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9110-14511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9110-145117
論文名稱
Title
你確定是中間選民嗎?從媒體使用角度做進一步探討
"Are You Sure that you are an Independent Voter?" An Observation of Hidden Partisans' Media Use Behavior.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4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7-0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9-09
關鍵字
Keywords
媒體使用、選擇性接觸理論、中間選民、政黨認同
party identification, independent voter, selective exposure, media us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3 次,被下載 261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615 times.
中文摘要
密西根學派試圖以個人的心理特質及政治態度,來瞭解選民的政黨傾向與投票意向。因此,我懷疑在選舉或各項民意調查中,受訪者所表態的中間選民,是否真的如其所宣稱的是中間選民?還是這些具有黨性而不予表態的選民,在民調中偽裝成中間選民?如果真有這樣的偽中間選民,則他們的存在將直接影響民調數據準確度,導致選舉策略的誤判。本文試圖呈現宣稱中間選民者,這些「偽中間選民」的圖像。此外,選擇性接觸理論指出,選民會主動地接觸與自身政治立場或政黨偏好相同的媒體所傳達的訊息。這現象尤其表現在選擇觀看帶有政治色彩的政論性談話節目上顯見。然而,這個理論目前只適用在有政黨傾向的選民上,學者尚未能確認它有多大的程度適用到所謂的中間選民身上。
本研究使用98年7月份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劉正山教授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民意調查中心電訪資料,以描述性統計之卡方檢定交叉分析選民的政黨傾向與收視政論性節目之態樣,以檢驗各研究變項之影響及關聯顯著性;另就電訪資料中擇選出具有政黨傾向的中間選民(即本文所謂的「偽中間選民」),進行深度訪談。選民可能會因為選擇觀看節目而曝露其黨性,是以本文以密西根學派的「漏斗理論」及政治傳播學的「選擇性接觸理論」為基礎,探究具有政黨傾向的選民於非選舉期間,對於有政治立場的政論性談話節目收視情形,以及對異質性資訊的注意與接受程度,藉此深入探討其隱藏黨性而不予表態之原因。
研究結果指出,宣稱為中間選民者在本研究樣本中所佔比例為52%。經由深度訪談的結果來看,這些選民者應有大部份是具有政黨傾向特性的「偽中間選民」。選民對自身黨性不予表態的原因,主要是為保障個人自身安全避免與他人製造紛爭、家庭政治文化的影響、社群人際關係及歷史文化背景等,呈現了「人際欺瞞」及「社會期待」的現象,而本文預期呈現「沉默螺旋」的現象並未顯見。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0
第四節 研究預期……………………………………………………………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政黨意識型態……………………………………………………… 18
第二節 傳播媒體使用的影響……………………………………………… 39
第三節 中間選民…………………………………………………………… 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意向與研究規劃……………………………………………… 7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80
第三節 研究策略…………………………………………………………… 83
第四節 資料來源…………………………………………………………… 88
第五節 測量方法與問卷設計……………………………………………… 97
第六節 深度訪談個案選取抽樣方法……………………………………… 109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電話訪問調查結果分析…………………………………………… 117
第二節 深度訪談個案基本描述…………………………………………… 125
第三節 「偽中間選民」與其政黨傾向及隱藏黨性的原因……………… 130
第四節 「偽中間選民」與其媒體使用行為……………………………… 139
第五節 小結………………………………………………………………… 149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15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59
第三節 未來展望…………………………………………………………… 165
參考書目…………………………………………………………………… 167
附錄 個案訪談紀錄………………………………………………………… 180

圖表目錄

圖次
圖3-1-1. 研究面向示意圖……………………………………………………… 78
圖3-1-2. 研究規劃流程圖……………………………………………………… 79
圖3-3-1. 研究概念模型圖……………………………………………………… 83
圖3-3-2. 研究樣本擇取流程圖………………………………………………… 84

表次
表2-2-1. 各類政論性談話節目一覽表………………………………………… 53
表2-3-1. 政黨認同與中間選民人口學特徵及政治態度比較表(一)……… 74
表2-3-2. 政黨認同與中間選民人口學特徵及政治態度比較表(二)……… 75
表3-3-1. 研究概念模型各變數研究面向表…………………………………… 88
表3-4-1. 電話樣本調查結果表………………………………………………… 90
表3-4-2. 性別百分比表………………………………………………………… 90表3-4-3. 年齡層百分比表……………………………………………………… 91
表3-4-4. 學歷(教育程度)百分比表………………………………………… 91表3-4-5. 省籍族群百分比表…………………………………………………… 92
表3-4-6. 居住地區(縣市)間百分比表……………………………………… 93
表3-4-7. 政黨傾向百分比表…………………………………………………… 94
表3-4-8. 各政黨百分比表……………………………………………………… 95
表3-4-9. 觀看政論性談話節目收視頻率百分比表…………………………… 95
表3-4-10.政黨票投票一致性百分比表………………………………………… 97
表3-5-1. 研究分析測量變項方法彙整表……………………………………… 100
表3-5-2. 電話訪問問卷題設計一覽表………………………………………… 100
表3-5-3. 深度訪談問卷題一覽表……………………………………………… 104
表3-5-4. 研究測量方法彙整表………………………………………………… 109
表3-6-1. 深度訪談個案擇取條件一覽表……………………………………… 112
表3-6-2. 深度訪談個案資料表(初次選取)………………………………… 114
表3-6-3. 深度訪談個案資料表(決定選取人員)…………………………… 115
表3-6-4. 深度訪談個案資料表(備取人員)………………………………… 116
表4-1-1. 人口學變項(省籍族群)與政黨傾向卡方檢定交叉表…………… 119
表4-1-2. 政黨傾向與人口學變項態樣分佈表………………………………… 119
表4-1-3. 人口變項與政論性談話節目收視頻率卡方檢定交叉表…………… 121
表4-1-4. 政黨傾向與選擇節目卡方檢定交叉表(一)……………………… 122
表4-1-5. 政黨傾向與節目選擇卡方檢定交叉表(二)……………………… 123
表4-1-6. 投票抉擇與節目選擇卡方檢定交叉表……………………………… 124
表4-1-7. 政黨傾向與投票抉擇卡方檢定交叉表……………………………… 124
表4-2-1. 第二階段深度訪談個案基本資料一覽表…………………………… 126
表4-2-2. 深度訪談個案基本資料之共通性與差異性一覽表………………… 129
表4-5-1. 受訪者政治態度與傳播行為強弱程度比較表……………………… 150
表4-5-2. 受訪者政治態度與傳播行為研究結果一覽表……………………… 151
