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0104-09405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0104-094057
論文名稱
Title
里長官派可行性之研究─以高雄市為個案分析
A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Sub-ward (Li) Chiefs— A Case of Kaohsiung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7-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9-10
關鍵字
Keywords
高雄市、里長、里長官派、調查研究
Kaohsiung City 、survey research,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Sub-ward (Li) Chiefs, Sub-ward (Li) Chief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2 次,被下載 414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145 times.
中文摘要
里長官派可行性之研究
─以高雄市為個案分析
基層組織乃國家之根本,猶如屋之地基,基之不固,屋則危矣。筆者在本文中提出實證之調查結果,配合村里長官派之SWOT分析,試圖找出村(里)長官派之可行性。本論文採用靜態的「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 Research),配合動態的「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觀察研究法」(Observation Research),針對各項與本論文相關資料,予以研讀、分類、比較、整理。本研究調查對象分為一般民眾與地方政府人員二大類:民眾部分,以電話調查(Telephone Surveys)方式進行,調查實際樣本6,475個,成功1,017個樣本,拒訪1,563個樣本。里長、里幹事部分則採發放問卷方式,里長回收310份、里幹事217份、市府官員43份。從回收率來看,高雄市463個里,回收里長310份,回收率達74.3%;而里幹事271位,回收239份,回收率高達88.2%,此種情況,回收率甚高。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地方基層現狀與問題實證分析
(一) 地方基層現狀與問題中,一般民眾認為「里長」還是解決地方基層事務的最佳人選;而市府官員們則認為向各業務權責機關反應較有效。另外,民眾認為地方里組織發展所遇到最大的難題,在於其本身自己不關心地方事務;而里長方面則認為是「民眾意見雜,要求過多」;里幹事與市府官員則是「里長競選包袱過重,導致里長不願得罪選民」。(二)里幹事之工作問題方面,里幹事的行政業務哪幾項負擔最重?民眾、里長與里幹事皆認為「辦理社會福利救助及其他建設事項」最重。現行體制下里幹事的業務負擔如何?里長、里幹事與市府官員三方(以下皆簡稱三方)的意見均偏向於有相當的負擔。在與民接觸工作情況方面,三方的回答皆為以「社會救濟」為主。民眾心中,對居家環境與地方事務之事還是找里長來處理較為妥當。三方的意見皆認為「市政府交辦事項繁雜」是推動里公共事務的最大難題。(三) 里長、里幹事之互動方面,各方皆認為里長與里幹事的工作互相重疊。但里長的意見較傾向於維持現狀。在取消里幹事或取消里長的看法上,民眾多表示贊成維持里長;而里幹事與市府官員較贊成維持里幹事。另外,詢問各方里長應以何種方式產較佳?民眾與里長較支持里長應由民眾自行選舉產生;而里幹事與市府官員則較支持由上級單位直接派任。(四)里行政區域規劃方面,各方皆認為高雄市的里、鄰劃分有改進的空間。改革的困難來源,里長、里幹事與市府官員三方的意見皆認為是「里長」與「市議員」。(五)社區組織與村里組織方面,調查發現高雄市各里之里社區發展協會的佔有率大約在五~六成。且平均一個里的里社區發展協會數目大多介於一個至二個。三方認為里社區發展協會成立的原因與服務功能為「里長選舉因素」,而民眾則認為是「推行守望、維護治安」。互動方面,三方認為兩制度是「對立衝突」;而民眾則認為是「分工合作」的比例最高。互動關係上,多數的民眾認為里長與里社區發展協會之間沒有什麼互動。
二、里長官派之可能性分析
本研究在第二大部分特將企業管理常用的SWOT法進行綜合評估分析村(里)長官派可行性之結果簡述如下: (一)里長官派之優點:1.行政組織精簡,行政流程避免過於複雜,增進效率。2.精簡人力、撙節財源。3.改善里行政組織與社區發展協會兩者關係。4.可節省辦理里長選舉經費、改善不良選舉風氣。5.提高行政效率且非違反民主。(二)里長官派之缺點:1. 有人認為違反民主精神。2. 有人認為違反地方自治精神。3.取消幹事,官派里長後業務量會增加。4. 官派里長為民服務之熱誠可能會減低。5. 里長官派後,可能使民眾籌組社區發展協會之意願降低。(三)里長官派之機會:1.里長選舉方式變革,可促進地方和諧,避免紛爭。2.民選無給職里長要求增加本身福利,引起民眾反彈。3.社會各界認為里長與里幹事功能重疊,要求政府檢討。4.鄉鎮市長官派將成為村里長官派的最佳典範。(四)里長官派之威脅:1.可能造成民怨及引起現任村里長抗爭。2.可能無法確實反應基層狀況,造成民眾權益受損。
三、 本文之建議為
(一)儘速合理調整村里行政區域,一方面讓村里長「同工同酬」;另一方面調整之後村里數量減少,自然也可減少村里長改為官派方式產生之阻力,同時將來官派里長的工作負荷也會較為平均。(二)鄉鎮市長改為依法派任,除了可以提昇行政績效,節省龐大經費支出外,鄉鎮市級政府改革成功的經驗,必可為村里辦公處改革的圭臬。故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後,將使村里長官派更容易實施。(三)官派村里長之為民服務績效,必可超越民選村里長。蓋政府對現任民選里長並無懲戒之規定,但官派里長如不能認真服務,鄉鎮市公所可予以行政處分,或立即撤換。因此,在村里長選舉取消之前,各鄉鎮市區公所可先行加強村里幹事民意反映功能,將可使村里長官派更容易實施。
關鍵字:里長、里長官派、高雄市、調查研究
Abstract
A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Sub-ward (Li) Chiefs
— A Case of Kaohsiung C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pose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tilizing the SWOT analysis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sub-ward (Li) chiefs, which revealed the high feasibility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The data germane to this study were disposed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research along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research. The subjects of this exploration were categorized into two major groups. One is the public surveyed by telephone resulting in 1017 successful samples; the other is the local officials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463 sub-ward (Li) chiefs with a return rate of 74.3% (310), and 271 sub-ward (Li) clerks with a high return rate of 88.2% (239).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reveal high credibility which can be seen in chapter three.
