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1108-1657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1108-165704
論文名稱
Title
毛澤東與鄧小平的中國外交政策:以現實主義中的國家理論分析
China Foreign Policy from Mao Tse-tung to Teng Hsiao-ping: An Analysis from State Theory of Real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3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11
關鍵字
Keywords
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國家利益、國家理論、中國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39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3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回顧中國的外交政策發展歷史,現實主義的思想在中國存在已久,古代中國與外國的關係,主要是經由朝貢系統這機制所建立。但隨著歷朝各代國力強弱與外在環境的變化,造成了不同的外交模式。簡而言之,中國在與外族勢力均衡佔上風時,「儀式性附庸」就變成為實質的政治隸屬,隸屬的程度與型態完全取決於當時中國的能力和利益考量;反過來說,當中國實力衰弱時,則會依據當時國家利益的考量,選擇「和親」與「結盟」等相對屈辱的外交行為。從現實主義脈絡下的國家理論探討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與行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制訂亦必須同時考量到國家內部政策形成的機制,以及國際外部環境的刺激。所以基與國家自身的理性選擇,中國的外交政策必須符合不同時期的國家利益。因此,本研究藉由現實主義中的國家理論,以國家為分析單元,探討國家利益、國家自主性、國家與社會和國家與國際體系的四個面向,輔以現實主義理論的觀點為主軸,歸納毛澤東與鄧小平時期內部政策產生機制與國際外部環境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ii
表次iv
圖次iv
第壹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文獻回顧5
第三節研究方法37
第四節研究範圍、限制39
第五節研究架構40
第六節章節安排41
第貳章研究理論的架構與建立43
第一節國家的利益46
第二節國家的自主性50
第三節國家與社會52
第四節國家與國際體系-55
第叁章毛澤東時期的中國外交政策57
第一節中國對蘇「一邊倒」時期59
第二節中蘇決裂66
第三節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外交78
第肆章鄧小平時期的中國外交政策89
第一節邊界與領土爭議90
第二節共產主義的危機93
第三節鄧小平的外交思維-97
第伍章結論101
參考文獻10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專書
Barry B. Hughes,歐信宏、陳尚懋譯,最新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World 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2002。
Earl Babbie,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2004。
Earl Babbie,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冊)(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2004。
Jack Donnelly,高德源譯,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宏智,2002。
James Mann,林添貴譯,轉向(About Face)。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
John King Fairbank,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台北:左
岸文化,2003。
John King Fairbank,費正清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John King Fairbank 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John King Fairbank 編,譚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
命1966-19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John M. Hobson,周劭彥譯,國家與國際關係(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弘智文化,2003。
Kennth N.Waltz,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110
Politics)。台北:五南,1997。
Khrushchev,李文政等譯,尼·赫魯雪夫:最後的遺言。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
NeumanW. Lawrene,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文化,2002。
Patrick Dunleavy、Brendan O’leary,羅慎平譯,國家論(Theories of the state)。台
北:五南,1994。
Philip G. Cerny,Ronen Palan 編,黃東煬、陳立譯,全球政治經學:當代的理論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Contemporary Theorie)。台北:韋伯文化,2006。
Stefano Guzzini,鄭又平、黃烈修譯,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台北:韋伯,2000。
人民出版社編,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
識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
1987。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2。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元成章、何中顯著,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毛澤東,論統一戰線。北京:中國文獻與歷史出版社,1987。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1999。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
石志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1949.10-1989.1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111
社,1994。
曲星,中國外交50 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朱瑞真著,“中蘇分裂的根源”,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編,戰後中蘇關係走向。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1995。
李丹慧著,“毛澤東對蘇認識與中蘇關係的演變”,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編,
戰後中蘇關係走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1996。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北京:中央文獻研究室,1991。
馬齊彬,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北京:中共黨史資料,1989。
張少書,敵乎?友乎?: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中美蘇關係探微(1948-1972)。
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
張光著,中國的外交政策。北京:知識出版社,1995。
張良編,中國「六四」真相(上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1 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2003。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卷)。台北:聯經,2001。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卷)。台北:聯經,2001。
新華月報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新華月報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鄭宇碩、石志夫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稿。香港:天地圖書,1994。
餘湛,”一次不尋常的使命,”新中國外交風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1994。
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199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112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期刊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3 卷第1 期(2004),
頁105-124。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 卷第3 期(1999),頁
45-62。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3
卷第6 期(2000),頁1-19。
于有慧,“胡溫體制下的石油外交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8 卷第3
期(2005),頁25-50。
王曾才,“論蘇聯的興亡”,西洋史集刊(台北),第3 期(1991),頁91-121。
王曉波、朱世龍,“進攻性現實主義與中國外交”,東疆學刊(延吉),第23 卷第1
期(2006),頁57-61。
石之瑜,“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 卷第7
期(2000),頁37-53。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
卷第10 期(1999),頁45-68。
柯玉枝,“九O 年代中共對拉美外政策研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 卷第7
