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1107-1417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1107-141703
論文名稱
Title
《音韻正訛》的音韻研究
A Study on The Phonetic System of Yin Yun Cheng 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9-11
關鍵字
Keywords
宣州片、吳語、近代音、音韻正訛、江淮官話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7 次,被下載 160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606 times.
中文摘要
《音韻正訛》(-1644)一書為明代宣城孫耀輯、吳思本訂,承襲《洪武正韻》以聲調為綱,分為平、上、去、入四卷,各卷底下再各轄韻部,全書共計六十五韻部,是一本以「同音」為編輯基準,按韻母排列所形成的「同音字表式」韻書。然而,由於《音韻正訛》一書中沒有明列出聲母名稱及數量,以致於學者述及此書僅多為概要性簡介,即便述及內部音韻特點,也多僅止於六十五韻部的介紹,對於聲母的探討、韻母所展現的音韻特點,也都往往受限於編排體例,而未能作深入瞭解。本文首先掌握全書收字情形,藉由《廣韻》的反切系統為定位,以歷時串連、共時參證的方式為輔,並參佐以編者籍貫地吳語宣州方言為基礎,將全書整理為音節表,藉此去觀察《音韻正訛》聲母、韻母與中古來源以及今吳語宣州方言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其音韻流變。

本文歸納《音韻正訛》音韻特點,分述如下。聲母部分:一、歸納全書後,得28聲母;二、保留中古全濁聲母,且有塞音三分及濁塞音、濁塞擦音、濁擦音格局;三、非敷母合流,奉微各自獨立;四、知照莊系合流,與精系形成對立;五、尚未發生顎化現象;六、泥娘合流,與疑母開口細音相混;七、從邪合併;八、影喻為合流,細音疑母、合口匣母混入。韻母部分:一、中古山、咸攝合併後,分化為三個主要元音;二、陽聲韻部的合併:中古山咸攝合併、深曾臻梗攝合併,江宕攝合併;三、假攝開口三等去聲字「陰聲鼻化」;四、舌尖元音的形成;五、中古果攝一等開合口合流;六、塞音韻尾[-p]、[-t]、[-k]相混。經逐一考察,《音韻正訛》所展現的語音結構、音韻特點多能與今皖南地區的吳語宣州片及部分皖中江淮官話所體現的語音有所呼應,據此或可觀察明代末年皖南地區語音現狀以及皖南吳語與江淮官話語言競爭、語音演變的歷史過程。本書可以說是反映明末皖南地區語音的方音性質韻書。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音韻正訛》編排體例…………………………… 2
第二節 《音韻正訛》研究概況…………………………… 5
第三節 《音韻正訛》的研究方法及材料……………… 11



第二章 《音韻正訛》音節表 ………………………… 15
第一節 凡 例 ………………………………………………… 15
第二節 陽聲韻尾韻母(含鼻化元音)………………… 17
第三節 陰聲韻尾韻母(元音韻尾)………………… 56
第四節 陰聲韻尾韻母(零韻尾) …………………… 72



第三章 《音韻正訛》聲母探討 …………………… 95
第一節 《音韻正訛》聲母概述 ……………………… 95
一、聲母定名及其與中古對應關係……………………… 96
二、唇音(補、鋪、蒲、模、夫、父、務母)概述……… 98
三、舌尖中音(都、梯、屠、南母、盧母)概述……… 102
四、舌根音(姑、枯、瞿、吾、呼、何母)概述……… 104
五、舌尖前音(虀、粗、辭、蘇母)概述………………… 107
六、舌尖後音(朱、樗、鋤、時、施母)概述…………… 110
七、喉音(憂母)概述……………………………………… 112

