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0109-0558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0109-055803
論文名稱
Title
異質經驗 中界書寫:以邱妙津小說開展之卑賤文學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9-10
關鍵字
Keywords
茱莉亞•克莉絲蒂娃、卑賤文學、賤斥、邱妙津、異質、中界、自戀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603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603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據茱利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1941-)之賤斥(abjection)理論所推衍之一系列議題,如:卑賤�母體、自戀�愛情、抑鬱�死亡,以扣合論證邱妙津小說中性別認同、多元主體、書寫形式等主題。而賤斥理論作為本文之基本框架,所有對於小說文本之探討都須緊扣賤斥而被論述,以開展一卑賤文學之理念,建構卑賤文學之書寫表現。
克莉絲蒂娃賤斥理論的出發點同於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 -1939)及拉岡(Jacques Lacan,1901 - 1981),都是源自對主體成立之思考,但克氏捨棄了具體可見之時空狀態,如伊底帕斯情結、鏡像階段,反將論述主軸前移至幽微混沌的子宮階段,其稱為「母性空間」(chora),克莉絲蒂娃以兩個相對之概念來說明母性空間,一是拉岡所提的「象徵界」(the symbolic),意指社會體制理性秩序,一是克氏自創的「符號界」(the semiotic),代表未有語言規範介入之原初階段,而母性空間除位於符號界之內,其更仲介了象徵律法與組織社會關係的原則,來幫助主體成立。對此,克莉絲蒂娃創立了慈愛的「想像之父」(the imaginary father),經由母親對陽具之渴望可使孩子感知父親之存在,並透過其慈愛形象,而令孩子願意且敢於脫離母子共生之狀態,以形成獨立主體真正進入象徵秩序。因此,母性空間可謂為符號界與象徵界之中界點。而為求進入象徵界,主體必須結束母子一體的和諧關係,母體形象也由共生時的魅惑嚮往轉為厭懼排斥,推離因與母體牽連而攜帶的不潔之物,這種被強烈驅逐的雜質,即是克莉絲蒂娃所創塑之卑賤體(abject)。克氏以為卑賤體是「對身份認同、體系和秩序的攪亂,是對界限、位置與規則的不尊重。」位於母性空間之內的卑賤體,之所以難以言說和指認,實是因為其與符號�象徵二界間曖昧混沌之雙重關係。對此,我們提出個人詮解——「卑賤作祟�邃」,取「邃」之深遠、幽深之義,及「祟」之災禍作怪、危害之義,來意指卑賤之雙重性。因此,題目「中界」二字實指向了卑賤體游離於符號象徵二界間之位置,「異質」則強調作為邊緣主體之卑賤一旦重返象徵界,將造成作祟挑釁之災難場景。
小說析論部分主分為卑賤主題及互文性書寫。第三章「異質災難 書寫中界:小說所開展之卑賤主題」——首先,雙向論述人與體制規範之關係,知識真理、政治制度可在暴力強勢之人心操弄下,成為象徵界馴化人類之工具,然城市文明、階級概念卻亦時時宰制人類,物質現象實消沒了人之主體性,人與體制之間、賤斥與被賤斥,故時可翻轉而無所定位。因此,邱妙津小說人物遂以分裂扭曲之真�偽存在方式以對應世界。再者,我們以克莉絲蒂娃包含三方的自戀結構,對邱妙津或其小說人物之認同問題,提出另一種詮解。透過分析敘述者對戀人既戀慕又排拒、追崇父權卻又批判,種種矛盾依違之關係,指出敘述主體實恆處於認同邊緣、往復於母體父權二端之虛無狀態,終而推論理想性精神世界方為主體之最終回歸,而此游離不定之主體性正同於克莉絲蒂娃「進行中的主體」之概念。繼而,在性別議題上,我們思索同志書寫與卑賤文學之關係,回應了對敘述者甚為作者性別認同的諸多評論。我們發現議者觀點與小說文本之所以嵌合,實因「某些特定段落」的不斷被提出。對此,我們提出「重讀或另讀」之見解,強調讀出那「屬於我自己的生存情境和苦難」,同時論及理論對文本之闡述暴力,並以為小說所展現之多元性別呼應了克莉絲蒂娃之性別觀。
第四章「眾聲喧嘩 多音對話:卑賤文學之互文性書寫」——主要掌握克莉絲蒂娃之互文性理論、對話原則,將此對應邱妙津作品中書寫形式多元、敘述時間紛雜之現象,試以觀察形式之間、內外時空的對話內容及作用,而此論題之探討,我們著重於觀察書寫形式、文本時空與書寫者生命對應後所展現之精神意義。首先,一書包含日記、書信、手記等多元形式,此不僅為文類匯聚之書寫策略,更在於形式與形式對話之際,所照顯敘述者、書寫者的生命情景,書信與日記之交替,隱含敘述者或邱妙津由暴虐轉趨平靜,而手記書信之錯雜更帶來「換性患性」等文本探論。繼而,互文性書寫所推沿的歷時共時闡釋,正適以閱讀邱妙津文本時空紛雜之現象,我們企以於文本內在時空、文本外在時空,及透過書寫得以與藝術家作家遇合之時空,觀見作者讀者、書寫閱\讀、文化效應等對話內容,更呈現符號界與象徵界雙我互為拉扯之時空場景,據此,我們以為互文性書寫之特性實回應開展了卑賤文學。
最終,將邱妙津自身、小說文本或書寫活動,視為卑賤書寫在現代文學或社會文化之試煉,據此,我們作出「異質中界」之理解,以為徘徊象徵界符號界之賤斥雙重性,方足以闡釋邱妙津複雜深邃之精神世界,期以將邱妙津評論帶入更延續新詮。並思考文學題材之卑賤性與作家私我之關係,終而歸結於克莉絲蒂娃提倡卑賤文學之目的,籲請超我變得謙卑,在二元價值之跨越下,卑賤不復「卑賤」。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異質」意喻 「中界」位置1
二、「卑賤文學」之「書寫」2
三、作家�理論家之生平著作3
第二節 前人研究6
一、克莉絲蒂娃6
(一)、思想系統6
(二)、論述之前提:「abjection」「chora」之譯名8
二、邱妙津 10
(一)、死亡、愛欲、性別之小說主題10
(二)、斷裂敘述、多元文類之書寫形式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4
第二章 卑賤作祟�邃:卑賤文學之理論前提18
第一節 雙重性之卑賤18
一、符號�象徵之中界:母性空間18
二、賤斥安置,動祟靜邃之雙重性21
三、書寫空缺�恐懼:將可名�不可名者賦予言語25
第二節 自戀新詮:以「想像之父」架構28
一、異於傳統父權——慈愛的「想像之父」28
二、自戀新詮�父權回歸:母性�女性之角色功能31
第三章 異質災難 書寫中界:小說所開展之卑賤主題34
第一節 父權�象徵之壓制形式34
一、知識政治之「正確信仰」34
二、階級文明之賤斥驅逐40
三、扭曲分裂之存在方式43
(一)、卑賤之壓制或復活43
(二)、抵禦世界表演存在46
第二節 母體�自戀之復現場景49
一、母體戀人之兩極形象:原初共生之重返49
(一)、美好戀人以盼共生49
(二)、體制介入毀滅分離53
二、想像之父之理想引導:丈夫�啟蒙者�藝術家形象鏡射55
三、無以分離�歸入之虛無:游離不定自戀主體 58
(一)、無以歸入�分離58
(二)、理想性精神追崇61
第三節 掩蓋�揭示之同性世界64
一、異性戀中心之排拒 64
(一)女同志書寫中「邱妙津�其他女作家」64
(二)卑賤文學概念下「社會邊緣�同志邊緣」 69
二、性別扮裝�認同73
(一)特定段落�論述之閱讀暴力73
(二)重讀�另讀之性別踰越76
第四章 眾聲喧嘩 多音對話:卑賤文學之互文性書寫82
第一節 多元形式互應:書信、日記、手記83
一、距離、讀者:書信形式意義83
(一)缺席�在場之距離法則83
(二)第一�書信�真正讀者意識86
1第一讀者:書信作者�文本作者86
2書信讀者:收信人�回信者90
3真正讀者:單一評議�文化現象93
二、紀實、虛構:日記形式意義94
(一)明確日期之標註95
(二)面向自我之書寫98
三、形式╱內容交相互鳴 99
第二節 雙重時空對話:過去、現在、未來104
一、文本之內在時空104
二、文本之外在時空107
(一)各文本之對話時空107
(二)文本時空�書寫時空110
(三)文本時空�閱讀時空112
三、藝術家之時空座標114
第五章 結論 118
第一節 異質中界之新詮 118
第二節 卑賤指涉:作家�文本之「私」120
參考書目1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克莉絲蒂娃
(一)克莉絲蒂娃著作
1、Julia Kristeva著;姚勁超等譯:《愛情傳奇》,華夏出版社,1992年。
2、克莉絲蒂娃:〈婦女的時間〉,收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2年。
3、朱麗亞•克里斯蒂娃著;陳永國譯:〈過程中的主體〉,收於汪民安等主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克莉絲蒂娃:〈抒情詩人:從高尚的浪漫到寓言故事〉,收於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5、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Pouvoirs de l’horreur)》,臺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
6、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著;納瓦蘿(M. C. Navarvo)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7、克里斯特娃(Julia Kristeva)著;黃晞耘譯:《反抗的未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
8、克里斯德瓦(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Soleil noir depression et melancolie)》,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二)相關研究書籍
1、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莉斯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acan,Derrida,and Kristeva)》,臺北: 書林出版社,1997年。
2、羅婷:《克里斯多娃 = Julia Kristeva》,臺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
3、西川直子著;王青、陳虎譯:《克里斯托娃:多元邏輯》,石家莊: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2年。
4、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
5、羅婷:《克里斯特瓦的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6、托麗•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出版社,2005年。

