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9108-10162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9108-101626
論文名稱
Title
十分山水十分詩-江兆申詩與畫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45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9
關鍵字
Keywords
詩書畫、抒情傳統、新視覺藝術、筆墨造境、文人畫、現時區域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26 次,被下載 231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2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15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提要
蘇軾稱許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明確指出「文人畫」通過文學化、詩化的深化儀式,以究「天人之際」;正是當今西方存在主義所津津樂道之「being-in-the-world」議題。而本文論述之「十分山水十分詩」,即環扣江兆申之詩、畫對話,將之建築在以「心」為本體的「抒情傳統」之文化基本架構上,並行於縱的歷史(集體主義)與橫的跨越體類(抒情文類),透過生命旅途之「現時區域」(field of the present),以探討江兆申「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之進程與成就。
第一章「緒論」,說明問題引出的動機和目的,經由今人之研究回顧搜尋本文的別裁進路,進而提出本文之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台灣水墨畫的文化現象與江兆申的自我創作定位」,以光復前中原邊陲的台灣文化和光復後正統/改革、民族/世界之時代背景,論述江兆申之自我定位。
第三章至第七章,選取江兆申的分期詩句為名,詩作以顯其生命行旅中的當下主調,畫作以彰此時的風格流變,意圖呈現其「理想心境」的不朽存在。
第三章「1949 - 1958 憂與遊(基隆、宜蘭)」。詩作:江山慰漂梗,畫作:淒迷穎川叟-<空山鳴澗>,論述江兆申南渡「漂梗」的身體與台灣地理邊陲基隆/宜蘭互發,所經眼的山水,環扣「憂」與「遊」一體兩面的時空情境。詩風多得味《文選》,而畫作甚少,偏向安徽故鄉「黃賓虹」影響;凸顯現階段江兆申接受溥老「積學養氣」的「練意」建言,亦顯政府遷台以正統自居的文化現象。
第四章「1959 - 1965徘徊與雅集(台北/龍泉、濟南)」。詩作:松壑有情留不住 / 嘉會吐讙音,畫作:江山萬里歸行腳。前者論及江兆申的身體位移台北的文政中心,積極參與文人雅集,成就溥老「詩人之道」,兼備六朝緣情、唐詩意境,宋詩重理之大成;後者,在溥師接受馬夏、文徵明、唐寅的影響下,結合傅狷夫「在地寫生」的理念,描寫「宜蘭龜山島」的思鄉感興與「花蓮紀遊」的地理風情。間接反應出1957-1970年間,台灣水墨畫在國際抽象主義的衝擊下,畫壇處於「中原正統」與「時代改革」的聲音。
第五章「1969 - 1970東西行腳(台北故宮、美國)」。詩作:畫圖石室騁玄覽,呈現遠遊文化身影。畫作:石骨嶒嶙瘦積天 / 苔肥霧濕人蹤少,不同之畫風並行,其目的凸顯兩大意義:第一,並行研究與創作於「文徵明與蘇州畫壇」,可謂溥師影響下的高峰。第二,邁向石濤一畫之「藝術人生」,即欲出溥師影子之獨立,「自覺」畫風轉關的意義上恰與在地美國的「自由與獨立」精神相映。
第六章「1971 - 1991 學海故宮(台北故宮)」。詩作:背隱雷紋見深綠,展開各種跨類文物的觀看與融視,顯示「學海故宮」出位之思之大成陶冶。畫作:青山處處水浮天 / 梅丘片石巨靈開,則透過江兆申「美術史論」的宏觀,見其梳理中國繪畫現代化的方向與我法的探尋。首先,穿梭傳統與現代典範中,融合「南北宗」筆墨,全方位發展「雅秀、溫潤、雄渾、沈深、蒼涼、清越」之各類造境;另一方面,則在古今辨証中,審思文人畫現代性除了激進派水墨徹底抽象或張大千發皇「潑墨」為「潑彩」的微調改革之外的可能進路,特以發展「奇悍無等倫」之己風,以臻激進派、張大千「宇宙洪荒」的渾雄境界,凸顯文人畫之所以為文人畫和中國畫之所謂中國畫的辨識關鍵,盡在書法線條於筆墨中律動如詩味的性天特徵,歷代文人畫「常新」之理在此,而文人畫現代性的利器亦在此。此外,江兆申另一其融入「自然觀察」、「生活體驗」的「以書染天」畫風,於1985左右逐漸醞釀發展中,既寫實又詩意;再度反映出1970年代初,台灣在國際外交一連串的挫折下,始深痛反思西潮文化的過度氾濫,關懷本土社會的自發性文化鄉土運動蔚然成風;以及1980年聯合報系推展「藝術歸鄉運動」的再掀高潮。江兆申積極檢討過去詩書畫的獨特關係以瞻望未來,以「唐代山水」「攤破」於畫面的詩法造境,結合「奇悍無等倫」雄靜之碑學筆意,從傳統中開發出富於時代精神的新視覺藝術,其所含蘊的意義,更是立足個人、地域、民族、世界的全面觀照。
第七章「1991-1995 揭涉山居(南投/埔里)」。詩作:何如守伴山翁拙,無論揭於山居的「生活情調」,或涉於政治解嚴後台海兩岸之「文化流通」,皆呈顯江兆申「退而不休」的身體,始終「守拙」如一之文化志向。畫作:飛螢點點入青林,繼續前期畫風發展,而從「奇悍無等倫」的深嚴筆觸,深鍊至「石鼓籒意」的「幽淡」以及「行草率意」的「自然」,筆、墨、色各層次「古拙靈動」之內化,詩意空間的新創見,更進一步以詩法「倒裝句」深意之位置經營,將李大將軍之派的「唐代山水」,出現於遠景或中遠景,打破傳統遠中近景三段論式的空間邏輯,呈現旋環「回眸」的詩意空間。可謂「以書染天」/「與時俱進」之「江體山水」已成形,在在總結「行經之處了無痕」的最高審美境界。既傳遞從容自適的自傳式人生態度,又不期然地為在存在焦慮的多元後現代,提供一種回歸清淨無為、寧靜馨香的心靈故鄉,這種其不隨時代流失「反璞歸真」的存在價值與平凡真情的生活經驗,一併傳遞「文人畫」逸品精神之「歷久彌新」的鮮活面向。
第八章結論「十分山水十分詩」。澹泊名利和集詩、書、畫三絕一身的特質,是北宋以來所標舉的文人畫家之去取標準。詩、書、畫的「緣情於物」、「思與境偕」,致使江兆申詩作在其研究繪畫的意義,實質涵蓋著際遇抒情、提昇意境、甚而可再生意義的功能。朗現文人畫南渡之江兆申的新傳統視覺藝術的現代化意義。

關鍵詞:文人畫、詩書畫、抒情傳統、現時區域、筆墨造境、新視覺藝術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07
第一節 問題的引出 007
第二節 回顧與進路 009
第三節 內容與方法 012

第二章 台灣水墨畫的文化現象與江兆申的自我創作定位……… 015
第一節 光復前中原邊陲的台灣文化 015
第二節 光復後的台灣文化現象 016
第三節 江兆申創作之自我定位 018

第三章 1949 - 1958 憂與遊(基隆、宜蘭)……………………..027
第一節 詩作:江山慰漂梗……………………………………………….027
一、「漂梗」的身體- 「憂」的瀰漫 027
二、山水的兩面 - 「遊」之發端 029
三、文本策略 031
(一)詩體的選擇 031
(二)「難以承受」的「輕」 032
(三)藍調的靈音 032
(四)疑問句的反思式抒情 032
(五)複合意象 033
(六)身體時氣感的氛圍 034
(七)形到神的心路 035
第二節 畫作:淒迷穎川叟-<空山鳴澗>……………………………..036
一、 生命的取向 037
二、 歷史的脈落 038
第四章 1959 - 1965徘徊與雅集(台北/龍泉、濟南)…………042
第一節 詩作:松壑有情留不住 / 嘉會吐讙音………………………….042
一、 松壑有情留不住 043
二、 嘉會吐讙音 055
三、 文本策略 075
(一)詩人的畫像 - 「鳥」與「酒」 075
(二)傳神寫照 081
(三)詩學空間 084
(四)影響的焦慮 094
第二節 畫作:江山萬里歸行腳…………………………………………..119
一、硯田心曲 119
二、新土懷鄉 132
三、台灣的地理經驗 134
四、文本策略 147
(一)接受溥心畬之所自,反映師承傳統與台灣水墨畫的正統主流 147
(二)取法瀟湘文學描寫「在地」的地理風情,反應台灣水墨畫內
部正統與改革的反省 155
(三)以「白畫」線條,以傳達「個人性天」的書法心跡 157
(四)兼容「傳統、時代、性天」- 「十分山水十分詩」創作模
式之初胚 159
第五章 1969 - 1970東西行腳(台北故宮、美國)……………..162
第一節 詩作:畫圖石室騁玄覽………………………………………… .163
一、玄覽美加收藏 163
二、文本策略 182
(一)以「詩題名」隱喻的異國書寫 182
(二)複音交響的時空 183
(三)他/我聚焦對照的開放視域 189
(四)遠遊的文化身影 191
(五)存有的尋問 193
第二節 畫作:石骨嶒嶙瘦積天 / 苔肥霧濕人蹤少……………………195
一、台灣鄉疇 195
二、大陸鄉愁 200
三、美國新大陸楓雪情 207
四、文本策略 214
(-)江畫與吳派追求文化理想的相似心曲 215
(二)江兆申仿沈周 / 文徵明 / 陸治 / 張宏的模式 216
(三)從<舊居圖>、<定光庵>看江兆申獨立風格的嚮往 218
(四)從<大員山>、<藍山白木>、<山徑閒雲>看江兆申
的石濤接受 219
(五)吳派繪畫 / 晚明小品 / 石濤一畫之「藝術人生」與美國
「自由與 獨立」精神的時代呼應 221
第六章 1971 - 1991 學海故宮(台北故宮)……………………..223
第一節 詩作:背隱雷紋見深綠…………………………………………….223
一、觀器物 223
二、遊園 230
三、園藝植樹 235
四、觀畫 238
五、「學海故宮」的書寫策略 240
(一)展示與觀看 240
(二)小中現大的園林閱讀 242
(三)藝術史機制的器物大觀 245
(四)生態寓喻 250
(五)圖意學的題畫書寫 252
(六)空間即念意的構圖 254

第二節 畫作:青山處處水浮天 / 梅丘片石巨靈開……………………... 256
一、1971─1975椒原浪墨 : 接受明末清初的筆墨觀以發現自己 257
二、1976─1980略無丘壑:領悟張大千自由潑墨以應時代精神 268
