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20104-0018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20104-001803
論文名稱
Title
美國、台灣以及法國政府反貧窮政策(1980-2002)之研究
The Study of Anti-poverty policies in American,Taiwan and French Government(1980 - 2002)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7-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12-20
關鍵字
Keywords
反貧窮政策、貧窮
anti-poverty policy, pover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2 次,被下載 542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428 times.
中文摘要
眾所周知的,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套世界各國公認、且同時適用於不同國情的貧窮測量法,就是連貧窮的定義也因時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台灣在貧窮的測量與定義上,與法國較為類似,都是採用該國每人消費支出為評量的標準,而美國則是透過量化性指標,依據不同年齡與性別及家庭人口總數,再參照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加以計算測量。
在反貧窮政策的內容方面,本研究發現美國、法國與台灣政府對於貧窮議題的處理,都無法擺脫各國的歷史傳統的觀念影響,以致美國與台灣採取的是屬於一種殘補式的救濟窮人方式,而法國則因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大量貧窮人口的慘痛教訓,因而建立一套普遍而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反貧窮的措施是全面性的關照。此外,在台灣與美國,政黨、反貧窮政策與選舉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而在法國,福利觀念早已深植人心,左右兩派的執政政府,都無法藉由財政赤字的事實說服人民放棄社會保障的內容。
總之,本文意在探知左派與右派政府對於貧窮議題的處理,並選擇了以八O年代為一個檢驗的起點,再以美國,及八O年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盛行的右派政府時期中,西方主要民主國家唯一的左派政府執政的國家-法國,以此兩國政府二十多年來,如何對抗貧窮問題的處理做為參考的主軸,進而論述台灣二十多年來,政府對於貧窮問題的處理及對應結果。本研究希望能從對於貧窮問題的探微開始,做為對於社會福利政策的一種初步的了解。
Abstract
So far as we know, there is no world recognized poverty measurement can adopt to each country. Even the definitions of poverty differentiate from time and places. In Taiwan, the measurement and definition of poverty is similar to France. Both of them adopt each person’s consuming outcomes for the standard of measurement. America adopts quantitative index to calculate and measure their poverty. This measurement i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 sex and family total numbers, and then refers to inflation ratio of each year.
About the contents of anti-poverty policy, this study find out the way of dealing with poverty issues in American, French and Taiwan are the same. All of them cannot exclude from the influences of their own historic traditional concepts. That’s why America and Taiwan adopt the Residual Model to relieve the poor. After experienced the painful lessons of two world wars that brought mass poor population, France set up a popular and completed institutional re-distributive model. His or her anti-poverty policy is full caring all different statuses person. In America and Taiwan, the relationships of political parties, anti-poverty policy and elections are hard to separated. But there's a different issue altogether in France, the sense of welfare implants in the mind of French, so that no matter left-wing government or right-wing government rules the country, they could not persuade people to give up the social welfare by the fact of financial deficits.
In shor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ry to find out how the left-wing or right-wing government is the way to treatment in the poverty issues. I chose the 1980s of American and France for the beginning -- In America, the neoliberalism economics, the right-wing government, was popular during the 1980s, and France, the only one left-wing government in western democratic countries. These two governments have been to resist poor problems over 20 years for my reference. And then discuss about the results of dealing with poverty problems in Taiwan these 20 years. This study hope can use the poverty problems, for a primary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3
第三節 問題的背景 ………………………………………………. 21
第四節 貧窮概念的定義與測量 ………………………………………. 24
第五節 研究目的 ………………………………………………. 30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2
