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1112-1053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1112-105315
論文名稱
Title
晉國中期中軍帥研究
Studies on Zhong Jun Shuai in the middle stage of State of Ji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6-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9-11
關鍵字
Keywords
中軍帥、晉國、左傳、赤狄、六軍
Zuo-Jhuan, Jing, Zhong Jun Shuai, Chih Di, Liou Ju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1 次,被下載 91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16 times.
中文摘要
晉國自晉文公稱霸起,直到三家分晉為止,約二百三十年。《春秋》記述自魯隱公元年(722 B.C.)起至魯哀公十四年(479B.C.),共二百四十四年的史事,故曰晉國靠著一國之力就主宰了春秋時代的政局,實不為過。雖然前有齊國,後有秦國、楚國、吳國、越國等強國繼起而興,但是晉國的地位在各國中仍舊動輒觀瞻,無法撼動,可知晉國的強大程度。而晉國的強盛,同時是周王室地位得以保持的關鍵。當楚國、秦國企圖進軍中原時,若非晉國率領諸侯起兵阻攔,周王室恐怕早已不保。當韓、趙、魏瓜分晉國後,周王室失去了晉國這個大靠山,從此便與一般諸侯無異。因此晉國的興亡,與周王室有著絕對密切的關係。
晉國能夠強盛如此長的時間,必須歸功於晉文公設立的中軍帥制度。由於各貴族的領袖必須肩負起家族興衰之重任,故凡擔任「卿」者,均是該家族之佼佼者。中軍帥又是從各貴族之中擇優選出,主政之中軍帥素質既然優異,晉國國祚才能如此長久,國力亦不見衰敗。本文將針對郤缺至韓厥等中軍帥執政時期進行研究,並討論當時所發生的若干問題。
Abstract
For a period about two hundred and thirty years before 479 BC. Jing holds supreme power over all neighbouring hostile countries and protected emperor Zhou. Only until Han﹐Zhao﹐Wei started civil strife and Jing was torn apart, then did Zhou's empire fall.
The article below is to discuss how Jing came to power with the setup of Zhong Jun Shuai,and several political and civil issues raised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相關文獻研究 3
第四節、章節安排說明 4
第二章、晉國中期中軍帥之一──郤缺、荀林父 5
第一節、郤缺 5
一、趙盾改立晉靈公事件的影響 5
二、郤缺投靠趙盾 9
三、郤缺擔任上軍帥時之表現 12
四、郤缺任中軍帥後的作為 15
第二節、荀林父 19
一、擔任御戎與中行 20
二、擔任上軍佐與中軍佐 23
三、出任中軍帥後的作為 26
第三節、小結 32
第三章、晉國中期中軍帥之二──士會、郤克 35
第一節、士會 35
一、士會與趙盾的關係 35
二、士會與郤缺的關係 37
三、士會與荀林父的關係 39
四、士會與晉景公的關係 41
五、士會告老還鄉原因分析 45
第二節、郤克 47
一、敗齊國 48
二、滅赤狄 53
三、作六軍 57
第三節、小結 61
第四章、晉國中期中軍帥之三──欒書、韓厥 63
第一節、欒書 63
一、盟國數量驟減 65
二、宮廷內鬥──殺趙同兄弟及三郤 70
第二節、韓厥 85
一、韓厥擔任中軍帥原因之一──執法公正 87
二、韓厥擔任中軍帥原因之二──政治立場中立 88
三、韓厥上任後的表現 92
第三節、小結 96
第五章、結論 99
參考書目 1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十三經注疏本

〔魏〕王粥、〔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漢〕毛亨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漢〕趟岐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二、〈春秋〉、〈左傳〉相關古籍

〔唐〕陸淳:《春秋集傳算例》,清道光戊子福建重刊同治間至光緒甲午續修增刊本。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劉敞:《春秋權衡》,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劉敞:《春秋意林》,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孫覺:《春秋經解》,清道光戊子福建重刊同治間至光緒甲午續修增刊本。
〔宋〕胡安國:《春秋傳》,元刊本。
〔宋〕葉夢得:《春秋傳》,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葉夢得:《春秋左傳讞》,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
〔宋〕程公說:《春秋分記》,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
〔宋〕林堯叟:《音註全文春秋括例始末左傳句讀直解》,宋末建刊巾箱本。
〔宋〕呂祖謙:《春秋集解》,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春秋後傳》,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
〔宋〕黃仲炎:《春秋通說》,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張洽:《春秋集註》,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趟鵬飛:《春秋經筌》,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彙要冊36。
〔宋〕呂大圭:《春秋或問》,元刊明代修補本。
〔宋〕家鉉翁:《則堂先生春秋集傳詳說》,影鈔元泰定乙丑刊本。
〔元〕俞皋:《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元〕陳則通:《春秋提綱》,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元〕齊履謙:《春秋諸國統紀》,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元刊本。
〔元〕陳深:《清全齋讀春秋編》,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元〕李廉:《春秋諸傳會通》,元至正九年豐城揭恭刻本。
〔元〕趟汸:《春秋屬辭》,元末商山義塾刊本。
〔明〕汪克寬:《春秋胡氏傳纂疏》,元至正八年建安劉叔簡日新堂刊本。
〔明〕王樵:《春秋輯傳》,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
〔明〕邵寶:《左觿》,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曹荃編刻邵文莊公經史全書五種本影印。
〔明〕郝敬:《春秋直解》,臺南:莊嚴文化公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郝千秋郝千石刻郝氏九經解本影印。
