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004112-17160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004112-171605
論文名稱
Title
《三言》、《二拍》中的男性研究
The Research of man styles in the San-Yen Er-Pa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7-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10-04
關鍵字
Keywords
《三言》、《二拍》、男性、人物類型、明代社會、小說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56 次,被下載 240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5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409 times.
中文摘要
明代小說經宋、元兩代的孕育,在藝術及形式上已達至極高的水平。明代文人意識到用白話文創作的重要性,《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及《醒世恆言》)、《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就是這時期的作品,其所載內容,除有一定的藝術成就外,還充分反映出古代社會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宋、明兩代。
根據《三言》、《二拍》中的故事中,歸納出男子必須戒淫,善人必有善報,堅守中國傳統道德標準,忠信孝義等,不貪財,持正義,必有善果;在神怪迷信方面,邪不能勝正等。本文試圖將《三言》、《二拍》中所出現的男性角色,運用角色類型加以探討明代社會多元化的樣貌,再從題材內容分析出正、負面的人物形像,企圖從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討當時明代社會的現狀,進而對傳統社會中男性角色所產生價值觀的轉變。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三言》、《二拍》的版本 5
一、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5
(一) 馮夢龍 5
(二) 凌濛初 7
二、作品刊刻及流傳 8
第三節 《三言》、《二拍》與話本 11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 13

第二章 男性角色之多樣性 15
第一節 以士人居多 15
一、歷史名人 15
(一)「求真」筆調下的蘇軾與王安石 16
(二)「求奇」筆調下的李白、柳永與唐寅 19
(三)「求奇而失真」的莊子和王勃 23
二、縉紳 26
三、不得志的秀才 26
四、富家子弟 28
五、監生 30
(一)納貢 31
(二)貢舉 33
六、欺壓鄉里的學霸 34
七、無意仕途的士人 36
八、從商的士人 36
九、其他 37
第二節 官吏 39
一、 中央政治 39
(一) 首輔的權力鬥爭 39
(二) 宦官弄權 41
二、 地方政制 41
(一)里甲制 42
(二)糧長與吏胥 42
第三節 商人 44
一、講義氣 45
二、求顯貴 49
第四節 農人 50
第五節 工人 51
第六節 僧道 53
第七節 智者 57
一、預言示命者 58
二、解困除厄者 59
三、獎善施報者 59
四、度化成仙者 60
第八節 異類 60

第三章 《三言》、《二拍》中的男性性格類型 63
第一節 正面形象 63
一、情義恩報型 63
(一)講情重信 63
(二)存仁行義 64
(三)感徳報恩 66
二、情深義重型 68
三、心存正念型 69
四、憐子傳宗型 71
(一)傳承家業 71
(二)顧念安危 72
(三)慎選婚配 73
五、尊親孝悌型 74
(一)侍親順意 74
(二)代親伸冤 74
(三)悌兄友弟 75
六、多情憐玉型 76
(一)納小娶妾 76
(二)仰慕才華 77
(三)專情執著 78
七、善有善報型 79
(一)高官出仕 80
(二)富貴高壽 83
(三)復宗獲嗣 84
(四)消難團聚 86
八、得道成仙型 87

第二節 負面形象 91
一、慮妒報復型 91
(一)報慮懷懼,心生焦慮 91
(二)富貴失勢,心生妒忌 92
(三)貪婪受阻,損及尊嚴,憎惡報復 93
二、謀財害命型 95
(一)貪享富貴,萌生勢利 95
(二)覬覦財富,傷天害理 96
三、心存邪念型 97
四、負心離棄型 99
(一)始亂終棄 100
(二)忘恩負義 101
(三)見利鬻情 103
(四)憐新棄舊 104
五、攀龍附驥型 106
(一)匹配婚姻,以貴為尊 107
(二)貪慕虛榮,覬覦祿位 107
六、貪淫縱慾型 109
七、惡有惡報型 111
(一)得病身亡 111
(二)身首異處 116
(三)鬼神纏身 120
(四)流竄江湖 121
(五)減等奪祿 122
(六)被動物咬死 123
(七)仙懲 123
八、懦弱屈悔型 124
第四章 由《三言》、《二拍》中的男性研究解讀明代社會 127
第一節 情理之間的看法 127
一、調和情理之間的衝突 127
二、軟化禮教、建立情教 128
第二節 儒、商身分的互動 129
一、明代科舉與士人階級 132
(一)科舉制的公平性 132
(二)科舉與監生的仕途 135
二、明代經濟與商人階級 138
(一)棄士從商利潤至上 142
(二)以勤致富往來經商 144
(三)開啟國際貿易市場 148
弟三節、明代司法制度與庶民階級 149
一、起訴及受理 150
二、審理及判刑 151
第四節、明代僧佛道階級 154

