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9111-1323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9111-132300
論文名稱
Title
《上博楚簡.武王踐阼》研究
Study of " King Wu ascended the throne " on "Shanghai Museum’s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7-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9-09
關鍵字
Keywords
簡本、傳本、上博楚竹書、戰國文字、武王踐阼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4 次,被下載 124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241 times.
中文摘要
戰國時期, 諸子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多彩繽紛的黃金時代,
也是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時期。秦統一了文字,後世對詭譎多變,不合於六書的
戰國文字了解有限。筆者於中山大學研究所期間,受業於林素清老師,學習戰國
文字過程中,引發了筆者對古文字的興趣。近些年來大量出土的楚簡,引起了研
究的熱潮,上博簡屬楚文字,為戰國中、晚期之抄本。為楚國遷郢以前貴族墓中
的隨葬物。這些戰國楚竹書共有簡數一千二百餘支,計達三萬五千字,涉及歷史、
哲學、宗教、文學、音樂、文字、軍事等。其中以儒家類為主,兼及道家、兵家、
陰陽家等,多為傳世本所無。這些珍貴的中華文化資產是每一個文科的學生,亟
待挖掘的寶藏,但是想要了解深入必須藉由戰國文字的探討。上博楚竹書〈武王
踐阼〉不過是其中的一環,是筆者踏研習的第一步。
研究簡本〈武王踐阼〉不僅僅是對戰國文字字形的多變及演化有更多了解,
也對其通用、假借的規律能進一步的認識。透過字形及用語的差異是否帶有
其他六國之色彩,版本的流傳有否來自不同地域,也是值得探討的。其次探究
簡本的形制、字跡、書手特性習慣、抄錄的時間點及推論簡本〈武王踐阼〉的
成書年代。當然簡本與今本內容的比對、校核也是關注的重點。本論文主要以
考釋簡文為主,區分為緒論、竹簡形制與成書年代、簡文考釋、簡本價值與今本
參照及結論五部分。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3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 ∙∙∙∙∙∙∙∙∙∙∙∙∙∙∙∙∙∙∙∙∙∙∙∙∙∙∙∙∙∙∙∙∙∙∙∙∙∙∙∙∙∙∙∙∙∙∙∙∙∙∙∙∙∙3
一、研究步驟 ∙ ∙∙∙∙∙∙∙∙∙∙∙∙∙∙∙∙∙∙∙∙∙∙∙∙∙∙∙∙∙∙∙∙∙∙∙∙∙∙∙∙∙∙∙∙∙∙∙∙∙∙∙∙∙∙∙∙∙∙∙∙∙∙∙∙∙∙3
二、研究方法 ∙ ∙∙∙∙∙∙∙∙∙∙∙∙∙∙∙∙∙∙∙∙∙∙∙∙∙∙∙∙∙∙∙∙∙∙∙∙∙∙∙∙∙∙∙∙∙∙∙∙∙∙∙∙∙∙∙∙∙∙∙∙∙∙∙∙∙∙4
第三節 〈武王踐阼〉當前研究概況∙∙∙∙∙∙∙∙∙∙∙∙∙∙∙∙∙∙∙∙∙∙∙∙∙∙∙∙∙∙∙∙∙∙∙∙6
第二章 〈武王踐阼〉竹簡形制與成書年代∙∙∙∙∙∙∙∙∙∙∙∙∙∙∙∙∙∙∙∙∙∙∙∙∙∙∙∙∙∙21
第一節 〈武王踐阼〉簡本內容與竹簡形制∙∙∙∙∙∙∙∙∙∙∙∙∙∙∙∙∙∙∙∙∙∙∙21
一、簡本內容∙∙∙∙∙∙∙∙∙∙∙∙∙∙∙∙∙∙∙∙∙∙∙∙∙∙∙∙∙∙∙∙∙∙∙∙∙∙∙∙∙∙∙∙∙∙∙∙∙∙∙∙∙∙∙∙∙∙∙∙∙∙∙∙∙21
二、竹簡形制∙∙∙∙∙∙∙∙∙∙∙∙∙∙∙∙∙∙∙∙∙∙∙∙∙∙∙∙∙∙∙∙∙∙∙∙∙∙∙∙∙∙∙∙∙∙∙∙∙∙∙∙∙∙∙∙∙∙∙∙∙∙∙∙∙22
第二節 〈武王踐阼〉簡本書手與字跡∙∙∙∙∙∙∙∙∙∙∙∙∙∙∙∙∙∙∙∙∙∙∙∙∙∙∙∙∙∙∙25
第三節 〈武王踐阼〉成書年代探討∙∙∙∙∙∙∙∙∙∙∙∙∙∙∙∙∙∙∙∙∙∙∙∙∙∙∙∙∙∙∙∙∙∙∙38
第三章 〈武王踐阼〉簡文考釋∙∙∙∙∙∙∙∙∙∙∙∙∙∙∙∙∙∙∙∙∙∙∙∙∙∙∙∙∙∙∙∙∙∙∙∙∙∙∙∙∙∙∙∙∙∙∙∙∙43
第一節 〈武王踐阼〉集釋∙∙∙∙∙∙∙∙∙∙∙∙∙∙∙∙∙∙∙∙∙∙∙∙∙∙∙∙∙∙∙∙∙∙∙∙∙∙∙∙∙∙∙∙∙∙∙∙∙∙43
一、簡 1 集釋∙∙∙∙∙∙∙∙∙∙∙∙∙∙∙∙∙∙∙∙∙∙∙∙∙∙∙∙∙∙∙∙∙∙∙∙∙∙∙∙∙∙∙∙∙∙∙∙∙∙∙∙∙∙∙∙∙∙∙∙∙∙∙∙∙43
二、簡 2 集釋∙∙∙∙∙∙∙∙∙∙∙∙∙∙∙∙∙∙∙∙∙∙∙∙∙∙∙∙∙∙∙∙∙∙∙∙∙∙∙∙∙∙∙∙∙∙∙∙∙∙∙∙∙∙∙∙∙∙∙∙∙∙∙∙∙56
三、簡 3 集釋∙∙∙∙∙∙∙∙∙∙∙∙∙∙∙∙∙∙∙∙∙∙∙∙∙∙∙∙∙∙∙∙∙∙∙∙∙∙∙∙∙∙∙∙∙∙∙∙∙∙∙∙∙∙∙∙∙∙∙∙∙∙∙∙∙86
四、簡 4 集釋∙∙∙∙∙∙∙∙∙∙∙∙∙∙∙∙∙∙∙∙∙∙∙∙∙∙∙∙∙∙∙∙∙∙∙∙∙∙∙∙∙∙∙∙∙∙∙∙∙∙∙∙∙∙∙∙∙∙∙∙∙∙∙∙101
五、簡 5 集釋∙∙∙∙∙∙∙∙∙∙∙∙∙∙∙∙∙∙∙∙∙∙∙∙∙∙∙∙∙∙∙∙∙∙∙∙∙∙∙∙∙∙∙∙∙∙∙∙∙∙∙∙∙∙∙∙∙∙∙∙∙∙∙∙111
六、簡 6 集釋∙∙∙∙∙∙∙∙∙∙∙∙∙∙∙∙∙∙∙∙∙∙∙∙∙∙∙∙∙∙∙∙∙∙∙∙∙∙∙∙∙∙∙∙∙∙∙∙∙∙∙∙∙∙∙∙∙∙∙∙∙∙∙∙114 七、簡 7 集釋∙∙∙∙∙∙∙∙∙∙∙∙∙∙∙∙∙∙∙∙∙∙∙∙∙∙∙∙∙∙∙∙∙∙∙∙∙∙∙∙∙∙∙∙∙∙∙∙∙∙∙∙∙∙∙∙∙∙∙∙∙∙∙∙127
八、簡 8 集釋∙∙∙∙∙∙∙∙∙∙∙∙∙∙∙∙∙∙∙∙∙∙∙∙∙∙∙∙∙∙∙∙∙∙∙∙∙∙∙∙∙∙∙∙∙∙∙∙∙∙∙∙∙∙∙∙∙∙∙∙∙∙∙∙146
九、簡 9 集釋∙∙∙∙∙∙∙∙∙∙∙∙∙∙∙∙∙∙∙∙∙∙∙∙∙∙∙∙∙∙∙∙∙∙∙∙∙∙∙∙∙∙∙∙∙∙∙∙∙∙∙∙∙∙∙∙∙∙∙∙∙∙∙∙161
十、簡 10 集釋∙∙∙∙∙∙∙∙∙∙∙∙∙∙∙∙∙∙∙∙∙∙∙∙∙∙∙∙∙∙∙∙∙∙∙∙∙∙∙∙∙∙∙∙∙∙∙∙∙∙∙∙∙∙∙∙∙∙∙∙∙∙177
十一、簡 11 集釋∙∙∙∙∙∙∙∙∙∙∙∙∙∙∙∙∙∙∙∙∙∙∙∙∙∙∙∙∙∙∙∙∙∙∙∙∙∙∙∙∙∙∙∙∙∙∙∙∙∙∙∙∙∙∙∙∙∙184
十二、簡 12 集釋∙∙∙∙∙∙∙∙∙∙∙∙∙∙∙∙∙∙∙∙∙∙∙∙∙∙∙∙∙∙∙∙∙∙∙∙∙∙∙∙∙∙∙∙∙∙∙∙∙∙∙∙∙∙∙∙∙∙186
十三、簡 13 集釋∙∙∙∙∙∙∙∙∙∙∙∙∙∙∙∙∙∙∙∙∙∙∙∙∙∙∙∙∙∙∙∙∙∙∙∙∙∙∙∙∙∙∙∙∙∙∙∙∙∙∙∙∙∙∙∙∙∙189
十四、簡 14 集釋∙∙∙∙∙∙∙∙∙∙∙∙∙∙∙∙∙∙∙∙∙∙∙∙∙∙∙∙∙∙∙∙∙∙∙∙∙∙∙∙∙∙∙∙∙∙∙∙∙∙∙∙∙∙∙∙∙∙191
十五、簡 15 集釋∙∙∙∙∙∙∙∙∙∙∙∙∙∙∙∙∙∙∙∙∙∙∙∙∙∙∙∙∙∙∙∙∙∙∙∙∙∙∙∙∙∙∙∙∙∙∙∙∙∙∙∙∙∙∙∙∙∙194