三、1981─1991 我維也斂衽無閒言 /墨池飛出北溟魚/繫臂琅玕琥珀瓏
/奇悍 無等倫:從趙孟頫、董其昌理論,經黃公望風格,回溯隸
籒筆意樹立一家之言 281
(一)我維也斂衽無閒言-出入歷代渴筆畫風,探尋抽象筆墨能現代
化的核心 286
(二)墨池飛出北溟魚-注重光影氛圍之詩意圖 298
(三)繫臂琅玕琥珀瓏 -從新居靈漚小築至傳統園林、求仙傳統之
奇石、疊山的筆墨章法之實踐 304
四、「風格題記-美術史論」之文本策略 330
(一)傳統與現代:以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歷史辯證沿古今情 330
(二)「新文人畫」現代性與黃公望的選擇 331
(三)江兆申「書法化用筆-用筆筆墨」之理論核心與審美意趣 333
第七章 1991-1995 揭涉山居(南投/埔里)…………………………..337
第一節 詩作:何如守伴山翁拙………………………………………………337
一、 回憶的印痕 337
二、 反哺與交流 338
三、 遺墨憶故人 342
四、 園日揭涉 343
五、 「文化地理」之文本策略 344
(一)鄉土情感歸屬的符碼 - 海棠、鐵樹、童子印稿 344
(二)在文化地景上書寫故鄉圖像 - 黃山、豐溪 346
(三)以「集象歸納」手法書寫視覺地景 - 徽印、繪畫空間 347
(四)以黃山地景的神話傳說與想像書寫自然與人事的對話 - 存在辨證
350
(五)閱讀地景現象的接受與詮釋 352
(六)鐵樹、越鳥、羲鞭象徵文化傳播的變遷與軌跡 354
(七)題、寄、答、讀的標題書寫模式呈顯兩岸兩地「文化流通」之儀式
355
第二節 畫作:飛螢點點入青林……………………………………………355
一、山園漫興 356
二、山行漫遊 367
三、大陸鄉關紀遊 375
四、緬泰邊境紀遊 383
五、「沖澹腴實」之文本策略 384
(一)「搜盡奇峰打草稿」之紀遊圖 386
(二)「藝術參造化」-「篆意直皴」/「素樸實腴」之積墨方程式 387
(三)「發現時間」-轉化宋人之三遠,創造「與時俱進」的空間 399
(四)「新視覺文人畫」藝術 -出入傳統「詩畫、音畫相通」的變奏曲 /
「自然幽淡」的本真世界 405
第八章 結論:十分山水十分詩………………………………………… ..414
第一節 江兆申詩畫互動的實踐之道 414
第二節 江兆申文人畫新傳統的現代意義 416

江兆申表...............................................................................................................419
參考書目…………………………………………………………………….......43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中文方面
一、 古籍(按年代先後排序)
秦˙呂不韋撰,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台北:古老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西漢˙司馬遷:《史記》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東漢˙班固:《漢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東漢˙趙曄撰、徐天佑注:《吳越春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東漢˙鄭玄箋注《毛傳注疏》收《十五經古注易讀》(二)
台北:永康出版社,1969年
東漢˙鄭玄註《禮記》收《十五經古注易讀》(二)
台北:永康出版社,1969年
三國魏˙王肅編著:《孔子家語》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三國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書版社,1984年
三國吳˙釋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 明崇禎4年(1631)至5年(1632)
婺源汪元泰刊本
三國吳《菩薩本行經˙卷上》 吳江周祇刊本,明萬曆丙申24年(1596)
西晉˙陶潛撰,清˙陶澍《陶靖節集》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東晉˙郭璞撰,袁珂注:《山海經校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東晉˙張湛:《列子注》 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
東晉˙郭璞注:《穆天子傳》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東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南朝梁˙殷芸撰:《商芸小說》 清順治丁亥四年(1647)兩浙督學李
際期刊本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 台北:台北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世說新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南朝宋˙謝靈運撰,黃節注:《謝康樂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南朝梁˙蕭統選編,《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唐˙元稹撰:《元稹集》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唐˙玄奘譯:《大唐西域記》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唐˙李白撰,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杜甫撰,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 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撰:《晉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韓愈撰:《昌黎文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74,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 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宋˙王安石撰:《王安石詩集》 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朋九萬編:《東坡烏詩臺案》,《叢書集成初編》冊129
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宋˙洪邁:《容齋詩話》 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識道誠撰《釋氏要覽》,《佛學三書》 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
中心,1983年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效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南宋˙孫紹遠:《聲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49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 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明˙王嗣奭撰,《杜臆》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0年
明˙汪柯玉:《珊瑚網畫錄》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明˙陸雲龍選輯:《翠娛閣評選十六家小品文》
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5年
明˙董其昌撰:《容臺集》 台北:中央圖書館印,1968年
明˙董其昌撰:《畫禪隨筆》 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明˙董其昌撰:<畫旨>收《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明˙董其昌撰:《董華亭書畫錄》收《藝術叢編》第1集,第25冊,
台北:台灣世界書局,1962年
明˙鄭元勛編纂:《媚幽閣文娛》 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9年
清˙王原祁:《麓台題畫稿》收于樸輯,《中國畫論彙編》
台北:京華書局,1973年
清˙王原祁:《王奉常書畫題跋》上 下 通州:李玉棻甌缽羅室校本,宣統二年
(1910)
清˙季振宜編、王啟興校編:《校編全唐詩》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 》 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包世臣撰:《藝舟雙楫》 台北:世界書局,1971年
清˙張海鵬《借月山房彙鈔》 百部叢書集成據原刻本影印,台北:
