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29104-1556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29104-155602
論文名稱
Title
石岡地區之古地震研究
Paleoseismicity in the Shihkang are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6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7-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9-29
關鍵字
Keywords
石岡、921地震、槽溝、活斷層
trench, active fault, 921 earthquake, Shihka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8 次,被下載 296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966 times.
中文摘要
921斷層在石岡地區有最大的垂直抬升量,斷層在此向東轉折並分支成數條斷層。本研究的目的為了解此區古地震特性:包括古斷層的產狀、古地震再現時間以及斷層的滑移速率。研究方法以航照來判釋河流、山脊及河階的關係。基於921地震斷層線在石岡地區的位置,選定兩處位址作槽溝開挖研究,觀察槽溝剖面中地層與構造的關係,並採集地層中的定年物質。
921斷層在石岡一號溝處造成2公尺高的撓曲崖,斷層穿出地表。由槽溝剖面得知,921斷層面最小視滑移量為1.25公尺,上盤地層抬升2公尺,在長20公尺的槽溝當中,可見卓蘭層出露於整條槽溝,但只有921斷層通過。
921斷層在石岡二號溝地表撓曲崖的總崖高為4公尺,槽溝中上下盤礫石層的高差約有17-18公尺,溝內可見4次不同時期的地震事件,在3322~3424年前至今日之間,發生三次地震事件包括:921地震事件、N-1及N-2古地震事件。3424年內平均的最小滑移速率約為3.5mm/yr,與車籠埔斷層南段來比較,因上拱構造造成滑移量分散到其他地區,使平均滑移速率低。斷層B及C錯動30公分,兩者位置非常接近且呈逆斷層及背衝斷層的關係。本研究認為過去三千年內,這種上拱構造的狀況一直存在於石岡地區中,造成B及C斷層的產狀及偏低的滑移速率。
在頂埔北方航照判釋出一條東西向的構造線,其西段左移斷錯兩條山脊及一條河流,並將其南方的山脈抬升,其東段則與921地表破裂重合,確實度為Ⅱ,可能是李重毅所認為之大甲溪斷層的一部份。這方面的結果符合林慶偉的看法,認為921地震斷層向北遇到大甲溪中的既存斷層而向東轉折,此結果造成921斷層線與東西向線形重合。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誌 謝…………………………………………………………………………Ⅰ
摘 要…………………………………………………………………………Ⅱ
目 錄…………………………………………………………………………Ⅲ
圖目錄………………………………………………………………………..Ⅴ
表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1
1.1 前言…………………………………………………….………...…....1
1.2 研究動機……………………………………………………………....1
1.3 研究區域地質、地形及地表破裂特徵………………………………2
1.4 前人研究………………………………………………………………5
1.4.1 斷層轉折的演化………………………………………………….5
1.4.2 大甲溪早期斷層的野外觀察…………………………………….8
1.4.3 槽溝開挖……………………………………. …………………...10
1.5研究目的…………………………………………………………….....10
第二章 研究方法……………………………...……………………………..12
2.1 航照判釋……………………………………………………………....12
2.2 槽溝開挖……………………………………………………………....15
第三章 研究結果…………………………………………………………….21
3.1 航照判釋結果………………………………………………………....21
3.2 槽溝剖面描述………………………………………………………....23
3.2.1 石岡一號溝……………………………………………………….23
3.2.1.1 地層描述……………………………………………………..24
3.2.1.2 構造描述……………………………………………………..24
3.2.2 石岡二號溝……………………………………………………….32
3.2.2.1 地層描述……………………………………………………..37
3.2.2.2 構造描述……………………………………………………...41
3.2.2.3 定年資料……………………………………………………...44
第四章 槽溝中的古地震事件…………………. ………………………..….47
4.1 古地震事件…………………………………….……………………..….47
4.1.1 石岡一號溝古地震事件…………………………………………..47
4.1.2 石岡二號溝古地震事件……………………………………….….47
4.2 剖面演化史……………………………………………………...……..51
4.2.1 石岡一號溝剖面演化史…………………………………………..51
4.2.2 石岡二號溝剖面演化史…………………………………………..53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56
5.1 古斷層發生時間及平均滑移率………………………………………56
5.2 槽溝中斷層的特性……………………………………………………57
5.3 槽溝結果與車籠埔斷層南段的比較………………………………….57
5.4 斷層與河階的關係…………………………………………………….58
5.5 結論…………………………………………………………………….58
參考文獻……………………………………………………………………...60
圖版…………………………………………………………………………...65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區域地質圖…………………..…………………………………3
圖1-2 河階與斷層關係圖…………….………..………..…….…...……….6
圖1-3 石岡地區地底破裂圖…………….……………………………….....7
圖1-4 大甲溪斷層位置圖…………………………………………………..9
圖2-1 研究工作流程圖………………….………………………………...13
圖2-2 槽溝位置與河階分布圖………….………………………………...14
圖3-1 921地震斷層位置與構造線形判釋圖..…………………………...22
圖3-2 石岡一號溝地下地質與地形圖…..…….…………………………..26
圖3-3 石岡一號溝南側剖面斷層照片…..………………………………...27
圖3-4 石岡一號溝南側剖面斷層位置素描圖.…….……………………...28
圖3-5 石岡一號溝北側剖面照片.……….………………………………...29
圖3-6 石岡一號溝北側剖面素描圖……………….………………………30
圖3-7 石岡一號溝剖面地層柱………………………………….…………31
圖3-8 石岡二號槽溝位置及地形圖.…….………………………………...33
圖3-9 石岡二號溝分階剖面照片…..……………………………………...34
圖3-10 石岡二號溝分階剖面素描圖…………………………………….....35
圖3-11 石岡二號溝地層素描圖……………………………………..……...36
圖3-12 石岡二號溝剖面地層柱………………………………………..…...40
圖3-13 Fault plane A示意圖……………………………………………….42
圖3-14 Fault plane B及C示意圖………………………………………….43
圖3-15 石岡二號溝定年標本位置………………………………………….45
圖4-1 粉砂層B1不連續示意圖……………….………………...……….….50
圖4-2 石岡一號溝演化史示意圖..……………………………..…………...52
圖4-3 石岡二號溝演化史示意圖A…………………………...………..…..54
圖4-4 石岡二號溝演化史示意圖B……….………..…………...……….….55
表 目 錄
表2-1 石岡地區挖溝選址……...………………………………………………20
表3-1 石岡二號溝定年樣品資料………………………………………………4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日文部分:

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日本的活動斷層-分布圖與資料。東京大學出版會。

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92)。日本的活斷層圖。東京大學出版會。

石再添、張瑞津(1983)。活斷層挖溝及其意義。地理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9期,第4-6頁。

李元希、吳維毓、石同生、盧詩丁、謝孟龍、張徽正(2000)。九二一集集地震地表變形特性-埤豐橋以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2號,第19-40頁。

李昆杰(2003)。921地震斷層之古地震研究-車籠埔斷層。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重毅,徐兆祥,張渝龍,毛爾威,李錦發(1998)。台灣中部埔里斷層。台灣石油地質,第32期,第155-164頁。

李錫堤(1993)。活斷層工程評估的新發展。地工技術雜誌,第44期,第5-18頁。
李錦發(2000)。五萬分之一東勢圖福及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何春蓀(1987)。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99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五十萬分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三號,共122頁。
林慶偉、劉彥求、賴文基、黃敏郎、謝正倫(2000)。及級地震地表斷層破裂特性及其轉折機制之探討。921集集大地震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3-62頁。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文獻委員會,共424頁。

陳文山(2000)。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地震斷層特性與構造意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2號,第139-154頁。

陳文政(2000)。石岡壩地區之地震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2號,第41-61頁。

陳勉銘與何信昌(2000)。九二一集集地震斷層與車籠埔斷層之關聯。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2號,第113-138頁。

楊貴三(1986)。台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特論台灣活斷層與地形面的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

張徽正(1999)。九二一地震地質調查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編印,共315頁。

張徽正、林啟文、程勉銘、盧詩丁(1998)。台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分佈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02頁。

潘國樑、王文能、胡國興、顏滄波(1983)。台灣中部1935年地震斷層之航照地質研究。工業技術研究能源與礦業研究所,共46頁。


英文部分:

Allen, C. R., (1968)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s of seismically active and inactive areas along the San Andreas Fault system. Stanford Univ. Pub., Geol. Sci. Vol. 11, pp.70-82.

Allen, C.R., (1975) Geological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seismicity. Geol. Soc. America Bull., Vol.86, pp.1041-1057.

Faure, G., (1986) Principles of Isotope Geology. 2nd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Ins., pp.464.

Lee, J.C., Chu, H.T., Angelier, J., Chan, Y.C., Hu, J.C., Lu, C.Y., and Rau, R.J.
Geometry and structure of northern surface ruptures of the 1999 Mw=7.6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influence from inherited fold belt structures, Jour. Struct. Geol., 24, 1, 173-192.

Ota, Y., (2000) Active fault Study. Taipei.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chwartz, D. P. and Coppersmith, K. J., (1984) Fault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examples from the Wasatch and San Andreas fault zones, J. G. R., Vol.89, No. B7, pp.5681-5698.
Sieh, K. W., (1984) Lateral offsets and reviesed dates of large prehistoric earthquake at Pallett Creek, southern California, J. Geophys. Res., Vol.89, No.B9 pp.7641-7670.

Sykes, L. R. and Nishenko, S. P., (1984) Probabilities of occurrence of large plate rupturing earthquakes for the San Andreas, San Jacinto, and Imperial faults, California, 1983-2003. J. Geophys. Res., Vol.89 No.87, pp.5905-5927.

Tsai, Y.-B., Teng, T.-L., Chin, J.-M., and Liu, H.-L., (1977)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seismicity in the Taiwan region, Memor. Geol. Soc. China, No.2, pp.13-4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