第五章 結論 159
參考文獻 164
一、專書 164
(一)古籍 164
(二)近人著作 165
二、期刊 166
三、論文 169
四、網路參考資料 172
附錄 17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
(漢)司馬遷著,王利器、張烈譯,《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臺北:台
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月。
(明)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5刷)
(明)馮夢龍編,《情史類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馮夢龍,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2010
年2版1刷)
(明)馮夢龍,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10
年2版1刷)
(明)馮夢龍,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上、下冊)(台北:
三民書局,2009年 2 版 2 刷)
(明)馮夢龍編;竹君校點,《笑府(附《廣笑府》)》(福州:海峽文藝出版
社,1992年6月)
(明)馮夢龍(輯),〈掛枝兒,蚊子(二)〉,《馮夢龍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
版社21冊,1993年,頁108)
(明)馮夢龍,嚴敦易校注,《驚世通言》(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頁534-545)
(明)凌濛初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
1990年9月2版2刷)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4 年)
(明)馮夢龍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凌濛初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出
版社,2008年 2 版 2 刷)
(明)徐光啟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卷三〈農本〉,(台北:明文書局
印行,1981年9月)
(清)張廷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4 年)
(清)王夫之《詩廣傳.陳風》(光緒25年(己亥)夏月慎記書莊石印本,初版地不詳,卷2,頁7)


(二)近人著作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
汪玢玲、陶路,《俚韻驚塵──三言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10 月1 版1 刷)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8月)。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3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頁543)。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25章〈東林黨爭的歷史意義及其社會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論焦慮、論憂悒、論嫉妒、論自卑》,(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書目提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第2版)。
胡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1刷)。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
孫楷第,《小說旁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12 月1 版)。
馬美信《晚明文學探析》(臺北:聖環,1994年6月)。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年6 月出版)。
張振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局,1988年8月)。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安徽:黃山書社,1985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1993年)。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台北:萬卷樓,2006年)。
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4月2版,頁95)。
張耀翔《情緒心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47年,頁80)。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頁59)。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頁196)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1989年6月,臺灣初版一刷,頁62)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1月)
黃仕忠《落絮望天- -負心婚變與古典文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06 月1 版)
萬明《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12 月1 版)。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與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5年12月)。
趙英規《明代小說對李朝說之影響---以剪燈新話、三言、三國演義為中心》,政大中文研究所,1965年06 月)
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話本」悲歡離合》(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3 年09 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出版,1994年11月)。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年12 月1 版1 刷)
(德)Alfred Adler撰、陳蒼多譯《了解人性》(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1年
5月初版,頁145)
(美)黃仁宇,《明代的遭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年04 月1 版)
(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08 月1 版)
(日)詫摩武陵著、歐明昭譯,《嫉妒心理學》(臺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5年,出版月份及版次不詳,頁55)。

