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1108-11544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1108-115448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汽車電子業在中國的成長策略研究-以L公司為例
Growth Strategy for Taiwanese Suppliers in China OE Automotive Market - L Company Perspectiv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8-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11
關鍵字
Keywords
成長策略、汽車電子
Automotive Electronics, Growth Strateg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6 次,被下載 1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2 times.
中文摘要
2007年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全球生產量第三大,銷售量第二大的汽車市場,且預估未來的五年內依舊持續每年兩位數的高成長。反觀歐美日等其他主要汽車市場,皆因受油價上漲和經濟不景氣影響,各市場銷售持續低迷。中國大陸因兼具巨大的需求量以及後繼十足的成長動力,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汽車市場。

台灣汽車電子零組件廠商,在中國大陸車界一方面必須迎戰世界級大廠的競爭,另一方面必須防範本土廠家的不斷挑戰,要如何在中國大陸車輛業界詭譎多變的環境中找到定位,謀求發展,進而開創全球化的利基,是本研究所探討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在中國大陸已經立足的台灣汽車電子廠家觀點出發,探討台商在中國詭譎多變且強敵環俟的產業環境中,如何的尋求在中國大陸的成長契機。具體的研究目的如下:
1. 瞭解目前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和汽車電子零組件產業現況和未來發展趨勢。
2. 找出台灣汽車電子零組件產業在中國之成長及競爭策略。

本研究透過歸納以往學者的研究文獻、實地訪談業內人士、分析初/次級資料所得到的產業趨勢以及筆者在中國大陸汽車電子產業的實務經驗歸納以下產出:
1. 通用型成長策略模型
2. 台商在中國大陸汽車電子產業的成長模型
3. 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競爭策略
4. 提出具體行動建議給目前在中國大陸汽車零配件市場的台灣廠商作參考。
Abstract
China has become the most significant market in the world, since both the high demanding quantity and high potential in growth. China was ranked world wide number three for car sales and number two for car production volume in year 2007. In the meanwhile, according to the forecasting, China auto market will keeping in a growth rate higher than two digits in the coming five years. In contrast to the other major auto markets, USA, Europe and Japan, those markets are all keeping in low even minus sales growth cause from impacted by both the high gasoline price and economy depres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fig out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growth model for the Taiwan based automotive suppliers who already became China auto’s supplier. Those suppliers have a very tough situation in China, due to them not only must face the giant global tier one but also the aggressively local based suppliers in China Auto market.

The thesis will take the aspect of Taiwan based automotive suppliers, and probe into how those suppliers seeking the niche market and growth opportunity in such a severe market place.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are:
1. Overview the Chinese automotive market and also predict the trend of such market.
2. Find the growth and also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those suppliers.