第二節 〈武王踐阼〉全篇語義∙∙∙∙∙∙∙∙∙∙∙∙∙∙∙∙∙∙∙∙∙∙∙∙∙∙∙∙∙∙∙∙∙∙∙∙∙∙∙∙202
第四章 〈武王踐阼〉簡本的價值與今本對照∙∙∙∙∙∙∙∙∙∙∙∙∙∙∙∙∙∙∙∙∙∙∙∙∙207
第一節 〈武王踐阼〉與今本對照∙∙∙∙∙∙∙∙∙∙∙∙∙∙∙∙∙∙∙∙∙∙∙∙∙∙∙∙∙∙∙∙∙∙∙∙∙207
第二節 〈武王踐阼〉簡本的價值∙∙∙∙∙∙∙∙∙∙∙∙∙∙∙∙∙∙∙∙∙∙∙∙∙∙∙∙∙∙∙∙∙∙∙∙∙211
第五章結論 ∙∙∙∙∙∙∙∙∙∙∙∙∙∙∙∙∙∙∙∙∙∙∙∙∙∙∙∙∙∙∙∙∙∙∙∙∙∙∙∙∙∙∙∙∙∙∙∙∙∙∙∙∙∙∙∙∙∙∙∙∙∙∙∙∙∙∙∙∙∙∙∙∙∙∙∙∙∙∙215
第一節 竹簡形制∙∙∙∙∙∙∙∙∙∙∙∙∙∙∙∙∙∙∙∙∙∙∙∙∙∙∙∙∙∙∙∙∙∙∙∙∙∙∙∙∙∙∙∙∙∙∙∙∙∙∙∙∙∙∙∙∙∙215
第二節 簡本書手與字跡∙∙∙∙∙∙∙∙∙∙∙∙∙∙∙∙∙∙∙∙∙∙∙∙∙∙∙∙∙∙∙∙∙∙∙∙∙∙∙∙∙∙∙∙∙∙∙217
第三節 成書年代探討∙∙∙∙∙∙∙∙∙∙∙∙∙∙∙∙∙∙∙∙∙∙∙∙∙∙∙∙∙∙∙∙∙∙∙∙∙∙∙∙∙∙∙∙∙∙∙∙∙∙∙218
第四節 考釋成果∙∙∙∙∙∙∙∙∙∙∙∙∙∙∙∙∙∙∙∙∙∙∙∙∙∙∙∙∙∙∙∙∙∙∙∙∙∙∙∙∙∙∙∙∙∙∙∙∙∙∙∙∙∙∙∙∙∙∙219
第五節 簡本的價值∙∙∙∙∙∙∙∙∙∙∙∙∙∙∙∙∙∙∙∙∙∙∙∙∙∙∙∙∙∙∙∙∙∙∙∙∙∙∙∙∙∙∙∙∙∙∙∙∙∙∙∙∙∙∙232
參考文獻∙∙∙∙∙∙∙∙∙∙∙∙∙∙∙∙∙∙∙∙∙∙∙∙∙∙∙∙∙∙∙∙∙∙∙∙∙∙∙∙∙∙∙∙∙∙∙∙∙∙∙∙∙∙∙∙∙∙∙∙∙∙∙∙∙∙∙∙∙∙∙∙∙∙∙∙∙∙∙∙∙∙∙∙234
附錄:〈武王踐阼〉文字編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234
參考文獻
各類文獻均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一、 傳統文獻: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1983 年 3 月,北京中華書局。
宋.李昉、夏劍欽校點:《太平御覽(全八冊)》1994年7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1981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2001年2月,北京九州出版社。
清.孫詒讓:《大戴禮記斠補》,1988年1月,山東齊魯書社。
二、近人論著專書:
卜憲群、楊振紅:《簡帛研究 2006》,2008 年 11 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全四冊)》,1996 年 5 月,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1979 年 6 月,北京中華書局。
王心怡:《商周圖形文字編》,2007 年 10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1974 年 10 月,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2008 年 2 月,北京中華書局。
王輝:《高山鼓乘集》,2008 年 11 月,北京中華書局。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2008 年 1 月,福建人民出版社。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2003 年 1 月,江蘇教育出版社。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2004 年 9 月,北京中華書局。
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1-5 文字編》,2007 年 12 月,北京作家出版
社。
李守奎:《楚文字編》,2003 年 12 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1993 年 11 月,北京中華書局。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一冊》,1999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二冊》,2000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三冊》,2001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四冊》,2001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五冊》,2002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六冊》,2003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七冊》,2002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八冊》,2003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九冊》,2004 年 10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十冊》,2004 年 10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十一冊》,2004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圃、汪壽明:《古文字詁林 第十二冊》,2004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零:《郭店古楚簡校讀記》,2002 年 3 月,北京大學出版社。235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2004 年 4 月,北京三聯書店。
李銳:《新出簡帛的學術探索》,2010 年 4 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學勤、謝桂華:《簡帛研究 2001》,2001 年 9 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2004 年 9 月,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2010 年 12 月,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有限
