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2102-12300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2102-123001
論文名稱
Title
區克夏之博雅教育思想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7-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9-12
關鍵字
Keywords
自由人、博雅教育、企業型國家、區克夏、法治型國家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4 次,被下載 480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808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區克夏(Michael J. Oakeshott, 1901-1990)的教育思想為主題。這位被尊為當代出色的政治哲學家,延續了人文主義傳統,就他對於教育的思考提出論述,其教育思想係奠基於他對人類經驗與行為的哲學探索上,這些個別探索表達出他對知識的來源、形式、各種知識型態的定位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等問題的基本看法。而在這個別的分析背後,事實上還存在著一個更為普遍的後設關懷,那就是區克夏之於「人類條件」(Human Condition)的某種理解。
扣住此項理解來析論學校教育的理想特徵,對於區克夏而言,「教育」即「使個體成為一個人(being a human being)」;「學習」是「人類對自我認識的探索」,而其所心儀的理想教育型態即來自於人文主義傳統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區克夏使用兩個對比的概念,來闡述近代教育思想的演變趨勢,一為他提倡並符合「公民結社」或法治型國家特徵的「博雅教育」,另為他所反對的,適應於企業型國家特性的「社會教育」。其實他是以闡述博雅學習的理念為主旨,抨擊現代國家結合「科學主義」透過「社會教育」訓練人對「國家的需求與繁榮」做出莫大的貢獻,來突顯法治型國家、知識多元論與博雅教育結合之必要,也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應是「使人成為一自由人」。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笫一章 緒論 
 笫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笫三節 文獻回顧 
 笫四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 
 第五節 章節安排 

笫二章 知識即經驗
 笫一節 經驗:人的意義世界 
 笫二節 四種重要的經驗模式
 笫三節 哲學的意義與特徵 

笫三章 區克夏博雅教育思想之內涵 
 笫一節 教育的目的:自由人
 笫二節 學習與教學 
 笫三節 博雅教育之歷史淵源—人文主義
 第四節 博雅教育之當代論述—以赫欽斯為例

笫四章 國家類型與教育 
 笫一節 區克夏的理想國度
 笫二節 國家與社會教育
 笫三節 政治教育 

笫五章 結論
 笫一節 研究結果
 笫二節 檢討與建議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 書籍

天下編輯,1994,前瞻台灣—新教育。台北:天下。
王文俊,1983,人文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王家通主編,1995,教育導論。高雄:麗文。
林玉体,1997,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林寶山譯,1990,John Dewey著,民主主義與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台北:五南。
金耀基,1983,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
徐宗林,1990,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二版。
高廣孚,1992,西洋教育思想。台北:五南。
張銀富譯,1989,George F. Kneller著,當代教育思潮(Movemenst of Thought in Modern Education)。台北:五南。
陳迺臣,1992,教育哲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照雄,1999,西洋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陸有詮譯,1994,Robert Hutchins原著,民主社會中教育的衝突 (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台北:桂冠。
楊國賜,1989,現代教育思潮。台北:黎明。
葉至誠、葉立誠編,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趙雅博,1972,現代人文主義的面面觀。台北:西南書局。
簡成熙譯,1991,W. F. O’Neill著,教育哲學—理論、實務與文選。高雄:復文。

(二) 學位論文
余桂瑛,1997,「區克夏公民社群理論及其教育涵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玉,1999,「Michael Oakeshott 政治思想中的自由觀」。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曉雯,2001,「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之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保中,1997,「英國保守主義的哲學基礎:柏克及區克夏的傳統主義政治哲學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學術論文