Through study the related thesis and publications, interview the insiders, analysis the row data/ industry survey reports and also combine with author’s field experience in automotive, this thesis will come out below results:
1. General model for growth strategy.
2. The specific growth model for Taiwan based auto suppliers in China.
3.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Taiwan based auto suppliers in China.
4.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automotive supplier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誌謝辭 I
論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流程 5
1.4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成長策略 8
2.1.1 經營者的策略企圖心 10
2.1.2 成長動機 11
2.1.3 資源基礎觀點 12
2.1.4 產業分析法 14
2.1.5 訂定成長策略的方向 18
2.1.6 選擇策略的執行方法 20
2.1.7 大前研一(1975), 策略參謀,關於成長策略的相關摘要 24
2.1.8 本節總結 29
2.2 策略聯盟 32
2.2.1 策略聯盟之定義 34
2.2.2 策略聯盟的動機 34
2.2.3 策略聯盟的成功因素 35
2.2.4 策略聯盟之模式 36
2.2.5 本節總結 39
第三章 中國汽車電子產業概況 40
3.1 中國大陸的汽車產業背景 44
3.1.1 中國汽車產業歷史簡述 44
3.1.2 中國汽車汽車電子產業特點 45
3.2 產業環境的重要課題 46
3.2.1 汽車電子產業相關的全球市場議題 46
3.2.2 中國大陸十一五計畫 47
3.2.3 中國大陸加入WTO 50
3.3 整車市場分析 52
3.3.1 Made In China在全球汽車市場之比重 52
3.3.2 中國車市的產量推移 54
3.3.3 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的SWOT分析 57
3.4 主要廠家動態 58
3.4.1 汽車銷售量的集中度分析(不含交叉乘用車) 58
3.4.2 各集團的策略聯盟關係 60
3.4.3 各主要車廠的地理分佈 62
3.4.4 各區的市佔比率分析 63
3.4.5 各族系車廠主要聚落 64
3.4.6 中國大陸2007汽車銷售量分析 65
3.4.7 各主要車廠的產能/車型/及主要策略 66
3.4.8 各主要一階供應商的佈局 67
3.5 中國汽車電子產業現況及趨勢分析 68
3.5.1 汽車電子的範圍 68
3.5.2 中國大陸各系整車廠的供應鏈特性 69
3.5.3 全球汽車電子三大推動力量-安全、舒適便利、環保節能 70
3.5.4 中國汽車電子市場成長因素 71
3.5.5 中國大陸汽車電子廠商經營概況 72
3.5.6 中國大陸國家級汽車電子產業基地 76
3.5.7 中國大陸汽車電子產品發展趨勢 77
3.5.8 全球汽車電子未來發展趨勢 78
3.6 本章總結 8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82
4.1 訪談個案公司簡介 83
4.1.1 L公司簡介 83
4.1.2 受訪公司簡介 84
4.2 訪談總結 85
4.2.1 汽車電子產業的吸引力 85
4.2.2 機會 86
4.2.3 中國汽車電子業界的關鍵成功因素 89
4.2.4 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及變化的趨勢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5.1 研究結果 94
5.1.1 中國汽車界正醞釀第四波成長巨浪 94
5.1.2 中國汽車產業和汽車電子零組件產業現況和未來發展趨勢。 94
5.1.3 台灣汽車電子廠家在中國汽車市場的SWOT 96
5.1.4 中國汽車電子產業的KSF 98
5.1.5 台灣汽車電子廠家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成長策略 99
5.1.6 台商於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策略 104
5.2 對實務界的建議 107
5.2.1 對已經是第一級集團內供應商的建議 107
5.2.2 對目前已是二級集團或自主品牌供應鏈內供應商的建議 107
5.2.3 對打算進入汽車OE市場的新供應商的建議 108
5.3 對於後續研究課題的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0
附錄 訪談紀錄稿 116
附1.1 重要關係人訪談 116
附1.2 專家學者訪談 124
附1.3 業界前輩訪談 134
附1.4 現行客戶訪談 140
附1.5 潛在客戶訪談 145

圖 目 錄
圖1-1 本研究流程 5
圖2-1 成長策略研究流程 9
圖2-2 核心競爭力大樹模型 13
圖2-3 五力分析 15
圖2-4產業生命週期及驅使其變化的要因 16
圖2-5 HAX & MAJLUF之企業成長方向圖 18
圖2-6 自核心能力放射的成長模式 19
圖2-7 成長策略之 方向/企業類型/實現模式 立體圖 21
圖2-8企業活動階段與KSF 24
圖2-9產品。市場分析(PMA)的步驟 25
圖2-10中期經營策略的訂定流程 26
圖2-11 事業矩陣與標準策略的例子 27
圖2-12企業策略的方向 27
圖2-13技術面組合管理 28
圖2-14成長策略模型及說明 31
圖2-15 策略聯盟目的對於合作型態與關係之影響 37
圖3-1 2001~2010 中國市場乘用車/商用車銷售量推移圖 40
圖3-2 人均所得與人均汽車擁有量的關係 42
圖3-3 中國汽車電子產業慨況研究主軸 43
圖3-4 全球主要汽車生產國2007年產量及年增長率 52
圖3-5 2004~2007中國汽車在全球的產量排名 52
圖3-6 全球汽車生產總量與中國汽車生產總量的成長率比較 53
圖3-7 全球乘用車生產量與中國乘用車生產量的成長率比較 53
圖3-8 中國汽車生產總量的成長率推移 54
圖3-9 中國乘用車生產總量的成長率推移 54
圖3-10 中國汽車銷售量的集中度分析(不含交叉乘用車) 58
圖3-11 中國各車廠的策略聯盟簡圖 60
圖3-12 中國汽車集團結構 60
圖3-13 國際大廠與中國車廠的策略聯盟關係 61
圖3-14 中國汽車集團及其控股公司 61
圖3-15 中國主要車廠的地理位置 62
圖3-16 各地理區域的市佔比率 63
圖3-17 歐美車系主要佈局 64
圖3-18 日韓車系主要佈局 64
圖3-19 中國大陸2007年汽車銷售量分析 65
圖3-20 主要歐美系零組件廠在大陸的佈局 67
圖3-21 主要日韓系零組件廠在大陸的佈局 67
圖3-22 汽車電子的內容及分類 68
圖3-23 全球汽車電子的三大推動力及汽車電子成長預估 70
圖3-24 中國汽車電子潛在市場規模 72
圖3-25 中國大陸汽車電子各系產品的發展趨勢及2010市值結構 77
圖3-26 國際汽車產業車輛智能化未來的發展趨勢 78
圖3-27 全球汽車電子未來的發展趨勢 78
圖3-28 具有發展潛力的汽車電子產品 79
圖4-1 中國大陸汽車電子產業的吸引力 85
圖4-2 各系廠家能力分布 86
圖5-1 台商在中國汽車電子業界的成長策略(以L公司為例) 99
圖5-2 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109

