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9104-16165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9104-161653
論文名稱
Title
國際電信體制研究: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觀點與侷限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Regime: The Perspectives and limitation of The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7-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9-09
關鍵字
Keywords
國際電信體制、新自由制度主義、國際體制、國際電信聯盟
international regim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regim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8 次,被下載 2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2 times.
中文摘要
國際體制的研究從1970年起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從歷史發展來看,國際電信體制(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Regime)是發展最古老的體制之一,國際電信體制的出現,有別於其他體制,乃由於歐洲國家經濟上的考量。在其中「國際電信聯盟」是最為古老的國際組織之一,規模龐大同時是世界三大國際標準制訂機構之一,會員數目與聯合國不分上下,因此能從長遠而完整的聯盟歷史脈絡裡,進而觀察到許多現象。
國際體制理論是新自由制度主義大力推行的論點,經由體制國家之間可以達成許多合作並同時作為協商的場域,在降低不確定性的情形下,可以減少相互不信任以及避免戰爭的爆發。國家間經由體制的力量可以規範不遵守體制規定的國家,只要國家間共同利益存在,體制只會隨時代變遷,不會因為霸權的衰退而導致其衰敗。
對新自由制度主義而言,國際電信體制成功地促進會員國間的合作,具體地讓電信技術有效率運作,同時使其普遍化,讓一般大眾皆可使用,提供發展中國家電信技術的援助,同時在這些國家中經由電信服務促進其物質資金等資源上的流通,經由體制中相關聯盟及組織的活動增進國家對該體制的參與,同時加強彼此間合作與合夥的關係。因此本文試圖經由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角度來解讀國際電信體制的發展,並在其中針對於新自由制度主義解釋上的侷限性進行討論。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設計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五節 章節安排13
第二章 國際體制的理論基礎15
第一節 前言—國際體制(International Regime)成為國際關係研究重點的背
景15
第二節 國際體制(regime)的定義16
第三節 國際體制(regime)研究的主要學派19
一、現實主義.19
二、新自由制度主義.28
三、建構主義.34
四、新葛蘭西學派.43
五、小結50
第三章 國際電信體制的發展53
第一節 國際電信體制組織面的發展.53
一、背景:傳播技術的創新.53
二、有線紀元期 (1835年—1900年)..55
三、無線紀元期 (1901年—1970年).61
四、整合紀元期(1970年—至今)..72
第二節 國際電信體制動態面的發展74
一、無線電波頻道分配74
二、直播衛星議題79
第三節 國際電信體制(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regime)的特徵82
第四章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解釋及其侷限.93
第一節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解釋93
第二節 新自由制度主義解釋上的侷限95
第五章 結論103
反省與建議103
參考書目109
中文書目109
英文書目117
附錄121
一、國際電信聯盟簡介121
二、國際電信聯盟大事記123

表目次
表3.1 國際海底線纜電報線路建立的年份表...................59
表3.2 國際電信聯盟機構名稱...............................68
表3.3 無線電磁波頻帶.....................................76
表3.4 各種無線電波頻帶服務...............................77

圖目次
圖1.1 研究架構設計......................................11
圖2.1 葛蘭西的上層與下層結構.............................45
圖3.1 國際電信聯盟的組織結構.............................68
圖3.2 衛星通訊的上鍊與下鍊...............................80
圖3.3 聯合國及與傳播通訊有相關的組織.....................8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一)文件
交通部電信總局,2001,電信自由化政策之檢討諮詢文件。

