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05105-1745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05105-174555
論文名稱
Title
《金瓶梅》女性研究─以婚姻和性慾考察
The Study Of female in Jin Ping Mei--fom the Viewpoint of Marital Relations and Sexual desir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12-0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12-05
關鍵字
Keywords
金瓶梅、女性、婚姻、性慾
Female, Sexual desire, Marriage, Jin Ping Me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選用版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論《金瓶梅》中的社會風氣及女性處境,經由明代社會風氣及女性處境之探討,瞭解女性人物所受之影響,對女性心理與行為作一補充與印證。
第三章論婚姻,本章從女性對「婚姻」的心態、「爭寵固位」的行為、「嫉妒」的心理三方面,探討《金瓶梅》中女性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架構下,為妻為妾者的慾望及如何為生存空間而殫精竭智。
第四章論性慾,從《金瓶梅》中女性的性行為歸納出女性人物的三種性態度──性壓抑、性放縱、藉色求財,深入探討父權社會下,女性人物的性生活及性心理。
第五章結論,經由「婚姻」、「性慾」的探討,歸納出在父權社會中,不平等兩性關係裡,女性受到桎梏與禁錮,因此難以開創生命的價值。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選用版本……………………………………………………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綱要………………………………………5
第二章 《金瓶梅》中的社會風氣及女性處境….....……………7
第一節 社會風氣……………………………………………………7
一、拜金與奢靡之風……………………………....………………7
二、縱淫之風………………………………………….……………16
第二節 女性處境……………………………………………………27
一、次等屬性………………………………………….……………27
二、貞節觀…………………………………………….……………33
三、女性物化………………………………………….……………41
小 結…………………………………………………….…………47
第三章 婚姻……………………………………….....…………49
第一節 傳統婚姻中的女性心態……………………….…………52
一、選擇對象與被愛的期盼…………………………….…………52
二、家庭內地位、權力與獲寵的慾望……………….……………56
第二節 爭寵固位…………………………………….……………65
一、主婦……………………………………………….……………66
(一)傳統主婦的角色與責任………………………...…………66
(二)主婦的手段……………………………………...…………73
二、妾婦…………………………………………….………………86
(一)妾婦的角色地位………………………………...…………86
(二)妾婦的手段……………………………………...…………90
第三節 嫉妒心理……………………………………….…………98
一、吳月娘──因禮教而壓抑……………………………………101
二 、孟玉樓──圓融避嫉,機心為用……………….…………104
三、潘金蓮──因妒轉恨,因恨而狠擊…………………………107
小 結……………………………………………………………113
第四章 性慾 ………………………………………….....……116
第一節 性壓抑 ………......……………………………………120
一、吳月娘…………………………………………………………122
二、孟玉樓…………………………………………………………124
第二節 性放縱 ……………….…………………………………128
一、李瓶兒…………………………………………………………129
二、潘金蓮…………………………………………………………135
三、龐春梅…………………………………………………………142
第三節 藉色求財 ……………….………………………………145
一、宋蕙蓮…………………………………………………………146
二、王六兒…………………………………………………………148
三、如意兒…………………………………………………………151
四、潘金蓮…………………………………………………………153
小 結 ……………………………….……………………………154
第五章 結論……………………...……………………………156
參考文獻 …………………………....…………………………16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依年代、姓氏筆畫、出版時間排序)

(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一六四雜史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班固:《白虎通》,收入《百子全書》第27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劉熙:《釋名》,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二一五小學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一二二禮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東漢)班昭:《女誡》,收入(清)陳弘謀編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台北:德志出版社,1965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魏)王肅:《孔子家語》,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五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80年)。
(魏)曹植:《曹子建全集》(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唐)宋若華:《女論語》,收入(清)陳弘謀編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台北:德志出版社,1961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三0政書類(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唐)陳邈妻鄭氏:《女孝經》(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南唐)徐鍇:《說文繫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二一七小學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呂祖謙撰:《近思錄》(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宋)袁采:《袁氏世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四儒家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黎敬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節婦:《女範捷錄》,收入(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第49冊(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台南:大夏出版社,1978年)。
(明)仁孝皇后徐氏:《內訓》(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何心隱:《何心隱集》(北京:新華書局,1960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第七冊(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
(明)呂近溪:《女小兒語》,收入(清)陳弘謀編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台北:德志出版社,1961年)。
(明)呂叔簡:《閨範》(台南:和裕出版社,1998年)。
(明)李贄:《藏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明)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明)李贄、劉同星:《明燈道古錄》(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
(明)李樂:《續見聞雜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四十四編第九冊(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第五冊(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胡廣等撰:《性理大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六、一七儒家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二六六(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明)徐溥等撰,李東陽等重修:《明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七六政書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明)袁袠:《世緯》,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七四(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明)張竹坡:《皐鶴堂批評明代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張岱:《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張應俞:《杜騙新書》,收入《古本小說叢刊》第三十五輯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張寧、陸君弼纂修:《﹝萬曆﹞江都縣志•提封志•謠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二0二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談孺木:《棗林雜俎》,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七冊(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
(明)謝肇淛:《小草齋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七五、一七六(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二八別集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毛奇齡:《武宗外紀》,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五編第八冊(台北:新興書局,1980年)。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7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阮元輯:《宋律》,收入《宛委別藏》第五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清)徐本、三泰、劉統勳撰:《大清律例•戶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三0政書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陳確:《新婦譜補》,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五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店,1980年)。