表 目 錄
表2-1 成長策略研讀文獻整理表 9
表2-2 核心競爭力養成模型 14
表2-3 產品生命週期各區間變數的通則 17
表2-4 產品-市場雙購面成長策略矩陣 18
表2-5 企業成長策略類型 22
表2-6 策略聯盟議題研讀文獻整理表 33
表3-1 汽車電子產業相關的全球市場議題 46
表3-2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十一五規劃之主要零組件發展項目 48
表3-3 十一五規劃綱要及執行概況 49
表3-4 中國大陸加入WTO汽車市場開放承諾表 50
表3-5 中國大陸各國品牌乘用車2007年銷售量分析 55
表3-6 中國大陸各車型2007年銷售量分析 56
表3-7 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的SWOT分析 57
表3-8 中國主要汽車集團2007銷售量分析 59
表3-9 中國各主要車廠的重要諸元以及策略 66
表3-10 中國大陸各系整車廠的供應鏈特性 69
表3-11中國汽車電子市場成長因素 71
表3-12 中國大陸汽車電子廠商經營概況 72
表3-13 中國大陸前10大汽車電子產品供應商 75
表3-14 中國國家級汽車電子產業基地 7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部份
1. 大前研一,2006,創新者的思考,商周出版。
2. 大前研一,2005,思考的技術,商周出版。
3. 大前研一,2003,力用中國,天下雜誌出版。
4. 大前研一,2002,中國出租中,天下雜誌出版。
5. 大前研一,1975,策略參謀,商周出版。
6. 王正健,2007, Niche Autotronic Products for Different Market發展適合之車電產品切入不同市場, ARTC。
7. 王啟洲,1999,整合元件製造廠企業成長策略之研究:以旺宏電子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司徒達賢,1996,中小企業之策略聯盟,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
9. 台灣車輛產業月刊第170、171、172 期。
10. 李芳齡 譯,傑弗瑞。萊克(Jeffery K. Liker)著,2004,豐田模式,麥格羅。希爾。
11. 李家群,1995,多角化與國際化策略配合對企業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核心競爭力基礎觀點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余榮輝,1999,汽車產業競爭策略之研究─以和泰汽車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論文。
13. 吳青松,1996,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書局,頁277-278。
14. 吳青松,1991,國際產業策略聯盟結構與績效之評估-美國電腦製造業實例,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15. 吳青松,1990,本國產業策略聯盟結構與績效之評估,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16. 周旭華譯,Michael E. Porter, 1980, 競爭策略, 天下文化出版。
17. 苗豐強,2002,棋局雙贏--苗豐強的全球化策略,天下雜誌出版。
18. 胡維欣,2007,企業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定義與意涵,台灣教育網。
19. 陳宏奇,2007,台灣健康俱樂部未來成長策略研究,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麥可.韓默,2002,議題致勝( The Agenda ),天下雜誌出版社。
21. 麥嘉容,2002,零售商在中國市場的進入模式,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2. 陳光前,2001,汽車電子業飛速發展,一次規劃分步實施,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電子技術分會第四屆年會,2001年1月。
23. 張憶東,2000,高成長的中國轎車市場—— 兼論台資企業的優勢及前景,寶來證券集團上海汽車產業研發部。
24. 程永明,2002,中國大陸市場進入模式權變模型建構之研究-臺灣製造業之實證分析,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25. 游常山,2001,嚴凱泰:掌握「最快的」、「最近的」投資,天下雜誌第237期。
26. 溫偉利,1995,環境、技術策略、技術發展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汽車電子零組件零組件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7. 齊若蘭譯,彼得 杜拉克,2004,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遠流出版社。
28. 趙瑞君,2002,台灣汽車電子零組件廠商於中國大陸市場之進入模式和競爭策略,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維基百科,企業成長策略法則,http://wiki.mbalib.com/wiki/。
30. 鄭淑娟,2008,中國大陸汽車電子市場成長之政策推動因素,資策會。
31. 鄭淑娟,2008,剖析中國大陸汽車電子市場成長因素,資策會。
32. 鄭淑娟,2007,探索中國大陸汽車零組件市場的發展機會,資策會。
33. 劉鴻雁,2002,兩岸汽機車零組件市場研究,工研院,產業經濟與技術服務中心。
34. 劉素珍,2002,進入策略、產業網路發展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赴大陸投資被動元件產業之台商為研究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之碩士論文。
35. 謝叔芳,2008,從Williamson 的交易成本觀點論政府事務委外管理,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闕曉俐,2004,跨國聯盟關係演進與企業成長策略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羅光聖,2000,策略聯盟型態、管理作為與績效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38. 蘇評揮,2006,智慧型車輛產業之檢視與前瞻報告案。