〔清〕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清康熙間書留草堂刊本。
〔清〕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清康熙間書留草堂刊本。
〔清〕萬斯大:《學春秋隨筆》,清乾隆二十六年萬褔重校刊經學五書本。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清同治十二年江西書局刊本。
〔清〕王掞等:《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清同治九年浙江巡撫楊昌濬摹刊本。
〔清〕陶正靖:《春秋說》,民國九年上海博古齋影印本。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清乾隆十三年萬卷樓原刊本。
〔清〕惠士奇:《春秋說》,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沈彤:《春秋左傳小疏》,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惠棟:《春秋左傳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龔元玠:《春秋客難》,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清〕齊召南:《春秋左氏傳注疏考證》,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倪悼:《讀左瑣言》,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清〕陳樹華:《春秋內傳考正》,清袁氏貞節堂鈔本。
〔清〕姚鼐:《左傳補注》,清光緒戊子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邵瑛:《望炫規杜持平》,清光緒戊子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武億:《左傳讀考異》,見《經讀考異》,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清〕武億:《左傳義證》,見《群經義證》,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清光緒四年洪用懃授經堂重校刊本。
〔清〕梁履繩:《左通補釋》,清道光九年錢唐汪氏振綺堂刊光緒元年補刊本。
〔清〕嚴可均:《唐石經校文》,清元尚居校刊本。
〔清〕焦循:《春秋左傳補疏》,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李富孫:《春秋三傳異文釋》,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清〕趙坦:《春秋異文箋》,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王引之:《左傳述聞》,見《經義述聞》,清道光七年京師壽藤書屋重刊本。
〔清〕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沈欽韓:《春秋左傳補注》,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張聰咸:《左傳杜注辨證》,民國五十九年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清光緒中貴池劉氏刊本。
〔清〕臧壽恭:《春秋左氏古義》,清同治十二年至十三年吳縣潘氏京師刊本。
〔清〕黃式三:《春秋釋》,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李貽德:《春秋左氏傳賈服註輯述》,清同治五年代州馮志沂署刊本。
〔清〕丁晏:《左傳杜注集正》,民國三年烏程張氏刊本。
〔清〕劉文淇:《左傳舊注疏證》,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姚彥渠:《春秋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清〕俞樾:《春秋左傳平議》,見《群經平議》,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三、其他經書相關古籍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清嘉慶十八年吳江龐氏校刊本。
〔清〕李黼平:《毛詩紬義》,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清光緒十四年廣雅書局刊本。
〔清〕魏源:《詩古微》,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宋〕金履祥:《尚書表註》,南宋末年建安刊本。
〔清〕胡渭:《禹貢指錐》,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王鳴盛:《尚書後案》,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疏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據萬有文庫本重印。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清光緒十九年定海黃氏刊本。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清咸豐十年至同治三年瑞安孫氏盤谷草堂刊本。
〔清〕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陳立:《公羊義疏》,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鍾文烝:《穀梁補注》,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焦循:《孟子正義》,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朱尊:《經義考》,清光緒丁酉浙江書局刊本。
〔清〕余蕭客:《重校古經解鉤沉》,民國二十五年南京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影印本。
四、史部古籍

〔漢〕司馬遷撰、〔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清〕錢大昕:《史記考異》,見《廿二史考異》﹒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96年3月,再版。
〔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清〕王先謙:《漢書補註》,清光緒二十六年長沙王氏家刊本。
〔三國〕韋昭注:《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月,影印天聖明道本.嘉慶庚申讀未見書齋重雕本。
〔清〕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再版。
〔清〕吳師道注:《戰國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雷學淇輯:《世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羅泌:《路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唐〕杜佑:《通典》,民國藝文印書館四庫善本叢書影印本。
〔清〕馬驌:《繹史》,清康熙九年原刊本。