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 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許槤評選:《六朝文絜箋注》 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清˙黃生:《杜工部詩說》 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本,1976年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
台北:中文出版社,1981年
二、 近人著作(按作者筆劃排序)
王力:《漢語詩律學》 香港:中華書局有限股份公司,1999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王建元:《現象詮釋與中西雄渾觀》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 台北:聯經青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王耀庭《四十年來台灣地區山水畫之發展研究提要》
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巴東編輯:《江兆申書畫集》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0年
戈思明主編:《靈漚傳緒》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 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江兆申作品集-詩文書畫篆刻˙上下》
台北:台北市美術館,1992年
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白慎謙:《傅山的世界》 台北:石頭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成惕軒撰、張仁青註《楚望樓駢體文˙內篇》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 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朱惠良:《趙左研究》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
李玉祥:《老房子 - 皖南徽派民居》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年
李炳南編:《詩階述唐》 台中:青蓮出版社,1979年
李螢儒編輯:《江兆申書法作品集》 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李螢儒編輯:《江兆申篆刻集》 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李螢儒編輯:《江兆申楷書集˙下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李螢儒編輯:《江兆申行書小楷集》 台北:圓神出版社,1997年
李螢儒、侯吉諒編輯:《江兆申紀念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新光吳氏基金會,
1997年
李螢儒編輯:《江兆申書畫集》 台北:近思書屋199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 台北:元山書局,未著出版年
李蕭錕:《文人•四絕•江兆申》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江兆申:《江兆申詩文書畫篆刻選》 台北: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974年
江兆申編:《吳派畫九十年展》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
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江兆申編著,《明清名人法書˙12卷》京都:二玄社出版,1987年
江兆申:《墨池飛出北溟魚-江兆申作品集》
台北:清韵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
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汪中編:《東方樹評古詩選˙卷首》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5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畫全集》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夢復、郭因編《中國畫論》 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5年
何恭上主編:《齊白石彩色精選》 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6年
周振甫:《詩詞例話》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林佳禾編輯:《嶽鎮川靈江兆申書畫藝術展》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2年
林慧嫻:《石濤》 台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林驤華等譯:《現代西方文論選》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下 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魚隱叢話》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冊 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洪文慶主編:《海外中國名畫精選1、2 、3》
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徐澂輯:《俞曲園先生年譜》 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徐衛新、程映珍編:《黃山畫人錄》 安徽:黃山書社,1991年
袁旃主編:《三希堂茶話》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
袁旃主編:《至善園遊蹤》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5年
陳玉峰:《玉山之美》 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87年),頁88-89。
陳葆真:《 江兆申》 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
陳振寰:《讀詞常識》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許郭璜:《嶽鎮川靈 - 江兆申先生紀念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年
郭紹虞:《清詩話續編》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張以仁等著:《李太白研究》 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 台北:台大文史叢刊之89,1991年
張家驥著《園冶全釋》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張鎮平編:《陶壽伯書畫集》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85年
張節:《禪宗美學》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錄》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張大千先生詩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嶽鎮川靈 - 江兆申先生紀念展》
台北:嶽鎮川靈江兆申書畫藝術籌備
委員會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館藏溥心畬書畫》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台南:大夏出版社,1968年
傅偉勳:《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
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二輯 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
黃永川、嚴守智編:《渡海三家收藏展》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3年
華正人編輯:《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冊 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
華正人編輯:《畫論叢刊》 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楊家駱主編:《唐人傳奇小說》 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