期(1998),頁33-57。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
究(台北),第42 卷第2 期(1992),頁63-77。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21 期
(2004),頁19-48。
張旺山,收錄於陳秀容、江宜樺編,“馬基維利革命:「國家理性」觀念初探之一”,
113
政治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1995),頁77-102。
莫大華,“國際關係理論大辯論研究的評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 卷第12
期(1990),頁65-90。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 卷第4 期(1997),
頁45-61。
許志嘉,“鄧小平主政下參與中共外交決策的黨政組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
北),第41 卷第5 期(1998),頁21-48。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外交決策模式”,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 卷第8
期(1998),頁49-72。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 卷第7 期
(1997),頁35-58。
陳宏銘,“現實主義典範的進步或退化:以Vasquze 採Lakatos 科學研究綱領的論
戰為焦點”,東吳政治學報(台北),第17 期(2003 年)。
陶常梅、李曉光,「一條線」外交政策下的中朝關係,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合肥),
第24 卷第5 期(2006),頁30-33。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 卷第10 期(1999),
頁29-44。
蔣忠良,“中共之石油戰略與其對非洲關係,”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 卷第4
期(2003),頁105-127。
鄭為元,“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
北),第34 期(1996),頁1-68。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台北),
第42 卷第2 期(2003),頁1-21。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4 卷第1 期
(2005),頁115-140。
114
學位論文
王治平,中共南海政策演進與實踐,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
2006。
吳于珊,後冷戰時期中國對東協外交政策之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2007。
耿萬隆,中共推動「睦鄰友好政策」之戰略意涵-以中共與東協發展政、經關係
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5。
黃建人,冷戰後中國與印度的外交關係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08。
黃裕湄,中共對東協安全戰略轉變之研究(1978-2007)—建構主義觀點,淡江
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8。
劉安賢,冷戰後中共石油安全與外交政策研究,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
士在職專班,2007。
劉適豪,中國「大國外交」的戰略意涵,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08。
研討會論文
章百家,”毛澤東與中蘇同盟和中蘇分裂,”中蘇關係與冷戰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7 年10 月。
網路檢索資源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山大學中文報紙論文索引資料庫http://140.117.120.61/ttsweb/ttsweb.exe
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lib.cass.org.cn/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
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ier.edu.tw/
115
台灣經濟研究院http://www.tier.org.tw/
多維新聞網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二、英文部份
專書
Brian, Hogwood W. and Gunn, Lewis A.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Carr, Edward Hellet. The Twenty Years’Cris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46 .
Frank,Andre Gunder. 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ew York
and London: Monthly Review Press, 1967.
Frieden, JeffryA. and Lake, David 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 2nd ed.St. Martin's Press, 1991.
Gilpin, Rober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Harding ,Harry.China and the Northeast Asia:The Political Dimension.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1998.
Hobbes, Thomas. Richard Tuck, eds., Leviath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Harper Collins
Press, 1989.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16
Knutsen, Torbjorn L.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2.
Lester, James P. and Joseph Stewart, Jr. Public Policy.2nd ed., Belmont.Calif:
Thomson Learning, 2000.
Lnin, V. I. 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39.
Machiavelli, Niccolo’. Quentin Skinner and Russell Price,ed., The Pri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Marx,The German Ideology,Moscow: Marx-Engels Institute,1932[1845].
Mearsheimer, John J.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Y:W.W. Norton &
Company,2001.
Morgenthau, Hans J. The Restor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Morgenthau,Hans J. Political Among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Press,1985.
Morgenthau,Hans J. Scientific Man vs. Power Politics .Chicago, Il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6.
Morgenthau,Hans J. Truth and Power: Essays of a Decade, 1960-70.New York:
Praeger, 1970.
Niebuhr, Reinhold. Moral Man and Immoral Society .New York: Scribner, 1932.
Samueslon, Paul A. and Nordgaus,William D. Economics,18th ed.,
McGraw-Hill/Irwin,2005.
Schwarzenberger, Georg. Power Politics: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New York:
F. A. Praeger, 1951.
Snyder, Jack. Myths of Empire: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1991.
Viotti , Paul R. and Kauppi ,Mark V.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117
Pluralism,Globalism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1993.
英文期刊
Buzan, Barry.“The Timeless Wisdom of Realism,”in Steve Smith, 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eds.,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Cummings, Bruc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Turn Outward,”China and the
World: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Boulder:Westview).
Huy, Quy N. “Time,Temporal Capability, and Planned Chan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Vol.26, No.4.
Kim, Samuel. “China and the ThirdWorld:In Search of a Peace and Development
Line,”China and the World.
Ness, Peter Van. “Three Line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1950-1983,”Three Visions
of Chinese Socialism(Boulder:Westview), 198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3.141.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3.141.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