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018104-17263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018104-172637
論文名稱
Title
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與經營-以高雄市鹽埕國小為例
The 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Arts Association:Kaohsiung Municipal Yen-Chen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10-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10-18
關鍵字
Keywords
藝術社團、國小社團、社團目的與功能、經營運作
elementary school association, Conyne’s CORE Conditional Model., administration, arts association, purpose and founc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5 次,被下載 2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9 times.
中文摘要
學校社團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社會生活的各種技能,不僅是課程的一部分,更可以培養國民之群性及法治觀念,達成全人教育的積極目的。本論文研究主題為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與經營,並探討學生參加藝術社團後對其產生的影響。從過去研究發現,目前對於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研究付之闕如,討論範圍亦多為音樂性社團的組訓、教學法的研究,欠缺全面性對藝術類社團經營管理的相關論述。本研究以七個藝術社團為討論個案,分別為管絃樂團、合唱團、台灣金獅陣、爵士舞蹈社、創意美術社、直笛團、陶笛團。研究的目的在於運用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檢視分析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模式,並運用個案研究之深入訪談了解鹽埕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情況。訪談對象可分為五類:行政者、指導教師、在校社團學生、畢業社團學生、社團學生家長共計二十二位。
研究結論主要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在運作與經營上建議:(一)藝術社團可更清楚明確的訂定其宗旨與目的(二)可在其組織結構上做更多的強化(三)在人員的調度上可更彈性(四)計畫之訂定需明確且確實執行,並妥善運用資源(五)以「正向激勵」、「激勵領導」凝聚社團的向心力,並使評鑑系統公開化(六)要招募新成員留住舊團員(七)藝術社團之經費運用應更透明化(八)加強各藝術社團之合作。第二大部分為學生參與藝術社團對其能力的養成及生涯準備/職業選擇的影響,從研究中發現藝術社團不但讓學生習得專業的藝術知能,更培養了學生欣賞的能力,讓學生彼此成為朋友,發展了個人能力、人際關係並從其中得到樂趣。此外,大部分的學生都表示將來到國、高中都會再選擇參加相同的藝術社團。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要介紹研究背景與主題,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和理論架構,討論國民小學社團的定義、分類與功能,整理Conyne的學生社團健全發展模式,分析社團組織架構,作為藝術社團經營方式的理論基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討論研究設計與方法,選擇個案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第四章為研究發現,分析行政者、指導教師、在校社團學生、畢業社團學生、學生家長訪談之觀點。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歸納受訪者的觀點,作為本研究初步結論,並對研究之不足和後續研究加以說明及建議。
Abstract
Participating students’ association at school can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ll kinds of life skills and social abilities. It’s not simply a part of curriculum courses, but with more significance on cultivating the concept of being gregarious and law-abiding. Arising out of this, it comprehends positively the purpose of being well-developed education.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he 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n the Student Arts Associ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s”, enphasizing mainly on the influences on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participated the arts asssociation. From my observation on the anterior research, they emphasized more on the study of music asssociation as well as pedagogy, instead of expanding thoroughly on the 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n arts asssociation.
This thesis takes seven arts organizations as case studies, they separately are: Orchestra, Choir, Taiwanese Golden Loin Dance, Jazz Dance Group, Arts Association, Recorder Association, and Pottery-flute Associa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firstly, mak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Arts Association, by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management; secondly,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operation mode of Yen-Chen Elementary School’s Arts association, the interviews of each individual case are applied. Also, the interview group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administrants, professors, students, graduated students, and parents of students, to the amount of twenty-two cases.
This thesis draws two main conclusions.One is the suggestions for 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1)arts association demand clearer objectives;(2)they require stronger organization;(3)they call for a flexible staff;(4)they need concise plans which should be excuted with good use of resourses;(5)with the ideas of ‘positive a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leadership’, arts associations aim to converge comradship;(6)arts association are supposed to recruit new members and hold the old ones;(7)The mainipulation of funds should be made public;(8)Relations among arts associations should be intensified.
The other part suggests that students not only learn professions, but also cultivate appreciation. Students make friends, develop abilities and have a good time in clubs. Therefore, most of students join the same association when they go to high schools.
This thesis is de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about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me; Chapter Two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y framework; Chapter Three is the method; Chapter Four is the research process;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1
第二節 學校社團發展模式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價值 9
第五節 章節概要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學校社團的定義、分類、功能與目的 10
第二節 學校社團健全發展模式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地點與對象 40
第三節 資料收集的方法 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的方法 50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價值 50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2

