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9111-1126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9111-112654
論文名稱
Title
暗香京華─晚清北京女性與城市空間的互文
The Fragrance of Women in Beijing: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Women and the Urban Space in Beijing in Late Qi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7-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9-09
關鍵字
Keywords
上層女性、北京、晚清、城市空間
Late Qing, Beijing, Aristocrat women, Urban Spac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6 次,被下載 91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13 times.
中文摘要
  林語堂《輝煌的北京》裡,曾說北京與巴黎是世上公認最美的兩個城市。北京的城市性格來自氣勢磅薄的皇家建築、寧靜的田園景致以及豐富的城市生活,從自然、建築到人文的氛圍,展現出北京獨特的深奧魅力。如此的北京是中國數百年的皇城,也是擁有陽剛印象的藍袍之城,然而總有一股沉潛而流動的香氣,難以得見卻又是無處不在,北京上層女性她們就是以這種似柔若剛的姿態,參與著北京現代化的過程,為保守嚴肅的京城,添點上女性的特質與情感。
  本文以晚清北京女性與城市空間的互文研究為題,所謂城市與女性的互文性閱讀,在城市部分,是突顯北京在中西政治權力交會的重要位置;女性部分,則在觀察北京上層女性,從傳統到現代的關鍵性轉變,透過城市與女性的相互書寫與影響,從生活空間、社會空間與政治空間三方面切入觀察,觀看城與人之間的互動狀態,描繪清末北京與女性所共構的獨特面貌。首先,透過閨閣到世界的路徑,可見北京上層女性不斷突破與改寫內外的界線和定義,從而形構出北京城與北京上層女性之間豐富而多元的圖像。其次,以閨塾�女學堂、物質文化、情愛意識等面向,從女性經驗出發來觀察社會空間的互動與轉變,試圖描繪北京女性與城市社會空間的關係。最後,觀察北京上層女性的政治意識以及政治行為,她們透過何種女性話語、手段、形象等女性特質,迂迴改變著北京政治與女性彼此間的面貌。透過這些觀察與檢視,肯定晚清北京上層女性,對傳統與現代之間積極定位的行為,她們都是反思如何將混亂不安的當下,重新與過去、未來再次聯繫起來,從而幫助更多的女性適應此際的生活,正如羅馬神話的堅納斯(Janus)這個擁有前後兩張臉孔的神祇,她們也是同時看著兩個相反的方向,思索如何調和如此的境況。無論這些行動的成敗,她們的努力與勇氣,展現了擁抱現時的熱情。勾勒出一幅老北京新女性的新世紀圖像。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二節 文獻評述與章節架構 9
第二章 閨閣到世界─北京女性的生活空間 12
第一節 四合院與洋建築─女性家庭空間的重繪 13
一、家與異托邦─啟動「新」家模式 14
二、家與認同─尋找家的女人 27
三、跨越樊籬─新閨閣情誼 40
第二節 人力到機械─北京女性的移動節奏 48
一、轎子與馬車─緩慢的視野 49
二、汽船與火車─快速的體驗 52
第三節 遊園到出國─北京女性的流動跡線 58
一、御苑與公園─公私界線的思索與踰越 59
二、北京與世界─足跡與自我認同 70
小結 75
第三章 女學生到女界─北京女性的社會空間 77
第一節 從女學到新女界─女性的自覺與力量 78
一、閨塾新視野─女性自我認同的轉變 78
二、女學堂─從教育「新」北京女界 89
第二節 物質文化與女性社交 100
一、時裝與時局 100
二、玩物與變局 113
第三節 傳傳緋聞─女性的愛欲與社會 116
一、非關愛情─新女性或是腥女性 116
二、想像京女─北京的情色快感 120
小結 121
第四章 花園到家國─北京女性與政治空間 123
第一節 責任與困惑─北京女性的家國之間 125
第二節 紗屏與天下─女主的從政之路 131
第三節 國際與女流─北京女性的外交模式 146
小結 160
結語 航向現代─老北京與新女性 162
參考文獻 166
附圖 18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開明書局出版,1974。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清﹞林蒲封等考證:《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1986。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
﹝清﹞九鐘主人:《清宮詞》,收入《滿清野史三編廿種》,臺北:新興書局,1983。
﹝清﹞佚名:《圓明園總管世家》,收入《滿清野史三編廿種》,《筆記小說大觀》35編,臺北:新興書局,1983。
﹝清﹞佚名譯:《景善日記》,收入《滿清野史三編廿種》,《筆記小說大觀》35編。,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吳慶坻撰,張文其等點校:《蕉廊脞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
﹝清﹞李伯元著,張素真等校注:《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1988。
﹝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收入《滿清野史三編廿種》,《筆記小說大觀》35編,臺北:新興書局,1983。
﹝清﹞李鴻章著,吳汝綸編:《李文忠公(鴻章)全集》,臺北:文海,1974。
﹝清﹞金梁:《光宣小記》,收入章伯鋒等主編:《近代稗海》第11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清﹞金梁:《清宮史略》,出版資料不詳。
﹝清﹞昭槤,《嘯亭雜錄》,臺北:新興書局,1979。
﹝清﹞翁同龢著,陳義杰整理:《翁同龢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898。
﹝清﹞張祖翼:《清代野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
﹝清﹞閑齋氏:《夜譚隨錄》,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清﹞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續集•補遺》,清道光十六年(1836)紅香館刻本。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59。
﹝清﹞瞿鴻機:《聖德記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清﹞瞿鴻機:《聖德記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學部官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小橫香室主人編著:《清宮遺聞》,收入《清朝野史大觀》上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
沈宗畸:《東華瑣錄》,收入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第十三輯,成都:四川人門出版社,1989。
沈宗畸:《便佳簃雜鈔》,收入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第十三輯,成都:四川人門出版社,1989。
汪康年:《汪穰卿筆記》,收入章伯鋒等主編:《近代稗海》第十一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胡思敬:《國聞備乘》,收入章伯鋒等主編:《近代稗海》第一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許指嚴:《十葉野聞》,北京:中華書局,頁2007。