(二)書籍
王在幫著。1994。霸權穩定論批判—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歷史考察。北京:時事出版社。初版。
王逸舟著。1998。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王逸舟著。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朱章才譯,Walther L. Bernecker著。2000。第三世界的覺醒與貧困—1995年11月10日,哈科特港。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初版。
朱章才譯,Harold James著。2000。經濟全球化:1975年11月15日,朗布伊耶。台北:麥田文化:城邦文化發行。初版。
肖歡容譯,David A. Baldwin主編。 2001。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
李京燕譯,Joseph A. Camilleri、Jim Falk著。 2001。主權的終結?--日趨”縮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
李小貨譯,Stephen D. Krasner著。2001。結構衝突:第三世界對抗全球自由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
李振昌、霍達文、蔡繼光譯,Thomas L. Friedman著。2000。了解全球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二刷。
李宛蓉譯,大前研一著。1998。民族國家的終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三刷。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譯,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hathan Perration著。2001。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初版。
吳必康著。1998。權力與知識。福建人民出版社。初版。
胡祖慶著。1999。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二刷。
祝基瀅著。1986。傳播.社會.科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高得源譯,Jack Donnelly著。 2002。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台北:弘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莫大華著。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
袁正清譯,Martha Finnemore著。 2001。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
徐佩霞著。1995。衛星通信新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
馮建三譯,Sara Fletcher Luther著。 1996。美國與直播衛星—國際太空廣電政治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徐偉傑譯,Malcolm Waters著。2000。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程予誠著。1998。傳播帝國—新媒介帝國主義。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初版。
董霖著。1993。國際公法與國際組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楊宇光等譯,Robert Gilpin著。 1994。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二刷。
蔡東杰譯,Joseph S. Nye Jr.著。2002。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鄭又平、黃烈修譯,Stefano Guzzini著。 2000。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初版。
鄭植榮譯,Thomas L. McPhail著。1992。電子殖民主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劉道明譯, Andrew F. Inglis著。1997。衛星科技入門。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初版。
龐文真譯,Robert S. Fortner著。1996。國際傳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蘇長和著。2000。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