林火旺,1994,「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頁35-52。
林玉体,1994,「西洋大學教育的發展與回顧」。大學教育的理想,台北:師大書苑,頁37-51。
林孝信、黃俊傑,1996,「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通識教育,第3期,頁117-132。
洪如玉,2000,「民主社會中教育上的衝突」。國立編譯館通訊,第47期,頁34-40。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台北:天下,頁24-30。
陳思賢,1991,「政治哲學:政治生活的解釋或意識型態的表達」。政治科學論叢,第3期,頁35-63。
1994,「『個人自由』或『公共權威』-簡論區克夏詮霍布斯」。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頁87-97。
1994,「區克夏對社會民主思想之批評」。美歐月刊,第9卷第6期,頁57-97。
1994,「嫡裔血統的英國保守主義:區克夏的後作」。東吳政治學報,第3期,頁347-48。
1995,「區克夏論政治社群」。政治科學論叢,第6期, 頁171-94。
1995,「歷史、傳統與政治-英國政治哲學家區克夏思想鳥瞰」。美歐月刊,笫10卷第3期,頁97-111。
1996,「古典的理想—區克夏」。周陽山編,當代政治心靈-當代政治思想家。台北:正中。
曾國祥,2001a,「人的教育與國家類型」。公民與國家研究會。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001b,「歷史實踐與啟蒙批判:歐克秀之哲學保守主義初探」。蔡英文、張福建編,自由主義,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227-60。
黃武雄,「自然中的理性」。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頁97-138。
黃俊傑,1992,「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頁5-41。
楊瑞文,1990,「何欽思的大學教育思想」。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西洋教育思想(下),高雄:復文,頁865-1034。
葉坤靈,1996,「赫欽斯的博雅教育思想」。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3期,頁261-300。
葉啟政,1992,「通識教育的內涵及其所能面臨到的問題」。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清華,頁46-69。
董秀蘭,1998,「政治教育的抉擇—為什麼?教什麼?」。公民訓育學報,第7輯,頁255-272。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第八輯,頁1-14。
蔡英文,1995,「麥可•歐克秀的市民社會理論:公民結社與政治社群」。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77-212。
簡成熙,1992,「我們需要更睿智的教師—發展教師的個人教育哲學初探」。高市鐸聲,2卷2期,頁46-55。
顧忠華,1998,「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頁19-54。
龔鵬程,1993,「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鵝湖,216期,頁1-10。

二、外文部分

Cranston, M. 1991,” Remembrances of Michael Oakeshott,” Political TheoryVol.19,p323-6.
Franco, P. 1990.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Michel Oakeshott.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Grant , R. 1990. Oakshot. London: The Clarige.
Honderich, Ted ed. 1995.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 R. M.
1936.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New Heaven: Yale Univisity.
1953. 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Westport: Greenwood.
1954. Great Books: The Foundation of a Liberal education. New York: Simon&Schuster.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London: Praeger .
1970. Establishment and All That. California: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
O’Connor, D. J.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ondon and Henley : Routledge & Kegan Paul.
Oakeshott, M. J.
1933. Experience and Its Mode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 Press.
1959. The Voice of Poetry in the Conversation of Mankind. London: Bowes & Bowes.
1962.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and Other Essay. Indianapolis : Liberty Press.
1975. On Human Conduct.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83. On History and Other Essay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 The Voice of Liberal Learning : Michael Oakeshott on Education. edited by Timothy. Full.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 Press.
O'Neill, J. trn.,1976. Horkheimer, Marx. On critical theory . New York: Seabury Press.
Root-Bernstein, R.S. 1990. “Discovering the art in science.”The science,(September-October).
Ryle, G. 1949. The Concept of Mind. New York: Barns&Noble.
Solits, J. 1981. “Afterthoughts” Educational Theory Winter
Steven,T. 1992. Michael Oakeshott’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3951)
Taylor, C. 1989.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Tibble, J. W. 1966. The study of Education.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Woodward,W. H.1970. “Erasmus Concerning Educational Theory”, in A Short History of Education Ideas, eds., S. J. Curtis and M. E. A. Boultwood. London: University Tutorial Press
Wrange, C.D. 1984. Schooling and a political Educato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