五、地理相關古籍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王應麟:《詩地理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元〕于欽:《齊乘》,清康雍間鈔本。
〔明〕李賢:《大明一統志》,明天順五年內府刊本。
〔清〕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王夫之:《春秋稗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臺一版。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清康熙間職思堂清鈔底本。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清道光九年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尹繼善等:《江南通志》,臺北:華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乾隆元年尊經閣藏版影印。
〔清〕楊士驤等:《山東通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據民國四年山東通志局排印本影印。
〔清〕乾隆敕編:《大清一統志》,清紫格鈔本。
〔清〕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嘉慶敕編:《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據上海涵芬樓據清史館藏進呈寫本影印。
〔清〕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程恩澤:《國策地名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楊守敬:《水經注疏》,著者手定底稿本。

六、今人期刊論文、專書

于琨奇:〈井田制、爰田制新探〉,《安徽師大學報》1986年第3期,頁59-68。
于琨奇:〈秦漢「戶賦」、「軍賦」考〉,《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4期,頁3-12。
日知、亭云:〈《春秋》經傳中的「國人」〉,《東北師大學報》1981年第2期,頁45-55。
王人聰:〈西周金文中的殷八師與成周八師——讀金文札記〉,《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3期,頁76-77。
王文耀:〈論殷周之際社會制度的大變革〉,《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三輯》(上海:新華書店,1990年2月),頁54-81。
王玉哲:〈有關西周社會性質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57年第5期,頁79-101。
王玉哲:〈周平王東遷乃避秦非避犬戎說〉,《天津社會科學》1986年3月,頁49-52。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王兆高:〈試論貢助徹與生產力發展關係的若干問題〉,《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5月),頁428-444。
王仲犖:〈春秋戰國之際的村公社與休耕制度〉,《文史哲》1954年第4期,頁36-42。
王育成:〈〈趟鞅誓師辭解〉質疑〉,《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4期,頁167-168。
王承祖:〈關於西周的社會性質問題〉,《歷史研究》1955年第1期,頁47-65。
王祥:〈說虎臣與庸〉,《考古》1960年第5期,頁33-36。
王恩田:〈再論西周的一繼一及制〉,《大陸雜誌》第84卷第3期,頁1-12。
王恩田:〈周代昭穆制度源流〉,《西周史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頁675-692。
王恩田:〈臨沂竹書《田法》與爰田制〉,《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57-68。
王承紹:〈周代社會史試論〉,《文史哲》1953年第1期,頁50-56。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春秋經傳集解》。
王祥:〈說虎臣與庸〉,《考古》1960年第5期,頁33-36。
王彩梅:〈關於召公奭歷史的幾個問題〉,《第二次西周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峽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頁909-925。
王貴民:〈周代的藉田——奴隸制田莊剖析〉,《華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頁180-214。
王貴民:〈晚商中期的歷史地位〉,《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頁17-24。
王貴民:〈商代「眾人」身分為奴隸論〉,《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1期,頁102-113。
王貴民:〈試論貢賦稅的早期歷程〉,《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1期,頁13-29。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12月,初版。
王貽梁:〈「師氏」、「虎臣」考〉,《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3期,頁61-65、76。
王慎行:〈呂服余盤銘考釋及相關問題〉,《文物》1986年第4期,頁1-7。
王毓銓:〈爰田「轅田」解〉,《歷史研究》1957年第4期,頁79-87。
王蘭仲:〈試論春秋時代宗法制與君主專制的關係〉,《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1期,頁135-143。
中井積德:《左傳雕題略》。
白川靜:〈周初殷人之活動〉,《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3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初版),頁122-149。
冉光榮:〈「鄉」、「里」初探〉,《民放論叢》1984年第2期,頁78-87。
冉昭德:〈試論商鞅變法的性質〉,《歷史研究》1957年第6期,頁43-63。
史建群:〈周禮鄉遂組織探源〉,《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年第2期,頁51-57。
田昌五:〈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問題〉,《華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頁136-179。
田昌五:〈解井田制之謎〉,《歷史研究》1985年第3期,頁59-68。
石子政:〈秦律貲罰甲盾與統一戰爭〉,《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2期,頁113-116。
石璋如:〈周代兵制探源〉,《大陸雜誌》第9卷第9期,1954年11月。
任常泰、石光明:〈西周春秋時期的「國人」,《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期,頁19-28。
好並隆司:〈轅田再考〉,《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初版),頁439-447。