許指嚴:《十葉野聞》,收入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第十一輯,成都:四川人門出版社,1988。
陳其元:《庸閒齋筆記》,收入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第十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

二、專書
﹝日﹞小川一真攝影,楊文舉撰文:《清代北京皇城寫真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日﹞小濱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日﹞鹿島茂著,吳怡文譯:《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臺北:如果出版,2006。
﹝匈﹞阿格尼絲•赫勒(Agnes, Heller)著,李端華譯:《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法﹞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美﹞Charles, W. Mills著,王逸舟譯:《權力菁英》,臺北:桂冠圖書,1994。
﹝美﹞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
﹝美﹞Leslie, K. Weisman著,王志弘等譯:《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巨流圖書,1997。
﹝美﹞Margaret, E. Burton , Notable Women of Modem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 1912.
﹝美﹞Pepper, Schwartz and Virginia, Rutter著,陳素秋譯:《性之性別》,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4。
﹝美﹞Sarah, P. Conger, Letters from Chin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empress dowager and the women of China , Chicago: A.C. McClurg & co., 1909.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德蒙(Gabriel, A. Almond)等著,曹沛霖等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政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頁29。
﹝美﹞安娜•菲爾斯(Anna, Fels)著,林雨蒨譯:《女人就是要有野心》,臺北:商周出版,2005。
﹝美﹞米利特(Kate, Millett)著,宋文偉等譯:《性政治》,臺北:桂冠圖書,2003。
﹝美﹞米德(George, H. Mead)著,胡榮、王小章譯:《心靈、自我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出版,1995。
﹝美﹞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出版,2006。
﹝美﹞何德蘭(Isaac, T. Headland)著,晏方譯:《慈禧與光緒:中國宮廷中的生存遊戲》,北京:中華書局,2004。
﹝美﹞克利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0。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著,常青等譯:《宅形與文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
﹝美﹞哈蕊特•盧本(Harriet, Rubin)著,王瑞香譯:《女君王論:女人獲取權力的戰略、戰術與武器》,臺北:智庫文化,1998。
﹝美﹞施堅雅著,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施堅雅模式》,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美﹞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美﹞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極盛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
﹝美﹞凱薩琳.卡爾(Kathleen, Carr)著,晏方譯:《一個美國女畫師眼中的慈禧》,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
﹝美﹞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等譯:《第三空間》,臺北:桂冠圖書,2004。
﹝美﹞德齡:《清宮生活回憶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七編之九,臺北:新興書局出版社,1979。
﹝美﹞德齡:《慈禧太后私生活實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七編之六,臺北:新興書局出版社,1979。
﹝美﹞德齡著,顧秋心等譯:《光緒泣血記》(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頁180。
﹝美﹞德齡著,顧秋心等譯:《皇室煙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美﹞德齡著,顧秋心等譯:《蓮花瓣》,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美﹞德齡著:《清末政局回憶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七編之九,臺北:新新興書局出版社,1979。
﹝美﹞薩拉•康格(Sarah, P. Conger)著,沈春蕾等譯:《北京信札─特別是關於慈禧太后和中國婦女》,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美﹞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出版,2006。
﹝英﹞Alex, Callinicos著,萬毓澤譯:《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臺北:群學出版,2007),頁91。
﹝英﹞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5。
﹝英﹞Linda, McDowell著,國立編譯館等譯:《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出版,2006。
﹝英﹞Pamela, Abbott等著,鄭玉菁譯:《女性主義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2008。
﹝英﹞Tim, De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2009。
﹝英﹞約翰斯頓(Ronald, J. Johnston)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辭典》,
﹝清﹞張鳳鋼編,李菊儕、胡竹溪繪,楊炳炎主編:《舊京醒世畫報:晚清市井百態》,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清﹞榮慶著,謝興堯整理:《榮慶日記:晚清一個重臣的生活實錄》,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6。
