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107116-02101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107116-021019
論文名稱
Title
文革題材小說的後現代視野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Novels of the Culture Revolution Subjec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6-11-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6-12-22
關鍵字
Keywords
文革小說、後現代、殘酷敘事、紀傑克、傅柯
Post-modern, Cruel Narration, Novels of the Culture Revolution, Slavoj Zizek, Michel Foucaul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2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革命在近代中國作為一種當代經驗,不停地在社會更新的路途中被提出、闡述。末代的清帝國借鏡西方博覽會的格狀化視野,並以此作為更新社會的模態。而直至共產政權建立後,其在某方面沿襲了這套機械化的方式,著手打造了與傅柯全景敞視主義與之對應的勞改營。這種新裝置的運用,作為打造新中國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文革小說上,其所論述的場域多半為勞改營或是邊疆勞動農場,藉由政治運動將個體放入其中,由此產出、或改造為新中國所期望的「新人」。
而在後現代的角度中,文革小說敘事中談及的個人主體,即便擺脫勞改營、農場等場域,仍脫離不了大他者論述的囹圄,主體的性質仍受限於話語的作用。因此主體唯一的路途便是隨著大他者一同慾望,順應其弘大敘事與期望。這種被懸置的期望呼應著紀傑克的超我理論,便是藉由追隨期望,引發由超我所主導的政治狂歡,由此便勾勒出文革小說中常見的殘酷敘事。文本中常見的青年集體械鬥、處刑與施虐,皆勾起使群眾為之沈迷的快感。而殘酷敘事的真相,實則指涉著康德的崇高概念與心理需求。主體藉著觀看或參與暴力得以感受到一種崇高性的震撼,藉此肯定社會再造、個人再造的期望。
Abstract
As a contemporary experience, revolution has been persistently propose and elaborate in modern China. The late Ching Empire borrowed the scientific horizon from Universal Exposition and used it as a modal to renovate its society.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it in certain aspects followed this mechanism and set out to construct labor camps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panopticism of Michel Foucault. The operation of this new mechanism was one of the strategies to build new China. Therefore, in novels of the culture revolution, the story background they narrates is mostly labor camps or labor farms in remote areas. By putting individuals in political movement , power generates or reforms them into the “new people” the new China expected.
Moreo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individual subjects narrate in the discourse of novels of the culture revolution, even if extricates from story backgrounds such as labor camps or labor farms, still cannot escape from the prison of discourse of the Other.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is still limited by the impact of discourse.Therefore, the only path of the subjects is to desire along with the Other, comply with its grand discourse and expectation. This kind of hanging expectation echoes with the super egoism of Slavoj Zizek, which induces carnival of politics dominate by super ego through following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Other. Through this, it sketches the cruel narration commonly seen in novels of culture revolution. Youth gang fights, punishment and torture commonly seen in texts all evoke the pleasure that enchants the mass.While the truth of the cruel narration actually refers the the majestic concept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Immanuel Kant.Through watching or participating in violence , subjects feel a kind of majestic vibration that enables them to approve the expecta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form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一、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方法與目的 5
(三) 前人研究回顧 17
二、 張賢亮的禁閉年代-以《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為例 22
(一) 勞動場域下的分配身體 24
(二) 監視的個體量化 30
(三) 改造、懲罰活動 35
(四) 勞動、機械化身體的敘事 43
三、 隱形的規訓與懲罰-日常中的大他者,以《務虛筆記》為例 50
(一) 符號界域下的人格成長 53
(二) 隱身的大他者面容 56
(三) 政治話語下的分裂主體 64
(四) 無法化約的內核-小他物 69
(五) 愛的「不在場」 76
(六) 集體快感 84
四、 造反有理下的殘酷敘事,從超我的角度看《血色黃昏》 91
(一) 意識形態崇拜的文字藝術 93
(二) 暴力、痛苦書寫 97
(三) 看與被看-旁觀他人痛苦的快樂佔有 108
(四) 超我歡虐 112
五、 結論 117
六、 引用書目 12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作家文本
張賢亮著《綠化樹》,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
張賢亮著《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
史鐵生著《務虛筆記》,台北:木馬文化,2004年
馬波《血色黃昏》冊一、冊二,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