表4-5-3. 研究結論總表(假設驗證結果)…………………………………… 15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石之瑜。1999。政治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初版。
世新大學。2004。2004年台灣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世新大學民調中心。
成露茜、黃鈴媚。2006年10月。世新五十學術專書-傳播研究的傳承與創新。臺北縣:世新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李培元。1997。政治商品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初版。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三民。修正三版一刷。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臺北市:臺灣商務。初版。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臺北市:麥田。初版。
吳重禮。2008a。政黨與選舉: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三民。初版一刷。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研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梁世武。2006。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臺北市:五南。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慧元。1998年。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臺北市:五南。初版。
張宇樑、吳木宿椒譯。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臺北市:學富文化。初版。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芸芸譯。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重譯本。
陳清河、鄭自隆。2007。科技匯流下台灣民眾傳播消費行為研究。台北: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
黃安邦譯。1990。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五版。
彭芸。1990。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一版二印。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臺北市:五南。初版。
楊淑智譯。1995。叩應內幕大公開:透視談話節目眞相。臺北市:正中。初版。
楊軍良。1997。出賣李濤-2100全民開講幕後秘辛。臺北市:商智文化。初版。
楊雅婷譯。2009。媒介與政治初探。臺北縣:韋伯文化。初版。
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臺北:左岸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初版。
鄭翰林。2003。大眾傳播與社會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
簡春安、鄒平儀。2006。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二版三刷。
盧世祥、林育卉。2004。透視政論節目:廣電基金政論談話性節目觀察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初版。
盧嵐蘭。2007。閱聽人與日常生活。臺北市:五南。
盧嵐蘭。2008。閱聽人論述。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BOD一版。
(二)期刊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 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王業立、彭怡菲。2004。「分裂投票:一個制度面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1期,頁3-45。
王嵩音。2006。「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71-102。
石之瑜。2005。「消失的中間選民:2004年總統大選對空間理論的修正」。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4期,頁1-24。
尼爾森媒體研究編輯小組。2005。「政論節目、知性頻道成長大」。尼爾森媒體研究,12月號,頁7。
何思因。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頁39-52。
何思因、吳釗燮。1996。「台灣政黨體系之下政黨認同的測量方法」。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16。
吳乃德。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臺灣社會學研究,3期,頁53-85。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75-118。
吳重禮。2008b。「政黨偏好、制衡認知與分裂投票-2006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頁27-58。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中間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101-140。
胡佛、游盈隆。1984。「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第4卷,第1期,頁1-59。
胡幼偉、林佩霓、林政谷。2007。「台灣中間選民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傳播行為分析」。選舉評論,第2期,頁39-56。
胡幼偉、林政谷、林佩霓、陳淑貞。2008。「台灣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觀眾特質分析」。選舉評論,第4期,頁21-39。
洪永泰。1995。「分裂投票:八十三年臺北市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頁119-145。
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1-36。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對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4卷,第1期,頁1-51。
徐火炎。2004。「臺灣結、中國結與臺灣心、中國情:臺灣選舉中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第11卷,第2期,頁1-41。
徐永明。2000。「南方政治的形成?-台灣政黨支持的地域差別,1994-2000」。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第4期,頁167-196。
高恆信、李美枝。2000。「台灣地區人民之省籍、黨籍與政治意識型態在政治群體認同中的糾結」。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231-276。
孫秀蕙。1996。「選民的傳播形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199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頁71-106。
莊天憐。2001。「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選舉研究,第8卷,第1期,頁71-115。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頁41-75。