二、期刊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秦始皇本紀第六〉,(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12月)
(明)李夢陽《空同集》卷四十六〈明故王文顯墓志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01。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第25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文崇一〈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1989年版)。
王定璋〈三言中的人情倫理〉,《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78-82)。
王鴻泰〈《三言二拍》中的情感世界---一種「心態史」趣味的嘗試〉,《史原》第19期,1993年10月
何念龍〈簡論《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的文化意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8期,2007年8月,頁12。
何紹基校《宋元學案.明道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初版,第13卷,頁319)。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版)。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07年5月初版)。
李宏志〈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台北師院語文集刊》2003年9月。
杜婉言《失衡的天平---明代宦官與黨爭》,(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沈金浩〈論「三言」、「二拍」中的科舉觀與門第觀〉,《明清小說研究》第四期,2000年,頁189。
周建渝〈重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第18卷,2001年3月。
林月蕙〈女性自主權的展現---試論「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和「賣油郎獨占花魁」妓院愛情悲喜劇比較〉,《國文天地》252期,2006年5月。
金明求,〈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2001 年)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5卷第2號,1931年。
康來新〈小說對歷史人物的民意制裁---宋人話本中的王安石〉,《歷史月刊》,1997年9月。
康來新〈秦重---真摯的朝聖〉,《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時報文化出版,1978年。10月,頁112-115。
張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12月。
郭賀〈三言二拍與市民文學〉,《羊城晚報》1958年3月。
陳其男〈明清徽州商人的職業觀與儒家倫理〉,楊國樞、曾仕強主編《中國人的管理觀》,(台北:桂冠),1991年版。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六卷第1期,1988年6月。
傅繼馥〈試論古代市民文學的評價問題〉,《光明日報》1965年8月。
湖成,(禮教下滲與鄉村社會的接受與回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9期,2003年3月,頁55。
黃萬機〈陽明心學與湯顯祖的「至情」說〉,《黃州文史叢刊》,2006年第1期。
黃麗月,〈台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碩博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 期,2002 年5 月)
楊子怡〈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從「三言」愛情、婚姻題材看明代世俗之真情〉,《婁底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明)歸有光《震川文集》卷二十五〈敕封文林郎分宜縣知縣前同州判官許君行狀〉臺灣中華,1981年。
閻瑋,〈三言、二拍主要男性形象管窺〉《河北保定教育學院》1997年 03期 。
楊肅毓〈從三言二拍中的娼妓脫籍看明代娼妓的社會地位〉,《洄瀾春秋》1期,2004年7月。
楊聯陞〈報- -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段昌國譯,該文收錄於《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6年版。
溫夢孚〈二十世紀《三言》《二拍》研究綜述〉,《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葉春林、蕭烽〈論「三言」、「二拍」中的道教倫理〉,《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廖育菁《論報應觀在馮夢龍小說中的意義---以〈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為例》,《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4期,2006年12月。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頁246。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頁120-129)。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台北:新地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頁228)。
劉修業《海外所藏小說戲曲後記》,《圖書季刊》新1卷1期,1936年6月。
歐陽代發,〈三言中的馮夢龍作品〉(《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年)。
歐陽代發〈商賈維第一等生業〉,《世態人情說話本》,台北,生智,1995年版。
歐陽代發《解讀宋元話本》(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頁141)。
蔣星煜〈話本《抝相公》對王安石的毀謗〉,《揚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蔡祝青《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12期,2001年6月。
鄭允言〈談在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市民生活的兩個特色〉,《光明日報》1958年3月。
鄭振鐸《巴黎國家圖書館中之小說戲曲》,《小說月報》第18卷第11期,1927年11月10日。
繆咏禾、容肇祖等箸《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月)。
韓南〈「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撰述考〉,吳璧婉譯《中外文學》第五卷1期,1976年6月。
簡恩民〈《三言》中四個「從良」故事析論〉,《稻江學報》2006年12月。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頁181-182。
譚正璧編,《三言二拍資料》(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頁52-54。
顧炎武,(生員)(上)(中),《亭林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0),卷1,頁944。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引(明)耿橘《昭文縣誌》卷四《平洋策》。見原編第四冊《蘇州府常熟縣》,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頁190。

三、論文
王芊月《三言果報觀研究》,玄奘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珍華《馮夢龍「三言」小說寫作藝術之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文,1992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年)。
王瀚珮《三言二拍一型》中「三姑六婆」形象研究,國立臺南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民國97年。
白素鐘:《「三言」中才德觀研究——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例》,彰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石朝菁《「三言」娼妓故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民國98年
朱珮瑩《話說佛蹤道影---三言二拍中的僧道形象》,問學集第十一期,民國91年6月,頁117-130。
米莉《從愛情婚姻題材作品看馮夢龍的愛情觀》,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何萃棻《「三言」中小人物的功用-從「人物形象」及「情節安排」切入》,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民國98 年。
吳珮嫣《三言人物形象研究——以違反道德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國99年。
李漢祚《三言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1964年。
林漢彬《從晚明性靈文學思潮看三言中對歷史文人的描述》,清雲學報第二九卷第二期,民98年,209-227頁。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6 月)。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5月)。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
高桂惠《世道與末枝---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5卷第1期,民國96年6月,頁283-312。
許恬寧《話本文體英譯研究:以《三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為例》,臺師大翻譯研究所,2007年。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第二百五十期,2001年1月。
陳雅紅《「三言」中的士商關係》,彰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清華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1988 年6月。
陳曉蓁《「三言」人物心態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薏安:《馮夢龍三言裡的士子與商人》國立臺灣師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 文,2004年7月。
陳薏安《馮夢龍三言裡的士子與商人》國立臺灣師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 文,2004年7月。
黃玉君《「三言」娼妓故事研究》,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6月。
黃絢親《三言中宣傳佛教教義的故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東方人文學誌第8卷第3期,2009年9月,(台北) 頁155-172。
廖育菁《論報應觀在馮夢龍小說中的意義---以〈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為例》,政治大學中文所,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4期 2006年12月,台北,頁127-149。
劉文婷《馮夢龍三言商人形象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97年。
練麗敏《今古奇觀編輯意義研究》,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蔣淑婷:《馮夢龍的情教觀──以情史為中心的考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
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簡思民《三言中四個「從良」故事析論》,稻江學報第一卷第二期。
魏訪《三言、二拍中的士、商形象》,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蘇秋旭《三言中智慧老人的探討》,國立嘉義大學中文所,1995年月。

四、網路參考資料
《圓玄中史天地》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1_examming.htm
《中國期刊網》http://cnki.csis.com.tw:8080/cnki-1.jsp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
《中華文史網》http://historychina.net/qsyj/ztyj/ztyjjj/2012-03-29/33072.s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