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2112-1102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2112-110203
論文名稱
Title
巫言荒語──朱天文的文學歷程及其巫式書寫
Witch Words and Desolate Language: A Study of Chu T'ien-wen's Literary Vita and Witched Writing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9-12
關鍵字
Keywords
朱天文、胡蘭成、眷村文學、三三、〈女人論〉、陰性書寫、巫
Chu T’ien-wen, Hu Lan-cheng, San San, Literature of the Compound of Military Families, “ Woman Theory ”, Female Writing, Witch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5 次,被下載 69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95 times.
中文摘要
朱天文從十六歲開始就在臺灣文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小即接受父親朱西甯、母親劉慕沙的文學薰陶,並深受張愛玲的書香蘊澤,又因緣際遇師承胡蘭成的禮樂文化,成了「張腔胡調」的作家,朱天文也與妹妹朱天心等人一起創辦《三三集刊》。然而經過鄉土文學論戰的洗禮,及胡師的去世,又擔任侯孝賢的電影編劇,成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另外再面對兩岸的開放探親等等的生命歷程,使朱天文走出眷村、走出「三三」的「大觀園」,文風也有了明顯改變:從「三三」式的少女情懷、禮樂中國,至眷村子弟「成長」主題的過渡期,再到都會成熟的末世觀照。
朱天文在胡蘭成去世後,發願要將胡師未竟的〈女人論〉完成,因而之後用〈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巫言》來延續其「女人文明論」的「陰性」書寫,又,胡蘭成曾將朱天文比作日本的神姬,盛讚其青春以及文學之美,因而啟發了朱天文日後的成巫之旅:於〈世紀末的華麗〉以巫女的身分,預言父權社會的崩毀;《荒人手記》以荒人的陰性靈魂,獻上神姬之舞;《巫言》以巫者的文字歧路花園,逃離時間與死亡,進而形成了朱天文特殊的「巫式」書寫。
Abstract
Since Chu T’ien-wen was sixteen years old, she has been an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 literature. Chu T’ien-wen has been influence by her parents and Zhang Ai-l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In the chinese ritual music cultur, she was educated under Hu Lan-cheng and became an author in the style of Zhang Qiang Hu Diao. Therefor, Chu T’ien-wen and her sister Chu T'ien-hsin published San San magazine. However, after been through Nativist Literature Controversy and Hu Lan-cheng's death, she became a screenwriter for the movie, directed by Hou Hsiao-hsien and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icipant of New Movie Movement in Taiwan. To face the problems of cross-srait relations and the visitions for the relatives, leading Chu T'ien-wen walk out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and walk out San San and Grand View Garden, the style has also changed from San San ── a young girl’s fantasies style through growth them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style and turned into the metropolis mature style.
After Hu Lan-cheng passed away, Chu T'ien-wen swore to accomplish his unfinished “ Woman Theory ” . To pass down the Female Writing of Woman Theory of Civilization, she decided to use “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ècle ”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and Words of a Witch. Hu Lan-cheng used to describe Chu T'ien-wen as a Japanese witch, and praised of the youth and beauty of her literature of art, which gives an inspiration to Chu T'ien-wen and to start a journey for witch. In “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ècle ” , giving Chu T’ien-wen an advice as witch who predicted that patriarchal society were devastated. And in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that a desolate man who had feminine soul to offer Japanese witching dance for god. In Words of a Witch as witching word to fly from time and death that become unique to Chu T'ien-wen’s Witched Writing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方法…..…………...………….………………………..1
第二節 前人論文研究回顧……………………………….………………...6
第三節 研究章節架構……………………...………………………………11
第二章 巫憶前身…………………………………………………………….…..13
第一節 書香世家的文學薰陶…………………………………..…………..13
一、朱天文生平簡介……………………………………………..……13
二、朱西甯的男性友誼……………………………………….……….14
三、劉慕沙的母性包容……………………………………………..…19
第二節 巫的黃金啟蒙…………………………….………………….……..21
一、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21
二、胡蘭成的禮樂教化………………………………….………….…27
第三章 出走大觀園…………………………………………………………..…..35
第一節 最好的時光──眷村的文本探討…………………….....………...35
一、眷村經驗──童年生活的呈現………………………………..…35
二、眷村故事──生命的成長歷程………………………………..…40
三、眷村之夢──父輩的「原鄉」情結…………………………..…45
第二節 伊甸不再──眷村的盡頭……………………….………………...49
一、探親過後──原鄉之夢的清醒………………………………..…49
二、炎夏之都──由眷村走向都市……………………………….….54
三、戲夢人生──新電影的衝擊…………………………………..…62
第四章 巫的姿態……………… ………………………………………………..69
第一節 華麗的世紀之舞……………………...…………………………....69
一、世紀末的都會荒城……………………………………………….69
(一)都會的商品化與聲色文化……………………………...……..70
(二)神人與共──傳統倫理意識的消弭………………………….71
(三)都會荒城化…………………………………………………….72
二、青春食傷──老去的靈魂……………………….………………74
第二節 荒人的陰性荒涼………………………………...…………..……81
一、荒人的陰性前身──日神的後裔…………………………….…81
二、荒人的肉身原型──肉身菩薩………………………………….85
三、陰性烏托邦的嚮往………………………………………….……88
第三節 巫者的不忍低眉──站在最左的人……………………….……92
第五章 巫的儀式………...………………………………...………………..…...96
第一節 成巫之旅──〈女人論〉的再續與重建………………………...96
一、神姬初身──都會巫女米亞…………………………….………96
二、神姬之舞──荒人的陰性神話……………………….…………100
三、巫的「到得歸來」…………………………………………….…107
第二節 巫言荒語──文字祭典………………………………….………..111
第六章 結論……………………….……………………………………………..113
