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19109-1425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19109-142502
論文名稱
Title
《圍城》敘事藝術研究
"Fortress Besieged" Narrative art research stud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12-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12-19
關鍵字
Keywords
圍城、錢鍾書、小說、敘事學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27 次,被下載 298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2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983 times.
中文摘要
錢鍾書的《圍城》自問世以來即受到熱烈的迴響與研究,這部小說能夠佳評如潮絕非偶然,取決於創作上許多獨到之處。縱觀歷來的研究成果,大多不脫對小說內容方面的探究,如思想意蘊、修辭特色或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但對於小說敘事手法的研究則較為貧乏,然而靈活多樣的敘事技巧是小說成功的要素之一,因此,本論文以敘事學為基礎,期待能發掘《圍城》的敘事藝術。
本論文針對《圍城》的敘述模式、故事結構、閱讀模式三個面向逐一探討。由研究敘述模式的過程可發現許多敘述特色,小說呈現出多元的觀察視角,不同的視角間過度自然。敘述者的形象同樣呈現多樣的風貌,在作品中常可見變換敘述者的情形。敘事時間的處理上,以現時敘述為主逆時敘述為輔,節奏的緩急交織得宜的速度變化,敘述頻率的巧妙,展現了小說多元的風格。從話語模式的分析,可窺知人物語言表達的變化,不同話語模式彼此交融,各有其發揮之處,文中甚至出現不少於一段敘述中融入不同話語模式的靈巧變化。至於非敘事性話之多樣與精彩,更是小說中不容小覷的特點。
故事的結構模式探討情節、人物與環境的構成型態。情節探討的重點是事件形式與語義上的分析,序列的發展以鏈狀展開,再嵌入其他序列。形式的排列以時間、因果連接為組合方式,語義的排列則由作品的中心句展開。情節發展的軌跡以線型為主軸。人物的分析以福斯特的特性論為分類標準,闡述人物的性格特徵,不論圓形或扁平人物皆有深度的發揮。環境的構成以社會背景為主,自然環境、與物質產品為輔,在作品中居於從屬的地位,隨著人物的活動不斷變更,呈現方式清晰明確,歷歷在目。小說中的環境多具有象徵意蘊,構成明喻或隱喻的功能。
為讓小說的基本結構產生動態的意義,最後專章討論《圍城》閱讀模式的建構。閱讀模式是研究文本與讀者交流後所生成的意義,《圍城》是易讀性與陌生化兼具的文本,基於與讀者的關係劃分,以陳述文本的類型為主,疑問文本與祈使文本為輔。閱讀小說豐富的結構與意義,需由理想讀者才得以實現。論文中探討了理想讀者所應備的文學能力。並建立敘述閱讀的模式,研究以敘述者為中心的敘述技巧與手段。使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能獲得較完整的呈現。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摘要 I
目 次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
第四節 章節安排 3
第二章 《圍城》相關研究之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學位論文 6
第二節 單篇論文 9
第三節 評論專著 14
第三章 敘述模式分析 21
第一節 視角 21
第二節 敘述者 30
第三節 敘事時間 37
第四節 話語模式 54
第五節 非敘事性話語 59
第四章 故事結構模式 71
第一節 情節 71
第二節 人物 83
第三節 環境 96
第五章 閱讀模式之建構 105
第一節 文本類型 105
第二節 理想讀者 111
第三節 敘述閱讀模式 114
第六章 結論 129
參考書目 13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錢鍾書作品(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序)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6月,第2版。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11月,第1版。
錢鍾書:《圍城》臺北:大地出版社,2008年3月,1版3刷。

二、評論專書(以下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序)

天一出版社編輯:《錢鍾書傳記資料(一)》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孔慶茂:《錢鍾書傳》上海: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田蕙蘭、馬光裕、陳軻玉選編:《錢鍾書楊絳研究資料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2版第2刷。
周錦:《「圍成」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
胡范鑄:《錢鍾書學術思想硏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張明亮:《槐陰下的幻境──論〈圍城〉的敘事與虛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刷。
張泉編:《錢鍾書和他的〈圍城〉──美國學者論錢鍾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陸文虎:《錢鍾書的文學世界『圍城』內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9月,第1版。
陸文虎:《錢鍾書研究采輯(一)》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11月,第1版。
陸文虎:《錢鍾書研究采輯(二)》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11月,第1版。
錢鍾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錢鍾書研究第一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錢鍾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錢鍾書研究第二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錢鍾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錢鍾書研究第三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三、理論專書(以下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序)