楊柳:《李商隱評傳》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楚戈編輯:《江兆申作品集》 台北:雲崗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蔡宜璇主編:《悅目-中國晚期書畫》 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詹前裕:《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究彙編》 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2年
臺靜農編輯:《百種詩話類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臺靜農:《靜農墨戲集》 台北:展鴻藝術中心,1995年
臺靜農作、許禮平編著:《臺靜農詩集》 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 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 台北:洪葉出版社,1992年
鄧廣銘著,《辛棄疾傳》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錢鍾書:《談藝論》 香港:龍門書局,1965年
蔡義江、蔡國黃編著:《辛稼軒年譜》 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龍沐勛輯:《唐宋明家詞選》 台北:臺灣開明書局,1980年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
簡政珍:《放逐詩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 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蘇淵雷、高振農選輯《佛藏要籍選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蕭天石總編選:《歷代真仙史傳》 台北:自由出版社,1970年
《大正藏》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三、 中譯書籍(依原著作者之中譯姓名為序)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Jung,Carl Gustar 1875-1961)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
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
布爾迪厄(Boudieu,Pierre 1930-2002)、華康德(Wacquant,loic)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引導》(An I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詩學空間》(La Poetique Del Espace)
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5年
印克勒斯(Alex Inkeles)等著,沙亦群譯:《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Ideology and Social Change)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亞伯納˙柯恩(Abner cohen)著,宋光宇譯:《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
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拉比若維茲(Peter J. Rabinowitz)等著、張雙英、黃景進等譯:《當代文學理論》(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台北:合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Hermeneutics)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保羅•康納頓(Conner ton.P)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The West Canon)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王嘉驥等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The Compelling Image: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
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王嘉驥等譯:《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The Distant Mountains:Chinese Painting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1570-1644)
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美˙馬洛斯(Maslow,A.M)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sonality)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年
美˙倪豪士編選:《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韋勒克(Rone Wellek 1903-1995)、華倫(Austin Warrns)等著、王夢鷗譯:
《文學論》( Ttheory of Literature) 台北:志文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
台北: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
台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喬迅(Jonathan Hay)著,邱士華、劉宇珍譯:《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Shitao:Paiting and Modernity in Early Qing China)
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會畫史 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萊辛著(G. E. Leessing 1729-1781)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Laokoon)
台北:駱駝書局,2001年
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形藝術的意義》(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羅曼•英加登(Ingarden Roman, 1893-1970)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台北:商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現象學》(Cultural Geography)
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H. W. Janson 著,曾堉、王寶連譯,《西洋藝術史》(History of Art)第3冊《文藝復興藝術》(The Renaissance)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四、 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朱國良:《江兆申繪畫藝術成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2004年。
李文鈺:《嫦娥神話的形成演進及奇異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6年。
朴載碩:《(傳)范寬<臨流獨坐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藝術史研究所
1994年碩士論文。
范如君:《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研究:兼論蘇軾形象與李公麟白描風格的發
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施純琳:《夏圭<溪山清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馬楊萬運:《李長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陳永賢:《陸治記遊山水》,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1994年.
楊雅惠:《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年。
廖堯振:《王詵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和<漁村小雪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
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
1989年.
