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14109-2044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14109-204455
論文名稱
Title
從心學到禮學
From Idelism to Ritual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7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12-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12-14
關鍵字
Keywords
禮學、心學、典範
Ritualism, Idelism, Paradig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3 次,被下載 1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 times.
中文摘要
《從心學到禮學》這個論題乍看之下,探討的涵蓋面是相當大的。基本上,本文企圖分別以「心學」與「禮學」代表明、清兩個時代的學術基調,來探討其間的關係。
筆者利用「天理」、「人欲」這一組的觀念叢,描繪宋、明儒者的思考型態,他們在技術上企圖提供道德修養(「去人欲」)的工夫,也企圖在這套道德修養上,找尋一個超越的憑據(「天理」)。但是純然「存天理、去人欲」的說法,在泰州學派何心隱、李贄提出「人倫平等」、「治生」等觀念之後,開始受到反思,而東林學者在批判陽明學派「無善無惡」之說的同時,也接受了「人倫平等」、「治生」的說法,並肯定從氣質之性作夫,以回復性善。不過在辯論中,顧涇陽將「至善」(良知)降為諸善之一,良知無法綰和「天理」、「人欲」,這也造成了「心學論」的異化。
在心學典範崩潰的之後,「人欲如何安頓於天理之中」?便成為學術界關切的核心問題,只是清儒不需要再去作批判的工作,而是針對此一問題提出一套領導性的架構,而戴震所提出「達情遂欲」、「以情絜情」的範式,恰好就扮演此一角色,將學術界重新導入了另一個典範支配的時代,完成了一段典範變遷的歷史過程。後繼者也承繼著戴震的觀點,將「以情絜情」理解成「禮」,程瑤田、淩廷堪就透過「禮」來規範人己之關係,並提出「以讓代理」、「以禮代理」的講法,他們這種說法也影響了清代的儒者,大量地考據《三禮》,企圖以禮經世,直到清末曾國藩之際,仍舊如是。這也完成了本文所有的論證。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清代思想史詮釋進路之檢討 3
(一) 梁啟超「理學反動說」 4
(二) 錢賓四「每轉進益說」 8
(三) 余英時「內在理路說」 14
(四) 錢新祖「焦竑影響說」 22
(五) 小結 24
第三節 本文的研究方法 26
第二章 心學典範的建立 29
第一節 心學論的確立與發展 30
第二節 心學典範的精煉與王學的分化 40
第三節 泰州學派「百姓日用是道」與「孝弟慈」的推廣 52
第四節 何心隱、李贄與泰州學派思想意識的奠基與轉化 61
(一) 何心隱對人倫平等、治生的轉化 62
(二) 李贄對人倫平等、治生的肯定 70
(三) 李贄「童心說」對明中葉文學的影響 86
第三章 心學典範的異化 95
第一節 泰州自然人性論與明中葉經濟之結合 95
第二節 東林學派對陽明的修正 110
(一) 東林學派對「無善無惡」的批判 110
(二) 東林學派對「氣質之性」的討論 116
第三節 東林學派對天理、人欲辯證的綜合 127
第四章 心學典範的質變 141
第一節 東林錢一本、孫慎行對「性」的深化 142
(一) 錢一本對「性」的深化 144
(二) 孫慎行對「性」的深化 147
第二節 蕺山對陽明「良知」學的救正 151
(一) 蕺山「意根最微」的提出 151
(二) 「慎獨」的工夫 165
(三) 蕺山對天理、人欲辯證的綜合 170
第三節 蕺山學派思想的發展與歧出 173
(一) 蕺山學派內部對「意」的論辯 173
(二) 蕺山後學思想的歧出 177
(三) 毛西河對蕺山學說的繼承與發展 188
第五章 心學典範的揚棄與禮學典範的繼起 197
第一節 清初學風與新舊典範的過渡 198
(一) 黃梨洲「無情何以覓性」 199
(二) 毛西河對天理、人欲的見解 204
(三) 顏李學派對天理、人欲的見解與關學復興 207
第二節 戴東原「達情遂欲」的倫理思想 213
(一) 戴東原師承的再檢討 213
(二) 戴東原對程、朱理學的批判 218
(三) 「以情絜情、達情遂欲」新倫理學的提出 224
第三節 「以禮代理」的轉化 237
(一) 程瑤田「以讓代理」的提出 238
(二) 淩廷堪「以禮代理」的轉化 240
(三) 「經世禮學」 247
第六章 結論 251
參考書目 25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典籍
范曄《後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
楊家駱編《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歷代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毛奇齡《四書改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守仁著,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5年
王守仁著、陳榮捷編《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
王龍溪《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正書局,1970年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江藩《漢學師承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何心隱著、容肇祖編《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沈德符《野獲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周敦頤《周濂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杭世駿《道古堂外集》,臺北:大華書局,1968 年
邵廷采《思復堂文集》,台北:世華出版社,1977年
凌濛初撰、王古魯注釋《二刻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樞《一庵雜問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柴柏大師、孔宏點校《紫柏老人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耿定向著、吳文華整理《耿天臺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高攀龍著、陳龍正編《高子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張岱《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張萱《西園聞見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確《陳確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淩廷堪《淩次仲先生遺書》,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叢書集成續編》
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瑤田《論學小記》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三編
程瑤田《論學外篇》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三編
程顥、程頤《二程全書》,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滿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7月
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3年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鄒守益《東廓鄒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劉宗周《劉宗周全集》,台北:中硏院文哲所,1996年
戴震著、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謝肇淛《五雜葅》,臺北:新興,1988年
