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9116-2102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9116-210200
論文名稱
Title
馬森《夜遊》主題思想研究
A Study of Ma-Sen’s Wandering in the Nigh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6-09-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6-10-21
關鍵字
Keywords
性別書寫、存在主義、文化衝突、身分認同、夜遊、馬森
Wandering in the Night, Ma-Sen, Identity, cultural conflict, Gender Writing, existential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60 次,被下載 15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6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7 times.
中文摘要
《夜遊》是馬森至目前為止,唯一的長篇小說,創作於1977年,此時馬森正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馬森曾說《夜遊》一書是他撰寫博士論文之餘的「附加產品」,因此書中有濃厚的楓國情調、哲學思想和論辯成分。
本文由三個面向分析《夜遊》一書:由於書中女主角瓊(汪佩琳)和馬森一樣是從臺灣遠至加拿大的留學生,儘管待在國外多年,仍不時有異國之感與文化衝突,因此本文第一個面向由「身分認同與文化衝突」的角度分析《夜遊》一書,試圖探討女性身分覺醒,擴大至國家認同與文化衝突。馬森曾說,留學期間深受存在主義與社會學影響,因此本文第二個面向則由「存在主義」出發,探討書中人物面對人生困境、社會環境而產生消極頹廢與積極向上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本文第三個面向,則分析《夜遊》當中的性別書寫,由於書中人物有許多是同性戀或雙性戀,馬森藉由此部分的書寫刻劃同性戀、雙性戀與異性戀的同與異,並呈現性向並非固定的,而是流動改變的。
Abstract
“Wandering in the Night”, written in 1977, was the only novel Ma-sen has ever produced. It was the time when Ma-sen was pursuing his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Canada. Ma-sen said this novel of his, “Wandering in the Night”, was a by-product during the time when he was completing his Doctoral thesis in Canada. Therefore, the work was rich in strong Canadian sentiment,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this thesis, the book “Wandering in the Night” was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in spite of being an oversea student coming all the way from Taiwan to Canada, just like Ma-sen, the female main character Joan (Wang, Pei-lin) still sensed strong cultural conflict despite the many years she had spent in this foreign country. So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cultural conflicts” would be discussed in the story of “Wandering in the Night”, including the issue of the awakening of women identify, the identific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finally the cultural conflicts. Secondly, Ma-sen mentioned how he was influenced by existentialism and sociology when he studied overseas, so existentialism would be another aspect to explore the two opposite life attitudes of the characters, negative decadence and active perseverance, in the novel when they wer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in their lives and the society. The third aspect was gender and sexual identities. By describing many characters who were homosexual and bisexual, Ma-sen depict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homosexuality, bisexuality, and heterosexuality, showing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was not fixed but continually changi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i
謝誌······················································ii
中文摘要··················································iv
Abstract··················································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說明·······························8
第二章 《夜遊》中的身分認同與文化衝突····················17
第一節 身分認同·······································18
第二節 國族認同·······································29
第三節 文化衝突·······································32
第四節 小結···········································38
第三章 《夜遊》的「存在」意識····························39
第一節 存在的價值──拯救與救贖、自由與責任············43
第二節 睥睨世俗的反叛思想·····························58
第三節 否定存在的悲觀走向·····························64
第四節 小結···········································67
第四章 《夜遊》中的性別書寫······························68
第一節 同性戀對青春、肉體的迷戀·······················68
第二節 同性戀與雙性戀的越界···························77
第三節 小結···········································88
第五章 結論··············································90
參考書目··················································9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馬森作品