〔美〕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2版2刷。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1版1刷。
〔德〕伊瑟爾著,金惠敏等譯:《閱讀行為》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方袓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布斯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版2刷。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1版1刷。
皮亞傑著;倪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版。
伊果頓•泰瑞(Eagleton, Terry)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第1版。
托多洛夫:《文學作品分析》,載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版1刷。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2版1刷。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7月,初版。
祖國頌:《敘事學的中國之路──全國首屆敘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1版1刷。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張健:《小說理論與作品分析》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7月,1版1刷。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角度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12月,初版。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1刷。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1刷。
福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11月,1版2刷。
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初版。
霍伊著; 陳玉蓉譯:《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初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刷。
羅蘭•巴特著;張寅德譯:〈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66年,1版1刷。

四、學位論文(以下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序)

辛金順:《錢鍾書小說主題思想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許珮\馨:《錢鍾書小說〈圍城〉與〈人獸鬼〉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蔡素華:《〈圍城〉譬喻修辭探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志偉:《錢鍾書〈圍城〉之研究》臺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年。

五、期刊單篇論文(以下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序)

王吉鵬、韓旭:〈方鴻漸阿Q及其他——《圍城》人物塑造中的魯迅因數〉《巢湖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8年,頁62-66。
田雪嬌:〈淺談《圍城》中的概念隱喻——《圍城》中部分名字的隱喻〉《新學術》,第5期,2008年,頁178-181。
朱莉莉:〈芭比的哭泣—論《圍城》中的女性形象〉《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91。
朱曉娟:〈《圍城》語音超常使用對塑造人物形象的影響〉《考試週刊》,第16期,2008年,頁175。
何永波:〈試論《圍城》的審醜藝術形式〉《延邊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2001年8月,頁18-21。
吳其南:〈孫柔嘉論〉《求索》,第9期,2004年,頁219-221。
李向娟:〈從《圍城》中的眾生之相看人性的墮落〉《現代語文》,第9期,2008年,頁61-63。
李志連:〈錢鍾書《圍城》的文化反思〉《山西師大學報》,第34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01。
李亞博:〈《圍城》中的女性形象〉《安順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9年4月,頁21-22。
李晶:〈走不進的圍城——以女性視角挖掘《圍城》的男權意識〉《凱里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132-134。
李學良:〈無根的悲劇——再論《圍城》的象徵意義〉《名作欣賞》,第4期,2008年,頁56-57。
李曉明:〈接受與障礙——淺談《圍城》語言的屏蔽性〉《今日南國》,第109期,2008年11月,頁133-134。
李穎慧:〈嘻笑怒罵皆文章—淺談《圍城》諷刺藝術〉《才智期刊》,第17期,2008年,頁175。
汪堅強:〈智者的遊戲:無奈與寬容—試論錢鍾書《圍城》的諷刺藝術〉《西華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4月,頁55。
周蓬華:〈《圍城》病態知識份子靈魂的審視〉《邢臺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8年9月,頁65-67。
孟憲華:〈淺析錢鍾書《圍城》的諷刺幽默性〉《文教資料》,第3期,2009年1月,頁16。