公司中西書局。
李學勤:《簡帛研究第二輯》,1996 年 9 月,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學勤:《西周史與西周文明》2007年4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2003 年 7 月,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素清:《書寫的誕生專輯:漢字的起源、發展及應用研究》,2001 年,臺北國
立台灣美術館。
林素清:《篆刻》,1986 年 6 月,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素清、蕭璠、邢義田、劉增貴:《居延漢簡補編》,1998 年 5 月,臺北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專刊。
邱德修:《上博楚簡(一)(二)字詞解詁》,2005 年 10 月,台灣古籍出版公司。
邱德修:《新訓詁學》,1997 年 6 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德修:《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1974 年 6 月,台灣學生書局。
邱德修:《魏石經古文釋形考述》,1977 年 5 月,台灣學生書局。
金理新:《上古漢語形態研究》,2006/0401,合肥黃山書社。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2002 年 6 月,合肥黃山書社。
唐蘭:《中國文字學》,2005 年 4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 增訂本》,1981 年 1 月,山東齊魯書社。
孫慰祖、徐谷富:《秦漢金文匯編》,1997 年 4 月,上海書店出版社。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989 年 6 月,四川辭書出版社。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1981 年 8 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2006 年 11 月,北京線裝書局。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2000 年 5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袁仲一、劉鈺:《秦陶文新編 下編圖版》,2009 年 8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袁仲一、劉鈺:《秦陶文新編 上編考釋》,2009 年 8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2001 年 12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2002 年 12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2003 年 12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2005 年 12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2007 年 7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2004 年 12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2008 年 12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1989 年 7 月,濟南齊魯書社。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編 增訂本》,2008 年 8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236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1977 年 9 月,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1996 年 1 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 1-4 合訂本,1998 年 7 月,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1997 年 1 月,台北藝文印
書館。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郭店楚簡文字编》,2000 年 5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守中:《中山王鼎文字編》,1981 年 5 月,北京新華書店。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文字編》,2007 年 11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1994 年 2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2008 年 8 月,四川巴蜀書社。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1986 年 11 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1988 年 12 月,吉林大學出版社。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2001 年 6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偉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 〔十四種〕》,2009 年 9 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陳復華、何九盈:《古韵通曉》,1987 年 10 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濟:《甲骨文字形字典》,2004 年 10 月,北京長征出版社。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1993 年 2 月,北京中華書局。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2005 年 8 月,福建人民出版社。
