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0108-1750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0108-175014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柔性權力研究 ─文化外交之分析
A Study of China’s Soft Power —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plomac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10
關鍵字
Keywords
柔性權力、文化外交、北京奧運、孔子學院
Soft Power, Cultural Diplomacy, Confucius Institute, Beijing Olympic Gam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9 次,被下載 4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6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究中國如何運用文化外交的力量以發揮柔性權力的作用,並進而探討中國推動文化柔性權力對其國家形象的改變。近年來,中國因經濟的發展而快速崛起,為了避免其他國家對其崛起產生恐懼,因此,中國不斷強調自己的發展策略是一種和平導向,並積極的以文化作為外交的手段,以謀求一個更利於己的國際環境。是以,對於中國的了解不應僅侷限於軍事與經濟,對於中國運用柔性權力的模式及其與外交的關聯更有其研究的價值。

國家形象塑造的本身就是一種以文化為內容的政治信息的傳播,其背後隱含的意識形態和核心的價值觀,正是柔性權力意義所在。然而本研究發現,北京雖然想重塑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形象,但中國國內一直存在著信仰危機的問題。甚至,中國一方面要向世界構築和諧、開放、正面的國家形象,另一方面卻仍持續控管國內媒體與網際網路的言論、打壓西藏人民、迫害法論功,如此矛盾的理念衝突,使得中國政府成為「柔性權力建設的主導者,同時也是破壞者。」

中國當局在推展文化外交上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實施文化外交的內在本質是「推銷真相」(sell the truth),中國運用文化柔性權力來包裝國家形象,但卻漠視了中國品牌背後的「國家信譽」。中國運用柔性權力以掩蓋軍事武力、經濟權力崛起背後冷硬的一面,然而在中國積極以柔性權力的策略以重塑中國的國際形象的同時,也道出了一個重點:對中國而言,美好的和平、文化大國形象確實是刻不容緩必須經營的重點,然而,在「柔性權力」理論中在在強調的「心悅誠服」,才是中國更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Abstract
My thes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hina cultural diplomacy and its soft power polic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have transformed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China is raising power recently. However China suffered the question about the political validity and the doubt of China threat, in order to keep maintaining a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has learned to use soft issues to serve its national interest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the best choice for China in such situation.

According to Joseph Nye’s idea, soft power is attracting force derived mainly from intangible resources such as national culture, political values, and its foreign policies. This thesis discovered that Beijing although wants to remold the civilized great nation image, it has to deal with the domestic belief crisis. Even, China on the one hand must construct the opening national image; on the other hand still continue to suppress the domestic Internet opin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cultivates the soft power is the destroyer.

