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0109-09221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0109-092212
論文名稱
Title
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以中山大學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ence for Undergraduates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7-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9-10
關鍵字
Keywords
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
the indice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for undergraduates, possessed competence and literacy, important competence and litera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0 次,被下載 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並探討台灣大學生基本能力的現況。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調查研究量表」為工具,從「基礎及專業能力」、「創意與問題解決」、「人際溝通」、「品格與公民素養」、「國際視野」和「自主學習」等六個分量表,探討大學生應具備和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調查對象包括產業主管113人、大學教師116人及大學生413人,共642人。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和Rasch模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係數介於.77~.97之間,顯示量表的信度相當理想。Rasch分析結果顯示量表的模式-資料適合度良好。(2)在現況分析上:除大學教師認為大學生在已具備的核心能力之「創意與問題解決」、「國際視野」和「自主學習」三個面向未達平均數外,其餘各組認為大學生在應具備和已具備的核心能力之各面向,均達平均數以上。(3)在差異分析上:不同班別的產業主管、不同性別與不同年級別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上,達顯著差異。(4)透過重要性與擁有度的關係分析,本研究發現重要但擁有度相對偏低的項目(即應具備卻未具備的核心能力),在產業主管及大學教師組方面,包括「問題解決的能力」、「開放的視野」、「外語的能力」、「訂定學習目標及策略」、「評估學習成果」、「批判思考的能力」、「管理學習環境」、「敏銳的覺察力」等項目;大學生組方面,包括「外語的能力」、「運用學習資源」、「專業學識」、「邏輯分析的能力」、「反思學習效益」等項目,這些項目可作為大學教育政策及通識教育重點培育的修正參考。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indice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for undergraduates in Taiwan and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aiwanese undergraduates’ basic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and based on The Indices of Undergraduates’ Core Competence Scale. The scales in the study consist of 6 subscales of Basic & Professional Abilities, Creativity &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 Moral & Civic Literacy, International Visions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competence and literacy and the possessed competence and literacy. There were totally 642 subjects of three groups, including 113 superintendents, 116 professors, and 413 undergraduates.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one-way MANOVA, and Rasch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each subscale of each scale had reasonable Cronbach α ranging from .77 to .97 and the overall model fit statistics indicated that model fitted the observed data; (b) all subjects considered that undergraduates’ competence was above average on the dimensions of the important competence and the possessed competence, except that the professor group considered that undergraduates’ competence did not achieve average level on Creativity &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y, International Visions,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of Possessed Competence and Literacy; (c)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classes of superintendents, 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grades of the undergraduates on Important Competence and Literacy for Undergraduates; (d) the items of important and not possessed considered by superintendents and professors were “problem-solving skills,” “wide visions,”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setting learning goals and strategies,” “evaluating learning achievem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mana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keen perception,” and the items of important and not possessed considered by undergraduates were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making use of learning resource,” “professional erudition,” “capacity of logic analysis,” “reflecting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reference for college education policies, general courses, and future stud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圖次 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大學教育 7
第二節 大學教育中的通識教育 11
第三節 大學教育與就業力 18
第四節 大學教育與大學生基本能力的養成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5
第三節 研究主要方法與設計 38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1
第六節 實施程序 52
第七節 資料分析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模式吻合度 55
第二節 大學生基本能力認知的現況分析 65
第三節 背景變項與大學生基本能力認知的差異分析 86
第四節 大學生「應具備」與「已具備」核心能力與素養的關係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3
中文文獻 123
英文文獻 125

附錄 126
附錄 1:量表初稿_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量表(草案) 126
附錄 2:量表初稿指標效度_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量表_專家審核修正意見彙整 134
附錄 3:問卷初稿_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調查研究量表A、B、C卷(草案) 138
附錄 4:問卷初稿內容效度_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調查研究量表(草案)_專家審核修正意見彙整 152
附錄 5:問卷初稿內容效度_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調查研究量表(草案)_學生質性預試修正意見彙整 153
附錄 6:正式問卷_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調查研究量表_A卷:產業主管 155
附錄 7:正式問卷_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調查研究量表_B卷:大學教師 158
