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0107-14112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0107-141129
論文名稱
Title
國際藝術節慶中社區發展與企業投資的互動策略之研究 —以汐止「夢想嘉年華」為例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ve Strategies between Investing of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wit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 A Case of “Dream Parade in Sijhin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5-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9-10
關鍵字
Keywords
藝術進入社區、節慶、社區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企業投資、遊行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arade,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ment, Festival, Arts step in commun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2 次,被下載 2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9 times.
中文摘要
台灣節慶活動的發軔,始於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一詞,係以社區為對象,藉由文化藝術的切入與活化,推動社區之文化產業和產業文化,以構成一幅全台各縣市在不同時節展演的活動藍圖。藝文展演活動整合了地方歷史、文化、產業與觀光資源。其所蘊含的長期性文化藝術發展意義,不僅扶濟地方產業、提升社會文化環境,更推展「國際接軌•在地行動」亦或「文化視野•社區出發」等理念初衷,從而建立社區營造與國際交流的典範。

然而,台灣近幾年過度氾濫的「文化大拜拜」現象,只看到節慶形式,卻沒有深化文化內涵,呈現在節目品質上不是失之精緻,便是在地失根、失之社區互動,此外,當各縣市的活動經費逐年緊縮之際,未來節慶活動發展又該如何應對永續經營的課題?

本研究以汐止「夢想嘉年華」為主要撰寫案例,同時擷取飛夢「夏至大遊行」、嘉義縣「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以及台中市「理想國」,與茲相關的論題進行對照分析,以提供個案在實踐過程多向度的觀點與借鏡。「夢想嘉年華」以社區營造的取向和方式而誕生,透過藝術進入社區的公共行動,建立民眾互動交流的平台,其發展背景是由民間企業主導的自發力量,遠大過於地方政府在文化建設的投注,並且逐步擴大地方社群的參與,打開社區經營與文化管理的新視野,活絡社區作為節慶創新的典範。

研究者以實際擔任「夢想嘉年華」的活動執行,透過親身經驗與觀察分析為基礎,反省現下台灣環境濫竽充數的節慶企畫,企圖建立國際藝術節與社區發展的互動模式,唯有回溯到原始的社區意涵,強調參與過程中供需、協力、依賴、互動的動力網絡,共構出以社區為主體、以藝術為優位、以節慶為形式的經營模式,才能貼近地方認同,進而銜接國際、創造地方文化新意。
Abstract
The origin of festivals in Taiwan comes from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ment” launched by Council for Culture Affairs in 1994.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ment” takes communities as target and live them up by arts and culture ev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culture industries. This concept also draws a blueprint of various kinds of festivals or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time around the whole island. Arts and culture events which combine local histories, culture, industries and tourism not only revitalize local industries but also level up the entire social environment. Further more, th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ment” will become reality through promoting such events.

However, the qualities of culture events held in Taiwan these years declined due to their fancy outward displays with poor inward statements. Such phenomena reflect the rough decision-marking process and no interaction with communities. When the financial supports from government shrink year after year, what should we do to take the challenges from long-term operation of festivals as well as culture events?

This case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ject of “Dream Parade” in Hsichih, Taipei county,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Fremont Solstice Parade” in U.S., “Hsinkang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estival” in Chayi county, and “Utopia” in Taichung city. Through analyzing these three cases, we can find two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the “Dream Parade” an adaptable model. First, it follows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ment” and accomplishes it by stepping in community with arts and culture as well as developing an interface for all residences. Second, the administration from enterprises takes place of government fund and takes the leading role to enlarg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of “Dream Parade” as program specialist and tried to set up a model for running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ssociates with local communities. The actual experience deriv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ommunity” and regarding communiti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l mentioned above, the operation of festivals will truly become the way to connec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誌謝
目次
圖次、表次

前言 1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背景 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案例探討 15
第一節 依據原則一:以社區為主體 16
第二節 依據原則二:以藝術為優位 24
第三節 依據原則三:以節慶為形式 29
第四節 小結:社區節慶 39
第五節 相關案例探討與對照 41

第三章 建設開發與社區發展之連結 45
第一節 生活空間的美感經驗 46
第二節 台灣投機城市中的房地異化 47
第三節 建設開發導入社區營造 49

第四章 「夢想嘉年華」的成形與建構 53
第一節 汐止之地方發展 54
第二節 建築理想的另類追尋:「夢想社區」 67
第三節 「夢想嘉年華」 77
第四節 「國際藝術社區」空間之構成與發展 86