China ignores that the cultural diplomacy intrinsic essence is to sell the truth. China packs the national image with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without thinking of the national prestige. Although China repeatedly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peac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s still filled with anxiety about the China's powe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謝誌 I
摘要 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理論架構 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 「柔性權力」理論之分析 22
第一節 「柔性權力」的源起 22
第二節 「柔性權力」的定義 27
第三節 「柔性權力」與「文化霸權」的關係 34
第三章 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柔性權力在中國的運用 44
第一節 中國的文化外交發展歷程 45
第二節 中國當前文化外交的政策訴求 56
第三節 中國文化外交的運作模式 69
第四章 「柔性權力」在中國的實踐-以孔子學院與北京奧運為例 78
第一節 中國柔性權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學院 79
第二節 北京奧運檢驗中國柔性權力 89
第五章 結論 99
參考文獻 105
附件 120
附件一 120
附件二 1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資料
中文書籍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概覽:1949-1991。
王逸舟著,全球政治和全球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
王緝思,文明與國際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年。
李英明,文化意識型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台北:時報文化,1992
年出版。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李超宗,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
宋恩藩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第1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7年)。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 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7年。
施愛國,傲慢與偏見-東方主義與美國的中國威脅論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社,2004年。
胡瑩芝著,霍爾(Stuart Hall)。台北市:生智出版社,2001年8月。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學,
2005年。
馬立誠、凌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1998年。
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漢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張登及博士著,石之瑜博士主編,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大國外
交。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張驥,文化與當代國際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年。
葛慎平、範中匯、龔道全等主編,金橋新篇-新中國對外文化交流50年紀事。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大和、黃富娟著,軟性外交力量:文化外交之研究。廖舜右主編,《2004 APEC
議題論叢》。台北:中華台北亞太經濟合作研究中心,2005年。
Robert Bocock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Hegemony)。台北市:桂冠圖書,1994
年4月初版。
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等譯,文化經濟學(Economics and
Culture。台北:典藏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1年。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李威儀譯,中國新霸權(Hegemon)。台北:土
緒出版,2001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eat Chessboard)。
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季辛吉(Henry Alred Kissinger)著,顧淑馨、林添貴譯,大外交
(DIPLOMACY)(上)(下)。台北:智庫文化,1998年。
拉克勞(Ernesto Laclau)和莫非(Chantal Mouffe)著,陳墇津譯,文化霸權和
社會主義的戰略(Hegemony &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年。
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譯,認同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ntity)。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 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6年。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 Jr)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左岸文
化,2003 年。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dy)著,王保存、陳景彪譯,世界強權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郝思迪(K. J. Holsti)著,龔文周、何建台譯,國際政治解析的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台北:龍田出版社,1983年。
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等著,沈曉雷譯,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裡的中國
(China’s Image: The Country in the Eyes of Foreign Scholars)。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 台北:幼獅文化,1984年。
蘭普頓(David Lampton)著,計秋楓譯,同床異夢(Same Beds Different Dreams)。
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中文期刊
"『軟權力』說的由來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04年7月):
頁55-62。
“文化部長孫家正說:中國文化工作步入創新階段”,中外文化交流(北京),第
3期(2004年)。
Martin Carnoy著,李仁山、彭琳松譯,”葛蘭姆西與國家理論”,中山社會科學譯
粹,第3卷第4期(1996年):頁62-64。
丁兆中,”戰後日本文化外交戰略的趨勢發展”,日本學刊(北京),第1期(2006