宇文舉:〈初稅畝是變按人稅為按地稅的開始〉,《陝西師大學報》1989年第l期,頁99-104。
宇文舉:〈從田制看「三代」賦稅,兼析孟子貢助徹〉,《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5月),頁473-480。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伊藤道治:《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向宗魯:《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9月,初版二刷。
安井衡:《左傳輯釋》。
曲英傑:〈「工商食官」辨析〉,《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2期,頁3-11。
曲英傑:〈周都王廟考〉,《西周史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頁662-674。
朱晞:〈論我國古代史上的奴隸制度問題〉,《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第2期,頁89-98。
朱紅林:〈春秋魯國「三軍作舍」原因新探〉,《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頁262-270。
朱鳳瀚:〈商人氏族組織形態初探〉,《民族論叢》1984年第2期,頁31-46。
朱鳳瀚:〈關於春秋時期的新興地主階級〉,《史學集刊》1986年第3期,頁1-13。
朱鳳瀚:〈從周原出土青銅器看西周貴族家族〉,《南開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頁49-69。
何宜剛:〈趟鞅誓師辭解〉,《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3期。
何茲全:〈西周春秋時期的國家形式〉,《歷史研究》1989年第5期,頁35-44。
何茲全:〈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和國人〉,《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4期,頁1-9。
何茲全:〈周代土地制度和它的演變〉,《歷史研究》1964年第3期。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何樹環:《西周土地所有權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12月。
汪中文:《兩周官制論稿》,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汪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4月,初版。
余樹聲:〈西周社會的封建性質及封閉性社會結構〉,《中國古代史論叢》第8輯(褔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頁305-329。
吳浩坤:〈西周和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的幾個問題〉,《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1984年第1期,頁87-92。
吳鎮烽:《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吳鎮烽:〈周王朝接納異族人才初探〉,《第二次西周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頁805-818。又見氏著:《考古文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頁247-254。
呂文郁:〈春秋時期晉國的采邑制度〉,《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2期,頁15-20。
呂文郁:〈西周王畿殷商遺民考略〉,《第二次西周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頁793-804。
呂紹綱:〈中國古代不存在城邦制度──兼與日知同志商榷〉,《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4期,頁91-105。
宋壽昌:〈三代稅制質疑與辨析〉,《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5月),頁137-143。
宋鎮豪:〈商代邑制所反映的社會性質〉,《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57-65。
岑仲勉:〈貢助徹的涵義及怎樣施行〉,《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5月),頁144-165。
李元:〈論春秋時期的民兵制度〉,《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3期,頁69-76。
李白鳳:《東夷雜考》,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初版。
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
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士階層宗法制度研究〉,《歷史研究》1986年第5期,頁154-167。
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庶人宗法組織研究〉,《歷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120-133。
李明道:〈六師、八師新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頁64-70。
李承烈:〈貢助徹辨釋〉,《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5月),頁263-270。
李則鳴:〈孟軻井田說及其相關諸問題探源〉,《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年第5期,頁72-75。
李修松:〈周代里社初探〉,《安徽師大學報》1986年第1期,頁45-51。
李埏:〈論我國的「封建土地國有制」〉,《歷史研究》1956年第8期,頁47-69。
李朝遠:〈論西周天子土地所有權的實現〉,《江西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頁117-121。
李朝遠:〈等級疊合:西周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運行機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頁76-83、89。
李朝遠:〈西周公社聚落的規模蠡測〉,《西周史論文集》(西安:峽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頁570-583。
李朝遠:《西周土地關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李零:〈中國古代居民組織的兩大類型及其不同來源〉,《文史》1988年總第28期,頁59-75。
李零:〈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系統〉,《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頁202-214。