(一)馬森小說作品
馬森:《夜遊》,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馬森:《巴黎的故事》,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馬森:《生活在瓶中》,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馬森:《海鷗》,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馬森:《孤絕》,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馬森:《北京的故事》,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馬森:《M的旅程》,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馬森:《府城的故事》,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二)馬森散文作品
馬森:《東亞的泥土與歐洲的天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
馬森:《文學筆記》,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馬森:《臺灣啊!我的困惑》,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馬森:《漫步星雲間》,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馬森:《維城四記》,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馬森:《墨西哥憶往》,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三)馬森學術論著
馬森:《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馬森:《文學的魅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下編):分流後的再生‧第二度西潮與現代/後現代主義》,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臺北:師大書苑,1988年。
白先勇:《白先勇作品集(五):第六隻手指》,臺北,天下文化,2008年。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等編:《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石光生:《馬森》(現代戲劇館叢書),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朱立立:《閱讀華文離散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朱芳玲:《流動的鄉愁──從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台灣文學史長編2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朱雙一:《台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
李有成:《離散》,臺北:允晨文化,2013年。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陳鼓應:《存在主義(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彭瑞金等著:《臺灣文學史小事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
黃啟峰:《戰爭‧存在‧世代精神: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境遇書寫研究》,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瘂弦:《聚繖花序Ⅱ》,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
廖玉如、廖淑芳編:《閱讀馬森Ⅱ: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地出版社,2014年。
趙遐秋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劉登翰等著:《台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歐崇敬:《當代中國思想史論:中國哲學史當代卷》,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鍾文榛:《孤獨與疏離:從臺灣現代小說透視時代心靈的變遷》,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顧正萍:《從介入境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

三、譯書
史蒂芬‧馬爾霍爾(Stephen Mulhall)著,亓校盛譯:《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彼得•A•安傑利斯(Peter A. Angels)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菲利普‧弗里曼(Philip Freeman)著,張家綺譯:《眾神喧譁的年代》,臺北:商周出版,2013年。
托瑪斯‧曼(Thomas Mann)著,姬健梅譯:《魂斷威尼斯》,新北:漫步文化,2014年。
葛林(Marjorie Grene)著,何欣譯:《存在主義導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新北:左岸文化,2016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雷蒙‧賽爾登(Raman Selden)等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臺北:巨流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克理斯‧巴克(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朱立立:〈漫遊敘事與都市人的精神突圍──重讀馬森的長篇小說《夜遊》〉,《華文文學》總第102期,2011年1月,頁91-95。亦收錄於朱立立《閱讀華文離散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李宜芳:〈馬森談舞台上的孤絕〉,《觀察》第31期,2016年3月,頁54-57。
李東霖:〈臺灣當代男同志散文的慾望書寫〉,《華文文學與文化》創刊號,2011年12月,頁145-197。
林玉雲:〈我讀《夜遊》〉,《文訊》第17期,1985年4月,頁173-174。
林柏燕:〈評《孽子》、《夜遊》〉,《文訊》第16期,1985年2月,頁146-149。
林麗如:〈理性與感性的雙重書寫──專訪馬森教授〉,《文訊》第190期,2001年8月,頁95-98。
邱常婷:〈世界華文文學的百年思索──訪馬森談其新著《世界華文新文學史》〉,《文訊》第350期,2014年12月,頁39-41。
侯作珍:〈台灣海外小說的離散書寫與身分認同的追尋──以六○到八○年代為探討中心〉,《文學新鑰》第6期,2007年12月,頁27-41。
胡馨丹:〈馬森之擬寫實主義觀析論〉,《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373-428。
孫隆基:〈世紀末思潮──前無去路的理性主義〉,《二十一世紀》總第27期,1995年2月,頁31-42。
徐錦成:〈從《巴黎的故事》探索馬森的「巴黎時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30期,2009年10月,頁28-32。
馬森:〈我的文學歷程〉,《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48期,2015年12月,頁40-45。
張寧靜:〈談人生的困局:試與馬森的困局溝通〉,《新書月刊》第12期,1984年9月,頁42-45。
張憲堂:〈異質空間的老靈魂──馬森和高行健戲劇創作與文論的觀看〉,《新地文學》第23期,2013年3月,頁206-220。
