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9104-0149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9104-014943
論文名稱
Title
從利己與利他觀探究小學已婚女教師婚姻衝突的暴力傾向
How Altruism and Egoism Determines the Likelihood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Marital Conflic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7-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9-09
關鍵字
Keywords
暴力傾向、婚姻衝突、利他觀、利己觀
Domestic violence, Altruistic, Altruism, Marital conflicts, Egoistic, Ego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8 次,被下載 740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403 times.
中文摘要
婚姻衝突帶給家庭衝擊,其離婚率高漲的今日,透過諸多研究證實離婚的原因,與其夫妻所產生之夫妻衝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家庭暴力也日益嚴重,本研究從職業中立意選擇已婚女教師作為探究的對象,希望能從夫妻衝突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層面,探究已婚女教師之利己觀與利他觀對其夫妻衝突的影響。試圖從探究高雄市國小已婚女教師在面對利己與利他不同觀點時,所可能面對夫妻衝突時所引起之暴力衝突傾向的高低。以及國小已婚女教師本身個人特質變項對利己觀念、利他觀念,所測得傾向高低與夫妻衝突之暴力衝突傾向的關係。
研究發現:國小巳婚女教師利己傾向愈高的女教師,她在面對夫妻有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傾向也愈高。利他傾向愈高的女教師,她在面對夫妻有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傾向就愈低。教師教書年數不同時,在夫妻有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高低有差異存在。已婚女教師有無子女,會影響夫妻有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已婚女教師的學歷,會影響夫妻衝突時所可能引起暴力衝突傾向的高低。先生學歷愈高則已婚女教師在面對夫妻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的傾向也愈高。與先生結婚時的戀愛次數,會影響夫妻有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傾向的高低。亦即已婚女教師在結婚時的戀愛次數愈多,則女教師在面對夫妻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傾向就愈高。已婚女教師目前與先生的婚姻關係會影響對女教師在夫妻有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的傾向,顯示已婚女教師與先生的關係愈和諧,則「夫妻衝突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傾向就愈低。已婚女教師對婚姻的期待,會影響已婚女教師在面對夫妻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傾向的高低;亦即對婚姻愈沒有期待的已婚女教師,其夫妻衝突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傾向就愈高,對婚姻愈有期待的,則夫妻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傾向就愈低。
從女教師的人口特質變項對夫妻衝突時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有:教書年數不同有其差異存在,但無顯著相關性。女教師有無子女、學歷、先生的學歷、與先生結婚時之戀愛次數多寡,夫妻之婚姻關係,婚姻期待,均會影響其夫妻有衝突時,所可能引起暴力衝突高低傾向的差異,均有顯著相關性。
從整體已婚女教師所反應利己與利他觀,所呈現的夫妻衝突時所可能引起之暴力衝突之差異,研究者就其反應結果,採以類別分類,試圖對其女教師們的結果做歸納,從卡方分析的區隔中,得出四種類型,分別為:宜室宜家、自我為是、安分守己、中規中矩四種類型,每種類型所呈現的夫妻衝突所可能引起的暴力衝突,對研究中之樣本所反應的行為差異,均有其顯著相關性。
Abstract
Conflicts between a married couple bring about impacts upon the family. As divorce rate surges, numerous researches have pointed to the confrontation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s the highly relevant contributing factor. Domestic violence has gone from bad to wors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s well.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dentify different levels of physical violence resulting from arguments between married female teachers and their husbands.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wife’s altruistic or egoistic attitude on marital conflicts. Some marri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have been chosen a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Research has been done to find the link between the wife’s altruistic/egoistic character and occurrences of domestic violence amidst conflicts. This study also examines how the subject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other personal backgrounds interplay with egoism or altruism, which determines the likelihood of domestic violence.
A conclusion may be drawn that the more egoistic a marri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s, the more likely domestic violence is to erupt amidst conflicts with her husband. On the contrary, the more altruistic she is, the less likely violence is to happen. The severity of domestic violence varies with the teacher’s years of service,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the degree she holds.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higher degree the husband holds, the more likely the married couple may end up in physical clashes. The number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subject had prior to the marriage suggests difference in the likelihood of the couple’s arguments ending in violence. Namely, the more relationships she had, the more possible it is for the marriage to witness violent episodes. If the teacher generally gets along well with her husband, they are much less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physical fights when having an argument. Her expectations of the marriage also determine the possibility of violent incidents. In other words, the less she expects of her marriage, the greater the possibility of abusive occurrences, and vice versa.
Analyses of the female teachers’ backgrounds help identify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domestic violence. Her years of service at school may result in difference in likelihood of violence,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has been detected. However, the number of children, the couple’s highest degree, the number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rior to the marriage, spousal closeness, and her expectations of the marriage are all significant variables in the probability of domestic violence.
