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9104-13051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9104-130516
論文名稱
Title
北宋文賦新探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9-09
關鍵字
Keywords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9 次,被下載 322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225 times.
中文摘要
論 文 提 要
  從賦史流變之軌跡看來,一般人皆以漢賦為賦學的典範時代,且認為賦「盛於漢,衰於魏,亡於唐」,也有賦評家認為北宋文賦「尚於理,略於辭,昧於情」,然觀歐陽脩︿秋聲賦﹀、蘇軾︿赤壁賦﹀則為情、景、理交融之佳作,學界對此二篇賦作之研究,已有豐碩成果。然而,卻未對北宋文賦作全面性之探討。職是之故,本論文以「北宋文賦新探」為研究範圍,以《全宋文》為底本,試圖從九十篇文賦解讀與詮釋文本,並探原究委,得知文賦是賦體文學的新變與再生。
  本論文從北宋文賦的題材、內涵暨藝術表現技巧看賦作,均有其傳承、開拓與創新。在題材的選擇上,除繼承唐代新文賦詠物、諷諭、山水題材外,亦另闢融情理於意象中的理趣賦,在內涵上,詠物之作已不僅是「體物寫志」,而是從賦作中尋求生命的安頓與心靈的寄託。諷諭賦則以豐富的意象,達到議論、說理的目的,從山水賦中亦能看出賦家內歛自省,揚棄悲哀,以婉曲之筆感憤國事,關懷國家命運。在表現技巧中,除繼承傳統藝術表現技巧,亦開創別趣的表現技巧。如:情景入理、虛構情節的問對體,反常合道、理趣橫生的意象,傳神寫照、離形得神的譬喻,託物成諷、尚意重理的議論手法,並以禪機通脫,活法入賦。
  積前代豐富文化的宋人,論古鑑今,喜愛探究宇宙、人生、自然的道理,因此賦作中已涵蓋儒、釋、道思想而臻多樣性。
  經本論文之探究,重新評估北宋文賦之歷史定位,並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得知北宋文賦在賦史流變中,賦予賦體文學新的契機與生命,所以北宋文賦是賦體文學的新變與再生。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
  第二節 近代學者之賦學研究 六
  第三節 本文之研究要旨 一一

第二章 賦體之性質與演變 一三
  第一節 賦詞釋義 一三
  第二節 賦與詩辭之淵源及分野 一六
  第三節 賦體之演變 二三
   壹、兩漢散體賦的興盛 二四
   貳、魏晉南北朝短賦產生、聯賦勃盛、散體賦消沈 二五
   參、南北朝駢賦的繼起 二六
   肆、唐朝詩賦取士的律賦 二七
   伍、唐宋文賦的開創 二七
   陸、北宋文賦的獨樹一幟 二九

第三章 北宋文賦之形成與分期 三一
  第一節 文賦之名稱及義界 三一
   壹、諸家之論釋 三一
    一、散 賦 三一
    二、文體賦 三二
    三、新文賦 三二
    四、散文賦 三三
    五、文 賦 三四
   貳、「文賦」義界之歸納 三六
   參、文賦與其他賦類異同舉隅 三九
  第二節 北宋文賦形成之主要因素 四八
   壹、唐代文學運動的影響 四八
   貳、韓愈「以文為詩」的啟發 四八
   參、歐陽修的提倡 五一
   肆、宋詩議論化的習染 五二
   伍、作家新變的審美觀 五四
  第三節 北宋文賦之分期 五六
   壹、北宋文賦初期概述 五六
   貳、北宋文賦中期概述 五八
   參、北宋文賦後期概述 六二

第四章 北宋文賦類型分析 一○七
  第一節 詠物類 一○七
   壹、詠物─託物寄興 一○七
   貳、託物寄興的象徵意義 一一一
   參、結 語 一二九
  第二節 諷諭類 一三一
   壹、諷諭─隱語微辭 一三一
   貳、諷諭詩文的精神─以溫柔敦厚為本質 一三四
   參、溫柔敦厚與北宋諷諭賦的關係 一三五
   肆、北宋諷諭賦的時代背景 一三七
   伍、北宋諷諭賦內容析論 一四○
   陸、結 語 一四八
  第三節 山水類 一五○
   壹、山水─特具精神 一五○
   貳、北宋士大夫的道德觀 一五二
   參、山水賦內容析論 一五三
   肆、結 語 一六○
  第四節 理趣類 一六一
   壹、理趣─尚意尚理 一六一
   貳、北宋理趣賦內容析論 一六二
   參、結 語 一六七
  第五節 小  結 一六八

第五章 北宋文賦之主題思想 一六九
  第一節 儒者的情操 一六九
   壹、講仁義、重孝悌的儒家精神 一七二
   貳、拯世濟物的社會關懷 一七六
   參、居安思危的戒慎心理 一七八
   肆、反鬼神迷信的理智精神 一八一
   伍、禮以導節、樂以導和的禮樂精神 一八三
  第二節 失意的出處 一八六
   壹、安時處順、死生窮達的人生觀 一八六
   貳、寓物為樂、萬物為一的物化觀 一八八
   參、順適超然、頓悟得失的虛靜觀 一八九
   肆、人巧不如天巧的守拙觀 一九○

第六章 北宋文賦之藝術表現 一九三
   壹、繼承賦體的藝術表現技巧 一九四
    一、假設問對、虛構情節 一九四
    二、想像夸飾、聳動人心 一九五
    三、鋪陳描寫、層層羅列 一九六
    四、排比對偶、意象鮮明 一九六
    五、善用譬喻、窮形盡性 一九八
    六、疊用事典、反覆形容 一九八
   貳、北宋文賦開創別趣的表現技巧 一九八
    一、情景入理、虛構情節 一九九
    二、反常合道、理趣橫生 二○一
    三、傳神寫照、離形得神 二○一
    四、託物成諷、尚意重理 二○三
    五、禪機通脫、活法入賦 二○四