(三)相關研究期刊
1、于治中:〈論克麗絲特娃的「正文」理論〉,《電影欣賞》,第3卷第2期,總第14期,1985年3月。
2、胡纓:〈邊緣區域與女性主義--評介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及其《論中國婦女》〉,《女性人》,第4卷,1990年9月。
3、于治中:〈正文、性別、意識形態——克麗絲特娃的解析符號學〉,收於呂政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出版社,1991年。
4、蔡秀枝:〈克麗絲特娃(Julia Kristeva)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總第249期,1993年2月。
5、孫康宜:〈掩蓋與揭示——克里斯特娃論普魯斯特小說中的同性戀問題〉,《聯合文學》,第12卷第12期,1996年10月。
6、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依德到依蕊格萊〉,《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年4月。
7、劉毓秀:〈文明的兩難:精神分析中的壓抑及其機制〉,《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年3月。
8、黃宗慧:〈(男性)主體完全自戀手冊:論克莉斯提娃之自戀新詮(The Importance of being Narcissistic?:On Julia Kristeva's Reinscription of Narcissism)〉,《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7年6月。
9、黃宗儀:〈人蟲之間:從克莉絲提娃的棄却理論看李斯別特的異/己觀 (Of a Woman and a Cockroach: A Kristevean Reading of Clarice Lispector's Passion According to G. H.)〉,《中外文學》,第26卷第6期,總第306期,1997年11月。
10、劉紀蕙:〈壓抑與復返:精神分析論述與現代主義的關聯〉,《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4卷第2期,2001年1月。
11、蔡淑玲:〈聽,那萬流匯聚的「中界」——從克莉絲蒂娃的「宮籟」探主體的異化與論述的侷限〉,《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總第356期,2002年1月。
12、蔡淑玲:〈現代性的隱喻.隱喻的現代性——克莉絲蒂娃論波特萊爾的「耽諦主義」〉,《中外文學》,第30卷第11期,總第359期,2002年4月。
13、劉紀蕙:〈文化主體的「賤斥」——論克莉絲蒂娃的語言中分裂主體與文化恐怖結構〉,為《恐怖的力量》一書之導讀,臺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
14、郭軍:〈克里斯蒂娃:詩歌語言的革命〉,《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3年。
15、謝鴻均:〈撥游於「陰性空間」的妊娠紀錄〉,《新竹師院學報》,第18期, 2004年6月。
16、劉紀蕙:〈死亡驅力,或是解離之力:克莉絲蒂娃文化理論的政治與倫理〉,《文化研究》,第3期,2006年9月。