姚君傳:〈她是個人物——說說《圍城》中的汪太太〉《名作欣賞》,第23期,2005年,頁67-71。
姚潔麗:〈90年代以來國內《圍城》研究述評〉《文教資料》,第28期,2008年,頁194-196。
胡明貴,沈玉梅:〈“被看”的女人──〈圍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心理透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6年,頁34-36。
韋施羽:〈人性弱點與真善美的剖析——論《圍城》的諷刺藝術〉《廣西教育》,第33期,2008年11月,頁37-38。
唐秀偉:〈《圍城》:比喻的寶典〉《作家雜誌》,第16期,2008年,頁36。
孫玉林:〈男性話語權下的女性知識分子婚姻苦劇——淺析《圍城》中孫柔嘉形象〉《現代語文》,第4期,2009年,頁80-81。
徐思義:〈《圍城》人物群像的側面展示及多重組合性格探究〉《飛天》,第6期,2009年,頁31-33。
徐思義:〈一軸灰色的舊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圖卷——《圍城》次要人物群像展示〉《山東文學》,第2期,2009年,頁75-77。
徐海麗:〈試論《圍城》的喜劇品格〉《菏澤師專學報》,第37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05。
袁寒英:〈徘徊于傳統和現代的邊緣——《圍城》主人公方鴻漸形象分析〉《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第16期,2008年,頁34-35。
高暘:〈評《圍城》之主人公方鴻漸〉《語文天地》,第8期,2009年,頁11。
張羽:〈從《圍城》看錢鍾書〉《同代人》,第1卷第1期,1948年4月,頁49。
張新標:〈圍城:社會、婚姻與自我之困──試談《圍成》的意蘊〉《讀與寫教育教學刊》,第5卷第8期,2008年8月,頁83。
張鳳俠:〈柔嘉出走的思索〉《現代語文》,第9期,2006年,頁116。
張慧:〈透過《圍城》看人生意蘊〉《濰坊學院學報》,第7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1-53。
張寶霞:〈論錢鍾書《圍城》的諷刺藝術〉《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第13期,2008年,頁274。
戚揚:〈《圍城》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寬宥的離經叛道者汪太太〉《安徽文學》,第10期,2008年,頁169-170。
郭桃芬:〈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8年1月,頁93-96。
陳忠坤:〈敘述者與隱指作者的矛盾——例析方鴻漸的「圍城」〉《考試週刊》,第37期,2007年,頁126-127。
陳芳:〈《圍城》意蘊淺析〉《語文學刊》,第12期,2008年6月,頁109-110。
陳朝暉:〈《圍城》語言的藝術特色〉《現代語文》,第1期,2009年,頁91。
彭衛紅:〈論小說《圍城》的男權意識〉《三峽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8年3月,頁40-41。
曾朱:〈絕非一人設下的苦局——重讀《圍城》里的孫柔嘉〉《安徽文學》,第6期,2009年,頁213。
湯敏:〈《圍城》的諷刺藝術〉《徐州教育學報學刊》,2002年9月,頁48-49。
無咎:〈讀《圍城》〉《小說月刊》,創刊號,1948年7月,頁28。
程瑾濤:〈從《圍城》的比喻解讀隱喻的主觀性〉《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8年9月,頁56-60。
馮兆軍:〈試論《圍城》小說的諷刺藝術〉《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第4期,2008年,頁28-29。
馮春莉:〈曇花開過未留香,清水芙蓉唯遠觀——淺析《圍城》唐曉芙形象〉《文教資料》,第36期,2008年12月,頁13-14。
黃志軍:〈蘇文紈:形成方鴻漸“圍城”人生觀念的關鍵人物〉《安康師專學報》,第16卷,2004年10月,頁68-70。
黃振強:〈試論《圍城》的惡女形象〉《文學教育》,第12期,2007年,頁80-81。
楊夢菲、劉紹信:〈《圍城》的空間敘述〉《北方論叢》,第5期,2003年,頁106-111。
董皖:〈《圍城》譬喻藝術手法淺析〉《六安師專學報》,1999年2月,頁64-66。
滿建:〈論方鴻漸形象的文化心理〉《宿州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頁67。
熊菊香:〈簡論《圍城》中趙辛楣形象的建構作用〉《鄂州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07年7月,頁43-45。
趙勤輝:〈《圍城》的比喻藝術〉《廣西大學學報》,2001年8月,頁84-89。
趙輝:〈《圍城》敘事的修辭品格——通感和象徵〉《社科縱橫》,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頁104-105。
劉秀麗:〈錢鍾書《圍城》中作者女性偏見原因探析〉《汕頭大學學報》,第24卷第6期,2008年8月,頁19-23。
劉明宇:〈現代文學的一朵奇葩——《圍城》〉《新課程研究》,第5期,2008年,頁169-170。
劉聰:〈方鴻漸形象之我見〉《山東文學》,第1期,2008年,頁77-78。
歐陽欽:〈荒誕與虛無中的“絕望抗爭”——《圍城》存在主義的解讀〉《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2009年1月,頁62-63。
蔡芳定:〈《圍城》裡的知識分子形象〉《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389-447。
鞏鳳華:〈《圍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蘇文紈〉《中國校外教育》,2008年8月,頁1230。
賴熹:〈淺析《圍城》的諷刺手法〉《時代人物》,第11期,2008年,頁135。
謝莎:〈泥濘中的艱難行走——解讀《傷逝》與《圍城》中女性的愛情和婚姻生活〉《滁州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2009年2月,頁33-35。
蘇華:〈無處不在的「圍城」——論《圍城》中的存在主義意蘊〉《大眾文藝》,第9期,2008年,頁5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