The results of official appointment were depicted as follows:
1. The advantages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a) downsizing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simplifying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nd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b) slimming down the manpower and cutting down the spending;
(c)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ub-ward (Li)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d) reducing the expenditures for election and rectifying the vicious election practices; and ;
(e) promoting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without violating democracy.
2.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a) violating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b) violating the principles of local self-governing;
(c) increasing the workload after merging the positions of sub-ward (Li) chiefs and clerks;
(d) diminishing sub-ward (Li) chiefs’ enthusiasm towards their work; and
(e) lowering the function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3. The reflection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a) enhancing the local harmony;
(b) incurring criticism from the self-benefiting of without-pay elected sub-ward (Li) chiefs’;
(c) requesting the government to examine the overlapping functions of sub-ward (Li) chiefs and clerks; and
(d)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township chiefs becomes the best paradigm of that of sub-ward (Li) chiefs.
4. The threat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a) accumulating resentment;
(b) damaging people’s rights by failing to precisely respond to local situations.

Finally, the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more determined to reasonably adjust the boroughs for sub-ward (Li) and village chief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meanwhile, as the number of boroughs decreases, the resistance for official appointment could be reduced and the workload of appointed sub-ward (Li) chiefs would be more even as well.
2. Not only does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township chiefs promot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economizes enormous expenditures, but whos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reform can be the example for the reform of sub-ward (Li) and village offices.
3. It is believed that appointed sub-ward (Li) chiefs will perform better than elected sub-ward (Li) chiefs. Although there are no existing rules about disciplining elected sub-ward (Li) chiefs, appointed sub-ward (Li) chiefs will be subjected to administrative disciplinary measures or even removed from positions for not fulfilling their duty. Hence, it would be easier to carry out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sub-ward (Li) chiefs if borough offices can strengthen sub-ward (Li) chiefs’ functions of reflecting people’s opinions before the cancellation of the sub-ward (Li) chief elections.