曹順慶、唐小林:〈寫實主義的維度──略談馬森文學批評中的價值觀〉,《當代》第186期,2003年2月,頁122-137。後收錄於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頁13-30)。
陳忠源:〈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析評馬森《夜遊》〉,《新地文學》第23期,2013年3月,頁153-188。
陳明智:〈秉燭夜遊悟人性──馬森小說《夜遊》面面觀〉,《文藝月刊》第198期,1985年12月,頁40-49。
陳明順(陳雨航):〈馬森的旅程〉,《新書月刊》第9期,1984年6月,頁21-28。
陳映霞:〈現代人的困局與處境〉(主講人:馬森),《新書月刊》第9期,1984年6月,頁30-34。
費勇:〈孤絕的中國人與飄泊的中國人──論馬森《生活在瓶中》與《夜遊》〉,《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7卷第3期,1995年7月,頁103-107。
楊守森:〈文學批評的四重境界〉,《文史哲》2006年01期,2006年,頁87-95。
楊宗潤:〈紅塵是非不到我──隨馬森秉燭《夜遊》〉,《文訊》第14期,1984年10月,頁199-204。
楊錦郁:〈安定是為了尋求另一個變動──馬森談小說經驗〉,《文訊》第36期,1988年6月,頁82-85。
廖淑芳:〈由《生活在瓶中》到《夜遊》:論馬森的文學現代性與80年代前期臺灣文學場域〉,《臺灣學誌》第6期,2012年10月,頁1-26。
劉緒才:〈論臺灣作家馬森小說人物的「孤絕」心態〉,《語文學刊》2008年第9期,2008年,頁52-54。
潘亞暾:〈馬森與馬奎斯〉,《聯合文學》第6卷第12期,1990年10月,頁156-161。
蔡振念:〈李昂與卡夫卡存在主義小說比較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年第1期,2011年6月,頁229-256。
蔡振念:〈論朱天心族群身份/認同的轉折〉,《成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7月,頁179-204。
鄭禎玉:〈孤絕的心像──馬森〈碎鼠記〉解析〉,《新地文學》第24期,2013年6月,頁84-110。
賴君祐:〈存在於迷茫 迷茫於存在──簡介存在主義〉,《學苑》,2015年4月,頁72-75。
賴香吟:〈從天涯到臺南──年輕小說家賴香吟專訪「賢拜」小說家馬森〉,《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期,2004年2月,頁22-36。
龍應台:〈孤絕的人:評‧析‧馬森的《孤絕》〉,《新書月刊》第12期,1984年9月,頁35-38。
龍應台:〈燭照《夜遊》〉,《新書月刊》第8期,1984年5月,頁30-32。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馬森、白先勇〉,《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頁60-63。
龔鵬程:〈對話馬森〉,《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48期,2015年12月,頁46-48。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謙:《身份的認同與重構的焦慮──論嚴歌苓小說中的身分建構意識》(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王譽媗:《馬森及其小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朱芳玲:《論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8年)
李筑琳:《一九六○年代台灣現代小說與存在主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林皇杏:《存在主義的側影──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析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8年)
張巧瑜:《台灣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情慾書寫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張斯翔:《論馬華同志小説與同志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瓊文:《舞鶴《拾骨》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許擇昌《從留學生到美籍華人──以二十世紀中葉台灣留美學生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曾秀萍:《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1990-201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解孝娟:《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旅外作家與八、九十年代「新移民作家」小說比較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蔡雅薰:《臺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六、報紙(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白先勇:〈秉燭夜遊──簡介馬森長篇小說《夜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年1月9日,第15版。後收錄於馬森《夜遊》(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頁5-10)。
白先勇:〈新大陸流放者之歌──美、加中國作家〉,《聯合報》,1981年3月15日,第8版。後收錄於白先勇《明星咖啡館:白先勇論文雜文集》(臺北:皇冠雜誌社,1984年,頁33-37)及白先勇《白先勇作品集(五):第六隻手指》(臺北,天下文化,2008年,頁380-385)。
施叔青:〈孤絕的夜遊〉,《中央日報副刊》,1999年2月8日,第22版。
高行健:〈東方西方,來去自由──馬森的《夜遊》〉,《聯合報副刊》,2010年11月27日,D3版。
陳少聰:〈她是清醒的夜遊者〉(上),《聯合報副刊》,1984年5月31日,第8版。
陳少聰:〈她是清醒的夜遊者〉(下),《聯合報副刊》,1984年6月1日,第8版。
廖宏文:〈何不秉燭遊──讀馬森的《夜遊》〉,《中央日報副刊》,1984年9月15日,第10版。
羅奇:〈清醒夜遊,孤絕造夢──馬森新書舊著密集亮相〉,《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12月11日,第41版。
龔鵬程:〈閱讀馬森〉,《聯合報副刊》,2002年10月18日,第39版。後經增補,收錄於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頁7-9)。

七、網路資料
1.紀大偉:〈馬森的夜遊〉,COLUMN專欄【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2012年09月25日撰寫,發表於《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站,「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專欄。
網址: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573
2.紀大偉:〈青春崇拜〉,COLUMN專欄【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2012年5月8日撰寫,發表於《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站,「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專欄。
網址: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235。
3.馬森的部落格
網址:http://wwwmasen.blogspot.t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