五、 單篇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大野實之助<王右丞詩與色彩感覺>,《東洋文學研究》第4期,1956年3月。
方瑜:<大鵬與深淵鵬-試讀李白<襄陽歌>,《中外文學》,第23卷,第4
期,1994年9月。頁128-135。
方瑜:<李商隱七律艷體的結構與感覺性>,收柯慶明編:《中國文學批評年選》(台北:巨人出版社,1976年)頁375-384。
方聞著、石守謙譯:<西方的中國畫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45期,1986
年12月,頁49-59。
方聞著,邱琳婷譯:<中國繪畫何以是歷史?>,《當代》,第191、192期,2003
年7、8月,頁84-96、50-71。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編譯:<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係>,收《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
王北岳:<我所知道的江兆申>,《印林》,第17卷2期,1996年2月,頁2。
王孝廉:<死與再生-回歸與時間的信仰>,《中國的神話世界》下冊(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頁579-598。
王家鳳:<在傳統上再創新境 - 江兆申的繪畫觀>,收《江兆申的藝術》(台
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頁101-112。
王耀庭:<張大千書集山谷稼軒長聯-略記張大千書風的淵源>,《故宮文物月
刊》,第101期,1991年8月,頁10-19。
王耀庭:<懷鄉大陸與台灣山水>,載《當代台灣繪畫文選》,( 台北 :雄獅美
術,1991年9月),頁319-350。
王耀庭:<筆情墨韻見靈漚 - 江兆申的書、畫、篆刻藝術>,收《江兆申的藝
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頁57-72。
王耀庭:<記江兆申先生的書與畫>,《現代美術》,第72期,1997年6月,頁
3-8。
王耀庭:<寫生到筆墨變局-四十餘年來台灣山水畫發展的兩個特徵>,《四十
年來台灣地區山水畫之發展研究提要》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
頁43-52。
王耀庭:<日據時代台灣傳統書畫>,載於《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年6月),頁38-60。
巴東:<由渡海三家看傳統中國畫之現代轉化與發展>,載《當代台灣繪畫文
選》,( 台北 :雄獅美術,1991年9月),頁351-389。
巴東:<始知真放在精微 - 試論江兆之畫風歷程>,收《江兆申的藝術》(台
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頁81-100。
巴東:<在傳統中再造新境 - 試論江兆申的水墨畫風>,《炎黃藝術》,78期,
1996年6月,頁96-99。
巴東:<中國古典文人書畫風格的現代中興 - 從文化的層面觀察江兆申的藝術
成就>,《史博館學報》,第3期,1996年12月,頁113-126。
巴東:<從文化層面觀察江兆申的藝術成就>,《歷史月刊》,1997年5月,頁4
-11。
巴東:<江兆申作品賞析>,《現代美術》,第72期,1997年6月,頁9-14。
巴東:<張大千潑墨波彩畫風之形成>,《故宮文物月刊》,第64期,1988年7
月,頁15-33。
石守謙:<探索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新境>,當代,第45期,1991年1月,頁12
-21。
石守謙:<文化史範疇中的畫史之變>,收《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實
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頁1-16。
石守謙:<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發展>,收氏著《風格與世變》(台北:
允晨文化,1996年),頁17-51。
石守謙:<衝突與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書畫藝術>,收《<大汗的世紀>
-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頁
214-218。
石守謙:<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之轉變>,收《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
化,1996年)頁306-321。
石守謙:<失意文人的避居山水-論十六世紀山水畫中的文派風格>。收《風格
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頁263-289。
石守謙:<衝突與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書畫藝術>,收於《大汗的世紀 -
蒙元時代的多種文化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石守謙:<悅目的圖像-觀看十七世紀繪畫的一個角度>,載蔡宜璇主編,《悅
目-中國晚期書畫》(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頁6-13。
白謙慎:<險峭而婉秀 - 歐體楷書與江兆申先生書法參照系的關係芻議>,發
表於「嶽鎮川靈 - 江兆申書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
大學國際會議廳,2002年5月31日。
江兆申:<六如居士之身世>《故宮季刊》,2卷4期。
江兆申:<六如居士之詩友與遭遇>《故宮季刊》,3卷1期。
江兆申:<從畫家構圖意念來看中國山水畫的舊有發展>,《故宮季刊》4卷4

江兆申:<溥心畬>,載《雙谿讀隨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
頁185-187。
江兆申:<文徵明書法的分期與比較>,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
年),頁622-627。
江兆申:<悼念張大千先生>,《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頁91
-95。
江兆申:<辛苦話敦煌>,《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頁85-90。
江兆申:<談中國文人畫>,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頁
131-147。
江兆申:<新入寄存故宮的明佚民畫>(上)、(下)《靈漚類稿》,(台北:世界
書局,1997年),頁45-58。
江兆申:<心岫山居題石>,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頁44。
江兆申:<定光庵圖記>,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頁32-
33。
江兆申:<釋生化>,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頁28。
江兆申:<東西行腳>,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頁579-
666。
江兆申:<我的藝術生涯>,載於:《靈漚類搞》(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
頁149-151。
江兆申:<龍坡書法>,《故宮文物月刊》,第95期,1991年2月。頁4-23。
江兆申:<詩畫一首書沈伯時詩後>,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
頁41-42。
江兆申:<書與畫>,載江兆申《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頁80
-84。
江兆申:<朱晦翁書易繫辭>,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頁
124-128。
江兆申:<鮑二溪弘達父子畫序>,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
頁43-44。
江兆申書簡:<致徐衛新之一、二、三、四、五>,《江兆申紀念集》(台北:財
團法人台北市新光吳氏基金會,1997年)頁100-105。
江兆申:<心岫山居題石>,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頁
44。
江兆申:<冰清玉潔>,載《靈漚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頁153-
156。
朱靜華:<溥心畬晚期的山水畫>,《雄獅美術》,第272期,1992年10月。頁
57-66。