附錄 8:正式問卷_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調查研究量表_C卷:大學生 161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5
圖3.5.1 問卷編製流程圖 42
圖4.1.1 產業主管與大學教師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受試者與項目重要性分佈線性圖 61
圖4.1.2 產業主管與大學教師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受試者與項目擁有度分佈線性圖 62
圖4.1.3 大學生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受試者與項目重要性分佈線性圖 63
圖4.1.4 大學生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受試者與項目擁有度分佈線性圖 64
圖4.4.1 產業主管與大學教師組在大學生「應具備」與「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認知上的關係圖 114
圖4.4.2 大學生組在大學生「應具備」與「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認知上的關係圖 115
表 次
表1.1.1 我國大學校院校數及學生人數成長分析表 2
表1.1.2 大學校院學生數與專任教師人數之比值 2
表2.2.1 哈佛通識教育改革新舊類別對應表 17
表2.4.1 三種主要核心就業力類別與對應的就業力技能 25
表2.4.2 大學教育目標及大學生基本關鍵能力一覽表 28
表3.4.1 產業主管(A卷)正式施測樣本及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39
表3.4.2 產業主管(A卷)背景分析統計表 39
表3.4.3 大學教師(B卷)正式施測樣本及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39
表3.4.4 大學教師(B卷)背景分析統計表 40
表3.4.5 大學生(C卷)正式施測樣本及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40
表3.4.6 大學生(C卷)背景分析統計表 41
表3.5.1 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量表之專家效度審核名冊 43
表3.5.2 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量表之專家審核意見分析摘要表 44
表3.5.3 內容效度之專家審核名冊 45
表3.5.4 質性預試之學生名冊 45
表3.5.5 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量表(草案)-專家效度及質性預試修正對照表 46
表3.5.6 產業主管之「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0
表3.5.7 產業主管之「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0
表3.5.8 產業主管之「核心能力與素養能幫助大學生在職業上的發展」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1
表3.5.9 大學教師之「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1
表3.5.10 大學教師之「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1
表3.5.11 大學教師之「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1
表3.5.12 大學生之「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2
表3.5.13 大學生之「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2
表3.5.14 大學生之「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52
表4.1.1 產業主管與大學教師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及「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各題目的難度及試題吻合度指標 56
表4.1.2 大學生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及「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各題目的難度及試題吻合度指標 58
表4.2.1 各類群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認知上的現況摘要表 65
表4.2.2 各類群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認知上的現況摘要表 71
表4.2.3 全體在「量表三」認知上的現況摘要表 78
表4.2.4 產業主管在「核心能力與素養能幫助大學生在職業上的發展」認知上的現況摘要表 79
表4.2.5 大學教師及大學生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認知上的現況摘要表表 81
表4.3.1 不同性別之產業主管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86
表4.3.2 不同班別之產業主管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87
表4.3.3 不同職業別之產業主管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88
表4.3.4 不同職級別之產業主管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88
表4.3.5 不同性別之產業主管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89
表4.3.6 不同班別之產業主管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0
表4.3.7 不同職業別之產業主管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0
表4.3.8 不同職級別之產業主管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1
表4.3.9 不同性別之產業主管在「核心能力與素養能幫助大學生在職業上的發展」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2
表4.3.10 不同班別之產業主管在「核心能力與素養能幫助大學生在職業上的發展」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2
表4.3.11 不同職業別之產業主管在「核心能力與素養能幫助大學生在職業上的發展」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3
表4.3.12 不同職級別之產業主管在「核心能力與素養能幫助大學生在職業上的發展」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4
表4.3.13 不同性別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4
表4.3.14 不同學院別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5
表4.3.15 不同職級別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6
表4.3.16 不同教學年資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6
表4.3.17 曾否開授通識博雅課程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分析摘要表 97
表4.3.18 不同性別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8
表4.3.19 不同學院別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8
表4.3.20 不同職級別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99
表4.3.21 不同教學年資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0
表4.3.22 曾否開授通識博雅課程之大學教師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0
表4.3.23 不同性別之大學教師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1
表4.3.24 不同學院別之大學教師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2
表4.3.25 不同職級別之大學教師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3
表4.3.26 不同教學年資之大學教師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3
表4.3.27 曾否開授通識博雅課程之大學教師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4
表4.3.28 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5
表4.3.29 不同學院別之大學生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5
表4.3.30 不同年級別之大學生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6
表4.3.31 已修習通識博雅課程學分之大學生在「大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7
表4.3.32 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8
表4.3.33 不同學院別之大學生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8