第二節 《音韻正訛》聲母分合情形及其特點……… 113
一、中古全濁聲母的保留…………………………………… 113
(一)全濁聲母的保留………………………………… 113
(二)保持「幫滂並,端透定,見溪群」三級分法…………… 115
二、中古非敷合流;奉微仍存在對立…………………… 119
(一)中古非母與敷母合流………………………………… 119
(二)中古奉母、微母各自獨立…………………………… 121
三、泥娘合流,疑母開口三四等與泥母混同…………… 122
(一)中古泥、娘二母的歸併…………………………… 122
(二)開口細音疑母與泥、娘母的混用…………………… 124
(三)其他中古聲母混入「南」母情形觀察………………… 125
四、中古知照莊精的分合情形…………………………… 126
(一)中古知、照、莊系聲母合流………………………… 126
(二)精系字自成一類,但有少數莊系字混入…………… 131
五、尚未發生顎化…………………………………………… 132
六、從邪合流 ………………………………………………… 136
七、喻為影的合流與疑母、匣母的混入 ……………… 139
(一)中古喻、為母的合併及影母的混用………………… 139
(二)疑母與喻、為、影母的混用…………………………… 141
(三)匣母合口與喻、為、影的混用………………………… 143
八、《音韻正訛》聲母音值的擬定……………………… 146
(一)補、鋪、蒲、模、夫、父、務母(中古幫系)的音值 146
(二)都、梯、屠、南母(中古端系)的音值……………………… 146
(三)姑、枯、瞿、吾、呼、何母(中古見系、曉匣母)的音值… 147
(四)虀、粗、辭、蘇(中古精系)的音值…………………………… 147
(五)朱、樗、鋤、施、時母(中古知、照、莊系)的音值………… 148
(六)憂母(中古喻、為、影母)、盧母(中古來母)的音值…… 148



第四章 《音韻正訛》韻母及聲調探討………… 149
第一節 《音韻正訛》韻母概述 ………………………… 149
一、《音韻正訛》的六十五韻部及其四聲相承 ……… 150
二、《音韻正訛》十五攝概述 …………………………… 152

第二節 《音韻正訛》韻母討論 …………………………… 160
一、中古山、咸攝的分合 ……………………………… 160
二、中古深、臻、曾、梗攝的歸併 …………………… 168
三、中古江、宕攝的歸併 ……………………………… 171
四、中古止、蟹攝的歸併 ………………………………… 172
五、中古假攝字「陰聲鼻化」的情形 …………………… 173
六、四呼的形成……………………………………………… 178
七、舌尖元音的形成 …………………………………… 180
八、塞音韻尾[-p]、[-t]、[-k]的弱化……………………… 183
九、中古果攝一等合口讀如開口 ……………………… 184

第三節 《音韻正訛》韻母音值的擬定 ………………… 186
一、陽聲韻尾韻母音值………………………………… 186
二、陰聲韻尾韻母音值(元音韻尾)…………… 188
三、陰聲韻尾韻母音值(零韻尾)………………… 189


第四節 《音韻正訛》聲調討論 …………………………… 190
一、平分陰陽 ……………………………………………… 190
二、濁上歸去 ……………………………………………… 195
三、小 結…………………………………………………… 196


第五章 結 論 ……………………………………………… 199
第一節 《音韻正訛》聲母…………………………………… 199
第二節 《音韻正訛》的韻母及聲調……………………… 202
第三節 《音韻正訛》的定位及價值……………………… 205




參考書目 …………………………………………………………… 209

附錄(書影) ……………………………………………………… 21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古籍:(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度等,1039,《集韻》(述古堂影宋抄本),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影印)。
毛 曾、陶承學輯,1561,《并音連聲字學集要》(明萬曆二年周恪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
段玉裁,1808,《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影印)。
孫 耀輯、吳思本訂,-1644,《音韻正訛》(清乾隆五十八年書業堂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影印)。
陳彭年等,1008,《廣韻》(張氏重刊澤存堂藏本),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4影印)。
梅膺祚,1615,《字彙•字彙補》,(《字彙》清康熙27年靈隱寺影本•《字彙補》清康熙五年刻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樂韶鳳等,1375,《洪武正韻》,(楊家駱主編,《永樂大典前編上》),台北:世界書局(1977影印)。
濮陽淶,1578,《元聲韻學大成》,(明萬曆二十六年書林鄭雲竹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0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影印)