Married female teachers’ attitudes have been categorized as either altruistic or egoistic in the research to facilitate the analysis of their relevance to domestic violence amidst conflicts between a couple. By means of Chi-square analysis, the subjec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ranging from extremely suited for matrimonial and familial life to self-centered. Each type has significant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grees of domestic violenc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4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問題……………………………………………………………………..………9
第二章 婚姻衝突與暴力衝突…………………..………………………..…….…13
  第一節 婚姻衝突………………………..………….…………………………………..…...13
  第二節 暴力衝突………………………………………………..………..…..…………..…19
  第三節 利己與婚姻暴力的展現…………………………..……………..…………………28
  第四節 利他與婚姻暴力的展現………………………………………………..………..…33
  第五節 婚姻暴力相關研究…………………………………………………………..……..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變項……………………………..……………………………………………..51
  第三節 研究假設…………………………………………………..……………………..…54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57
  第五節 研究工具……………………………………………..……………………………..58
  第六節 研究結果分析處理……………………………………………………..………..…64
第四章 婚姻衝突差異的社群………………..…………………….…………..…65
  第一節 教師因衝突而來的暴力傾向………………………………………..……………..65
  第二節 夫妻之衝突圖譜……………………………………………………………………67
  第三節 利己傾向與利他傾向之態樣……………….…………..….………………………73
  第四節 教師展現衝突之暴力傾向行為分類……………………………………..……..…75
  第五節 差異社群展現夫妻衝突之暴力衝突態樣…………………………………………82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97
  第一節 討論………………..…………………………………………...…….…………..…97
  第二節 結論……………..…………………..……………………………………………..100
  第三節 研究建議………………………………………………………..…………………10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Adler Mortimer L著,蔡坤鴻譯,1999,《六大觀念》。台北市:聯經。
David H. Olson & John Frain合著,晏曉蘭•晏啟華合譯, 1998,《婚姻•家庭》,台中市:東海
大學幸福家庭推廣中心。
David Jary & Julia Jary;周業謙&周光淦(2000)《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Matt Ridley著、范昱峰譯,2000,《德性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台北市:時報文化。
Maureen Green著,張乙宸譯(1993)《婚姻關係》。初版,台北市:遠流。
Straus , Murray A., Gelles, Richard J., & Steinmetz, Suzanne K.1980 Behind Closed Doors: Violence in the American Family.:Beverly Hills, CA: Sage.
Ulrich Beck, Elisabeth Beck-Gernsheim作、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2000,《愛情的正常
性混亂》。新店市:立緒。
Weber, Ann L著、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內政部,2000,《家庭暴力防治宣導系列》。台北市: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
王行,1998,<已婚男性婚姻經歷變化與滿足感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79-122。
王沂釗,2002,《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博士論文。
王香香,張月雲,1997,<培養小學生利他行為>。《山西教育》45。
王海明,2001,<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1):19-26。
王樂民,2003,《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對遭受婚姻暴力婦女脫離受暴關係成效之研究-以台
南市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佑中,陳國紅,1999,<羅斯的社會控制理論述評>。《南京政治學院學報》6:40-42。
伊慶春,1988,<中國女性的婚姻與職業>《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台北市:巨流。頁229-248。
伊慶春,高淑貴,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
所專題選刊》。70:1-23。
伊慶春,蔡瑤玲,1989,<台北地區夫妻權力的分析:以家庭決策為例>《台灣社會現象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15-151。
朱柔若,吳柳嬌,2004,<打老婆:社會學研究取向檢討>。2004年全國關懷研究討:家庭關懷研討會。30-44。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市:揚智。
朱美珍,1999,《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與軍人家庭關係之研究--已婚軍官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
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汪明生,朱斌妤等著,1999,《衝突管理》。初版,台北市:五南。
吳心芝,2003,《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20年以上的女性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曲輝譯,1992,《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市:桂冠。
吳雪如,2003,《屏東縣國小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宋賢儀,1997,《受虐婦女與其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互動經驗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斌,2001,<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3):55-58。
李正傑,2001,《雙薪家庭高承諾男性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靜,2001,《婚姻暴力加害人心理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霓,2001,《婚姻生活價值觀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奕楠,2002,《忍讓煉智》台北市:星定石。
李郁文,邱美華著,2001,《兩性教育與生涯規劃:團體諮商主題工作坊》。台北:桂冠。
李雅惠,2000,《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
雙親家庭之比較》。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1996,《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周建華,2001,<利己主義能夠“合理”嗎﹖——對合理利己主義道德原則的質疑>。《理論天
地》3:25-28。
林耀琳,2001,《論受暴婦女殺害施暴者之正當防衛~以幾個美國刑事實務的判決為例》。國
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意綠,2002,《離異者對離異事件理性信念、特質生氣與社會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侯玉波編著,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胡美齡,1998,《婚姻暴力受虐婦女主觀知覺其親子關係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
系碩士論文。
徐玉青,2002,《訂婚情侶衝突因應、調適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
秦紀椿,2003,《家庭暴力保護令對受虐婦女的影響之探討-以彰化縣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為