參考文獻………………………………………...…………………………..……12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朱天文作品集: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臺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小畢的故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最想念的季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朱天心、朱天衣:《三姊妹》,臺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
   、吳念真:《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念真:《悲情城市》,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朱天文電影小說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天心、朱天衣:《下午茶話題》,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戲夢人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公司,1997年。
   :《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侯孝賢:《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紀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千禧曼波──電影原著中英文劇本》,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傳說》,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淡江記》,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炎夏之都》,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世紀末的華麗》,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黃金盟誓之書》,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最好的時光》,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巫言》,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劇照會說話》,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紅氣球的旅行:侯孝賢電影記錄續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二、其他作品集:
(一)古籍
屈 原:〈離騷經第一〉,朱熹撰:《楚辭集註》,卷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許慎撰:《說文解字》,卷五,《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本。

(二)今人作品集
三三集刊編輯群:《鐘鼓三年》,《三三集刊》,第25期,臺北:三三書坊,1980年。
朱天心:《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未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朱西甯等著:《小說家族》,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6年。
朱偉誠:《臺灣同志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今日何日兮》,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
   :《今生今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閑愁萬種》,臺北:遠流出版,1991年。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蔡振念編著:《臺灣現代短篇小說精選(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蘇偉貞:《臺灣眷村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三、學術專書:
Anne Llewellyn Barstow(安•勒維琳•巴斯托)著,嚴韻譯:《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Witchcraze: a new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witch hunts,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Jennifer Mather Sau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謝明珊譯:《女性主義:議題與論證》Feminism: Issues & Arguments,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Judith Butler(巴特勒)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Olivier Assayas等著,林志明等編:《侯孝賢》Hou Hsiao-hsien,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1年。
Peter Corrigan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The Dressed Society: Clothing, the Body and Some Meanings of the World,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Rosalind Miles(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The Women's History The World,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Rosemarie Tong(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Sophia Phoca文字,Rebecca Wright漫畫,謝小芩譯:《後女性主義》Introducing Postfeminism,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Toril Moi(托莉•莫)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臺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館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5年。
Virginia Woolf(吳爾芙)原著,張小虹導讀:《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吳達芸:《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沈俊翔:《九○年代臺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5年。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等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卓慧臻:《從《傳說》到《巫言》──朱天文的小說世界與臺灣文化》,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9年。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臺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臺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絕對衣性戀》,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焦雄屏:《臺灣新電影》,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4年。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等作:《想像的壯遊──十場臺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國立臺灣文學館•第四季週末文學對談》,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蘇 煒:《獨自面對》,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四、單篇論文及期刊論文
Hélène Cixous(埃萊娜•西蘇):〈美杜莎的笑聲〉“ The Laugh of the Medusa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斑著,劉婉俐譯:〈呼喚靈韻的美學──朱天文小說中的商品與懷舊〉,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王德威:〈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勞》與《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9年5月。