二、邱妙津
(一)作家作品
1 書籍著作
(1)邱妙津:〈孤磐定行雲〉,原載於北一女青年第59期。
(2)邱妙津:〈水甕裡的紅蠍〉,收於鄭麗娥主編:《露水:當代小說家精選
集》,臺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3)邱妙津:《鬼的狂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1年3月1日初版,
2006年1月10日初版六刷。
(4)邱妙津:《寂寞的群眾》,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1999
年4月10日初版四刷。
(5)邱妙津:《鱷魚手記》,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初版一刷,2003年三版一刷,2005年三版四刷。
(6)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2000年初版十七刷。
(7)邱妙津:《鱷魚手記》,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初版。
(8)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增補其餘書信)。
(9)邱妙津:《邱妙津日記(上册:1989-1991;下册:1991-1995)》,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2 雜誌輯錄
(1)「邱妙津紀念專輯」:〈自巴黎遠離——悼念邱妙津(一九六九∼一九九五)〉,《聯合文學》,第11卷第11期,總第131期,1995年9月。
a、邱妙津:〈蒙馬特殘簡〉,頁16-21。
b、邱妙津:〈故事與詩的習作〉(包括五首詩、三則短文及零星筆記),頁22-31。
c、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
情」烏托邦〉,頁32-39。
d、邱妙津:〈自述〉,頁40-41。