二. 英文部分
1. A. and Ghoshal S., 2000,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Text, Cases, and Reading in Cross-Bord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ditions 2000, Singapore, McGraw-Hill Books Co.
2. Ansoff, H. Igor.,1957, 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 Har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Oct 1957, Vol. 35, p113-124.
3. China Autos Report, 2008/04, 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
4. Chris Zook & James Allen , 2001, Growing Form The Cor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oduct# 1642BC.
5. Devlin, G., 1991, Diversification: A Redundant Strategic Op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9,p79.
6. Leonard-Barton, D., 1992,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Review, Fall, p81-97.
7. G. Hamel & C.K. Prahalad,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68, p79-91.
8. Hax, A. C. and Nicolas S. Majluf(1991), The Strategy Concept and Process: A Pragmatic Approach, Englewood Clifs, N.J, Prentice Hall.
9. Porter, M. E., & Fuller, M. B., 1986,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315-344.
10. Root, F., 1988, Some tax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rrangements, In F. J. Contractor & P. Lorange (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p.69-80.
11. Kolter , P, 2000 , Marketing Management, eleven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12. Keegan W.J & Green M. S, 2000, Global Marketing, second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
13. Lamont & Anderson, 1985,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ume 14, Issue 4, Published Online 4 Dec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14. Selznick, 1957, Distinctive Competence.
15. Teece, D. J., G. Pisano, & A. Shuen,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p.509-533.
16. Tidd, Bessamt, and Pavitt(2001), Managing Innovation, John Wieley & Sons, Ltd.。
17. Williamson, Oliver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8. Williamson, Oliver E. 1981. 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7, No.3, pp.548-577.
19. 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 Free Press, 1st ed.
20. Williamson, Oliver E. 1986. Economic Organization: Firms, Markets, and Policy Contro.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1. Williamson, Oliver E. 1988. Visible and Invisibl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3, No.3, pp.567-591.
22. Williamson, Oliver E. 1999. Public and private bureaucracies: A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Vol. 15, No.1, pp.306-342.
23. Williamson, Oliver E. 2005. The Economics of Governanc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5, No.2, pp.1-18.
24.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p.171-180.










三. 參考網站
1. ARTC:http://www.artc.rog.tw
2. OICA http://www.oica.net/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otor Vehicle Manufacturers was founded in Paris in 1919. It is known as the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Constructeurs d’Automobiles” (OICA)
3. ITIS智網http://www.itis.org.tw/
4. 中國汽車工業信息網 http://www.autoinfo.gov.cn
5..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http://www.caam.org.cn.
6. 中國汽車新網 http://www.qiche.com.cn/info/info_parts.shtml
7. 中國汽車動態網 http://vip.chinaauto.net/
8. 中國汽車網http://www.chinacars.com/
9. 北京環保局 http://www.bjepb.gov.cn/
10. 北京源流汽車營銷諮詢有限公司:http://www.runew.com.cn/
11. 新浪網 http://auto.sina.com.cn/newcar/index.shtml
12. 各車廠公開網站
13. 各一階供應商公開網站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4.172.11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4.172.11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