表4.3.34 不同年級別之大學生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09
表4.3.35 已修習通識博雅課程學分之大學生在「大學生已具備的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10
表4.3.36 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11
表4.3.37 不同學院別之大學生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11
表4.3.38 不同年級別之大學生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12
表4.3.39 已修習通識博雅課程學分之大學生在「通識課程能幫助大學生發展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11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1994)。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
尹德瀚(2007)。哈佛通識課-30年來最大改革,中國時報電子報,發刊日期:2007年5月17日,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
仲崇親、王立文、田博元(1998)。通識教育之比較—元智與北大。台北:文史哲。
沈君山、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1-5。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家同(2000)。大學理想之實踐。收入劉安之、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實踐(台中: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3-19。
李雪莉、彭昱融(2007)。哈佛的難題:聰明、會考試,卻不會問問題「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天下雜誌,410,36-39。
林玉珮(2006)。大學生應有的素養與能力。天下雜誌,360,84-88。
林孝信(2007)。哈佛大學通識改革初探。通識在線,11,26-30。
金耀基(2006)。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文化。
袁中新、梁定澎、劉維琪(2002)。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之理念與架構。中山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53-66。
徐宗林(1995)。西洋教育史,台北:五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印(1994)。八十三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高教叢書須知類(9),287。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9年3月21日,取自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印(2003)。九十二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高教叢書須知類,386。
教育部(2006)。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5 年度計畫作業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印(2009)。九十六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2009年3月7日,取自網址:http://reg.aca.ntu.edu.tw/college/search/?open。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88至96學年度大學及碩博士班學生人數變動統計,2009年3月21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tw/high/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23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75至97學年度大學校院數成長統計圖表,2009年3月21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tw/high/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237。
陳雅玲(2007)。未來的一軍。商業週刊,1006,72-98。
郭為藩(1997)。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印),155-166。
張忠謀(2007)。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天下雜誌,384,260-264。
張忠謀(2008)。大學生該學什麼。天下雜誌,410,60-64。
黃俊傑(1995)。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通識教育季刊,2(2),23-50。
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大學通識教育叢書(2)。
黃俊傑(2000)。從當前台灣高等教育脈絡論大學與產業界之關係。收入劉安之、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實踐(台中: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nd,21-35。
黃俊傑(2002)。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施策略。中山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23-52。
葉紹國(1997)。淡江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路—核心課程方案的實施、問題與展望。通識教育季刊,4(3),149-173。
楊國樞(2000)。大學之理念及其實踐。收入劉安之、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實踐(台中: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12。
劉兆漢(1995)。談通識教育之課程發展—一些個人省思。通識教育季刊,2(3),1-5。
劉金源(2002)。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回顧與展望以及我的一點感想。中山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67-73。
盧玲穎(2002)。達文西。人本教育,156,92-93。
謝文英(2001)。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鄭英耀(2002)。高中職學生通識教育課程專案調查研究,教育部委託,2009年4月20日,取自網址:http://140.116.223.225/98course/05/0507.pdf
鄭秋霜(2002)。新世紀人才應具四價值七能力,經濟日報,日期:2002年8月17日,取自網址:http://edn.udn.com/。

貳、西文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2).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 Canberra: AusInfo.
Daniel H. Pink著,查修德譯(2006)。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台北:大塊文化。
Gary E. Miller (1988). 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 The emergence of curriculum paradig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sing D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ies UK.
Hirst, P.H. (1974). Kn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A collection of philosophical paper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ual.
J. Delors (1996). The Four Pillars of Education,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UNESCO, 85-96
John H. Cardinal Newman (1852).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N.Y.: Images Books, 1959.
OECD (2001). Competencies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Paris: OECD.
OECD (2004). Career Guidance and Public Policy. Paris: OECD.
United Nations (2003). Towards a Global Alliance for Youth Employment – the Next Five Steps, www.un.org/esa/socdev/unyin/documents/yeninfopack.zip
Wright, B. D., & Linacre, J. M. (1994). Reasonable mean-square fit values. Rasch. Measurement Transactions, 8, 37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90.202.15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90.202.15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