﹝德﹞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著,王光祈譯:《瓦德西拳亂筆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德﹞西美爾(Georg, Simmel)著,費勇、吳齊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德﹞約翰•拉貝著,邵京輝等譯:《我眼中的北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德﹞恩格爾(Frederick, Engels)著、李膺揚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2007。
﹝德﹞謝林(Friedrich, W. J. Von Schelling)著,魏慶徵譯:《藝術哲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澳﹞C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書局,2004),頁373。
﹝澳﹞Jeff Lewis著,邱誌勇等譯:《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5。
﹝澳﹞Peter, Corrigan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10。
于德源等著:《北京城市發展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頁112。
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
王娟:《近代北京慈善事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王曉路等著:《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北京市檔案館編:《那桐日記(1890─1925)》(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頁486。
任建濤主編:《政治學:基本理論與中國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編:《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複製中心出版,2003。
朱有巘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
朱曉進等著:《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係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余東升:《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5。
呂超:《東方帝都:西方文化視野中的北京形象》,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李又寧、張玉法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龍文出版社,1995。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臺北:博遠出版,1993。
周虹:《滿族婦女生活與民俗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周嘉辰:《女人與政治》,臺北:揚智出版社,2003。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書局,1990。
居閱時:《弦外之音-中國建築園林文化象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林永匡等編著:《清代卷》,收入《中國風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2000。
林語堂:《輝煌的北京:中國在七個世紀裡的景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金易、沈義羚著:《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臺北:智庫,2001),頁59-61。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9。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胡纓著,龍瑜宬、彭珊珊譯:《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
孫關宏等著:《政治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徐徹:《慈禧大傳-她的一生就是大清帝國的縮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7。
徐徹:《慈禧畫傳》,上海:上海科技學術文獻出版社,2006。
翁立:《北京的四合院與胡同》,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3。
高格:《細說中國服飾》,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
康有為著,姜義華、吳根樑編校:《康有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張社生:《絕版李鴻章》,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張建明,齊大之:《話說京商:圖文商彥本》,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6。
張復合:《北京近代建築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張德昌:《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0。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收入《梁思成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出版,2003。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陳玲等編著:《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1898─1908年在華西方人明信片解讀》(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
章唐容輯:《清宮述聞》,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馮雷:《理解空間:現代空間觀念的批判與重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黃長美:《中國庭園與人文思想》,臺北:明文書局,1988。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臺北:秀威資訊出版,2005。
黃鳳祝:《城市與社會》,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評傳》(臺北:知書房出版,2001),頁346-347。
楊威:《中國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萬依等著:《清代宮廷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葉立誠:《中西服飾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2000。