年):頁118-128。
王紹光,”中央情報局與文化冷戰”,讀書雜誌,(2002年第5期):頁97。
王逸舟,”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研究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論壇(北京),2002
年第8 期:頁7。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上海),第3期(1993年)。
王麗娟,”淺談中國威脅論及其實質”,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1994
年4月,頁36。
石之瑜,”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 ”,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7期( 2000
年7月):頁45。
朱峰,「淺議國際關係理論中的『軟權力』」,國際論壇(北京),第4卷第2
期(2002年3月):頁56-62。
何振梁,”奧運會成功舉辦的標誌”,外交評論(北京),第5期(2006年):頁7。
呂郁女、鄧中堅,”中國大陸軟權力的發展與影響”,全球政治評論(Review of
Global Politics ),第二十一期(2008年):頁1-18。
宋效峰,”國際威望的實現路徑及其對中國崛起的啟示”,國際觀察(北京),第
2期(2006年):頁20-24。
宋效峰,”試析中國和平堀起中的軟權力因素,”廣東行政學院學報,第17卷第
3期(2005年6月):頁46-50。
宋效峰,「試析中國和平崛起中的軟權力因素」,求實(北京),第8期(2005
年):頁76-79。
宋繼新,”論奧運對和平的追求-促進北京奧運穩定與中國和平崛起的研究,”體
育與科學,第5期(2004年9月):頁43-46。
李迎春,”中國崛起之軟權力塑造戰略,”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3
年3月):頁7-12。
李志斐、于海峰,”試論中國文化年現象”,理論界(北京),第2期(2007年):
頁109-111。
李俊毅著,”北京的儒學外交(Beijing’s Confucian Diplomacy)”:展望與探索,
第6卷第5期(2008年5月):頁52-53。
李智,”試論國際傳播在國家樹立國際威望中的作用”,國際論壇(北京),2005
年第1期:頁1。
李智,”試論美國的文化外交:軟權力的運用”,太平洋學報(北京),第2期
(2004年):頁64。
李新華,”美國文化外交淺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北京),(2004年11期):
頁38-42。
李寶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外交的特點,教學與研究(北京),第11
期(1998年):頁18-23。
周志懿,「積極推動中國報刊『走出去』-訪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石峰」,傳媒
(北京),第11期(2006年):頁12-18。
孟曉駟,”和諧世界理念與外交大局中的文化交流” 求是(北京),第20期(2006
年):頁58-60。
俞新天,”中國對外戰略的文化思考”,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第12期(2004
年):頁20。
段奕(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硬實力- 軟實力理論框架下的語言-
文化國際推廣與孔子學院”, 復旦教育論壇,第6卷第2期(2008年):
頁50。
洪鳳儀,”細水長流的文化外交”,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12期(2003 年
12 月):頁64-68。
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北京),第4卷第3期(2002
年5月):頁16。
孫紅霞、李愛華,「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52 卷(2007
年):頁9-10。
孫家正,”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現代企業(北京),第3期(2005年):頁
4-5。
孫家正,”提高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求是(北京),第1期(2006年):
頁36。
徐秀軍,”後冷戰時代的國際軟力量競爭與中國選擇,”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
期(2005年):頁40-43。
陳琴嘯,”論軟實力與中國外交,”江南社會科學院學報,第7卷第2期(2005
年6月):頁30-33。
楊雪燕、張娟,”90年代美國大報上的中國形象,”新聞與傳播,第6期(2003
年):頁56。
馬勝利,"大國的光榮與夢想-法國外交的文化傳統",國際論壇,第6卷第2
期(2004年3月):頁51- 57。
張小明,"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美國研究,第1期(2005年):頁
20- 36。
張清敏,"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化外交",外交評論,第87期(2006年2月):頁
36- 43。
陳強、鄭貴蘭,”從中國年到孔子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07
年2月):頁74。
陶文昭:"硬力量和軟力量:當代兩制共存的態勢分析",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18卷第2期(2005年4月):頁197- 201。
黃其淮,"以武力取代影響力:美國軟實力的削弱",東南亞研究,第2期(2005
年):頁70-73。
黃德源,2006年新世紀聯合國獎徵文,”運用「柔性權力」突破國際不利格局:
以「不加入」作為「加入聯合國的迂迴戰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8期
(2007.06.30):頁77-78。
楊文靜,"重塑信息時代美國的軟權力—《軟權力:在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
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2004年):頁61- 62。
趙綺娜著,”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
歐美研究,第31卷第1期(2001年3月),頁3。
劉乃京,”文化外交-國家意志的柔性傳播”,新視野(北京),第3期(2002年):
頁67。
劉中民、桑紅,” 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視野中的非傳統安全研究”,世界經濟與政
治,第4期(2004年)。
劉維公,"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
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
社會學報,第11期(2001年):頁113-136。
劉德斌,"軟權力:美國霸權的挑戰與啟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2001
年5月):頁61-68。
劉德斌,”軟實力說的由來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04年7
月):頁55-62。
劉躍進,”解析國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內容”,北方論叢(北京),第5期(2004年):
頁88-91。
鄧顯超,”淺析三維棋局論和軟實力理論,”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4卷第9期(2003
年9月):頁28-30。
鄧顯超,”新時期中國文化外交興起的必然”,天府新論,第6期(2006年):
頁106。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月):
頁1-29。
魏新龍,"文化外交:實現國家國際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理論與改革,(2002
年):頁89- 90。
龐中英,”奧運會:增強國家軟力量、超越民族主義弘揚人類精神”,外交評論,
第5期(2006年):頁9。
姜奇平,”軟實力的文化分析,”互聯網周刊(2004年8月9日):頁64-66。

