月。
楊易主編,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裘兆琳主編,美國外交政策與危機處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1993年。
劉宏暄著,中國睦鄰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年5 月。
劉咸岳主編,2000年越南國情報告。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
閻學通、周方銀主編,東亞安全合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閻學通等著,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顧長永,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2000年。
顧長永,越南-巨變的二十年。台北:台灣商務,2007年。

(二)中譯專書

D. R. SarDesai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Richard Sokolsky, Angel Rabasa, and C.R.neu著,高一中譯,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年。
山本正, 普雷尼.錫帕瑞(Pranee Thiparat), 阿布.阿山(Abul Ahsan)著,黃偉傑譯,美國在亞洲的角色 : 亞洲觀點(America's role in Asian : Asian view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克里斯多夫.麥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查理斯.摩利森(Charles E. Morrison)著,楊紫函譯,亞太安全觀 2001(Asia pacific security outlook 2001)。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威廉.陶(William T. Tow)著,高一中譯,亞太戰略關係 : 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薩德賽(D.R.SarDesai)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 (Southeast Asia: Past & Present)。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三)中文期刊

于向東,”中越關係發展的特徵與趨勢,”東南亞縱橫”(香港),2003年1月。
王純純,”開放經濟吸引外資--越南正熱 東南亞之星,”國際投資(台北),第33期(2007年10月):頁46-49。
王新業,”越南:近鄰的崛起,”經營者Executive(重慶),第24期(2006年12月):頁20。
左曉安,”周邊地區區域經濟集團化對我國的影響—兼論我國的因應之策,” 東南亞研究,第2卷(1997年):頁 35-37。
石之瑜,”懲越戰爭與中共對現狀的接受,”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1996年1月15日):頁74。
皮軍,” 冷戰後的越美關係,”南洋問題研究(廈門),第124期(2005年4月):頁20-25。
朱穎,” 美越雙邊經貿關係的歷史新階段,”當代亞太,第183期(2007年):頁51-56。
朱穎,” 從越南入世看美越經貿關係新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第8期(2007年):頁10。
吳繼兵,”開發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支持我國西部大開發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商業研究,第3期(2003):頁158-160。
宋鎮照,”越南經濟之發展與轉型:政策與制度面之探討,”東亞季刊,第27卷第2期(1995年):頁164。
李小軍,”論海權對中國石油安全的影響,”國際論壇,第6卷第4期(2004 年7月):頁18。
李文志和蕭文軒,”大湄公河流域爭霸戰:大湄公河經濟合作的推展及其戰略意涵,”台灣東南亞學刊,第2卷第1期 (2005年):頁97。
李國雄,”美越建交與東南亞區域安全,”美歐月刊(台北),第10卷第9期(1995年9月):頁133-149。
李華夏,”越南經改淺析:另一個統制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實驗,”東南亞季刊,第一卷第2期(1996年4月):頁1-2。
杜進森,”1990年代以來的越中邊貿及其進展,” 收錄於許文堂主編,越南、中國與台灣係的轉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年。
阮氏繞,”越南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ACFTA)建立近程中的參與,”廣西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西元2007年6月):頁48-51。
林文程,”戰後美越關係之回顧與前瞻,”美歐月刊(台北),第十卷,第三期(1995年10月):頁4-13。
林明華,”新時期越南外交,”當代亞太,第3期(2003年):頁23。
金榮勇,”越南新領導人面臨的政經困境與改革前景,”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五期(1998年5月):頁35-45。
侯松嶺,”冷戰後越美經貿關係探析,”當代亞太,第7期(2001年):頁43。
徐明軍,”建構中國海上能源安全通道的戰略思考,”珠江水運,第3卷(2005年)頁8。
徐遵慈,”WTO增添生力軍:越南加入WTO後之商機與展望,”經濟前瞻,第110期( 2007年3月):頁77-78。
馬鳳良,”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研究,”石油化工技術經濟,第2期(2004):頁3。
張登及,”1979 年中共「懲越戰爭」的歷史結構分析,”東亞季刊,第31卷第1期(2000年):頁106。
張漢宜,”越南加入WTO 全力吸引外資,” 天下雜誌(台北),第364期(2007年1月17日):頁28。
張耀秋,”第二次雅加達會議與高棉局勢展望,”問題研究,第28卷第7期(1990年4月):頁37。
曹筱陽,” 911事件後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及其影響,”當代亞太,第3期(2006年):頁23-30。
莫泰堯和李平,”大西南聯合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探討,”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 (2000):頁11。
許梅,” 美越關係為何停滯不前,”當代亞太,第9期(2004年):頁16。
許梅,” 淺析美越建交的主要動因,”東南亞研究,第3期(1996年):頁36-39。
楊曉輝,”中共石油戰略的西南部局,”當代亞太(2004年)第3期:頁14。
魏良才,”越戰故事中未完結的篇章:美國「戰俘」及「失蹤美軍」問題之探討,”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 (2000年5月):頁289-320。