葛兆光:《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葛兆光:《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書局,2001。
裕容齡:《清宮瑣記》,瀋陽:遼瀋書社,1994。
雷良波、陳舊鳳、熊賢君著:《中國女子教育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臺北:聯經書局,2004。
管翼賢:《北京報紙小史》,收入管翼賢編纂:《新聞學集成》第6輯,北京:中華新聞學院,1943。
蒲堅主編:《中國法制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1987。
趙中孚編:《翁同龢日記排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齊心主編:《圖說北京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劉北汜、徐啟憲主編:《故宮珍藏人物照片薈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頁40。
劉禾著,楊立華等譯:《帝國帝國的話語政治:從近代中西衝突看現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84。
潘谷西主編:《中國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鄭曦原編,李方惠等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
燕北老人:《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盧嵐蘭:《閱聽人與日常生活》,臺北:五南,2007。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蕭滌非選注:《杜甫詩選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錢鋼、胡勁草著:《大清留美幼童記》,香港:中華出版社,2005。
環球社編輯部編:《圖畫日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謝俊美:《翁同龢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
謝敏聰:《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再研究─一四〇三─一九一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瀛雲萍:《八旗源流》,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關華山:《民居與社會、文化》,臺北:明文書局,1989。

三、期刊論文
〈上海之百面觀〉,《民立報》,1910年12月27日。
〈中國京城宜創公園說〉,《大公報》,1905年7月21日。
〈北方人熱血較多〉,《京話日報》,1906年5月15日。
〈補記豫教女學堂開紀念會事〉,《順天時報》,1906年10月17、19日。
﹝日﹞川島真著,沈中琦譯:〈從「天朝」到「中國」〉,收入復旦大學歷史系等編:《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認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271。
﹝美﹞托馬斯•班德爾(Thomas, Bender)著,何翔譯:〈當代都市文化與現代性問題〉,許紀霖編:《帝國、都市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頁263。
﹝美﹞托馬斯•班德爾(Thomas, Bender)著,何翔譯:〈當代都市文化與現代性問題〉,許紀霖編:《帝國、都市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21-22。
﹝美﹞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8。
﹝英﹞詹姆士•卡倫(James Curran)著,鄭績譯:《文化民主:民粹敘事與民粹歷史》,許紀霖編:《帝國、都市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陳伯沖翻譯:〈建•居•思〉,收入季鐵南編:《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1992),頁47-62。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朱美華譯:〈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反思〉,收入孫遜等主編:《都市空間與文化想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頁4。王有英:〈從《帝鑒圖說》管窺中國古代的帝王教育〉(《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卷5期,2009.3),頁96-99。
王有英:〈從《帝鑒圖說》管窺中國古代的帝王教育〉,《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卷5期(2009年3月),頁96-99。
王明蘅:〈主宅:居室的新世紀挑戰〉,《第二屆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學術研討會》(高雄:樹德科技大學,2000),頁81。
王琴:〈公共空間與社會差異〉,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檔案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頁139、146。
王暉等:〈中國傳統文化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體現〉,《遼寧工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7年6月),頁176-189。
王煒:〈近代北京公園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頁52。
王遠儀:〈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收入蔡英文等編:《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臺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育基金會,2002。
王麗穎:〈中西社交禁忌文化比較〉,《理論界》2007卷5期(2007年5月),頁107-108。黃柏堯:〈搖頭丸怎麼辦:搖頭丸與社會空間〉,《傳播與管理研究》7卷1期(2007年7月),頁21。

四、學位論文
朱子彥:〈明萬歷朝經筵制度述論〉,《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2期(2007年2月),頁122。
米歇•傅寇(Michel Foucault)著,陳志梧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收入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
何明泉,邱宗成:〈空間設計與族群文化傳達之探討〉,《第二屆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學術研討會》(高雄:樹德科技大學,2000),頁86。
吳宇娟:〈走出傳統的典範─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東海中文學報》19期(2007年7月),頁244-246。
吳恩和、刑復禮:〈貢桑諾爾布〉,收入《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一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頁108。