第一節 行政人員訪談分析 52
第二節 指導教師訪談分析 56
第三節 在校學生訪談分析 62
第四節 畢業學生訪談分析 65
第五節 學生家長訪談分析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0

參考文獻 85

附 錄 9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行政人員 93
2.指導教師 96
3.在校學生 99
4.畢業學生 102
5.學生家長 105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一) 108
(二) 109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
1.行政人員 110
2.社團學生 116

圖 次
圖一 Conyne學生社團組織發展核心模式 31
圖二 研究問題示意圖 36
圖三 研究者修訂學生社團發展模式 37
圖四 研究架構圖 40

表 次

表一 我國國民小學社團活動科目名稱歷年沿革表 13
表二 我國國民小學團體活動課程目標內容 23
表三 管絃樂團概況 42
表四 兒童合唱團概況 43
表五 直笛團概況 44
表六 陶笛團概況 44
表七 臺灣金獅陣概況 45
表八 現代爵士舞蹈社概況 46
表九 創意美術社概況 46
表十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4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方炳林(1976)。《課程研究》。臺灣:商務書局。
王連生(1988)。《教育哲學的研究》。台北:五南。
王誕生、賴科位(2001)。<大學生社團負責人經營管理能力之研究>。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p.388-420)。台北市:東吳大學。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的《質的研究方法》(p.58-84)。高雄:麗文。
王曉麟(2000)。《科技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田博元(1988)。<大專院校社團學藝活動之省思>。載於謝瑞智(編)。《當前校園活動與教育》(p.365-381)。台北:文笙書局。
石佳福(2000)。《國小訓導行政》。台北:五南。
行政院(2004)。<中華民國93年國家建設計畫-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4年10月7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eco-plan/construck-plan/93plan.htm.
朱原泉(1996)。<社團培養五育均衡的孩子>。《國教天地》,第117期,p.11-13。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市:正中書局。
朱宏昌(1997)。《高中階段混聲合唱團組訓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偉競(2000)。《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任晟蓀(2000)。《學校行政實務》。台北:五南。
李世元(2000)。《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功能性與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憲(2001)。<探討如何提升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願景>。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p.421-433)。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第39卷,第1期,p.40-46。嘉義市:濤石文化。
何進財(2000)。<教育部訓委會常委何進財博士序>。載於朱偉競(編)。《大專社團輔導實務》(p. 3)。嘉義市:濤石文化。
何進財(2001)。<亦師亦友的社團老師>。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p.22-45)。台北市:東吳大學。
吳 鼎(1976)。《各國小學課程比較研究》。台北市:黎明文化。
林至善(1999)。《東吳社團總覽》。台北市:東吳大學社團人聯誼會。
林至善(2001)。<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之經營與運作>。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p.235-240)。台北市:東吳大學。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的《質的研究方法》(P.239-262)。高雄:麗文。
林淑美(2002)。《嘉義地區國民小學兒童樂隊經營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東吳大學。<學生社團組織及活動辦法>。2002年4月24日學生事務會議修訂。取自http://www.scu.edu.tw/extracur/clubs/new_page_10.htm
周慧菁(2001,11月)。<美與競爭力>。《天下雜誌》,教育特刊,p.20-23。
胡心怡(2001)。《大學社團帶動國小社團發展之實施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姗佑(200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絃樂團組訓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強華(1991)。<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編)。《教育研究法》(P.291-300)。台北:師大書苑。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期,p.16-20。
高雄中學。<學生社團活動>。2003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kshs.kh.edu.tw/student/act/index.htm
高雄市鹽埕國小(1999)。<音樂班歷屆畢業學生追蹤調查資料>。(p.2-4)。高雄市:鹽埕國小。
建國中學。<學生社團活動>。2003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ck.tp.edu.tw/ch/club.html
張文彬(1988)。<學生社團輔導>。載於謝瑞智(編)。《當前校園活動與教育》(p.349-355)。台北:文笙書局。
張大勝(1993)。<健全樂團的社教功能>。載於黃昆輝主編。《美育與文化》(P.55-69)。台北:三民書局。
張光甫(1995)。<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思想>。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P.114)。高雄:麗文。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修訂版)》。台中:滄海書局。
許惠雯(2003)。《現行我國國小管樂團與兒童樂隊組訓與未來發展
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8)。《國民小學團體活動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8)。<推動校園發展方案>。壹(87)訓(一)字第876158293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小學團體活動教學參考資料》。台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國民教育法>。2003年10月27日取自
http//www.eje.edu.tw/f-rule/f-mainframe.html
教育部。<規劃十二年國民教育體制,提升國民教育素質差距-推展多元創意活動培養健康活力青少年>。2003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eje.edu.tw/displ/importance/920827-2.htm
教育部訓委會。<鼓勵大專院校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2003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rules/H8-1.html。
教育部新聞稿。<黃榮村部長親臨全國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團評鑑頒獎典禮>公告。取自2003年10月18日      http://ww.edu.tw/displ.importance/921017-4.htm
陳茂祥(2001)。<社團活動通識學分化之初探>。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p. 301)。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義明、廖滄州(1998)。《社團與人生》。台中市: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
陳懷萱(2001)。《大學院校戲劇社團與現代戲劇發展關係初探─以台北地區為範圍》。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清和(1988)。<團體活動的意義及其功能>。《教與愛》,23期,p.14-32。
許添順(1995)。<學校社團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教師天地》,76期,p.38-40。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課程的意義與結構>。載於黃光雄(編)。《教育概論》(p.346-356)。台北:師大書苑。
黃文三(1996)。《中等教育》。高雄:麗文。
郭建志譯(1995)。Claudia Rawlins原著。《管理學導論》。台北:桂冠。
郭添財(1997)。<杜威思想在「台灣省國民中小試辦發展學校社團活動實施方法」推行上之啟示>。《彰化文教》,第42期,p.4-13。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第39卷,第1期,p.16-24。
楊國賜(1989)。<法治教育之實施策略>。載於《民主法治與教育》(p.188-200)。台北:台灣書店。
楊永森(2001)。《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楊仕裕(2001)。<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p.365-383)。台北:東吳大學。
楊增門等(2003)。<青春快樂游於藝>。《台灣教育》,第622期。p.25-30。
葉于釧(1998)。<淺談社團活動>。載於《國民小學團體活動實施狀況調查研究》(p.165)。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曾建元(2000)。<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訓育研
究》,第39卷,第1期。p.47-60。
趙一葦譯(1960)。《杜威哲學》。台北:教育部。
廖運榮(2002)。《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台北:文景。
賴绣姩(2000)。<學校社團─培育新世紀領袖的搖籃>。《北縣教育》,36期。p.46-47。
賴科位(2002)。《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負責人之經營管理能力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慶宗(1988)。<就團體活動內涵探討「學校社團活動」之推展要領>。《教與愛》,第23期。p.13-21。
蕭宏宇(2001)。《國小兒童合唱團教學之研究-以基隆市仁愛國小詹老師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魏宇明(2001)。《大學學生社團組織管理績效之研究---以清大學生社團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龔平邦(1989)。《行為科學概論》。台北:三民。