程燕:《望山楚簡文文字編》,1996 年 8 月,北京中華書局。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2007 年 9 月,安徽大學出版社。
黃靜吟:《漢字筆順研究》,2005 年 12 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上冊》,2005 年 1 月,西安三秦
出版社。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下冊》,2005 年 1 月,西安三秦
出版社。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2010 年 4 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1952 年 9 月,北京中國科學院。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1988 年 8 月,北京商務印書館。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2001 年 5 月,台灣古籍。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2009 年 12 月,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2006 年 1 月,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1993 年 1 月,北京新華書店。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 增訂本》,2008 年 10 月,湖北教育出版社。
錢宗范 、徐碩如、朱淑瑤:《春秋戰國史話》1981 年 12 月,北京出版社。
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2001 年 7 月,北京文物出版社。
魏昌:《楚國史》,2002 年 12 月,武漢出版社。237
三、紙本論文
王輝:〈郭店楚釋讀五則〉,《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頁 168-173。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考釋(四篇)〉,《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1/9〉,頁 192-198。
白於藍:〈包山楚簡零拾〉,《簡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9〉,頁 35-47。
何琳儀:〈郭店楚簡選釋〉,《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頁 159-167。
李孟濤:〈試談郭店楚簡中不同手蹟的辨別〉,《簡帛研究 2006》,〈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8/11〉,頁 10-29。
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柿枳」〉,《簡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9〉,
頁 1-11。
李學勤:〈東宮之師〉,《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頁
44-46。
周鳳五、林素清:〈郭店竹簡編序復原研究〉,《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
1999/10〉,頁 55-58。
周鳳五:〈 上博五 〈 競建內之)、 〈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 〉 補釋〉,《臺大中
文學報第二十八期》,〈 2008/ 6 〉,頁 47- 68。
周鳳五:〈楚簡文字考釋的方法學論述〉,「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暨長沙吳簡國
際學術研討會」,〈長沙:中國社科院,2001/7〉。
周鳳五:〈上博五〈姑成家父〉重編新釋〉,《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
〈 2006/12 〉,頁 1-23。
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古文字研究 第 24 辑》,〈北京:中華書局,
2002/7〉,頁 404-408。
林素清:〈談戰國文字的簡化現象〉,《大陸雜誌》72,5(1986/5),頁 19-30。
林素清:〈論戰國文字的增繁現象〉,《中國文字》新 13(1990),頁 21-44。
林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4
(1995/12),頁 1103-1127。
林素清:〈古文字學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0),
頁 455-467。
林素清:〈楚簡文字綜論〉,《古文字與商周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2002),頁 145-157。「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於 2000 年 6
月 29 至 7 月 1 日在南港中央研究院召開。
林素清:〈釋吝-兼論楚簡的用字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
2(2003/6),頁 293-305。
林素清:〈上博楚竹書(二)「民之父母」幾個疑難字的釋讀〉,《上博館藏楚竹書238
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頁 230-235。
林素清:〈上博四《內禮》篇重探〉,《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頁 153-160。