第五章 國際藝術節慶中社區發展與建設公司投資之分析 93
第一節 「夢想嘉年華」之文本分析 94
第二節 「夢想嘉年華」與參照案例之類型比較 107
第三節 「夢想嘉年華」與社區發展之模式建立 12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8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1
附錄 13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學位論文
陳達章(2000)。台灣地區地方政府公辦國際文化活動之研究—以嘉義市文化局舉辦國際管樂活動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黃瑞茂(2000)。社區設計重繪「生活地圖」—台北福林社區經驗研究。台灣大學城鄉建築研究所。台北市。
陳比晴(2002)。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 :以2003陽明山花季為例。台北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周齊譜(2001)。非營利組織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機制研究—以夢想社區文教基金會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公共管理及社區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顏世樺(2002)。民間廟宇慶典在舊市區再生中的角色—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李明宗(2002)。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馬元容(2003)。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臺北縣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葉玲伶(2004)。非營利事業產業化—以新港文教基金會與新港客廳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黃輝銘(2005)。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與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在職專班,彰化縣。
康景翔(2005)。觀光節慶中地方政府與GONGO之間的合作關係—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台北市。

二、中譯資料
Allen, J., McDonnel, I., O’Toole, W. & Harris, R(. 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Festival and Special
Management Second Edition)(陳希林、閻蕙群譯)。台北市:五官藝術管理有限公司。原作2002 年出版。
Babbie, Earl(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李美華等
譯)。台北市:時英出版社。原作1998 年出版。
Lacy, Suzanne(Ed.)(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Art)(吳瑪悧編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原作1995 年出版。
Peter Toms(2005)。A day with art is a richer day。轉引自黃惠玲(2005)。放膽玩藝術節慶。
台北縣: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Rentschler, Ruth(Ed.)(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Shaping Culture/ Arts &
entertainment)(羅秀芝譯)。台北市: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原作2002 年出版。
Schulz, Norberg(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原作1979 年出版。
Werner, Oswald & Schoepfle, G. Mark(1987). Systematic Fieldwork. Vol. 1. Newbury Park:
Stage.
Wates, Nick & Knevitt, Charles(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Community
Architecture—How people are creating their environment)(謝慶達、林賢卿譯)。台
北市:創興出版社。原作1987 年出版。
三、中文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文化環境基金會編(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文建會。
台北市文化局主編(2004)。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市:北市文化局。
汐止鎮志編輯委員會(1998)。汐止鎮志。台北縣:汐止鎮公所。
李謁政(1999)。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體記憶之空間美學。1999 社區美學研討論文
集(pp.79-95)。台北市:文建會。
吳瑪悧(2005)。玩布啟示錄。 吳雅惠編,2005 年文建會公共藝術國際研習營:詮釋與實
踐—公共藝術裡的公共性(pp.50-53)。台北市:文建會。
林毓琼(2007)。藝術創作與社區主體性—寶藏巖聚落藝術實驗行動經驗分析 。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主辦,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市。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
司。
官有垣(2002)。非營利組織推廣休閒活動的成功案例分析: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台北
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南條史生(2004)。藝術與城市。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孫守仁(2002)。舞動歐洲嘉年華 : the fifth season。台北市: 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夏鑄九(1995)。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3。
陳秉樟、陳信木(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
為例。台北市:台灣省交通處旅遊局。
陳柏州、簡如邠 (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縣:遠足文化。
陳泓易(2007)。當居民變成藝術家—Imposition 與Disposition 之辯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跨領域研究主辦,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 。
康旻杰主編(2005)。藝術•實驗•寶藏巖:GAPP 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實錄。台北市:
北市文化局。
康旻杰、楊清芬(2001)。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金玉(2007)。藝術作為想像的工具與人及其社區以高雄市洲仔村社區營造規劃為例。 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主辦,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市 。
曾旭正(1995)。嘉義縣新港鄉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條件和策略。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
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pp.79-91)。台北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曾旭正(2001)。社區參與之社會效果分析:1990 年代的台灣經驗。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編,第三屆環太平洋參與式社區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pp.49-53)。台北市:文建會。