衣若芬:<「瀟湘」山水畫之文學意象情境探微>,《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0期,2002年3月,頁175-221。
衣若芬:<漂流與回歸-宋代「瀟湘」山水畫詩之抒情底蘊>,《中國文哲研究
集刊》,第21期,2002年9月,頁1-42。。
朱惠良:<論董其昌之臨古及其影響>,載於《第二屆金石書畫學術討論研討會
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3年),頁317-349。
吳灝:<鑑賞的故事>,《名家翰墨》,第13期,1991年2月。頁152-156。
何成:<氣象萬千-江兆申的書畫藝術>,載《墨池飛出北溟魚》(台北:清韵
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頁88-91。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展開>,收《抒情傳統與政
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頁3-34。
余英時:<回向三代-宋大夫政治文化的開端>,見氏著:《朱熹的歷史世界˙
上篇》(台北:允晨出版社,2003年)頁255-285。
那志良:<國立故宮博物院概況>,《中國文物圖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3年)頁80-82。
李栖:賞析<山園鐵樹>,載《嶽鎮川靈江兆申書畫藝術展》(高雄:高雄市立
美術館,2002年7月),頁161。
李慧淑:<小景畫與花鳥點景山水畫>,《故宮文物月刊》第17期,1984年8
月,頁42-52。
李義弘口述:<江兆申 - 師法自然 自在寫意>,載《藝術家》,第253期,1996
年6月,頁264-265。
李義弘口述,楊武訓整理:<未完成的畫-懷想江兆申先生東北內蒙之旅>《江
兆申紀念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新光吳氏基金
會,1997年),頁141-144。
杜三鑫:<即令餘事亦驚人 - 江兆申先生篆刻藝術初探>,發表於「嶽鎮川靈
- 江兆申書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
2002年5月31日。
何惠鑑、武麗生:<李白一杯人影月•鄭虔三絕詩書畫>,《江兆申書畫》(台北:
漢雅軒,1993年),頁xiv-xvi。
何傳馨:<陸治˙溪山仙館>,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頁101。
何傳馨:<才學與書藝 -試論江兆申先生的臨書>,發表於「嶽鎮川靈 - 江
兆申書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2002
年5月31日。
沈秋雄:<論江兆申先生詩>,《江兆申的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年),頁113-128。
沈柔堅:<入古出新的江兆申繪畫>,載《江兆申書畫集(上海)》(台北:近思
書屋,1996年),頁96-99。
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合譯:Bohme<氣氛作為詩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
第188期,2003年4月1日,頁11-20。
林柏亭:<大千世界中的一環 - 摩耶精舍>一文,《故宮文物月刊》,第8期,
1983年11月,頁98-103。
林柏亭:<中原繪畫與台灣的關係>,載黃才朗編輯:《明清時代台灣書畫作品》,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頁428-431。
林柏亭:<三位傑出的畫家>,載黃才朗編輯:《明清時代台灣書畫作品》,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頁436-440。
林柏亭:<台灣膠彩畫發展>,《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
術館,1990年6月),頁84-90。
林恭祖:<詩中牡丹>,《故宮文物月刊》,第39期,1986年6月,頁46-53。
板倉聖哲著,黃立芸、賴信安譯:<南宋•(傳)李唐《坐看雲起圖冊》的歷史
地位>,《故宮文物月刊》,第274期,2006
年1月,頁62-79。
姜一涵:<江兆申成功三要訣 - 看得準、走得穩、落手狠>,《美育》,第77
期,1996年11月,頁25-36。
姜斐德:<宋迪《瀟湘八景》畫題含意試析>,《朵雲》,第53期,頁216-246。
侯吉亮:<使刀如筆印如畫 - 試論江兆申先生的篆刻藝術>,收《江兆申的藝
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頁129-133。
侯吉諒:<江兆申畫語錄>,《江兆申紀念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新光吳氏
基金會,1997年)頁93。
俞宏理:<皖南徽派民居引言>,見李玉祥:《老房子 - 皖南徽派民居》(江蘇:
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年),頁2-41。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中外文學》,第7卷,第11、12期,1979
年4月、5月,頁175-221、1-42。
高友工:<中國語言文字對詩歌的影響>,《中外文學》,第18卷,第5期。
高友工:<試論中國藝術精神>,《九州學刊》,第2卷,第2、3期,1988年8
月,頁1-12、1-8。
馬晉封:<梅溪毓秀話靈漚>,《書畫家》,第12卷第6期,1984年1月,頁11
-36。
徐建融:<越是傳統的,越是現代的 - 看江兆申的畫品與意境>,《山藝術雜
誌》,第89期,1997年7-8月,頁112-115。
徐建融:<江兆申上海書畫展序>,收《江兆申書畫集(上海)》(台北:近思書
屋,1996年),頁8-11。
徐建融:<傳統•筆墨•材料 - 論江兆申繪畫的藝術史意義>,發表於「嶽鎮
川靈 - 江兆申書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際會
議廳,2002年5月30日。
徐衛新:<永遠的懷念-悼江兆申老師>,收於《江兆申先生紀念集》(台北:
財團法人台北市新光吳氏基金會,1997年),頁199-204。
啟功:<溥心畬南渡前的藝事生涯>,收《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頁250-251。
張子寧:<試論江兆申先生的山水畫>,發表於「嶽鎮川靈 - 江兆申書畫藝術」
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2002年5月30日。
張華芝:<「南張北溥」特展簡介>,《故宮文物月刊》,第101期,1991年8
月,頁88-119。
張珂:<江兆申(1925-1996)>,《傳記文學》,第412期,1996年9月,頁
134-135。
張浣雲:<宋明庭園至善園簡介 - 迴起樓台回水曲直鋪金翠到山巔>,《故宮
文物月刊》,第25期,1985年3月,頁14-35。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載《抒
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頁41-62。
張臨生:<李公麟與北宋器物學>,載《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
宮博物院,2001年)頁19-46。
張瓊慧:<江兆申的生活藝術>,《藝術家》,第210期,1992年11月,頁352
-356。
張瓊慧記錄:<江兆申書畫藝術座談會>,《藝術家》,第221期,1993年10月,
頁405-416。
張麗齡:<江兆申書畫展作品欣賞>,《現代美術》,第45期,1992年12月,
頁12-13。
崔詠雪:<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台灣水墨畫>,載《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
台灣水墨畫》,( 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年12月),頁22-41。
莊申:<張大千的無皴畫>,《畫史觀微 - 莊申教授逝世三週年紀念文集》(台
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頁263-302。
莊伯和:<論江兆申畫>,收《江兆申的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年),頁73-80。
莊伯和:<文人畫最後一筆 - 論江兆申畫>,載《藝術家》,第253期,1996
年6月,頁266-270。
莊伯和:<江兆申的藝術生活>,《雄獅美術》,第305期,1996年7月,頁42
-49。
許郭璜:<靈漚勝境 - 江兆申先生的文與藝>,《嶽鎮川靈 - 江兆申書畫藝
術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2年),頁6-21。
許郭璜:<理論與創作-關於江兆申先生的書畫理論與實踐>。發表於「嶽鎮川