Key Word:Sub-ward (Li) Chiefs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Sub-ward (Li) Chiefs 、Kaohsiung City 、survey research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里長官派可行性之研究─以高雄市為個案分析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從地方和諧的角度觀察 2
二、從政府預算的角度觀察 5
三、從地方基層行政效率的提升角度觀察 7
四、從選舉風氣角度觀察 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限制 12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3
一、 章節安排與研究流程 13
二、調查過程 14

第二章 文獻分析 19
第一節 各國之基層行政組織 20
第二節 我國村里制度之建制與沿革 22
第三節 村里辦公處之功能與定位 24
一、現行村里制度 24
二、村里組織與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 27
三、里長與里幹事的關係 29
第四節 里長制度之修正論述 32
第五節 新地方制度改革觀點 34

第三章 地方基層現狀與問題探討 39
第一節 地方基層所面臨之問題 39
一、地方里組織現狀以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39
二、地方里組織發展所遇到最大的難題 41
第二節 里幹事之工作問題 43
一、基層里幹事工作所面臨的情形 43
二、里長、里幹事與里民接觸工作情況 49
第三節 里長、里幹事之互動 56
一、里長、里幹事分工之互動問題 56
二、里長、里幹事職務之調查與建議 59
三、廢除里長選舉是反民主或提高效率 63
第四節 里行政區域規劃之調整之問題 65
一、推動里行政區調整之困難分析 65
二、里行政區重新劃分之支持情況 69
第五節 社區組織與村里組織 70
一、里內之社區發展協會概況 70
二、里與社區發展協會之互動 76

第四章 里長官派之SWOT分析 81
第一節 里長官派之優點 82
一、精簡組織、增進效率 82
二、精簡人力、撙節財源 83
三、改善與社區發展協會之關係 84
四、節省里長選舉經費 85
五、改善選舉風氣 86
六、減少民粹動員 87
第二節 里長官派之缺點 87
一、違反民主精神 88
二、不符合地方自治精神 89
三、減少民眾政治參與管道 89
四、官派里長服務熱誠不如民選里長 90
五、部分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服務熱忱降低 90
六、守望相助巡守隊績效降低 91
第三節 里長官派之機會 92
一、促進地方和諧,避免紛爭 92
二、民選里長要求增加福利,引起反彈 92
三、里長與里幹事功能重疊,要求檢討 94
第四節 里長官派之威脅 94
一、引起各界反彈與抗爭 95
二、無法反映基層狀況,增加民怨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3
一、地方基層現狀與問題實證分析 103
二、里長官派之可能性分析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0
一、儘速合理調整村里行政區域 110
二、儘速落實國發會共識,取消鄉鎮市級選舉 110
三、各鄉鎮市區公所增強村里幹事民意反映功能 111

參考書目 115
附 錄
附錄一:第三章附表 123
附錄二:里長、里幹事問卷 157
附錄三:高雄市區長、民政課長、市政府相關人員問卷 161
附錄四:一般民眾問卷 16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丁仁方。1998。「基層政治社會結構面臨巨變」。中國時報。1998年6月14日。第12版。
內政部。1995。德法地方自治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1998。地方制度法草案,第十六稿。台北:內政部。
文漢青。1986。「加強社區組織功能。強化社區發展工作」。社會建設季刊,第57號。頁69-73。
王欣夫。1987。文獻學講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麗容。1999。「社區永續發展與國家政策」。社會文化學報,第8期。頁141-152。
丘昌泰。1999。「台灣地方自治研究典範的變遷—兼論薄慶玖教授的學術地位與貢獻」。地方政府論叢—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五南出版社。頁55-74。
朱美珍。1983。「都市中社區發展與鄰里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美珍。1999。「台灣社區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未來發展」。人文學報,第4卷第23期。頁61-81。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江大樹。1996。「『政府再造』應有新思維與大行動」。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2期。頁34-55。
江大樹。2000。『鄉鎮長改官派』應有完整配套措施。政策月刊,第20期。頁40-42。
江丙坤。2000。「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發展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90期。頁4-8。
江繼五。1984。地方自治與公職選舉。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江繼五。1992地方自治叢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何燕萍。1987。「台灣省村里組織與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政憲。2000。「從組織理論之統治觀點探討地方自治單位行效率—高雄縣鄉鎮市公所與高雄市區公所的行效率之比較分析」。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政憲。2001。「官派鄉鎮市長的利弊分析」。研考雙月刊,25卷6期。頁98-109。
吳瑞珠。1995。「社區倫理---深植社區發展的內在生命力」。社會建設月刊,第90期。頁67-70。
呂亞力。1986。 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1989。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五版。