吳瑾嫣:〈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學季刊》第8期,2000.12。
呂妙芬:〈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7。
呂芳上:〈呂序〉,收入許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臺灣學生,2008),頁I-II。
巫仁恕:〈導論: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收入巫仁恕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頁6-7。
李平:〈論都市文化的類型及其演進〉,孫遜等主編:《都市空間與文化想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李亦園:〈中國人的家庭與家文化〉,收入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李金宇、徐亮:〈論中國古典園林的情色之境─園林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另類解讀〉,《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8卷5期(2009年5月),頁51-54。
李華興:〈戊戌維新與國家觀念的轉型〉,《史林》1998年2期(1998年2月),頁6。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收入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1995),頁213-265。
杜芳琴:〈中國歷代女主和女主政治略論〉,《發現婦女的歷史──中國婦女史論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頁78。
侯佳彤、程世雲:〈中國古典園林的人文內涵及現代啟示〉,《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6卷5期(2009年9月),頁148-151。
俞宏標、顧曉虹:〈晚清女子教育多邊關係探略〉,《浙江學刊》2000年4期(2004年4月),頁134。
姚大力:〈變化中的國家認同〉,收入復旦大學歷史系等編:《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認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126。
施麗雯:《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柯倩婷:〈鏡像、身體與自我──《長恨歌》的身體再現〉,荒林主編:《中國女性主義•2005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229。
孫瑞穗主講,陳文婷記錄:〈女性主義的空間再思:從女性主義理論化中的性別�空間政治談起〉,《婦女縱橫》74期(2005年4月),頁57。
徐亞萍:〈清季知識分子之釋變、應變及康有為之變異思想〉,收入銘傳大學2005年《應用語文教育的理論與實際-應用中文組學術研討會》,頁76。
烏立吉:〈貢桑諾爾布與善坤〉,載於《快樂草原》,http://www.klcy.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56,檢索日期2011/7/21。
王遠儀:〈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收入蔡英文等編:《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臺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育基金會,2002。
馬曉燕:〈公民社會的核心─公民精神〉,《甘肅理論學刊》2005年6期(2005年6月),頁28。
崔柳、朱建寧:〈十九世紀的巴黎城市園林〉,《中國園林》2009年第4期(2009年4月),頁41。
崔素花:〈中西隱私觀差異及根源探析〉,《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報》第21卷1期(2009年1月),頁27-29。
崔普權:〈老北京賽馬瑣談〉,《旅遊》1994年5期(1994年5月),頁4-5。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張佩瑜:《傳統婦女之生命週期與生活空間建構--以澎湖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郁霹:〈空間邏輯的設計思考─以清領時期的政權空間結構為例〉,《第二屆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學術研討會》,高雄:樹德科技大學,2000。
莫礪鋒:〈鄰居古今談〉,《鐘山風雨》2009卷1期(2009年2月),頁1。
許芳懿:〈論「知識�權力」在性別符號的運作:從社會建構觀點到後現代觀點〉,收入謝臥龍主編:《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頁451。
陳其南:〈傳統中國的國家形態、家族意理與民間社會〉,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196-200。
陳芯慧:《從女性主義理論對公私領域劃分的質疑論我國女性家庭人權之不平等現象》,臺北:臺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炳宏:〈有線電視系統公用頻道之經營研究:媒體近用權在地實踐之困境分析〉(嘉義: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會暨論文研討會,2010),頁2
陳蘊茜:〈論清末民國旅遊娛樂空間的變化──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年第5期(2004年5月),頁95。
湛曉白:〈從輿論到行動:清末《北京女報》及其社會姿態〉,《史林》2008年4期(2008年4月),頁43-44。
黃囇莉:〈中國家庭人際倫理之辯證轉化-情意VS名份之間〉,收入漢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9),頁415-416。
楊建國、烏立吉:〈論貢桑諾爾布的思想源流及其在近代蒙古史中的影響〉,《松州》2009年Z1期(2009年1月),頁54-60。
楊海平:〈清末有限政治自由與中國早期公共領域的形成和發展〉,《新聞界》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頁50。
楊錦郁:《〈中國新女界雜誌〉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楊聯陛著,林維虹譯:〈中國歷史上的女主〉,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79),頁73。
賈珺:〈北京東城餘園〉,《中國園林》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頁61。
廖秀真:〈清末女學在學制上的演進及女子小學教育的發展〉(《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0期,1983),頁237-239。
廖秀真:〈清末女學在學制上的演進及女子小學教育的發展〉,《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0期(1983年9月),頁237-239。
熊月之:〈張園晚清上海一個公共空間研究〉,《檔案與史學》1996年第6期(1996年6月),頁33。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園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學術月刊》1998年第8期(1998年8月),頁80。