(2)「辭世十週年紀念 專輯」:〈邱妙津 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0期,總第22期,2005年6月。
a、邱妙津:〈一九九五年六月日記〉,頁37—47。
b、邱妙津:〈早期習作十則〉,頁48—56。
c、邱妙津:〈假面偶〉,頁57—74。
d、邱妙津:〈創作構想〉,頁75—80。
e、邱妙津:〈簡歷〉,頁81。
f、邱妙津:〈作品摘要介紹〉,頁82。

(二)相關研究期刊 (以年份分類)

1995之前
1、楊照:〈新人類的感官世界—評邱妙津的〈鬼的狂歡〉〉,《聯合文學》,第8卷第6期,1992年4月。
2、洪凌:〈《鱷魚手記》:未完成的異生物圖繪〉,《中國時報》,1994年7月14日,第50版。

1995
1、南方朔:〈這莫名的悲哀從何而來?論女作家的自殺兼談邱妙津〉,《自由時報》,1995年7月28-29日,第29版。
2、楊照,〈向女性世界回歸的未盡旅程:悼邱妙津與商晚筠〉,中國時報,1995年8月17日,第39版。
3、王浩威:〈預先儲存的聲音——寂寞的群眾〉,《聯合報》,1995年12月 7日,第42版。
4、賴香吟:〈中篇小說首獎得獎感言—等待阿波〉,《聯合文學》,總第133期,1995年11月。
5、施叔青:〈同性戀有罪嗎?〉,收於楊澤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12月。
6、師瓊瑜:〈我們青春的墓誌謎〉,《中國時報》,1995年12月14-15日,第39版。

1996
1、路況:〈時間的魅影〉,收於《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臺北:萬象出版社,1996年5月。
2、路況,〈逝者如斯〉,收於《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臺北:萬象出版社,1996年5月。
3、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總第289期,1996年6月。
4、潘弘輝:〈令人失望的遺書—《蒙馬特遺書》〉,《民眾日報》,1996年6月6日,第27版。
5、陳斐雯:〈美麗藝術家自畫像—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國時報》,1996年7月4日,第38版。
6、王浩威:〈死亡的閱讀《蒙馬特遺書》〉,《聯合報》,1996年7月8日,第43版。
7、蔡秀女:〈塞納河上的精靈—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中國時報》,1996年7月18-19日,第17版。