(二)文化、政治理論研究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錢漢譯:《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錢翰譯:《不正常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林雅華譯:《論邪惡-恐怖行為憂思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年
赫伯特・馬爾庫賽(Herbert Marcuse)著,黃勇、薛民譯:《愛慾與文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劉繼譯:《單向度的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年
紀傑克(Slavoj Zizek)著,徐鋼主編:《跨文化齊澤克讀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鄭辟瑞譯:《共和的危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拉塞爾・雅各比(Russell Jacoby)著,姚建彬譯:《殺戮慾》,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
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
福原泰平著,王曉峰、李濯凡譯:《拉康-鏡像階段》,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沈麥克(Michael Schoenhals)著,關心譯:《毛澤東的最後革命》,台北:左岸文化,2009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文化,2004年
---翁德明譯:《簾幕》,台北:皇冠文化,2005年
Darian Leader著,龔卓軍譯:《拉岡》,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阿妮拉・賈菲(Aniela Jaffé)著:〈視覺藝術中的象徵主義〉("Symbolism in the Visual Arts"),榮格(Carl G.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Man and his Symbol),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約瑟夫・韓德森(Joseph L. Henderson)著:〈古代神話與現代人〉(”Ancient Myths and Modern Man“),榮格(Carl G.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Man and His Symbol),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紀傑克(Slavoj Zizek)著,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台北:桂冠圖書,2008年
---朱立群譯:《幻見的瘟疫》,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
---萬毓澤譯:《神經質主體》,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
紀傑克(Slavoj Zizek)、格林・戴里(Glyn Daly)著,孫曉坤譯:《與紀傑克對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契斯・泰斯(Keith Tester)著,楊淑嬌譯:《與包曼對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熊凱莉譯:《論文明》,台北:華城圖書,2003年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著,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台北:商周出版社,2016年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覽會的政治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10年
高行健著:〈文學的理由-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說〉《靈山》,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何守正譯:《情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黃金麟著:《歷史、身體、國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金理著:《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集》,台北:秀威資訊,2014年
邢小群著:《沒有告別的歷史》,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張一兵著:《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台北:秀威資訊,2015年
李幼蒸著:《欲望倫理學-佛洛伊德和拉康》,台北:紅螞蟻圖書公司,1998年
王德威著:《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年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著,顏湘如譯:《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獎堂》,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Alain Brossat著,羅惠珍譯:《危險哲學家傅柯》,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
費德希克・格霍(Frederic Gros)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楊小濱著:《欲望與絕爽:當代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
高嘉謙著:〈暴力的視窗-論革命與武俠的現代性隱喻〉《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莫言著:〈自序〉《檀香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龔卓軍著:〈異質空間中的移動-從詩學空間到網路空間〉《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向、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台北,國家圖書館,2009年
汪民安著:《福柯的界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什麼是當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年
---《尼采與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印紅標著:《失蹤者的足跡: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思潮》,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華特・本雅明著(Walter Benjamin),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韓少功著:《革命後記》,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

Althusser, Louis. On Ideology. London: Verso Book, 2008.
Bataille, Georges. The Tears of Eros.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 Books, 1989.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Miller, Jacques-Alain. Ecrits. New York: W.W.Norton, 2006.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W.W.Norton, 1992.
---The Other Side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W.W.Norton, 2007.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W.W Norton, 1998.
Virilio, Paul. War and Cinema: The Logistics of Perception. London: Verso Book, 1989.
Zizek, Slavoj. The Metastases of Enjoyment:On Women and Causality. London: Verso Book, 2005.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London: Verso Book, 2008.
---For They Know Not For What They Do. London: Verso Book, 2008.
---The Fragile Absolute or Why Is The Christian Legacy Worth Fighting For. London: Verso Book, 2008.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London: Verso Book, 2012.

(三)單篇論文
何東:〈史鐵生病中閒談:我並不關心我是不是小說家〉《南方週末》,廣州、2001年,4月27日
張學昕、蘇童:〈回憶、想像、敘述、寫作的發生〉《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5年,十一月
柏琳:〈我們為自由所承受的痛苦,其意義何在?對話阿列克謝耶維奇〉《新京報・書評週刊》,北京、2016年,5月14日,B02-04
沈志中:〈論愛情:精神分析觀點〉《中外文學》,第40卷,第二期,2011年,六月
周俊男:〈生命政治、自我外化、介面管理:試以傅柯理論閱讀《關鍵報告》的後人類倫理〉《中外文學》,第38卷,第一期,2009年
鄭毓瑜:〈文體與技術-從詩界革命到文學革命〉-臺灣大學胡適紀念講座,2014年,五月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Heterotopias”
https://foucault.info/doc/documents/heterotopia/foucault-heterotopia-en-html
Zizek, Slavoj, “The Hillary Clinton Consensus Is Damaging Democracy” Newsweek[New York]16 August 2016.閱讀日期9/08
http://www.newsweek.com/slavoj-zizek-hillary-clinton-donald-trump-us-presidential-election-bernie-48999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3.106.23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3.106.23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