林素清:〈《競公瘧》簡文考釋二則〉,《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臺灣大學,2009),頁 293-310。
林素清:〈郭店竹簡〈六德〉文字新考〉,「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香港大學,2002/3/11-14)。
林素清:〈郭店•上博〈緇衣〉簡字體之比較研究〉,發表於「新出土文獻與古代
文明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大學,2002/7/28-30)。
林素清:〈談古文字的區別符號〉,發表於「楚簡綜合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臺
北:2002/12/20-21)。
林素清:〈楚簡文字叢釋〉,於「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
會」發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2006/11/12-15)。
林素清:〈以戰國楚簡校讀《說文解字》段注〉,收於《第四屆國際暨第九屆全國
清代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8/6/6-7),頁 223-232。
林素清:〈《上博藏楚竹書》稱謂語研究〉,「第二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
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12/12-14)。
林素清:〈許慎《說文》古文對釋讀戰國文字的貢獻〉,「第二屆許慎文化國際學
術研討會」發表,河南省漯河,2010/10/26-28。
邱德修:〈甲骨文「喪」字考──兼論《說文》「喪」字從「哭亡」作的由來〉, 《中
等教育輔導叢書》,第 36 卷,(1996/6),頁 189 - 210。
邱德修:〈讀段氏《說文解字注》二則〉, 《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
山大學,2002/3),頁 927 - 940。
邱德修:〈從郭店楚簡〈緇衣〉看今本形成的原委〉,《劉正治教授七 十華誕慶壽
論文集》,(台北市:臺灣師大,1999/2)。
邱德修:〈說「盥」及其相關問題〉, 《第二屆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續論》,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 1993/10),頁 309 - 328。
邱德修:〈《說文》古文「為」字考〉,《紀念林景伊先生逝世十五周 年論文集》,
(1993/6),頁 161 - 186。
孫劍秋:〈唐蘭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及其運用〉,《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七期》,(2002/
6),頁 105- 118。
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三考〉,《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9〉,頁 177-185。
陳劍:〈說慎〉,《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頁 207-214。
彭浩:〈戰國時期的遣策〉,《簡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9〉,頁 48-55。
湯餘惠、吳良寶:〈郭店楚簡文字拾零(四篇)〉,《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1/9〉,頁 199-202。
馮勝君:〈從出土文獻看抄手在先秦文獻傳佈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 2008 中239
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芝加哥大學國際學社, 2008/10/31-11/2 〉。
馮勝君:〈有關戰國竹簡國別問題的一些前提性討論〉,《古文字研究 第 26 辑》,
〈北京:中華書局,2006/11〉,頁 314-319。
黃靜吟:〈漢字筆順的存在價值析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6,(2004),
頁 161∼170。
黃靜吟:〈楚金文試釋〉,《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7),頁 807∼818。
黃靜吟:〈楚金文零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1997)。
黃靜吟:〈漢字筆順商榷〉,《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3),頁 293∼299。
黃靜吟:〈秦簡隸變研究--以雲夢秦簡〈語書〉為例〉,《古文字學論文集》,頁
175∼204,(臺北:國立編譯館 1999)。
劉文強:〈訓詁與經學--以《伯夷列傳》為例〉,「 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
詁學學術研討會」 ,(高雄:中山大學,1997/04),457-482 頁。
劉文強:〈論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以禮記注疏附校刊記為例〉,「 清乾嘉學派經
學研究第二次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9/05 )。
劉信芳:〈郭店簡 《 語叢 》文字試解(七則)〉,《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1/9〉,頁 203-206。
劉信芳:〈楚簡釋字四則〉,《古文字研究 第 24 辑》,〈北京:中華書局,2002/7〉,
頁 375-378。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 第 24 辑》,〈北京:中
華書局,2002/7〉,頁 277-281。
劉彬徽:〈關於郭店楚簡年代及相關問題的討論〉,《簡帛研究 2001》,〈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1/9〉,頁 47-54。
羅運環:〈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古文字研究 第 24 辑》,〈北京:中華書局,