呂秉怡。1998。「用選票推動里長轉型」。自由時報。1998年6月13日。弟11版。
岑士麟。1982。「為制訂社區發展法催生」。社會建設季刊,第43號。頁32-34。
沈富雄。2003。「從村里長的角色功能論述選舉存廢」。考銓季刊,第34期。頁1-7。
汲宇荷。1990。「我國現階段社區發展過程中政府角色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七十八年度研究報告。
周陽山。1998。「勿以廢除基層選舉矯治黑金腐化」。聯合報,1998年6月14日。15版。
林平洋。1986。如何加強社區理事會組織功能。社區發展實務叢書之七。
林啟樁。1993。「基層村里業務工作之研究」。台北縣研究發展選輯。台北縣政府計畫室編印。
林淑文。1998。「由『社區主義』的觀點檢視社區發展與鄰里工作模式---以台北市的一個社區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慧。1987。「影響基層行政人員工作執行之因素一高雄市里幹事功能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穗。1985。「蛻變中都市社區與鄰里生活」。思與言,第23卷第3期。頁313-320。
林瑞穗。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委託計劃。
林義愃。1988。「台北市區公所組織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忠民。1993。「如何發揮村里聯合辦公處功能」。台南縣政府研究發展選輯。台南縣政府編印。
邱源煌。1993。「如何提升村里辦公處的服務效能」。嘉義縣政府82年度研究發展彙編。嘉義縣政府編印。
洪清雄。1974。「臺灣地區村里民大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俊臣。1994。台北都會區建設體制與民眾參與。台北:馬陵出版社。
紀俊臣。1996。「地方政治轉型與國家發展」。研考雙月刊,第20卷第1期。頁48-59。
紀俊臣。1999。「精省與新地方制度」。研考雙週刊,第23卷第3期。頁4-16。
紀俊臣。2002。「台灣之行政區劃與地方自治」。理論政策,第16卷第2期。頁111-136。
郎裕憲。1981。「選得愈多不一定愈民主—關心人士談地方派系」。聯合月刊,第3期。16頁。
高永光。2004。「村里長社會、行政及政治角色功能之研究」。台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討會。頁35-46。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印。1990。重修高雄市誌(卷二)民政誌。高雄: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編印。1996。民政法令彙編。高雄: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高雄市政府編印。1998。高雄市單行法規彙編續編。高雄: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編印。2000。高雄市鹽埕區鹽埕社區發展協會章程。高雄:高雄市政府。
張子明。1967。「村里民大會的檢討」。中國地方自治,第20卷第6期。頁8-10。
張世賢等。1987。「高雄市里幹事角色功能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研考會委託。
張金鑑。1991。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書局。
張遵敏。1990。「台北市里幹事角色功能研究之評估」。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雄。1998。地方自治之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許宗力、許志雄、黃世鑫、劉淑惠、羅秉成、林志鵬等。1992。地方自治之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立剛。1997。「地方政府體制再造:鄉鎮級政府體制之研析」。臺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
陳志華。1999。「中、英兩國地方政府體制及其變革之比較」。法商學報,第35期。頁110-145。
陳其南。「造人的永續工程---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ours/webboard/forum/messages/11.htm,2004年8月24日。
陳其南。1994。「社區與國家重建」。中國時報,1994年10月6日。第11版。
陳秉璋。1992。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陽德。1996。「民主轉型與地方政治生態的變遷」。東海學報,第37卷第5期。頁175-190。
陳陽德。1998。「鄉(鎮市)制改造芻議」。政策月刊,第41期。頁23-33。
陳陽德。1999。「台灣地方制度演進之探討」。研考雙週刊,第23卷第3期。頁52-62。
陳陽德。1999。台灣鄉鎮市與區級政府之比較研究—台中縣市民眾與菁英態度之調查。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陽德。2000。「從鄉鎮重建委員會與社區互動談鄉鎮政府體制的重建:參與中寮鄉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的觀察」。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主辦。
陳鴻瑜。1985。政治發展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二版。
曾春海。1990。「規範性論文寫作」。收錄於段家鋒、孫正豐、張世賢主編。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頁21。
華力進。1965。「政治行為研究途徑」。政大學報,第12期。頁34。
黃正雄。1987。「村里長角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
黃源致。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8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葉維銓。1999。「地方政府組織調整方向之探討」。研考雙週刊,第23卷第3期。頁17-25。