二、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邦新,2003,《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日〕中嶋幹起,1983,《吳語の研究──上海語を中心にして》,東京:不二出版社。
王 力,1935,《漢語音韻學》,台北:藍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再版)。
王 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 力,2004,《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第二版)。
王松木,1994,《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修訂本)。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2003,《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第二版重排本)。
石汝杰、〔日〕宮田一郎主編,2005,《明清吳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石汝杰,2006,《明清吳語和現代方言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7,《安徽省志•方言志》,安徽:方志出版社。
朴允河,1996,《論艾約瑟(J.Edkins)的上海方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 榮,1952,《切韻音系》,北京:鼎文書局。
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1985,《古音概說》,台北:嵩高書社。
李新魁、麥耘,1993,《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2001a,《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2001b,《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思敬,1986,《漢語“ㄦ”[Ô]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大安,2004,《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志培,2004,《宣城方言語音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林慶勳、竺家寧,1989,《古音學入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1,《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二版)。
竺家寧,1994,《近代音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平和,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周祖庠,2006,《新著漢語語音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美慧,2004,《漢語入聲之性質及其演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1997,《語言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雲揚編,1995,《吳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耿振生,1992a,《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宜志,2006,《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第二版)。
高永安,2004,《明清皖南方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立中,2004,《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貴麟,1989,《古今中外音韻通例所反映的官話音系》,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寶華,2006a,《許寶華漢語研究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許寶華,2006b,《現代漢語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美玲,2001,《等切元聲音系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吳語研究室編,1988,《吳語論叢》,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傑,2001a,《吳語聲調的實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游汝傑,2004,《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198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1台初版)。
詹伯慧,2004,《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二版)。
葉寶奎,2001,《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路建彩,2000,《元聲韻學大成與明代吳語》,山東: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董同龢,1979,《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趙蔭棠,1985,《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蔣冰冰,2003,《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2001,《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錢乃榮,2003,《北部吳語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錢乃榮,2006,《現代漢語研究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
應裕康,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顏逸明,1994,《吳語概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常培,1982,《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 鋒,2005,〈一百年來紹興方言的語音演變〉,《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6-162,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1989,〈漢語語音史上的條件音變〉,《王力文集》十七:80-89,山東:山東教育出版。
王恩保,2000,〈略論《音韻正訛》的語音和詞匯〉,《語言與文化論叢》(第二輯),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王恩保,2006,〈《音韻正訛》與明末宣城方音〉,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九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南京:南京大學。
王福堂,2004,〈徽州方言的性質和歸屬〉,《中國語文研究》17:1-7,香港 : 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日〕古屋昭宏,1995,〈韻書中所見吳音的性質〉,《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一期:吳語研究》325-32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日〕平田直子,〈北部吳語假攝開口三等章組字的語音演變〉,,《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4-79,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伍 巍,1988,〈徽州方言與現代“吳語成分”〉,《吳語論叢》329-33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1979,〈論近代漢語照系聲母的音值〉,《李新魁語言學論集》163-176,北京:中華書局。