2000/7〉,頁 298-303。
四、網站論文
子居:〈也說上博七《武王踐阼》之「機」與「枳」〉,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10
年 9 月 30 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84
小龍:〈也說「幾」、「 」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2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93
小龍:〈論《武王踐阼》之「 」應爲「亓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中心,2009 年 3 月 19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27
朱淵清:〈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簡帛研究網,2002 年 4 月 1 日。
http://www.jianbo.org/Fangtan/zhuyuanqing.htm
何有祖:〈《武王踐阼》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4 日。24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45
何有祖:〈上博七《武王踐阼》「盥」字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2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5
何有祖:〈上博簡《武王踐阼》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7 年 12
月 4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56
何有祖:〈釋「當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8 年 12 月 30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5
宋華強:〈《武王踐阼》「祈」及從「祈」之字試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7 月 7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04
宋華強:〈《武王踐阼》「微忽」試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7 月 1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09
李松儒:〈上博七《武王踐阼》的抄寫特徵及文本構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
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5 月 18 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89
李銳:〈《武王踐祚》研讀札記〉,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08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61
沈培:〈《上博(七)》殘字辨識兩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2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98
周宏偉:〈也說上博七「沱」字之義〉,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4 月 14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23
季旭昇:〈上博七芻議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1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8
林文華:〈《上博七•武王踐阼》「民之反俛(覆)」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2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3
林清源:〈上博簡《武王踐阼》「幾」、「微」二字考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2009 年 10 月 13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55
侯乃峰:〈《上博七·武王踐阼》小劄三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3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00
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16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5
柯佩君:〈《上博楚簡非楚系字形研討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東海大學中國
文學系,2010 年 6 月 5 日。
http://www2.thu.edu.tw/~chinese/twc/no12/papers/05_p87-110.pdf
胡長春:〈釋《上博七·武王踐阼》簡 6 之「作」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
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5 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21
范麗梅:〈《楚簡文字零釋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0 年 7
月 21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21 241