   :〈從「海派」到「張派」──張愛玲小說的淵源與傳承〉,《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華麗的世紀末──臺灣•女作家•邊緣詩學〉,《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章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朱天文:〈我的「臺灣書寫」〉,《揚子江評論》,2010年03期。
朱西甯:〈點撥與造就〉,《聯合文學》11卷12期,1995年9月。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
朱嘉雯:〈七十年代的大觀園──三三文學社團與《紅樓夢》〉,《紅樓夢學刊》1998年04期。
朱雙一:〈近年來的臺灣小說創作〉,《臺灣研究集刊》,1997年第4期。
呂正惠:〈臺灣文學的浮華世界──一九八八年的觀察〉,《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周芬伶:〈魔性與禪機──張派小說的豔異之美〉,《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第11卷11期。
邱貴芬:〈從張愛玲看臺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紀大偉:〈在荒原上製造同性戀聲音──閱讀《荒人手記》〉,《島嶼邊緣》,第14期,1995年。
   :〈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紀大偉主編:《酷而啟示錄──臺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張惠娟:〈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張啟豐:〈我唸著我自個的經──《荒人手記》中荒人形象之探討〉,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張瑞芬:〈以父之名──朱西甯《華太平家傳》評介〉,《聯合文學》,第211期,2002年5月。
   :〈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張誦聖:〈朱天文與臺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國文天地》,第13卷第9期,1998年1-2月。
陳柏伶:〈鐘面下的「荒人」面目──以美學質素「時間」觀照《荒人手記》的主題意識〉,吳達芸主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黃秋芳:〈在文學之外——朱天文走過「炎夏之都」〉,《自由青年》,第79卷第1期總號701期,臺北:自由青年社,1988年1月。
黃錦樹:〈身世,背景,與斯文──《華太平家傳》與中國現代性〉,王德威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巫言亂語──關於兩部長篇小說的評注〉,《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10月。
   :〈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朱天心:《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楊 照:〈四十年臺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4年。
   :〈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八○年代之交臺灣小說的浪漫轉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瘂 弦:〈懷念好友──朱西甯〉,《幼獅文藝》,第85卷533期,1998年5月。
詹宏志:〈一種老去的聲音──讀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劉亮雅:〈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邊緣發聲:解嚴以來臺灣同志小說〉,《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性別、情欲問題〉,《中外文學》,第24卷1期,1995年6月。
   :〈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劉康:〈小說話語與眾聲喧嘩──一種文化轉型的理論〉,《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蘇 煒:〈落鴻孤煙漁樵話──關於張愛玲與胡蘭成的雜想〉,《獨自面對》,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五、學位論文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臺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論文,2006年。
石曉楓:《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主題出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2001年。
呂金霙:《解嚴之後朱天文的小說創作傾向研究──以《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為探討現象》,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榮昌:《航向色情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維紫:《巫憶前身──論朱天文之文學志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侯如綺:《臺灣外省小說的離散與敍述(1950-1987)》,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孫潔茹:《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碩芳《離題與細節──論朱天文《巫言》的巫者美學》,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莊惠雯:《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培文:《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葛正儀:《朱天文《巫言》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6年。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2001年。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蔡曉婷:《潛海入底,探驪得珠──朱天文及其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9年。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謝采紋:《朱天文、朱天心小說分期及主題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論文,2009年。
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羅夏美《虛妄之花──朱天文小說的後現代主義敘事策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六、報章雜誌訪問及其他
白睿文:〈文字與影像Words and Images──訪談朱天文與侯孝賢〉,《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寫於「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黃金盟誓之書》,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奢靡的實踐〉,《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公司,1997年。
朱天文、蘇偉貞:〈情慾書寫: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人間週刊》,1994年11月10日。
朱西甯:〈一朝風月二十八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1年5月30日。
何來美:〈大河人生──4面之緣,劉慕沙跟外省兵跑了〉,《聯合報》,2009年3月30日。
施淑:〈文化工業下的個性店〉,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公司,1997年。
徐淑卿:〈祭胡蘭成──朱天文面對師承有所辯〉,《中國時報》,1996年10月3日。
張大春訪問,王之樵記錄整理:〈如何與張愛玲劃清界線──朱天文談《張愛玲短篇小說〉,《中國時報》,1994年7月17日。
張啟疆:《“我”的裏面有個“她”——專訪朱天文》,《中國時報》,1994年。
趙啟麟:〈文字煉金術,朱筆成天文〉,博客來人物專訪,2011年1月3日。http://www.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387
   :〈朱天文,十年荒人入巫途〉,博客來人物專訪,2011年1月25日。http://www.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415
   採訪整理:〈張愛玲的書被我看出一些破綻來〉,錄自2001年11月20日博客來訪談,朱天文:《紅氣球的旅行:侯孝賢電影記錄續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劉慕沙:〈朱西甯背後的風景〉,《聯合報副刊》,2004年12月13-14日。
鄭廷鑫:〈朱天文:寫小說才是我的本職〉,《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5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