盛治仁。2005。「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第84期,頁163-203。
陳文俊。1995。「統獨題議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2期,頁99-136。
陳文俊。2003。「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初探」。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1-44。
陳陸輝。1993。「台灣的政治世代」。政治學報,第21期,頁99-120。
陳陸輝。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頁53-74。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頁109-141。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頁87-118。
陳陸輝、連偉廷。2008。「知性、黨性與資訊-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3期,頁121-156。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台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頁1-22。
黃秀端。1996。「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第5期,頁27-50。
黃信達。2004。「世局變動中的台灣大學生政治認同與政治信任」。中國地方自治,第57卷第1期,頁5-35。
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93期,頁83-139。
張卿卿、羅文輝。2009。「政論性談話性節目影響之探討」。新聞學研究,第98期,頁47-91。
張佑宗。1996。「族群衝突與民主鞏固—台灣民族國家政策與民主政策的政治邏輯」。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79-202。
張佑宗、趙珮如。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台灣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2期。頁1-38。
彭芸。1996。「談話性節目、叩應與民主政治」。美歐月刊。第11期,頁61-80。
游盈隆。1994。「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台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8 期,頁61~99。
游清鑫。2002。「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85-115。
游清鑫。2004。「分裂投票解釋觀點與台灣選舉之應用:以2002年高雄市長與市議員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1期,頁47-98。
凱洛媒體電視組。2006。「電視視察窗」,凱絡媒體週報,第350期。
凱絡媒體企劃組。2008。「2008總統大選觀察」,凱絡媒體週報,第425期。
廖益興。2005。「競選行為效應的審視」。中華行政學報,第2期,頁95-102。
廖益興。2008。「書評:競選活動之政治傳播。作者:威廉貝諾」。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1期,頁197-200。
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第79期,頁1-47。
楊婉瑩、劉嘉薇。2006。「探索性別差距的不同型態-以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23期,頁115-116。
鄭夙芬。2004。「台灣民眾眼中的政黨-一個焦點團體研究法應用實例之初探」。選舉研究,第1 卷,第2期,頁185-216。
鄭夙芬。2007。「深綠選民之探索」。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1期,頁33-61。
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頁23-49。
鄭芬蘭、楊晴閔、黃秋華。2008。「兒童馬基人格、人際欺騙與同儕關係」。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第27期,頁133-159。
劉義周。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頁53-74。
劉正山。2009。「2008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政黨支持者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頁51-70。
盧嵐蘭。2004。「閱聽人媒介經驗之建構」。中國廣告學刊,第9期,頁84-106。
鍾起惠。1997年。「談話性新聞節目分析」。廣電人,第30期,頁32-33。
(三)學位論文
朱曉玉。2003。「我國中間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二○○○年與二○○四年總統選舉之分析與比較」。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碩士論文。
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谷。2008。「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情形與政黨傾向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一峰。2008。「台灣觀眾收視評價與收視率關聯性之分析:以政論談話性節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偉、林政谷、林佩霓、陳淑貞。2008。「台灣女性選民特質-政治與傳播構面的觀察」。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
高瑞松。1996。「政治性叩應電視節目內容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天龍。2005。「新聞媒介使用與民眾政治功效意識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倫。2005。「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中中間選民的投票抉擇研究」。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偉廷。2006。「社會網絡、媒介使用與政治功效意識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紀漢。2002。「電視談話節目的內容與收視率之關聯性分析」。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君儀。2003。「公共電視收視行為調查」。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銘元。1994。「我國獨立選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意菁。2001。「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又青。2008。「閱聽人觀看政論節目的情緒與主體性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國華。1998。「總統候選人形象研究-以1996年總統直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文。2008。「沉默螺旋理論在推論與應用上的落差」。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5。「台灣心聲現象之解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羅頌傑。2007。「電視談話性節目與選民的投票決定之研究—以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柏林。2008。「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穩定度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耿曙、張雅雯。2007。「舊階級、新政治?階級分化、保護主義與台灣政黨的社會基礎」。台北: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與國家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政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96年11月10日。