廖達琪等。1996。「高雄市里幹事服務功能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劃,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998。臺灣省村里組織功能。台中:臺灣省政府。
趙永茂。1998。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臺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蘆出版公司。
趙永茂。2004。「里的定位以及與區、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台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討會。頁1-11。
劉毓玲譯。歐斯本(David Osborne)、蓋伯勒(Ted Gaebler)合著。1993。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蔡良文。2004。「我國村里長納入文官體系相關措施之探討」。台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討會。頁13-33。
蔡美華。1986。「韓國鄉村社區發展之概況」。收於社區發展實務叢書之十二。
蕭全正、江大樹、孫同文、劉淑惠 主持。2003。「健全地方自治圖貌」。內政部委託計畫。計畫編號:0-2-000000AV601-004。
龍應台。1998。「十億元一個電話---我看里長選舉」。中國時報,1998年6月13日。第15版。
薄慶玖。1987。「社區組織與村里組織可否合併之研究」。中國行政,第43期。頁23-52。
薄慶玖。1992。地方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份

Australian Capital. 1997. Territory Government. ACT Public Service: Customer Service Standard, Australia: Canberra.
Baldwin, S. 1993. The Myth of Community Care : An Alternative Neighbourhood Model of Care. London : Chapman & Hall.
Cope, s., Bailey, M. and Atkionson, R. 1997. "Restructuring Local Government in Hampshire : A Case of Mistaken Community Identity ? ".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75, No. 1, pp.49-65.
Cox, Fred M. et al. 1979.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 Book of Readings, Itasca, Illinois : Pracock Publishers, Inc.
Cuny, Frederick C. 1983. Disasters and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Erbe, Willian. 1964.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olitical Activity:A Replication and Elaboration”,ASR Vol.29:198-215.
Kramer, Ralph M. & Specht, Harry. 1975. Readings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Inc.
Leach, Robert and Janie 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ish. New York: Pal Grave.
Osborne, David. And Ted Gaebler. 1993.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 Penguin.
Perlman, Robert & Arnold Gurin. 1972.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Planning. N. Y. : John Wiley & Sons INC.
Ross, Murray G. 1967.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ory, Principle and Practice.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Steinberger, Peter J. 1981.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ality:A Cultural/Interpersonal Approach.” Rural Sociology,Vol.46, No1:7-19
Stenberg, Carl W. 1996. ”Engines of Change: Leading from the states ”, in James L, Parry ed.,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F.:Jossey-Bass Publishers .2nd.
Stone,C.N. 1989. Regine politics :Governing Atlanta, 1946-4988. Lawerence: Unirersity
United Nations. 1962.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Decade. New York :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ited Nations. 1963.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ilson, David and Chris Game. 1998.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London: Macmalian Press Ltd.
Wolmand, Harold and Michael Goldsmith. 1992. Urban Politics and Policy. London: Longma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