(四)研討會論文

王昆義和蔡裕明,”胡錦濤時代中國對東南亞的戰略擴展—兼論我國的南向政策,” 2003 年全球化下台灣的東南亞政策研討會,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2003年。
林麗香,”東南亞:美中政治角力場,”2004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究會論文集(台北:2004年):頁15。

(五)新聞報紙

” 80億美元台塑五寶赴越蓋煉鋼廠 投資排除與中鋼合作 產能將達雲林煉鋼廠二倍,”經濟日報(台北),2008年3月20日,版A20。
” 越南在中美之間,”越南通訊社(越南),2006年3月23日。

二、英文資料
(一)英文專書

Anh, Vu Tuan. Development in Vietnam: Policy Reforms and Economic Growth.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4.
Frost, Frank. Vietnam's foreign relations : dynamics of change. Singapore: Regional Strategic Studies Programm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c1993.
Henry, Kenny. Shadow of the dragon : Vietnam's continuing struggle with Chin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U.S.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C. : Brassey's, 2002
James M. Morley and Masashi, Nishihara. Vietnam Joins the World.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McNamara and Brian, VanDeMark. In Retrospect: The Tragedy and Lessons of Vietnam.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6.
Regional outlook: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4.
Shaun Narine. Explaining ASEAN :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 CO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2.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Singapor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4.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Singapor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5.
Thayer, Carlyle A. and Amer, Ramses. Vietnamese Foreign Policy in Transitio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9.
Vietnamese Ministry of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The Impact of the U. S. 2Vietnam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on Overall and U. 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Vietnam. Hanoi:National Political Publisher, 2005.
Vo Nhan Tri, Vietnam’s Economic Policy Since 1975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0.
Wayne, Bert.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 a changing of the guard?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二)英文期刊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Eastern Route of Pan-Asian Railway Line Mapped out”, People’s Daily, 2002.4.2,
“U.N. Conferrence on Kampuchea: Final Draft Declaration,”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3 No.3 (1981):302-305.
Andrew J. Pierre. “Vietnam's Contradictions,”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79, No.6(2000):69-86.
Chang Pao-Min, “Vietnam and China: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 ContemporarySoutheast Asia,Vol. 19, No. 2 (Sep 1997) :145.
Emmer, Ralf1, “REGIONAL HEGEMONIES AND THE EXERCISE OF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A Study of Indonesia and Vietnam,” Asian Survey, Vol. 45, No.4 (Jul/Aug2005):645.
Goodman, Allan E. “Vietnam's post-Cold War diplomacy and the U.S. response,” Asian Survey, vol. 33, No.8(Aug 1993):832.
Han, Voh, “VIETNAM IN 2007: A Profile in 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Dynamism,” Asian Survey, Vol. 48, No 1 (Jan/Feb2008):30.
Jane Perlez, “US Competes With China for Vietnam’s Allegiance,”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2, 2006. http://www.nytimes.com/2006/06/19/world/asia/19vietnam.html?_r=1&oref=slogin。
Jane Perlez, “US Competes With China for Vietnam’s Allegiance,”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2, 2006. http://www.nytimes.com/2006/06/19/world/asia/19vietnam.html?_r=1&oref=slogin。
Nayan Chanda, “YALEGLOBAL ONLINE,” China and the Power Game, Connecticut, USA, May 2, 2005.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5672。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Trade Facts: Vietnam’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May 31, 2006) : 1-2.
Raymond Burghardt, “YALEGLOBAL ONLINE,” US-Vietnam: Discreet Friendship Under China’s Shadow, Connecticut, USA, November 22, 2005.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6546。
Richburg, Keith, “Back To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4 (1991): 111-131.
Rivard, Richard J. & Khanh Hoanng Ta, “Investing in Vietnam,”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Vol. 46, No.2(2000):8-13.
Robb, Sandie, “Investors Eye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84, No 5 (Oct 2005): 3.
Stein Tonnesson, “Vietnam’s Objectiv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ational or Regional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2, No. 1 (Apr 2000) :199-220.
Stellman, Jeanne Mager and Christian, Richard, “The extent and patterns of usage of Agent Orange and other herbicides in Vietnam,” Nature, Vol. 422, No. 6933 (April 2003):681.
Van Khai Phan,“Putting Behind the Past and Looking Toward the Future,” Foreign Affairs, Vol. 84, No. 5 (Oct 2005):1-2.
VladimirN. Pregelj, “The Jackson-Vanik Amendment: A Survey. ” CRS Report, Order Code 98 – 545 (August 1, 2005): 1 - 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2.100.21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2.100.21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