歸有光《歸震川集》,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
顏元著,王星賢、張芥塵、郭征點校《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羅汝芳著、方祖猷等編校整理《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顧允成《小辨齋偶存》,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三編
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1991年
顧憲成《涇臯藏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顧憲成撰,馮從吾、高攀龍校《小心齋劄記》,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貳、今人著作
一、專書
丁文江所撰《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孔恩著、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5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俊義、黃愛平撰《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茂《清代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刋》,1978年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李明輝《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杜維明、東方朔《杜維明學術專題訪談錄──宗周哲學之精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杜維運、黃俊傑《史學方法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東方朔《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2003年。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其賢《李贄事蹟繫年》,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林慶彰、蔣秋華《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侯外廬《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胡適《戴東原哲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孫靜庵《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馬克斯.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商瑈《一代禮宗—淩廷堪之禮學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張舜徽《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張壽安、熊秉真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張壽安、熊秉真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1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的轉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張麗珠《清初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梁啟超著、夏曉虹點校《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台北: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章炳麟《訄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與商業本質》,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黃宇仁《萬歷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6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黃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傳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翻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蔡錦芳《戴震生平與作品考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鄭吉雄《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8月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1月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鮑師國順《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鮑師國順《儒學研究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鮑師國順《戴震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謝師大寧《儒家圓教的再詮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鍾彩鈞《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單篇論文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未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6月,頁333-373。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1998年9月,頁557-587。
王家儉〈清代禮學的興與經世禮學思想的流變〉,《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269-294。
丘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新廿四卷第四期,1994年12月,頁451-494。
古清美〈清初經世之學與東林學派之關係〉,《孔孟月刊》第二四卷第三期,1985年11月,頁44-51。
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台北:《臺大中文學報》第四期,1991年6月,頁37-51。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收入郝延平、魏秀梅編《這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8年),頁3-52。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從明清思想基調的轉換看儒學的現代發展〉,《現代儒學論叢》(香港:八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頁8-27。
吳汝鈞〈王陽明的良知觀念及其工夫論〉,《哲學與文化》,廿三卷第四期,1996年4月,頁1484-1495。
吳宣德〈戴震「理欲」說對宋、明理學的繼承與改造〉,《哲學與文化》廿八卷第五期,2001年5月,頁440-456。
呂妙芬〈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講學的一些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期,1998年12月,頁29-64。
李思涯〈重釋《牡丹亭記題詞》〉,《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8年6月,頁255-278。