二、英文部分

Berk, R. A. (1986).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 &application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enbasat, I. Goldsetein, D. and Mead, J.(1987).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mformation system. MIS Quarterly, 11(3):369-386.

Crum, L. R.(1955). Evaluation of an activities program school activi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26(April):243-247.

Conyne, R. K. (1983). CORE Conditions for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Ohio:University of Cincinnati.(ERIC NO.ED233285)

Conyne, R. K. (1982). The CORE Model to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Ohio:University of Cincinnati.(ERIC NO.ED233284)

Conyne, R. K.(1983). Models for conduc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2): p.394-397.

Dewey, J. (1956).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orge, R. T. (1964). Principles of manegement(4th ed). CA: Irwin University Press.

Kuh, G. D.& Lund, J. P. (1994). What student gain from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 government in Terrell. M & Cuyjer. M(Eds) Developing student government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incoln,Y. S.&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atton, M.Q. (1994).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ed). California: Sage.

Miles, M.& Huberman, A. (198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sourcebook of new methods. California: Sage.

Winston, R. B.& Street. J. L. (1997), Describing the climate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Scal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8(4): 417-427.

Willian, M. E.& Winston, R. B. (1985). Prac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vement of traditional-aged college student. NASPA Jounal, 22(3): 52-5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2.43.1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2.43.1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