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袁彥,2000,<西方個人主義與當代中國道德建設>。《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17( 3):28-33。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上冊)。台北:五南。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下冊)。台北:五南。
張大軍,2001,<自利․他利․互利-重讀國富論與斯密話三利>。《中共中央黨校學報》5(2):4-9。
張雅富,2004,《保護令保護婦女?從受暴婦女與警察的觀點出發》。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鳳麗,1998,<正確認識人的自利性與市場經濟的道德建設>。《行政論壇》1:45-46。
莫兆鳳(1989),<利已與利他概念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所:第四次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353-361。
詹益宏、鄭泰安,1986,《性與婚姻生活》。台北市:牛頓。
許漢,2001,<自由民主社會中的容忍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3):345-381。
許潔雯,2003,《夫妻權力分析:以夫妻衝突處理模式與家庭決策模式為例》。國立台北大學
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郭玲妃、馬小萍,2002,<雙重家鎖:受虐婦女的母職經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13:47-90。
陳卉瑩,2003,《兒童時期目睹婚姻暴力經驗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若璋,1992,<台灣婚姻暴力之本質、歷程與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3:117-147。
陳若璋,1994,〈從鄧婦殺夫案-探討台灣婚姻暴力反應之種種〉,《「家庭暴力防治研討會」
論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主辦。
陳玫君,2002,《兩性平權課程對高中生性別刻板印象及兩性平權態度影響之研究》。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陳高德,2003,《台灣婚姻暴力之男性加害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婷蕙,1997,《婚姻暴力中受虐婦女對脫離受虐關係的因應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
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惠雯,2000,《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殿軍,2002,《家庭暴力犯罪法律規範及其實施現況檢討之研究》。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源湖,2003,<婚姻暴力與社會支持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0:277-292。
陳竹英,2003,《國小教師處理學童人際衝突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廖輝英,1992,<為愛重新定義>。《中國人的愛與苦──犧牲與成全》。台北市:張老師。
屠春友,2000,<利己与利他•競爭与合作•自律与他律——市場經濟道德基礎研究>。《理
論學習》5:43-45。
傅凱褀,2002,《從關懷倫理論「公正」與家庭暴力防治》。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初版,台北市:巨流。
彭懷恩,1999,《社會學Q & A》。台北市:風雲論壇。
湯秀雅,1992,《婚姻暴力婦女受虐狀況與其因應過程之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一秀,2000,《婚姻暴力之受虐婦女求助歷程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文,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
社會學》5:73-132。
黃湘玲,1997,《婚姻受暴婦女福利服務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群芳,2003,《他(她)是怎麼看?怎麼想?談婚姻暴力目睹子女眼中的暴力家庭》。國立臺灣
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囇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楊文山,2002,<台灣地區家庭暴力之估計與原因>。91年9月27至28日。台灣社會問題
研究學術研究討會。
楊承,1997,<人學與人權研究管窺>。《武警技術學院學報》13(1):63-65。
楊美賞,2003,<原住民婦女健康問題-婚姻暴力與心理健康>。《社區發展季刊》101:343-345。
楊國樞,1988,<中國人與自然、他人、自我的關係>。《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台北市:巨流。
葉永文,張力可,黃順星編譯,2000,《社會學理論Q&A》。台北市:風雲論壇。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市:學富文化。
褚杏子,2000,《婚姻暴力下女性被害者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台灣大學法律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趙小玲、劉奕蘭,1999,<國小學童所知覺的父母婚姻暴力與行為問題關聯之研究>。發表於1999年12月29,30日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趙葳,2003,《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依附及習得的無助感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碩士論文。
劉久清,1999,<論「個體自主性」與社會問題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究會。
劉千綺,2001,《從婚姻暴力論我國裁判離婚制度》。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2001,《台灣教師婚姻暴力意象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軍寧,1998,<人權的普遍性及其反調>。《開放時代》專題研究5-12。
劉珠利,2003,<台灣年輕女性的兩性關係:從「關係中的自我」理論的觀點來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57-69。
劉懷光,1997,<人權與近代社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1):30-34。
潘淑滿,2003,<婚姻暴力的發展路徑與模式:臺灣與美國的比較>。《社區發展季刊》
101:276-293。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蔡沛婕,2001,《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瓊婷,2003,《國民小學親師衝突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津,2003,《婚姻暴力加害人之生態系統分析-以嘉義地區受保護管束者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隆,1997,《遭受婚姻暴力婦女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
論文。
鄭麗鳳,2002,《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昱嘉,2000,《婚姻暴力被害人與 加害人互動關係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
所碩士論文。
盧國慶,1999,《開啟美德世界的寶藏》。台北市:揚智文化。
謝汶伶,2003,《國小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簡春安,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縣:空大。
謝秋香,2003,《婚姻暴力受害者經驗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2000,《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魏楚珍,2002,《房門之內的故事--我看異性戀男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受虐」》。東吳大學社會
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羅燦煐,1994,<性別暴力與人身安全教育>。《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

網路資料
廖永靜,2002,<打造女人頭頂一片天-淺談婦女成人教育>。《女宣雜誌》,337期。
http://www.pct.org.tw/women/lus337_1.htm。
蕭怡,2001,<從婚姻的演變談家庭關係>正見網6月7日 星期四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1/6/7/10329p.html。

工具書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
南。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