靈 - 江兆申書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
廳,2002年5月31日。
島田脩二郎:<逸品畫風>,林保堯譯,《藝術學》,1991年3月,5期,頁249
-275。
楚戈:<水墨繪畫對現代的適應 - 論江兆申的新野逸精神>,載《江兆申的藝
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頁35-44。
楚戈:<中國造型美術的起源>《故宮文物月刊》,第5期,1983年8月。頁19
-38。
楚國仁:<筆墨紙硯精•書畫金石絕 - 江兆申的藝術特質>,《山藝術雜誌》,
第89期7-8月,1997年,頁104-105。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
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555-559。
楊雅惠:<清領時期流域台灣的謝琯樵及其文人畫>,載《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
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頁1-40。
傅申:<努力的天才 - 江兆申的書藝人生>,載《藝術家》,第266期,1997
年7月,頁290-314。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 - 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收《新世紀台灣水墨
畫發展學術言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頁9-24。
傅申:<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的早期作品>,載於《石濤研究》:(上
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頁285-310。
董思白:<藝術界與文化界之溝的兩邊 - 今日藝術發展的環境瓶頸>,《當代》,
第26期,1988年,頁100-107。
楊力舟:<傳統繪畫的傑出代表江兆申>,《藝術家》,第221期,1993年10月,
頁417-418。
楊新:<墨池飛出北溟魚 - 讀江兆申先生畫集>,《名家翰墨-江兆申˙下》,
第35期,1992年12月,頁24-29。
陳力:<江兆申的藝術特質之一:繪畫 - 逸趣天成>、<江兆申的藝術特質之
二:書法 - 快意筆趣>、<江兆申的藝術特質之三:文房四寶 - 鑽研
精選>,《典藏藝術》,第1期,1992年10月,頁103-105、106-112、
113-115。
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收於《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年),頁222-230。
陳世驤:<時間和律度在中國詩中的示意作用>,收《陳世驤文存》,(台北:志
文出版社,1972年),頁91-116。
陳宏勉:<無了廫心膽醉時真 -談江兆申先生的印>,《印林》,第!7
卷第2期,1996年2月,頁7-17。
陳宏勉:<讀江兆申先生印 - 談篆刻的臨摹與創作>,《印證小集》,55-57
集,1995年4月,頁1-2。
陳宏勉:<從文人畫談江兆申先生的創作>,《現代美術》,第72期,1997年6
月,頁15-25。
陳奇祿:<明清時代的台灣>,見載黃才朗編輯:《明清時代台灣書畫作品》(台
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5月),頁424-427。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
刊》,10期,2003年3月。頁48-55。
陳芳妹:<追三代於鼎彝之間 - 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改變>,《故宮
學術季刊》,第23卷第1期,2005年9月。頁267-332。
陳葆真:<從陸治的《溪山仙館》看吳派畫家摹仿倪瓚的模式>《美術史研究集
刊》第一期,(台北:台灣大學出版,1994年),頁63-94。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與理想>,《臺灣大學文史哲學
報》40期(1993年),頁316-324。
陳葆真:<廬山高 - 記江兆申先生和他的藝術史學>,收《江兆申的藝術》(台
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頁17-34。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3
卷,第3期,1995年。
陳葆真:<滄海明珠 - 懷念先師江兆申先生>,《山藝術雜誌》,第89期,1997
年7-8月,頁112-115。
陳徵毅:<掃千里於咫尺,寫萬趣於指下:當代文人畫泰斗 - 江兆申>,《傳
記文學》,81卷4期,2002年,頁22-39。
陳擎光:<甘肅彩陶之形制與用途>,《故宮文物月刊》,第5期,1983年8月。
頁39-48。
郭少宗:<台灣水墨80年代的動向>《台灣美術》13期,1990年,頁31-35。
曾仕良:<再創中國山水畫生命的江兆申>,《明道文藝》,第224期,1994年
11月,頁7-11。
黃永武:<鏡中世界>《故宮文物月刊》,第24期,1985年3月,頁34-40。
黃光男:<文人山水的知音 - 江兆申>,《現代美術》,第45期,1992年12
月,頁8-11。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0期,2002年3月,頁541-564。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試論李唐南渡後重入畫院及其畫風之演變(下)>,《故
宮季刊》第17卷第3期,頁71-73。
葉慶炳:<談猿說猴>,《故宮文物月刊》,第107期,1992年2月,頁4-9。
滸靜月:<創新、在文化傳承與歷史重構之間 - 江兆申先生書法作品探討>,
《現代美術》,第72期,1997年6月,頁26-31。
熊宜敬專訪:<迥出天機•筆意縱橫 - 野逸自然的江兆申>,《典藏藝術》,第
1期,1992年10月,頁116-122。
熊宜敬:<雋語皆深意•師心垂範式 - 江兆申藝術語錄>,《典藏古美術》,115
期,頁108-111。
劉素貞:<傅狷夫海濤畫之空間線索>,收《紀念傅狷夫教授 -現代書畫藝術
研討會論文》,(板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7年),頁69-85。
劉若愚著、方瑜譯:<李商隱詩的境界>,幼獅文藝,37卷第1期,1973年1
月。
錢穆:<理學與藝術>,《故宮季刊》,第7卷,第4期,頁1-16。
蔣勳:<孤傲與秀潤 - 從漸江及唐寅看江兆申>,載《江兆申的藝術》(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頁45-56。
蔣勳:<文人畫的南渡>,載《江兆申的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年),
頁57-72。
蔣勳:<看江兆申先生書法>,載《藝術家》,第266期,1997年7月,頁315。
顏娟英:<畫家的左手 - 江兆申的藝術史成就>,收《江兆申的藝術》(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頁7-16。
顏娟英:<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台灣意識問題 - 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
系列作品>,《新史學》,15卷2期,2004年6月,頁115-141。
鄧淑蘋:<玉劍飾>,《故宮文物月刊》,1983年,第1卷第8期。頁29-34。
鄭家璍:<商圭>,《故宮文物月刊》,1983年,第1卷第8期。頁35-38。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 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
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34。
劉良佑:<千峰翠色越窯開>,《故宮文物月刊》,第36期,1986年3月。頁60
-77。
鮑弘達:<豐溪一水長年綠•兩岸丹青故舊情>,《江兆申書畫》(台北:漢雅軒,
1993年),頁xi。
鮑弘達:<悼念兆申兄>,載《江兆申紀念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新光吳
氏基金會,1997年),頁123-124。
鮑泓:<藝壇星隕祭哀思>,見《江兆申紀念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新光
吳氏基金會,1997年),頁125-128。
錢鍾書:<長吉詩之曲喻>,載《談藝錄》(香港:龍門書局,1965年),頁60
-61。
戴麗珠:<李漁叔教授的詩學與學術貢獻>,《漢學的前瞻與回顧學術研討會》,
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主辦,2006年4月8、9日。