第七章 結 論 二○七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 考 文 獻(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一、經 書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六十二年
唐.孔穎達正義 (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
毛詩正義 漢.毛亨傳.鄭玄箋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唐.孔穎達等正義
論語注疏 魏.何晏注
宋.刑昺疏 台北 藝文印書館
二、史 書
宋史 元.脫脫等撰 台北 鼎文書局 民國六十七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張師仁青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
宋史 方豪著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民國六十八年
國史大綱 錢穆撰 台北 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十九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著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七十三年
三、諸子
荀子集解 戰國.荀子著
清.王先謙集解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六十六年
日知錄 清.明顧炎武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
四、賦史
賦史大要 殷石臞譯
鈴木虎雄著 台北 正中書局 民國六十五年
賦史 馬積高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賦史述略 高光復著 瀋陽 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漢賦史論 簡宗梧著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二年
中國辭賦發展史 郭維森.許詰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
中國辭賦流變史 李曰剛著 台北 國立編譯館 民國八十六年
五、賦論
賦話 清.李調元 台北 世界書局 民國六十三年
賦話六種 何沛雄著 香港 三聯書店 一九八二年增訂本
漢魏六朝賦論集 何沛雄著 台北 聯經出版社 一九九○年
歷代賦論輯要 徐志嘯著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
中國賦論史稿 何新文著 北京 開明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古賦辯體 元.祝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清代賦論研究 詹杭倫著 台灣 學生書局 二○○二年
六、賦集、賦學論著
御定歷代賦彙 清.陳元龍著 台北 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二年
楚辭補注 漢.王逸注
宋.洪興祖補注 台北 漢京文化出版 民國七十二年
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 簡宗梧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一九八○年
中國歷代賦選 尹賽夫 山西 教育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
辭賦通論 葉幼明著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
漢賦美學 章滄授著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
漢賦藝術論 阮忠著 武漢 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雨村賦話校證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
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 畢萬忱等著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
辭賦新論 畢庶春著 東北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
辭賦論集 鄭良樹著 台北 學生書局 一九九八年
六朝駢賦研究 黃水雲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八年
賦學概論 曹明綱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
清代賦論研究 詹杭倫著 台北 學生書局 民國九十一年
七、詩文集
歐陽脩全集 宋.歐陽脩 台北 世界書局 民國五十二年
唐宋文舉要 高步瀛選注 台北 漢京文化事業 民國七十三年
全宋文 曾棗莊等編 成都 巴蜀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出版
八、詩話
清詩話 清.丁仲祜編訂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六十六年
歷代詩話 清.何文煥編訂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二年
續歷代詩話 清.丁仲祜編訂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二年
原詩 葉燮撰 收於清詩話
說詩晬語 沈德潛撰
一瓢詩話 薛雪
宋詩話輯佚 郭紹虞編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七十年
清詩話續編 郭紹虞編 台北 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二年
滄浪詩話校釋 宋.嚴羽
郭紹虞校釋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六年
九、文論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 陳鵬翔主編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二年
文心雕龍注釋 劉勰著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三年
藝概 劉熙載著 台北 廬文書局 民國七十九年
中國文學十大主題
 ─原型與流變 王立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三年
管錐篇 錢鍾書著 台北 書林出版社 民國八十九年
十、文體學、修辭學
文章辨體序說 明.吳訥 香港 太平書店 一九六五年
文體明辨序說 明.徐師曾 香港 太平書店 一九六五年
評註文法津梁 宋文蔚 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社 民國七十三年
修辭學 黃慶萱撰 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七十五年
字句鍛鍊法 黃永武撰 台北 洪範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
十一、其他
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黃啟方編輯 台北 成文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
駢文學 張師仁青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三年
齊梁儷辭衡論 陳松雄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
中國詩學 黃永武撰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七年
宋詩概說 吉川幸次郎
鄭清茂譯 台北 聯經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
宋代文學通論 王水照著 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
宋詩之新變與代雄 張高評著 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 民國八十四年
十二、學位論文
(一)碩士論文
張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 廖國棟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六十八年
左思生平及其三都賦之研究 高桂惠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年
江淹生平及其賦之研究 段錚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一年
王褒及其賦研究 白承錫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二年
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 許東海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三年
御定歷代賦彙諷諭類賦篇之研究 韓中慧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四年
歐陽脩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 陳韻竹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五年
齊梁詠物賦研究 李嘉玲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七年
蘇軾以賦為詩研究 鄭倖朱 成大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三年
祝堯古賦辯體研究 游適宏 政大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三年
柳宗元辭賦研究 鄭色幸 東海碩士論文 民國九十一年
(二)博士論文
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 簡宗梧 政大博士論文 民國六十四年
魏晉詠物賦研究 廖國棟 政大博士論文 民國七十四年
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 高桂惠 政大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年
從拒唐到學唐─清賦論研究 游適宏 政大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九年
十三、期刊論文
宋代駢文新探 張師仁青 第一屆宋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辭賦關係新證 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三期 一九九四年
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 王基倫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一九九六年
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 何沛雄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 高光復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一九九六年
古文與文賦芻議 萬光治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一九九六年
論唐賦的兩極評價 陳美朱 中國文化月刊 一九九八年
生鏽的文學主環─賦 簡宗梧 國文天地十四卷十六期 一九九八年
政治大學賦學研究述要 陳成文
游適宏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十卷二期 二○○○年
五年來臺灣賦學研究論著總目
─1949-1998 王學玲 漢學研究通訊七十七期 二○○一年
儷古異同之比較 陳松雄 東吳中文學報第八期 二○○二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