孫飛燕:〈讀《上博七》劄記二則〉,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09 年 1 月 8 日。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89
草野友子:〈關於上博楚簡《武王踐阼》中誤寫的可能性〉,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
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9 月 22 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915
郝士宏:〈再讀《武王踐阼》小記二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6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0
郝士宏:〈讀《武王踐阼》小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2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96
高佑仁:〈也談《武王踐阼》簡 1 之「微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中心,2009 年 1 月 13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52
高佑仁:〈釋《武王踐阼》簡的「其道可得而聞乎」〉,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13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9
張振謙:〈《上博七·武王踐阼》劄記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5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13
張崇禮:〈釋《武王踐阼》的「矩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5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20
許文獻:〈上博七「沱」字與《詩經》「江有汜」篇詁訓試說〉,武漢大學簡帛研
究中心,2009 年 4 月 4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11
許文獻:〈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札記二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中心,2009 年 3 月 31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37
許文獻:〈上博七釋字札記──《武王踐祚》「柩」字試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
中心,2009 年 3 月 28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8
陳志向:〈《上博(七)·武王踐阼》韻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8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38
陳偉:〈《武王踐阼》「應曰」試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4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47
陳偉:〈讀《武王踐阼》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8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6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
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 年 12 月 30 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6
程燕:〈《武王踐阼》「戶機」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6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32
程燕:〈上博七《武王踐阼》考釋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3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7
程燕:〈上博七讀後記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 年 12 月
31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6 242
楊宋鋒:〈《上博七·武王踐阼》殘字考釋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中心,2009 年 9 月 26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922
楊華:〈上博簡〈武王踐阼〉集釋(下)〉,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9 年 11 月 12
日。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journal/downCount/1674-8107(2010)0
2-0118-05
楊華:〈上博簡〈武王踐阼〉集釋(上)〉,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9 年 11 月 12
日。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journal/downCount/1674-8107(2010)0
1-0122-09
楊澤生:〈《上博七》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14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56