曾旭正(2007 年,3 月)。重思台灣的社區參與Rethinking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aiwan。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主辦,藝術與公共領域:藝
術進入社區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 。
黃海鳴(2005)。城市歷史空間的藝術介入—在全球化中,解決國際�本土失焦論戰的藝
術社會實踐。鄭水萍編,2004 歷史建築與藝術空間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藝評人
協會高雄國際研討會Ⅱ論文集(pp. 18-34)。高雄市:南方文化工作室。
廖嘉展(1995)。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瑪莉.珍.雅各(2005)。史波雷托藝術節 美國南卡羅來納洲,查爾斯頓市。吳雅惠編,
2005 年文建會公共藝術國際研習營:詮釋與實踐—公共藝術裡的公共性
(pp.86-91)。台北市:文建會。
賴明茂(1998)。住居生活空間營造的新視野 。台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蘇昭英總編輯(1998)。臺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 : 理念與實務。台北市:文建會。
羅中峰編撰(2006)。社區桃花源的新願景。台北市:內政部。
簫新煌等(1993)。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簫淑文(2005)。 台北城市行動。吳雅惠編,2005 年文建會公共藝術國際研習營:詮釋與
實踐—公共藝術裡的公共性(pp.68 -71)。台北市:文建會。
四、外文資料(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Arnstein, Sherry(1969, July). A ladder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4),216-224.
Getz, Donald(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Getz, Donald(1997).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Green, M.(1995).Releaseing the imagination: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San Francisco: Joessey-Bass.
Lacy, Suzanne(2005).Time In Place:New Genre Public Art Ten Year Later. Taipei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e Affair(Ed.), Taipei on the Move:Spice up the City with Art (pp.17-30).Taipei: Taipei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e Affair.
Lefebvre(1997).The Production of Space. Leach, Neil(Ed.),Rethinking Architecture: a reader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Robert D. Putnam(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Rubin, H. J., & Rubin, I.(1986).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velopment. Columbus, Ohio: A
Bell & Howell Company.
Stoeltje, Beverly J.(1992) .“Festival” In 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Richard Bauman ed., pp.261-271. New York:Oxford Uunversity Press.
Nuttgens, Patrick(1993).The nature of architecture. Farmer, Ben and Louw, Hentite(Ed.),
Campanion to Contemporary Architetural Thought. London: Routledge Press.
四、報章雜誌(依年份排序)
王瑞裕(1992 年12 月)。帶動文化立鎮的汐止藝術節。表演藝術,2 期,116-119。
陳志梧(1996 年 10 月)。社區建築的浮現—一個另類的追尋。建築師雜誌,262 期,96-100。
蘇岱崙(1997 年12 月5 日)。 汐止─企業新首都。遠見雜誌,138 期,76-78。
陳其南、陳瑞樺(1998 年1 月)。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 期,116-119。
周國偉(2000 年12 月)。區域性金融風暴在汐止?汐止大水令汐止人錢泡水裡,令著名財
團元氣大傷。財經熱線,225 期,222-226。
李謁政(2001)。建構公共性社區的終極心態 The Ultimate Mentalities of a Constructing
Community。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二期,69-76。
董維琇(2001 年12 月)。體驗異文化交流:藝術家進駐與新國際主義。經營管理•新思維,
8,44-47。
賀照縈(2003 年7 月)。汐止•夢想•家。大地地理雜誌,184 期,46-53。
何榮幸(2006 年3 月6 日)。文化大拜拜 節慶失真飆亂象。中國時報,A2 版。
曾薏蘋(2006 年3 月9 日)。中央企畫式文化政策 錯。中國時報,A6 版。
何榮幸(2006 年3 月12 日)。淘汰劣質節慶活動 政府別軟腳速公佈評鑑報告。中國時報,A7 版。
許麗苓策劃(2006 年7 月)。中心的邊陲 台北縣。大地地理雜誌,184 期,14-19。
五、網路資料
林平(2001)。展覽與場域的對話-從觀眾的角度出發。2005 年6 月5 日,取自:
http://www.tmoa.gov.tw/action/exh-area.htm
陳佳琦(2006)。如何航向他者?論嘉義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2007年2月10日,取
自: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x?id=2006110710534
GEELONG AUSTRALIA(2006). COMMUNITY FESTIVALS GRANTS PROGRAM。2006年11
月13,取自:
http://www.geelongaustralia.com.au/Services_In_Geelong/Arts_and_Culture/Communit
y_Festivals_Grants/
林德福、呂秉怡(2005)。公寓大廈推動社區營造的經驗與機制的初探。2007年4月01日,
取自:http://edo.udd.taipei.gov.tw/community-taipei/info.asp?charset=big5
陳世鴻(2005)。深耕公寓大廈、落實社區營造:是他們不願參與,還是我們忽略他們。2007
年4 月01 日,取自: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1009271715.A/M.1104761083.A/M.
1121880589.A.html
Landry, Charles(2005)。創意城市指南 Creativity and the city:Thinking through the steps。2007
年4 月01 日,取自:http://www.deoa.org.tw/events/1111/#3
黃兆璽(2006)。美感經濟發酵 房地產搶搭藝術行銷。2007 年4 月01 日,取自:
http://udn.com/NEWS/STOCK/STO10/3660044.shtml
台北縣汐止市戶政事務所(2006)。歷年人口成長及遷徙統計。2006 年5 月23 日,取自:
http://www.hsichih.ris.tpc.gov.tw/p4.htm
鄭維棕(2005),汐止基隆河流域的主要產業發展-瀏覽水返腳「家族」與「產業」版圖
替。2006 年10 月14 日,取自:
http://59.120.166.110/cgibin/big5/adullam/po00?q1=picdata&q22=357&q3=ea057&q4=
%A6%C1%A4%EE
住展雜誌(2005),房價「鹹魚翻身」區域大公開 板橋、汐止、三峽、八德出列。2006 年
12 月14 日,取自:
http://www.realestate.org.tw/realestate/result/ResultIndex_3.aspx?ID=284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5.195.24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5.195.24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