戴麗卿:<文本轉換與觀者視角的研究>,《藝術學》,第18期,1997年8月,
頁99-161。
蕭瑞瓊、林伯欣:《台灣藝術評論全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頁36。
薛永年:<陸治錢穀與吳派後期紀遊圖>,見氏著:《橫看成嶺側成峰》(台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頁355-372。
羅振賢:<傅狷夫山水創作之地域因素>,收《紀念傅狷夫教授 -現代書畫藝
術研討會論文》,(板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7年),頁7-34。
龔鵬程:<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 - 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載於《文心雕
龍綜合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313-345。
謝碧修。:<蒙地卡羅>,載於趙天儀、李魁賢等編:《混聲合唱》(高雄:春暉
出版社,1992年),頁771
英文方面
專書
Bachhofer, Ludwig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46).
Bush, Susan The Chinese Literate on Painting:Su Shih(1037-1101)to Tung Chi
-chang(1555-1636)(Cambridge,1971).
Cahill, James. The Lyric Journey :Poetic Painting in China and Japan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Edward, Richard. The Painting of Tao-chi,(Ann Arbor: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7).
Fong, Wen C. Images of the Mind(Princeton, N.J.: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association wi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
Loehr, Max. Chinese Landscape Woodcuts from an Imperial Commentary to the
Tenth-Century Printed Edi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Cambridge,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College,1968).
Smith, Caron. The Fan K’uan Tradition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Ph.D.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1990 )

單篇論文

Ba,Dong.“The Art of Chiang Chao-shen - Recreating a New Frontier within
Tradition”The Chinese Pen ,no.81(1992.9),pp.56-62。
Chen, Pao-chen. “Three Representational Modes for Text/Image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Taida journal of art history, no. 8
(2000.3),pp.109-112。
Dubosc,“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Painting,”Oriental Art,III
(Summer,1950),pp51-53.
Fong, Wen C.“Toward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Painting,”Art
Journal,XXVIII:4(1969),pp.388-397
Fong,Wen C. “Toward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Symposium in Honor of Dr. Chiang Fu-ts’ung on His 70 th Birthday.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69.
Fong ,Wen C. et al.,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 Collec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1984), pp.51-55。
Fong,Wen C. “Of Nature and Art: Monumental Landscape”.Beyond
Representation(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pp.71-117.
Harrist,Robert E. “Watching Clouds Rise : A Tang Dynasty Couplet and its
illustration in Song Painting,”The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vol. 78,( Nov. 1991), pp.301-323.
Kao,Yu-Kung. “Chinese Lyric Aesthetice”,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hpy,and Painting,ed. Alfveda. Murck and Wen C.Fo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pp.47-90。
Loehr,Max.“Art-historical Art:One Aspect of China Painting”Oriental Art XVI no.1
(1970)pp. 35-57。
Siggstedt ,Mette“Dr. Chiang Chao-shen and the Art of the We R region”發表於
「嶽鎮川靈 - 江兆申書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
際會議廳,2002年5月30日。
Murck, Alfred “Eight Views of the Hsiao and Hsiang Rivers by Wang Hung, ”
Images of the Mind(Princeton: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1984),PP.213-235。
Ogawa, Hiromitsu “The Continuity of Spacial Composition in Sung and Yuan
Landscape Painting,”in:M.K.Hearm and Judith Smith ed.,Arts of the Sung
and Yuan(New York: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6),pp.339-357.
Wu,Nelson I. “Tung Ch’i-Ch’ ang(1555-1636):Apathy in Government and Fervor
in Art,”Confucian Personalities. Edited by Arthur F. Wright and
D. Twitchett.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p.356-375.
Pekarik,A.J. Doering, Z. D. and Karns, D. A. “Exploring Satisfying Experiences in Museums ”,In
Curator, 42(2),1999,pp.155-156。中譯見孫鴻鈴<心領神會 - 博物館參觀
經驗與行銷策略>,《故宮文物月刊》,第263期,2005年4月。
日文方面
宮崎法子,<西湖をめぐる繪畫-南宋繪畫史初探>,載《中國近代の都市と文化》,頁199-246。
瀧精一,<吳鎮嘉禾八景圖卷 について>《國華》第500期,東京:國華社,1932年。
板倉聖哲,<唐宋繪畫におけるのタ,夜景表現-その素材との關おりについて>,《美術史》1993年,第134冊,頁133-148。
東京中央公論社編:《文人畫粹編》 東京:中央公論社,1957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