李如龍,2003,〈吳語閩語的“女、許、駛、母”及其他──讀潘悟雲新作《三等讀入二等的語音特徵詞》有感〉,《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2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慶勳,1994,〈論《正字通》的入聲〉,《陳伯元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59-8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林慶勳,2003,〈論《字彙》的韻母特色〉,《第八屆國際暨第二十一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3-140,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林慶勳,2006,〈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14:91-111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4,〈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近代音論集》223-239,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5,〈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近代音論集》159-172,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2001,〈析論近代音介音問題〉,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
孟慶惠,1988,〈皖南銅太方言與吳語的關係〉,《吳語論叢》318-31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日〕秋谷裕幸,〈吳語處衢片的咸山兩攝三四等字〉,《中國語文研究》12:57-67。香港 : 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日〕秋谷裕幸,2003,〈吳語的深甄攝開口三等字和曾梗攝開口三四等字〉,《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1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永安,2005,〈宣城方言聲調的早期形式〉,《中州大學學報》22.1:59-64,鄭州市:中州大學學報編輯部。
高永安,2006a,〈《音韻正訛》韻母系統的特點〉,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九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南京:南京大學。
高永安,2006b,〈從中古山咸攝在《音韻正訛》中的演變看聲調對韻母的影響〉,《開篇》25:109-118,東京:好文出版。
耿振生,1992b,〈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355-36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 越,2003,〈吳語語音研究綜述〉,《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60-64,杭州市: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
張 琨,1982,〈漢語方言中聲母韻母之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53.1:57-77。
張 琨,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1:3-74。
張 琨,1985a,〈切韻的前*a和後*A在現代方言中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1:43-104。
張 琨,1985b,〈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
215-260。
張光宇,〈梗攝三四等字在漢語南方方言的發展〉,《中華學苑》33:65-8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張慶翔,2002,〈從吳語的濁輔音看清濁概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31.2:108-112,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
許寶華,1995,〈吳語研究六十年〉,《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一期:吳語研究》3-10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曹志耘,2002,〈吳徽語入聲演變的方式〉,《中國語文》5:441-451,北京:商務印書館。
曹志耘,2003,〈南部吳語的全濁聲母〉,《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8-222,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立中,2005,〈論湘語、吳語及周邊方言蟹假果遇攝字主要元音的連鎖變化現象〉,《方言》1:20-3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忠敏,〈贛、閩、粵語裡古全濁聲母今讀濁音的方言〉,《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一輯:吳語與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陶 寰,〈吳語一等韻帶介音研究──以侯韻為例〉,《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21,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傑,1997,〈吳語的音韻特徵〉,《開篇》15:98-113,東京:好文出版。
游汝傑,2001b,〈吳語內部各片的音韻對應〉,《聲韻論叢》12:189-216,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游汝傑,2001c,〈吳語地理在歷史上的演變〉,《中國語文研究》12:43-56。香港 : 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楊劍橋,2001,〈再論近代漢語唇音字的u介音〉,《聲韻論叢》11:109-122,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楊 佶,2005,〈當代蘇州方言韻母語音演變的初步考察〉,《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2-195,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寧繼福,2005,〈讀明末安徽方言韻書《音韻正訛》〉,《安徽師範大學學報》33.6:713-717,蕪湖縣: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
鄭再發,1965,〈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下):635-648。
鄭再發,1965,〈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下):635-648。
鄭張尚芳,2005,〈吳語寒覃韻的[O]化歷程及分區意義〉,《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75,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魯國堯,1985,〈《南村輟耕錄》與元代吳方言〉,《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217-252,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魯國堯,1991,〈論宋詞韻及其金元詞韻的比較〉,《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385-425,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魯國堯,2001,〈「談」「覃」與「寒」「桓」〉,《聲韻論叢》11:203-216,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潘悟雲,2002,〈吳閩語中的音韻特徵詞──三等讀入二等的音韻特徵詞〉,《聲韻論叢》12:175-188,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蔣冰冰,2005,〈宣州片吳語入聲演變的方式〉,《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1-103,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日〕樋口 靖,2002,〈本學所藏明清時代等韻書〉,《東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圖書館報》4:13-15,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圖書館。
顏逸明,〈吳語分區論衡〉,《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一期:吳語研究》21-3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薛才德,2005,〈吳語梗攝字和宕攝字的分合及類型〉,《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6-18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1933,〈漢語方音研究小史〉,《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152-160,北京:中華書局(196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