1997
1、蘇偉貞:〈尋找生命的出路—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讀後感〉,《中國時報》,1997年1月10日,第36版。
2、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總第148期,1997年2月。
3、賴香吟:〈口碧青青〉,《聯合文學》, 第13卷第5期,總第149期,1997年3月。
4、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收於林水福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臺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3月。
5、王基倫:〈用身體用生命書寫的悲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導覽〉,收於文訊《1996台灣文學年鑑》,臺北:文建會,1997年6月。
6、劉亮雅:〈九○年代台灣的女同志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總第302期,1997年7月。
7、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總第303期,1997年7月。
8、趙彥寧:〈酷兒的時間〉,收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臺北:元尊出版社,1997年。
9、紀大偉:〈酷兒論:思考當代台灣酷兒小說與酷兒文學〉,收於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臺北:元尊出版社,1997年。
10、簡家欣:〈九○年代臺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年3月。

1998
1、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第14卷第5期,總第161期,1998年3月。
2、東年:〈孤獨的探索〉,《聯合文學》,第14卷第6期,總第162期,1998年3月。
3、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台灣女同性戀論述〉,收於氏著《晚安巴比倫》,臺北:探索,1998年11月。
4、紀大偉:〈收編流放的靈魂—談三本同志文本),收於氏著《晚安巴比倫》,臺北:探索,1998年11月。
5、張娟芬:〈鱷魚有淚〉,收於氏著《姊妹「戲」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6、賴香吟:〈旅行〉,最早發表於《聯合文學》,第12卷第6期,總第138期,1996年4月。爾後收於氏著《霧中風景》,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
7、邱雅芳:〈「異」國的流亡——解讀女同志作家邱妙津的家國認同〉,《第16屆中區中文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1998年11月29-30日。

1999
1、曾秀萍:〈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第7期,1999年4月。
2、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第3期,1999年6月。
3、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總第330期,1999年11月。
4、丁乃非、劉人鵬:〈罔兩問景Ⅱ: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收於《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9年。
5、楊照:〈隱私與文學〉,《聯合文學》,第15卷第11期,總第179期,1999年9月。

2000
1、王浩威主講;王妙如整理:〈心理與文學——個人與家的拔河〉,《聯合文學》,第16卷第3期,總第183期,2000年1月。
2、蕭義玲:〈九O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陳雪為觀察對象〉,收於紀大偉《感官世界》,臺北:探索,2000年。
3、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收於《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9月。
4、劉人鵬:〈暴亂與傷逝—讀《八王子遺書》〉,「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Ⅱ——跨性別小型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年11月26日。
5、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收於《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2000年9月。
6、黃清順:〈高貴靈魂的輓歌—試探邱妙津文學作品中的死亡意識及相關問題〉,
收於《第四屆青年文學會議》,臺北:國家圖書館,2000年12月15-16日。
7、劉人鵬:〈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第5期,2000年。

2001
1、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第39期,2001年4月。
2、林怡吟:〈鱷魚手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2001年5月。
3、簡淑怡:〈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鱷魚手記》為例〉,《受業集》,第2期,2001年8月。
4、紀俊龍:〈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分析邱妙津對死亡的看法及層次〉,收於《花開、花落:人文觀點的生與死:第八屆全國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2月8日。
5、曾文璇:〈主體認同與情慾——邱妙津的小說研究〉,《中極學刊》,第1輯,2001年12月。

2002
1、陳國偉:〈刨刀或百合—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權力的展演〉,收於《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
2、黃錦樹:〈死者的房間—讀駱以軍「遣悲懷」〉,《聯合文學》,第18卷第3期,2002年1月。

2003
1、陸雪芬:〈遺書的力量—論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死亡權力的展演〉,
《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03年校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3月22日。
2、馬嘉蘭:〈摘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第15期,2003年5月。
3、呂文翠:〈遺書之後,論邱妙津文本中的書寫、死亡與性別政治〉,《華夏學報》,第37期,2003年5月。
4、賴香吟:〈憂鬱貝蒂〉,《中國時報》,2003年12月27日。

2004
1、劉亮雅著;廖勇超、王梅春、周盈秀譯:〈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和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總第385期,2004年6月。