(三)期刊
丁永康。1991。『「國際體制」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4期,頁80-92。
丁文康。1999。「冷戰後美國的大戰略:建立單極霸權體系之挑戰」。美歐季刊,第13卷,第2期,頁161-179。
王正毅。2002。「國際政治經濟學:歷史、理論與方法」。歐洲,第1期,頁27-37。
王玉榮。1998。「“國際電信聯盟”簡介」。計算與通信,第11、12期合刊,頁14-17。
王碧蓮。1996。「WTO基本電信自由化談判概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3期,頁33-38。
王慶輝。1998。「國際體制形成理論之分析」。人力發展,第51期,頁43-53。
王佳煌。2001。「資本主義國家與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政治經濟的比較分析」。思與言,第39卷,第1期,頁89-143。
王鐵軍。2000。「新葛蘭西主義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歐洲,第1期,頁14-19。
王樹柏、司久岳。2000。「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挑戰與對策」。國際新聞界,2000年4月,頁5-12。
江國青。1997。「國際體制理論簡評」。法學評論,第1期,頁38-42。
任東來。1999。「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國際體制理論」。歐洲,第2期,頁26-34。
任東來。2001。「對國際體制和國際制度的理解和翻譯」。歐洲,第3期,頁96-101。
朱立群。2000。「新現實主義對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批判」。歐洲,第3期,頁12-18。
肖歡容。2001。「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理性主義論爭」。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頁10-14。
宋興洲。1997。「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頁27-59。
辛本健。2002。「全球公共產品與美國霸權」。二十一世紀,第73期,十月號,頁32-39。
吳松。2000。『關於「國際規制」的三種理論主張』。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6期,春季,頁47-70。
李煥仁、張翠雲。1996。「電信自由化下服務之公平性與效率化—專訪交通部毛次長治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3期,頁11-14。
李煥仁、唐秀真。1996。「電信自由化與我國電信市場未來之發展—專訪電信總局陳局長堯」。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3期,頁15-18。
李煥仁。1997。「我國電信自由化之國際比較及未來調整方向」。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12期,頁53-58。
李歐文。1997。「衛星通訊全球爭霸戰」。通訊雜誌,第38期,頁13-17。
呂宗麟。1994。「當代國際政治理論中的現實主義之研究」。共同學科期刊,第3卷,頁61-75。
汪殿。「ITU面臨的新問題及採取的新舉措」。城外郵電,頁54-55。
何杰。2003。「權力與制度—國際機制理論的現實主義分析」。歐洲研究,第4期,頁25-37。
林文斌。2002。「國際典則:理論與經驗的對話—以國際銀行監管中的巴塞爾協議及協定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頁25-60。
林麗雲。1999。『國際電波頻道分配原則的峰迴路轉:「霸權危機」的分析觀點』。傳播文化,第7期,頁101-134。
林立新。1998。「回呼服務對國際電信法律規則體系的挑戰及其對策」。科技與法律,第4期,頁11-17。
來新陽。1996。「國際通信聯盟(ITU)組織與活動簡介」。工業財產權與標準,85年12月,頁115-119。
洪鎌德、黃德怡。1994。「葛蘭西國家觀的析評」。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2期,頁1-39。
姬高升譯,約瑟夫.格理科著。2001。「無政府狀態和合作的限制:對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現實主義批評」。國際論壇,第1期,頁74-80。
時殷弘。2001。「全球性交往、互相依賴和非國家行為體」。歐洲,第5期,頁1-9。
秦亞青。2002。「權力.政治.文化—國際政治學的三種體系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頁5-10。
華濤。2000。「網絡信息安全與全球化時代信息安全國際建制的建立—關於微軟視窗系統暗含NSA密鑰事件的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頁51-55。
曹泳鑫。2001。「主權國家體系的制度生成及其思想基礎」。歐洲,第6期,頁16-23。
張志惠。1995。「國際電信聯盟的重大改革」。電信科學,第11期,頁51-56。
張榮。「三大國際電信集團」。世界郵電,頁40-41。
張樹倫。1993。「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主義」。公民訓育學報,第3卷,頁263-273。
梁宁坤。2001。「ITU與WTO之間的聯合協議」。廣播通信技術,頁30。
陳險。1998。「國際電信聯盟簡介」。現代通信,第8期,頁2。
陳堯。1994。「我國電信事業之現況與展望」。交通建設,第43卷,第12期,頁1-28。
陳銘祥。2000。「衛星通信法律規範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26期,頁31-61。
陳永裕。1996。「電信發展過程回顧」。通訊雜誌,第26期,頁50-52。
陳永裕。1996。「全球衛星發展計劃熱鬧滾滾」。通訊雜誌,第31期,頁56-59。
陳絢。2001。「亞洲國家面臨的數字化“鴻溝”與數字化“機遇”」。國際新聞界,2001年6月,頁41-46。
陳仕俊、吳健。「國際電信改革綜述」。世界郵電,頁39-41。
馮江源。1995。「高科技發展與當代國際政治的改組與轉型」。歐洲,第2期,頁13-21。
馮江源。1997。「高科技、綜合國力變革與當代國際秩序的轉變與重整」。歐洲,第1期,頁14-23。
彭慧鸞。1996。『二十一世紀美國亞太政策的新方向:科技優勢下的「柔性霸權」?』。美歐月刊,第11卷,第6期,頁4-19。
程宗明。1997。「微波與衛星通訊之島:台灣長途及國際電信體系建構的政治經濟分析1956-197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頁123-168。
程曼麗。2000。「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國際新聞界,2000年4月,頁17-21。
楊適忠。1994。「國際關係中的南北關係」。歐洲,第6期,頁3-20。
趙旭東。1997。「新技術革命對國家主權的影響」。歐洲,第6期,頁24-29。
劉杰。1997。「論轉型期的國際機制」。歐洲,第6期,頁37-43。
劉杰、黃仁偉。1999。「試論國際機制下國家主權的可變性與適應性」。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1期,頁80-89。
劉超。2001。「信息時代國際關係理論探析」。歐洲,第6期,頁7-15。
潘永仁。2001。「國際建制研究途徑與WTO架構下兩岸經濟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8期,頁50-57。
鄭先武。2003。「全球經濟新秩序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羅伯特.吉爾平”國家中心”現實主義觀點述評」。歐洲研究,第5期,頁43-54。
鄭端耀。1997。『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頁1-22。
鄭端耀。1999。「國際建制與國際不擴散的關係—理論分析架構的探討」。美歐季刊,第13卷,第2期,頁107-136。
盧業中。2001。「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新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頁21-532。
蘇長和。2001。「解讀《霸權之後》—基歐漢與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新自由制度主義」。美國研究,第1期,頁138-146。