學位論文
杜戎珄,”北京申奧經驗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2004年6月。
林偉立,”從文化霸權觀點論台灣政治變遷與教育政策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中
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侯尊堯,”後冷戰時期中國的柔性權力分析和北京申奧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陳文葳,"霸權的剛性與柔性權力:從英美歷史看中國崛起",國立政治大學外
交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6年。
葉韋君,"從雅典到北京-二00八年北京奧運文化理念分析",政治大學東亞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葉素萍,”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年。
繆開金,”中國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6年)。
嚴淳甄,"德國文化外交政策之研究:柔性權力的施展",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
究所碩士班論文,2006年。

中文報紙
“中宣部對外宣傳作會議”,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7月21日,第四版。
“中國全民瘋漢服 聯合表演秀?”,聯合報,2007年4 月15 日。
“國際文化交流當與時俱進”,中國文化報,2002年1月3日。
孟曉駟,”中國:文化外交顯魅力”,人民日報2005年11月11日,第七版。
袁鵬,”中國威脅論”的歷史演變,環球日報,2002年08月01日第三版。
程剛,”孔子學院為何能建這麼快”,環球時報,2007年2月16日,第16版。

網站
“WTO 與文化產業”,中國東盟協會網,2005 年1 月21 日,
http://www.chinaasean.org/news/2005/11/07/13509912120598.html
“「廣播孔子課堂」走向全世界”,世界新聞,2007年3月6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2764/2007/03/06/145@1482820_1.htm
“十一五中國外交:把握關鍵五年,謀求和諧格局”,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2/02/content_3865886.htm
“中國文化部官員:文化外交助中國提升「軟實力」”,中國僑網,2007年5月
30日,http://www.kaiwind.com/wjsc/200705/t23611.htm
“中國展開魅力攻勢”,http://www.bbi.edu.cn/redflag/baike/ayzh.htm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簡史,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7/content_2099867.htm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網站,http://www.cpaffc.org.cn/index.php
“中國的世界遺產”,新華網,2008年7月8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
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
http://www.hanban.edu.cn/cn_hanban/jgsz.php
文化部長孫家正談今年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人民日報,2004年12月20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3065670.html
牛軍,”新中國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徵”,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1964
“孔子學院:中國軟實力最亮品牌”, 2007年8月24日,
http://ycwb.com/big5/myjjb/2007-08/24/content_1594741.htm
“孔子學院外的較量”,新京報,2007年1月14日,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82/2007/01-14/031@235624.htm
“孔子學院背後的文化戰略”,2007年8月24日,
http://ycwb.com/big5/myjjb/2007-08/24/content_1594740.htm
“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採訪規定”,新華網,2006年12月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01/content_5417247.htm
“白陽、劉勁談中國文化走出去”,新華網,2007年11月28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11/28/content_7161846.htm
“江澤民提出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新華網,2002年11月8
日。http://news.sohu.com/96/56/news204195696.shtml
“何振梁夫人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梁麗娟申奧報告實錄”,2001年7月25日,
http://sportsonline.com.cn
“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胡錦濤強調推進文化建設”,新華網,2003年8月14
日,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892/node1264/node1266/userobject1ai143888.html
“胡錦濤: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人民網,2007年1月24日,
http://www.penglai.gov.cn:82/gate/big5/www.penglai.gov.cn/cn/news/index_show.jsp?id=16450&name=-ifbase4-base12-zfjC59DFz6I~
“胡錦濤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人民網,2007年10月15日,
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8/6378677.html
“國新辦歷史沿革與職能”,新華網,2003年3月17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3/17/content_782728.html
“當前中國軟實力建構中的問題和對策”,中國網,2007 年4 月16 日,
http://www.china.com.cn/book/zhuanti/qkjc/txt/2007-04/16/content_8121002.htm.
“瀟陽:十七大政改,民主還是良政?”,德國之聲,2007年5月22日,
http://www.dw-world.de/popups/popup_printcontent/0,,2553254,00.html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國務院公報,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31834.htm
包仕國、陳錫喜,” 試論資訊技術條件下的國家文化安全”, 寧夏社會科學,
http://www.ccmedu.com/bbs12_37327.html
孟曉駟,”中國:文化外交顯魅力”,人民日報(2005年11月11日),
http://big5.ce.cn/kjwh/whcc/jj/200512/19/t20051219_5559417.shtml
章劍華,”深刻理解建設先進文化的全面要求-學習《江澤民文選》的體會”,中
國文化報,2006年8月31日,http://www.zjcnt.com/Article/2006-08-31/66651.shtm
華盛頓周刊,2007年4月18日,
http://www.washintonobsver.org/story.cfm?storyid=1730&charid=1
端木復, “越劇:古越鄉韻輝煌百年”,人民網,2006年3月28日,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3/40476/4243066.html
劉世忠,”米亞•法蘿挑戰北京奧運”,自由電子報,2007年5月30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y/30/today-o1.htm
錢海紅,”當前中國軟實力建構中的問題和對策”,中國網,2007年4月16日,
http://big5.china.com.cn/book/zhuanti/qkjc/txt/2007-04/16/content_8121002.htm
英文資料
書籍
British Council. 70 Years of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British Council, 2004.
J .M. Mitchell,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Allen&Unwin Ltd, 1986..
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U.S.A : Yale University ,2007.
Lampton, David M.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85.
Nye, Joseph S. Jr , Bound To Lead,New York:Continuum , 1990.
Nye, Joseph S.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Nye, Joseph S.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2002.
Ramo, Joshua Coo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er, 2004.
Schneider, Cynthia P. Diplomacy that Works: Best Practices in Cultural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 2003.