(清)陳鼎:《東林列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一六傳記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清)陸世儀撰、張伯行編:《思辨錄輯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0儒家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葉夢珠:《閱世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五編第五冊(台北:新興書局,1983年)。
(清)蒲松齡著,王貽上評,呂叔青註:《聊齋誌異評註》(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四庫善本叢書館借涵芬樓印崑山圖書館所藏稿本景印,第二函第十二冊。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出版時間排序)

王行之:《話說《金瓶梅》》(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
王健:《中國明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年雙:《金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
王紹璽:《小妾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溢嘉:《情色的圖譜》(台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
王乃驥:《金瓶梅與紅樓夢》(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尹恭弘著:《《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做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米歇爾•傅柯著(Michel Foucault),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久大文化公司、桂冠圖書公司聯合出版,1990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女人》,〈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杜恩.舒茲、辛蒂利.艾倫.舒茲(Duane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著;陳正文等譯:《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1997年)。
牧惠:《金瓶風月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佛洛伊德(S.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狄奧卡波(Nicholas S. Dicaprio)著,莊耀嘉編譯:《健康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年)
李時人:《金瓶梅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李建中:《瓶中審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貝西.柯罕(Betsy Cohen)著;戴國平譯:《嫉妒》(台中:三久出版社,1995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邱勝威、王仁銘合著:《笑笑生話金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年)。
周鈞韜:《金瓶梅新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
胡發貴:《痛苦的文明──中國古代貞節觀念探祕》(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
哈夫洛克.靄理士(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新店:左岸文化事業,2002年)。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高越峰:《金瓶梅人物藝術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陳一安:《嫉妒》(台北:微太陽文化有限公司,1992年)。
陳東有:《金瓶梅文化研究》(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1996年),頁55。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張淑瓊:《唐詩新賞─白居易》(台北:地球出版社,1989年)。
張業敏:《金瓶梅的藝術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業敏:《雙姝怨對金瓶梅──金瓶梅作品賞析》(台北:開今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張成揚:《欲罷不能──嫉妒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張丹、天舒:《金瓶梅中的歷史謎團與懸案》(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
晨曦、婧妍:《《金瓶梅》中的男人與女人》(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
盛源、北嬰選編:《名家解讀金瓶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嵇建珍:《人類性文化縱觀》,(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年)。
曾陽晴:《色情書──中國性學報告》(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4年)。
單繩武:《心理與教育》(台北:今古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1998年)。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98年)。
楊柳橋:《荀子詁譯》(新竹:仰哲出版社,1987年)。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詫摩武俊著、孫萬智譯:《嫉妒的心理學──人際關係紛擾的根源》(台北:新雨出版社,1990年)。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路易斯.波伊曼(Louis P. Pojman)著,魏德驥等譯:《解構死亡──死亡、自殺、安樂死與死刑的剖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
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
赫爾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著;王祖望,張田英譯:《嫉妒與社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作品全集》第25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師古:《金瓶梅研究》(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1996年)。
霍現俊:《金瓶梅新解》(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魏子雲:《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魏子雲:《金瓶梅審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魏子雲:《金瓶梅散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魏崇新:《說不盡的潘金蓮──潘金蓮形象的嬗變》(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
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譚倫傑:《俗世風情──話說《金瓶梅》》(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出版時間排序)
丁東:〈金瓶梅與中國古代性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0期,頁246~254。
王彪:〈作為敘述視角與敘述動力的性寫描──《金瓶梅》性寫描的敘事功能及審美評價〉,《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5月,頁245~252。
田耒:〈莫將癰疽作桃花──我看《金瓶梅》中的性描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6月,第五期,頁233~236。
里正:<論《金瓶梅》的妒態與心態描寫──兼談潘金蓮的心理依據>,《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六期(總第95期),頁116~119。
林樹明:〈試析《金瓶梅詞話》的男權價值倚重〉,《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6月,頁186~193。
易中天:<妻妾成群與婢妓的角色>,《歷史月刊》,2002年3月,頁35~41。
胡光璐:<豐富的文化意蘊 深刻的文化批判>,《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2000年5月第2期,頁52~56。
陳茂山:<試論明代中後期的社會風氣>,《史學集刊》,1989年第4期,頁31~40。
張綽:〈金瓶梅三女性文化透視〉,《廣東社會科學》,總第48期,1994年4月,頁115~121。
郭玉雯:〈《金瓶梅》的藝術風貌──由〈七發〉論及其諷諭意義與美學特色〉,《文史哲學報》,1996年6月,第44期,頁3~40。
陳家楨:〈過渡補償心理造成的人性畸變──兼談《金瓶梅》中的太監性虐現象〉,《船山學刊》,2001年,第3期,頁84~85。
董芳:〈女性自我的失落與蛻變-簡析《金瓶梅》《紅樓夢》的婦女觀〉,《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一期,頁102~108。
熊篤:〈《金瓶梅》性描寫批判〉,《文學遺產》,1990年,第4期,頁85~91。
齊魯青:〈明代《金瓶梅》批評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四期,頁199~207。
鄭明娳:〈慾海無涯,唯情是岸──金瓶梅的情與慾〉,《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十期,1990年8月,頁138~144。
劉相雨:<被污辱與被損害的女性──論趙姨娘及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中的妾婦形象>,《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三輯,頁268~281。
魏子雲:〈金瓶梅婦女的財色世界〉,《聯合文學》,1986年3月,第2 卷第5 期,頁28~33。
魏崇新:<心理、心態、心史──談《金瓶梅》的心理心態描寫及其意義>,《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頁21~25。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正玲:《金瓶梅之原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馬琇芬:《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詹康:《明代的教化思想》,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藍桂芳:《從成長背景探索《金瓶梅》婦女的心理與行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5.217.22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5.217.22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