李零:〈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李碧如:〈貢助徹是三代奴隸社會中三種不同對象的稅收制度〉,《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5月),頁323-333。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再版。
李學勤:〈郿縣李家村銅器考〉,《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7期,頁58-59。
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庄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頁29-36。
李學勤:〈論曶鼎及其反應的西周制度〉,《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1期,頁95-102。
李學勤:〈小盂鼎與西周制度〉,《歷史研究》1987年第5期,頁20-29。
李學勤:〈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1987年第2期,頁207-210。
李學勤:〈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
李學勤:〈〈嘗麥〉篇研究〉,《第二次西周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頁137-145。
李學勤:〈靜方鼎考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10月,初版),頁223-230。
李學勤:〈包山楚簡中的土地買賣〉,《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李學勤:〈靜方鼎與周昭王曆日〉,《夏商周年代學札記》(潘陽:還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論西周中期至晚期初金文的組合〉,《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頁252-267。
李衡眉:〈昭穆制度與周人早期的婚姻形式〉,《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頁12-25。
李曦:〈周代伯仲排行稱謂的宗法意義〉,《陝西師大學報》1986年第1期,頁86-91。
杜正勝:〈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封建與宗法(下篇)〉,《中國上古史(待定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1985年4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封建與宗法(上篇)〉,《中國上古史(待定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1985年4月)。
杜正勝:〈略論殷遺民的遭遇與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3本第4分,頁661-695。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沈長雲:〈從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及戰國時期的爰田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2期,頁1-7、14。
沈長雲:〈論成康時代和成康時期的銅器銘刻〉,《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初版),頁127-141。原載《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沈長雲:〈殷契「王作三師」解〉,《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初版),頁49-63。原載《文史》第44輯,中華書局,1998年。
谷霽光:〈論西周的徹和庸〉,《歷史研究》1962年第4期,頁129-148。
周瑗:〈矩伯、裘衛兩家族的消長與周禮的崩壞〉,《中國經濟史參考文獻》(臺北:華世書出版社,1984年10月),頁141-153。
周自強:〈「初稅畝」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年第6期,頁44-52。
周自強:〈論西周主要農業生產者的階級地位〉,《華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頁215-270。
周書燦:〈由員卣銘文論及西周王朝對南土經營的年代〉,《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頁55-60。
周勛初:〈郭偃之法〉,《韓非子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
周鳳五:〈侯馬盟書主盟人考〉,第一屆左傳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1994年6月。
周蘇平:〈春秋時期晉國政權的演變及其原因之分析〉,《西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頁39-46。
周蘇平:〈論春秋晉國土地關係的變動〉,《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2月,頁56-62。
向鉞:〈先秦生產形態之探討〉,《歷史研究》1956年第7期,頁1-28。
林澐:〈關於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年第11期,頁1-12。
林甘泉:〈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歷史研究》1963年第期,頁95-116。
沈長雲、魏建震、白國紅、張懷通、石延博:《趙圈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1版1刷)。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1版1刷)。
劉師文強:《晉國伯業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7月1版)。
黃聖松:《《左傳》軍事制度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9年2月1 版)。
秦進才:《燕趙歷史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S年12月1版1刷)。
王中宜:《論春秋時代晉國趙氏家族的發展與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4年6月)。
富美蓉:《春秋時代晉國政情研究》(新竹:玄奘大學,2010年6月)。
施鴻琳:《《左傳》戰爭研究──以晉國為中心之考察》(臺中:中興大學,2006年6月)。
鍾志恒:《春秋時期晉國發展與戎狄的關係》(新竹:清華大學,1999年6月)。
姚海燕:《《左傳》中春秋晉國卿族群體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9年4月)。
徐亮工:《春秋晉國軍權變化與君權衰落》(成都:四川大學,2005年5月)。
張正明:《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1版1刷)。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