(四)學位論文、報告
王莉雅。2002。「我國電信服務業因應WTO國際化要求之發展策略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順文。2002。「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服務業典則的建立與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啟明。2003。「從區域主義(Regionalism)、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到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之路的國際社會化(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以歐洲經驗為例」。2003台灣政治學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2003年12月13日。
江啟臣。2003。「坎昆會議下的WTO角色:主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2003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台北東吳大學,2003年12月13日。
吳宗憲。2000。「國際典則理論之研究: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建構與演變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邴兆魯。1996。「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權峰。2001。「衛星的國際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
翁耀南。2003。「建構海峽兩岸海關互動機制:體制觀點的思考」,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大裕。1999。「網際網路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張斐嵐。2003。「國際金融體系的現實主義本質研究:以東亞金融危機為背景討論」。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豪。「國際體制理論的典範與危機:以國際電信聯盟的發展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報告。
鄭力軒。「鈴聲響起—台灣電信市場化的社會學分析」。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蘇侯彰。2000。「網際網路歷史的政經分析—美國與台灣經驗」。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中文網站
人民網 http://www.unn.com.cn/BIG5/channel2567/index.html
中華電信研究所 http://www.chttl.com.tw/chttlwww/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http://www.ea.sinica.edu.tw/
中國人權 http://big5.hrichina.org/big5/article.adp?article_id=3294&category_id=24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 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WhatNew/Comment/20010715_10_168.html
中國期刊網http://cjn.csis.com.tw
中國國關在線上http://www.irchina.org/index.asp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3_sjz/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http://www.usc.cuhk.edu.hk/wk.asp
中文傳播資料庫 http://commdb.nccu.edu.tw/age/WebApp/
交通部中華電信 http://www.chti.com.tw/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 http://www.npo.org.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index.jsp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NICI
http://www.nici.nat.gov.tw/group/application/nici/index.php
行政院國科會技術資料中心STICNET
http://sticnet.stic.gov.tw/sticweb/html/index.htm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計劃太空室 http://www.nspo.org.tw/c60/home/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http://www.ncl.edu.tw/ncl1.htm
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
http://ssrc.sinica.edu.tw/ssrc/search8859/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

二、英文書目
(一)書籍
Comor, Edward A. 1878.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Hegemony, Telecommunic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St. Martin’s press.
Codding, George A. Jr. and Anthony M. Rutkowski.1982.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n a Changing World. Dedham, Mass: Artech House.
Dyson, Kenneth and Humphreys, Peter.199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Dimensions. New York: Routledge, Chapman and Hall, Inc.
Gill, Stephan and David Law. 1988.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John Hopkins Univ. Press.
Gill, Stephan. 1991.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ramsci,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n Craig N. Murphy and Roger Tooze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Grieco, Joseph.1993.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Limits of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Future of Realist Theory.” In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Columbia Univ. Press.
Keohane, Robert.O.1984.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1977.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Press.
Krasner, Stephen. 1996. “The Accomplishment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 Steven Smith, Ken Booth & Marysia Zalewski ed.,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 Beyond. Cambridge Univ. Press.
Little, Richard. 1997.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1-241.
Lewin, Leonard.1984. Telecommunications: An Interdisciplinary Text. Artech House, inc.
Leeson, Kenneth. 1984.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lueprint for Policy. Netherlands: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Marsden, Christopher T..2000. Regulating the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Renaud, Jean-Luc.1990. “The R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Kenneth Dyson and Peter Humphreys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Dimensions. London; NY: Routledge. pp29-59.
Spero, Joan E. 1990.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St. Martin Press.
Strange, Susan. 1995. “Politic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day. Polity Press.
Thussu, Daya kishan. 2000.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inuity and Change .London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Cogbum, D.L. 2003.”Governing Glob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Policy: Emergent Regime 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n Africa.”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27,(2003):135-153.
Cowhey, Peter.1990.”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Regime: the political roots of regimes for high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4, 2 ,(Spring) :169-199.
Gale, Fred. 1998.”Cave’ Cave! Hic Dragones’ : a neo-Gramscian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ime Theor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5:2, (Summer):252-283.
Haggard, Stephan and Simmons, Beth.1987.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3, (Summer) :491-517.
MacLean, D.J. 1995. “A New Departure for the ITU.”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19(1995):177-190.
Martion, Lisa L. and Beth Simmons. 1998. “Theories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2,No.4(1998):729-757.
Puchala, Donald and Hopkins, Raymond.1987. “International Regimes: Lessons From Inductiv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6, No.2(1987) :246-247.
Snidal,Duncan.1987.”The Limits of Hegemony Stabil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9( Autumn) :579-613.
Segal, B. 1983. “ITU Plenipotentiary Conference and Beyond: a Case for Serious Foreign Policy.”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7(1983): 326-334.

(三)英文網站
BBC Chinese.com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default2.stm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http://www.britannica.com/
COTELCOhttp://www.cotelco.net/index.html
FCC http://www.fcc.gov/
ITU官方網站 http://www.itu.int/home/index.html
OECD http://www.oecd.org/home/
UN http://www.un.org/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1.85.3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1.85.3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