劉玉玲:《晚清女學的開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1993),網址http://www.fed.cuhk.edu.hk/en/cumphil/93yllau/conclusion.htm,檢索日期2011/7/21。
劉亞玲:〈簡析張之洞的女子教育思想〉,《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10卷4期(2004年2月),頁41-42。
劉智濬:《認同.書寫.他者:1980年代以來漢人原住民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劉源:〈御苑裡的小火車〉,《紫禁城》113期(2005年6月),頁117。
劉寧元:〈中國婦人會與北京女界賑災〉,《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4期(2009年4月),頁95。
蔡家儒:《新女性與舊文體─呂碧城研究》,南投:國立際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賴雅慧:《女性空間旅行經驗研究─以1949─2000年臺灣女作家的旅行文學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霍石磊、李灝:〈隱私與跨文化交際〉,《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5期(2007年10月),頁118-121。
戴海斌:〈中央公園與民初北京社會〉,《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2005年2月),頁45。
龐金友:〈當代公民社會與民主化關系的新解讀〉,《文史哲》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156。
羅久蓉:〈救亡陰影下的國家認同與種族認同:以晚清革命與立憲派論爭為例〉,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68
竇坤:〈西方記者眼中的清末北京「新政」─以英國《泰晤士報》的報導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頁64。
竇坤:〈西方記者眼中的清末北京「新政」─以英國《泰晤士報》的道導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2期(2008年2月),頁66。
蘇生文:〈晚清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網的形成〉,《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期,(2000年1月),頁41-48。

五、網路資料
“New Massacres in China, Tz'U-Hsi, Empress Dowager showing to Emperor Guangxu”,取自art.com,網址:http://www.art.com/products/p1775794727-sa-i4204321/new-massacres-in-china-tzu-hsi-empress-dowager-showing-to-emperor-guangxu.htm?sorig=cat&sorigid=0&dimvals=0&ui=00c6663586644ff69f8eb8b9f59ad65f&searchstring=dowager+empress,檢索日期2011/7/21。
“The Artful Dowager Empress”,取自art.com,網址:http://www.art.com/products/p12372552-sa-i1742750/linley-sambourne-the-artful-dowager-empress.htm?sorig=cat&sorigid=0&dimvals=5063412&ui=00c6663586644ff69f8eb8b9f59ad65f,檢索日期2011/7/21。
“The European racecourse at Pekin”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London](《倫敦新聞畫報》)20June1867,p653.引自《照片中國》,網址:http://bbs.oldbeijing.net/UploadFile2011/2011-2/20112239514174610.jpg,檢索日期2011/7/21。
“Tz"U-Hsi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Front Cover of "Le Rire", 14th July 1900”,取自art.com,網址http://www.art.com/products/p12266224-sa-i1635821/charles-leandre-tzu-hsi-empress-dowager-of-china-front-cover-of-le-rire-14th-july-1900.htm,檢索日期2011/7/21。
〈故宮神繡─沈壽〉,收入《世界文化遺產網》,http://www.wchol.com/html/yilaoyishao/2006/0802/194.html,檢索日期2011/7/21。
《老北京》,網址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_16_53616_12_1.html,檢索日期2011/7/21。
《明清婦女著作》,收入哈佛燕京圖書館,網址: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htm,檢索日期2011/7/21。
《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查詢》,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網址: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ttsweb?@0:0:1:mctauac::/tts/npmmeta/dblist.htm@@0.433375237043947,檢索日期2011/7/21。
《照片中國》,網址:http://s4.sinaimg.cn/orignal/4c74e378ha26f81eadfc3&690,檢索日期2011/7/21。
《億庫教育網》,網址http://www.eku.cc/xzy/sctx/113060.htm,檢索日期2011/7/21。
﹝清﹞陳芸:《小黛軒論詩詩二卷》、《陳孝女遺集二卷》(宣統3年(1911年)刻本),見《明清婦女著作》,收入哈佛燕京圖書館,網址: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search/details-poet.php?poetID=429&showbio=&showanth=&showshihuaon=&showpoems=1&language=ch,檢索日期2011/7/21。
﹝清﹞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續集•補遺》(清道光十六年(1836)紅香館刻本),收入《明清婦女著作》,頁71,收入哈佛燕京圖書館,網址: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search/details-poem.php?poemID=3202&language=ch。
﹝清﹞薛紹徽:《黛韻樓詩文集》(宣統3年(1911年)刻本),見《明清婦女著作》,收入哈佛燕京圖書館,網址: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search/details-poet.php?poetID=278&showbio=&showanth=&showshihuaon=&showpoems=1&language=ch,檢索日期2011/7/2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