李紀祥〈繼孟思維下的道統視域──戴東原與《孟子字義疏證》〉,收入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2月),頁391-453。
汪惠娟〈從清代考據學談起—論戴震的義理思想〉,《輔仁大學哲學論集》卅五期,2002年7月,頁211-230。
汪惠娟〈淩廷堪「以禮代理」之理學思想探研〉,《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二卷第十一期,2005年11月,頁63-76。
周昌龍〈良知與經世—從王龍溪良知經世思想看晚明王學的真貌〉,《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頁957-989。
林安梧〈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國文學報》第三十八期,2005年12月,頁1-29。
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疏解與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9卷第1期,1990年6月,頁107-115。
林慶彰〈毛奇齡、李塨與清初的經書辨偽活動〉,收錄於《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1年),頁123-144。
林麗月〈東林運動與晚明經濟〉,《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文出版社,1987年),頁563-574。
姚才剛〈論顧憲成對王學的修正〉,《鵝湖月刊》第三○卷第九期,2005年3月,頁46-51。
徐春林〈儒學民間化的內在理路──以泰州學派「百姓日用是道」思想的演進為軸線〉,《江西社會科學》2007卷2期,2007年2月,頁56-59。
張亨〈試從黃宗羲的思想詮釋其文學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頁177-224。
張崑將〈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頁83-124。
張循〈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3期,2009年3月,頁49-96。
張壽安〈禮、理爭議—清嘉道間漢宋學之爭的一個焦點〉,《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頁293-322。
張壽安〈禮教與情欲:近代早期中國社會文化的內在衝突〉,《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頁735-752。
張學智〈江右王門王塘南的哲學思想〉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八卷第二期,2008年6月,頁97-110。
張麗珠〈淩廷堪「以禮代理」的禮治思想暨乾嘉復禮思潮〉,《國文學誌》第2期,1998年6月,頁169-213。
梅廣〈我對古籍訓解的一點心得──試論中國詮釋學的前景〉,東海大學中西文化學術講座,2005年12月 7日。
梅廣〈錢新祖教授與焦竑的再發現〉,《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1998年3月,頁1-37。
陳立勝〈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的義蘊〉,《臺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6年6月,頁1-27。
陳逢源〈毛奇齡《四書》學中的義理內涵〉,《中華學苑》55期,2001年2月,頁100-121。
陳逢源〈毛奇齡經學論著及其學思歷程〉,《東吳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5月,頁106-129。
陳福濱〈高攀龍的心性論及其成德要道〉,《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第八期,2004年8月,頁77-91。
黃麗娟〈論「存天理、去人欲」與「禮教殺人」之曖昧〉,收錄於《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2007年10月,頁93-118。
劉人鵬〈論朱子未嘗疑《古文尚書》偽作〉《清華學報》,新22卷4期,1992年年,頁399-429。
劉昌佳〈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詮釋上的問題及其涵蘊的價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5年6月,頁49-75。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1997年9月,頁165-188。
蔡家和《黃宗羲與陳確的論辯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三十五期,2008年3月,頁1-36。
蔡翔任〈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再詮釋〉,《國文學報》第七期,2007年12月,頁149-176。
鄭吉雄〈戴東原「群」、「欲」觀念的思想史回溯〉,《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卷1期,2008年1月,頁41-52。
鄭吉雄〈戴東原氣論與漢儒元氣論的歧異〉,《臺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頁215-254。
蕭義玲〈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頁170-186。
鮑師國順〈程瑤田讓教思想述要〉,《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1年),頁159-174。
鮑師國順〈戴震與孟荀思想的關係探究〉,《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89年),頁123-146。
戴景賢〈論姚江學脈中之龍溪、心齋與其影響〉,《台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頁5-53。
謝大寧師〈「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卷,2004年12月,頁171-189。
簡良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為參照〉,《臺大文史哲學報》62期,2005年5月,頁183-227。
羅皓星〈張君勱與「科學與玄學」論戰的引發:兼談對五四歷史的反思〉,《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8期,2006年6月,頁179-199。

三、學位論文
李彥儀《牟宗三與康德對「道德情感」之理解》,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慧琪《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杜明德《毛西河及其昏禮、喪禮學研究》高雄:高師大博士論文,1998年
林于盛《黃梨洲思想旨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許錦雯《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立驤《劉蕺山哲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啟文《劉蕺山之道德主體理論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琬婷《杭世駿年譜》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陸冠州《泰州學派化俗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年
廖俊裕《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謝師大寧《從災異到玄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8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7.92.19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7.92.19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