期刊
Ding, Sheng and Robert A. Saunders, “Talking up China: An Analysis of China’s
Rising Cultural Power and Global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East
Asia, No.2, Summer 2006, pp.6.

Giffard, Anthony, Nacy K. Rivenburgh, “ New agencies, national images, and global
media event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ly,Vol77, Iss.1
(Spring 2000), pp.8-21.
Huntington, Samuel,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Vol.72,
No.3( Summer 1993), pp.22.
Jannuzi, Frank S., U.S.-China Relations :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New York: Council of Foreign Affairs Press, 2007), pp.12-13
Kurlantzick, Joshua. ”China's Charm Offensive in Southeast Asia.”Current History,
Sept 2006, pp. 270-276.
Kyra, Phillips.”Bud Greenspan on China’s History, Future in Olympic Movement,”
CNN.com, July 14, 2001.
Munro, Ross M.,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 No.62 (fall 1992) , pp.10-16.
Wehrfritz, George, “Few Fear the Dragon.” Newsweek, June 4, 2007, pp.21-22.

網站
"On your marks (and Lenin)," The Economist, Aug 9, 2007,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asia/displaystory.cfm?story_id=9621556&CFID=16380660&CFTOKEN=67385766.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oft Power” In South America, Asia, and Africa,
http://www.fas.org/irp/congress/2008_rpt/crs-china.pdf.
Cynthia P. Schneider, “Diplomacy that Works: Best Practices in Cultural Diplomacy,” 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 2003,
http://www.culturalpolicy.org/pdf/Schneider.pdf.
Milton C. Cummings, Jr. ,”Cultural of Diplomacy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 Survey ”, presenting paper in 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 Fall 2002. pp.1.
http://www.culturalpolicy.org/pdf/CDSummary.pdf.
The 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 Press, http://people-press.org/.
Kurlantzick, Joshua. “China's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Region, and for the U.S.?”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3 June 2006,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events/index.cfm?fa=eventDetail&id=892&
U.S Department of State, ”Culture Diplomacy :The Linchpin of Public Diplomacy”,
Report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Cultural Diplomacy, September 2005.
http://www.maxwell.syr.edu/inside/StateCommitteeReport.pdf.
Website of Western Australia’s Confucius Institute.
http://www.confuciusinstitute.com.au/.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37.235.14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37.235.14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