熊立章:〈《上博七·武王踐阼》引諺入銘與《烝民》引言入詩合論〉,武漢大學簡
帛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29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84
福田哲之:〈《上博七·武王踐阼》簡 6、簡 8 簡首缺字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
心,2009 年 3 月 24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7
趙平安:〈《武王踐阼》「曼」字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15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58
劉信芳:〈《上博藏(七)》試說(之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18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9
劉信芳:〈竹書《武王踐阼》「反昃」試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
心,2009 年 1 月 1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9
劉洪濤:〈《民之父母》、《武王踐阼》合編一卷說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
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5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14
劉洪濤:〈上博竹書《武王踐阼》所謂「卣」字應釋為「戶」〉,武漢大學簡帛研
究中心,2009 年 3 月 14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3
劉洪濤:〈用簡本校讀傳本《武王踐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3 月
3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97
劉洪濤:〈試說《武王踐阼》的機銘(修訂)〉,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6 月 7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68
劉洪濤:〈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器名「枳」〉,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1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6
劉洪濤:〈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機銘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中心,2009 年 1 月 3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01
劉洪濤:〈釋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中心,2009 年 4 月 5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44
劉秋瑞:〈再論《武王踐阼》是兩個版本〉,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8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39 243
劉剛:〈讀簡雜記·上博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5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24
劉雲:〈上博七詞義五札〉,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3 月 17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4
劉雲:〈說上博簡中的從「屯」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5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8
禤健聪:〈上博(七)零劄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1 月 14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70
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年度成果總報告〉,簡帛資料文哲研
讀會,2010 年 7 月 31 日。
http://hss.edu.tw/upload/user/file/hei/%E7%B6%93%E5%85%B8%E7%A0%94
%E8%AE%8098%E5%B9%B4%E5%BA%A6%E6%88%90%E6%9E%9C%E5
%A0%B1%E5%91%8A(hss)/%E6%9E%97%E7%B4%A0%E8%8B%B1.pdf
蘇建洲:〈《上博七·武王踐阼》簡 6「 」字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中心,2008 年 12 月 31 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9
蘇建洲:〈《武王踐祚》簡 4「悤」字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 年 1 月 5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23
蘇建洲:〈說《武王踐祚》簡 3「曲(从木)」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
年 3 月 11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