2005
1、「辭世十週年紀念 專輯」:「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 邱妙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10期,總第22期,2005年6月。
(1)周芬伶:〈邱妙津——邱妙津的死亡行動美學與書寫〉,頁84-90。
(2)王丹:〈生命與愛情的極致——再讀《蒙馬特遺書》〉,頁91-93。
(3)張娟芬:〈葬兔〉,頁94-96。
(4)賴香吟:〈十年前後〉,頁97-101。

三、學位論文
1、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2、沈俊祥:《9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3、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4、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5、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6、張琬貽:《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清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7、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中興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

四、其他相關書目期刊
(一)書籍
1、沃爾夫岡•伊瑟爾(Iser•Wolfgang)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
美反應理論(The Act of Readi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2、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3、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4、劉康:《對話的喧聲=Bakhtin's dialogism and cultural theory:巴赫汀文化理
論述評》, 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5、林芳玫等合著;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初版。
6、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Queer desire : gender and sexuality》,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7、林水福、林燿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8、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9、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出版社,1998年。
10、陸揚:《精神分析文論=Literary theory of psyohoanalysis》,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1、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啓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年。
12、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硏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
13、紀大偉:《感官世界》,臺北:探索文化,2000年。
14、王德威:〈夜半無人自語時——世紀末的私小說〉,收於氏著《眾聲喧嘩以後》
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初版。
15、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16、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三刷。
17、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論》,臺北:百善書房出版社,2004年。
18、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性愛與文明》,臺北:百善書房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19、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高申春等譯:《超越快樂原則》,臺北:胡桃木文化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20、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編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政略=Penumbrae query shadow queer reading tactics》,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硏究室,2007年。
21、佛洛伊德 (Freud, Sigmund)著;邵迎生等譯:《圖騰與禁忌》,臺北:胡桃木文化出版社,2007年。

(二)期刊論文
1、馬耀民:〈「眾聲喧嘩」與正文的口述〉,《中外文學》,第19卷第2期,總第218期,1990年7月。
2、Duyfhuizen,Bernard作;黃嘉音譯:〈書信體敘事的傳遞和踰越〉,《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總第263期,1994年4月。
3、胡錦媛:〈中西書信體文學專輯序〉,《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總第263期,1994年4月。
4、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總第263期,1994年4月。
5、Hutcheon,Linda作;沈富源譯:〈後現代主義與諸女性主義〉,《中外文學》,第24卷第2期,總第278期,1995年7月。
6、蔡淑玲:〈巴岱儀(Georges Bataille)的否定與踰越〉,《中外文學》,第24卷第2期,總第278期,1995年7月。
7、徐淑卿:〈虛擬的真實——文學中的書信〉,《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8月1日,第42版。
8、蘇子中著;蔡淑玲評論:〈書寫與主體性: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Writing and Subjectivity: Writing Blanchot's Writing Experience)〉,《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總第293期,1996年10月。(「記憶、書寫與主體建構」專輯)
9、賴守正,〈禁忌與踰越—巴岱耶的情色觀〉,收入於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10、胡錦媛:〈多層折疊反轉的書信——《捕諜人》〉,收入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11、胡錦媛:〈鉛筆與橡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第14卷第5期,總第161期,1998年3月。
12、朱狄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趙英男譯:〈模仿與性別反抗〉,收於汪民安等主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黃宗慧:〈可疑�酷異的伊底帕斯——試解�結精神分析與同志論述之糾葛〉,收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
14、錢念孫:〈論日記和日記體文學〉,《學術界雙月刊》,第94期,2002年3月。

五、網頁資料
1、蝸牛聯盟網頁,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tmm.org.tw/snail/snail.htm。(2003/11/16)。
2、丁文玲:〈邱妙津日記 沉寂13年終出版〉、〈賴香吟 面對流言「無可選擇」〉
,2008年1月30日發表於「中時藝文新聞」。2009年4月30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8013000022+110513+20080130+news,00.html(2008/1/30);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8013000023+110513+20080130+news,00.html(2008/1/3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9.126.8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9.126.8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