盛杏湲。2001。「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台北:新政局的開端:2001年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陳品皓。2007。「電視政論節目觀眾的媒體使用與政治價值觀:以 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北: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2007 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10月。
(五)研究計畫報告
唐士哲。2005。「政論的風險經濟:檢視電視政論性談話節目的公�私意涵」。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4-2412-H-343-008。
張卿卿、羅文輝。2006。「電視新興現象及其影響:政論性談話節目的探討」。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5-2412-H-004-017KGS。
彭芸。1999。「談話節目的民主意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 號:NSC88-2412-H-004-014。
彭芸。2001。「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計畫編號:NSC89-2412-H-004-013SSS。
劉義周。1987。「選民的政黨偏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9-0301-H-004-012。
(六)報紙
卜大中。「政治冷感的背後」。中國時報。90年2月25日。第15版。
吳乃德。台灣民族認同處於不穩定狀態。中央社,2007年8月17日。
林麗雲。「是民主的論壇,還是祭壇?透視政論性節目」。台灣日報。93年5月5 日。第8版。
施正峰。「談談所謂『中間選民』」。台灣時報,2010年3月9日。第4版。
陳孝凡。「台灣奇蹟—政論節目,每週860萬人次看」。中時晚報。92年11月3日。 第4版。
郭力昕。「媒體政治,塑造了非理性社會?」。中國時報。89年11月4日。15版。
廣電人。「談話性節目到底有多少影響力?」。自由時報電子報。92年5月3日。
簡余晏。「政論節目從對化到激化」。蘋果日報。94年11月2日。論壇版。
蘇永耀。「選民的反感,投票率驟減」。自由時報。93年12月12日。4版。
(七)網站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3444&CtUnit=679&BaseDSD=14&xq_xCat=b&mp=1。98年3月26日。
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http://www.pts.org.tw/~rnd/p3/p3.htm。98年3月26日。
Nio電視網電視節目資訊平台。http://www.niotv.com/index.php。98年7月6日。
陳學志、李威震、周泰安、卓淑玲。「以內隱聯結測驗(IAT)測量國人自尊的可行性研究」。http://ioe.sinica.edu.tw/chinese/seminar/oldfiles/911109/.../taiwan/2602.doc。99年5月29日。
二、英文部份
(一)書籍
Abramson, P. R. 1983.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 San Francisco: W.H.Freeman.
Campbell, Angus, Gerald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Conn:Greenwood Press.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estinger, L. A.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d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sswell, Harold D. and M. A. Kaplan. 1950. 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Converse, Philip E. and Roy Pierce.1985. “Measuring Partisanship,” Political Methodology, Vol.11:143-166.
Dennis, Jack. 1988a.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PartⅠ:On Being an Independent Partisan Supporter,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8:77-109.
Dennis, Jack . 1988b.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PartⅡ: Towards a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8:197-219.
Eldersveld, Samuel J. 1952. “The Independent Vote:Measurement,Characteristics,and Implications for Party Strategy,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46:732-753.
Markus,Gregory B. and Phillip E. Converse. 1979. “A Dynamic Stimulataneous Equation of Electoral Choi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3:1055-1070.
Meyer, Allan. 1962. “The Independent Voter,” In William McPhee and William Glaser,eds. Public Opinion and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Glencoe Ⅲ:The Free Press.
Miller, Arthur H., 1974. “Political Issues and Trust inGovernment:1964-1970”,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3 Review,Vo1.LXⅧ:951-972.
Noelle-Neumann, Elisabeth. 1974. “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4(Spring):197-219.
Severin, W. J., and J. W. Tankard, Jr., 1988. Communication Theorie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p.128.
Weisberg, Herbert F. 1980.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Political Behavior, Vol. 2:33-60.
(三)學位論文
Weber, Douglas Lee. 1974. “An Empirical-Normative Revaluation of the American Independent Voter:1952-1968.” Ph. D. Dissertation, Miami Universit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