第七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 32
第二章 美國的反貧窮政策(1980-2002) ………………………………….. 37
第一節 反貧窮議題的歷史背景 ………………………………………… 37
第二節 貧窮的定義及測量 …………………………………………….. 44
第三節 反貧窮政策的內容 …………………………………………….. 46
第四節 反貧窮政策的結果 …………………………………………….. 53
第五節 檢視與批判 ……………………………………………. 56
第三章 法國的反貧窮政策(1980-2002) …………………………………. 69
第一節 反貧窮議題的歷史背景 ………………………………………. 69
第二節 貧窮的定義及測量 …………………………………………… 74
第三節 反貧窮政策的內容 …………………………………………… 75
第四節 反貧窮政策的結果 …………………………………………… 79
第五節 檢視與批判 …………………………………………… 81
第四章 台灣的反貧窮政策(1980-2002) ………………………………… 87
第一節 反貧窮議題的歷史背景 ………………………………………. 87
第二節 貧窮的定義及測量 ………………………………………. 91
第三節 反貧窮政策的內容 ………………………………………. 92
第四節 反貧窮政策的結果 ……………………………………….. 94
第五節 檢視與批判 ……………………………………… 95
第五章 結論 ……………………………………… 101
參考書目 ……………………………………… 103

各章圖表:
圖1-1、台灣:Gini係數 與 所得前20%為後20%之倍數(1981-2001) … 34
圖1-2:台灣低收入戶數(1981-2002) ……………………………… 34
圖1-3: 1981-1995 各主要國家國防支出 ……………………………… 35
圖2-1:美國歷年來的貧窮線及戶數 …………………………….. 63
圖2-2:美國 1959- 2002 年的貧戶數 …………………………….. 64
圖2-3:美國 1959- 2002 年的貧戶率 …………………………….. 65
圖2-4:美國 1961- 2003 年的 經濟成長率、失業率、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 66
圖2-5:美國的個人收入 …………………………… 67
圖2-6:美國—所得前10%與後10%之比率-依性別區分 …………………. 67
圖2-7:美國-Gini 係數 ……………………………. 68
圖3-1:英、法、德三國人類貧窮指數之比較 …………………………….. 85
圖3-2:法國:經濟成長率、CPI年增率、失業率(1970-2003) …………. 85
圖3-3:法國人均GDP(1970-2003) …………………………….. 86
圖3-4:法國政府支出比例-依政事分 …………………………….. 86
圖4-1、台灣 : 經濟成長率、國民所得成長率、低收入戶成長率
(1982 - 2002) …………………………….. 98
圖4-2、政府支出比率:台灣 1978 - 2002 ……………………………. 98
圖4-3、台灣:經濟成長率、國民所得年增率、CPI年增率、失業率
(1965 -2002) ……………………………. 99
圖4-4、台灣:Gini係數、低收入戶成長率、生活扶助金增加率
(1981-2002) ……………………………... 99
圖4-5、台灣 : 平均每人GDP 與 最低生活標準 ( 1980 - 2003 ) …………… 100
圖4-6、台灣:CPI 年增率 與 最低收入標準 …………………………… 100
表1-1:1960-2004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 之執政黨(左派與右派)… 36
表2-1:一九六三年最低經濟水平與最低花費-非農業貧窮門檻的平均權數 .. 59
表2-2: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九O年,貧窮門檻-非農業的四口之家, 未修正
及修正後的定義 …………………………… 60
表2-3:美國歷年來的貧窮線及戶數 …………………………. 61
表2-4:美國1959年-2002年,貧戶數及貧戶率 …………………… 62
表2-5:八О年代中期各國稅收與轉移支付制度對貧窮狀況的影響 ……….. 57
表3-1:英、法、德三國人類貧窮指數之比較 …………………………… 8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
(一)書籍:
Fraling , Bernhard and Becher, Paul著,白正龍譯,2003,社會安定(保險)體系是開發中國家消除貧窮的要件:一群專家對世界經濟和社會倫理的研究。台北市:天主教臺灣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
Friedmann, R.著,胡奇等譯,1981,自由的選擇:一個人的聲明,北京:商務印書館。
Gosta Esping-Andersen著,古允文譯,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市:巨流。
Heywood, Andrew著、楊日青等譯,2002,政治學新論。台北市:韋伯文化。
Price, Roger著、譚鍾瑜譯,2002,法蘭西的榮耀與堅持:革命與共和的國度。台北縣新店市:左岸。
古允文等譯,1988,社會福利發展:經驗與理論。台北市:桂冠。
民主進步黨,1993,公平正義的福利國:民主進步黨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民進黨中央黨部。
江亮演,1990,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
朱劍、趙楓,1996,法國簡史。台北:書林。
朱雲鵬,1987,貧窮問題之探討:臺灣地區資料之因素分解研究。台北市:中研院三研所。
李任初,1992,新自由主義-宏觀經濟的蛻變。台北市:台灣商務。
吳壽彭譯,1981,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光信著,2001,黃羊川。台北市:未來書城。
林庭瑤譯、Nash, Kate著,2004,全球化、政治與權力:政治社會學的分析。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林萬億著,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市:巨流。
周憲文譯,Faulkner, Harold Underwood著,1977,美國經濟史。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胡偉,1988,戰後法國社會學的發展。台北市:遠流。
佛洛姆著,孫石譯,1981,自我的追尋。再版。台北市:志文。
張承漢,1990,二十世紀的美國社會思潮。台北市:巨流。
陳曉律著,1996,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廖榮利、鄭為元合著,1983,臺灣的貧民:社會學與社會工作面的探討。台北市: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市:巨流。
(二)政府出版品:
台灣省政府,1972,小康計劃:台灣省消滅貧窮計劃綱要。南投:省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法國社會保障制度。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284/t24061.htm
(三)期刊報紙:
Mills, Catherine著,鄭秉文譯,2001,「法國社會保障的經驗教訓與出路-與中國學者的交流」。國外社會科學,第二期,22。
王漢森,1997,「法國新政府特點及重要成員簡介」。國際資料信息,第7期,25-27。
何世健,2000,「自由主義的極限-淺析英、法、德、意四國中左政治格局」。歐洲,第1期,90-91。
李其榮、劉敏,2000,「美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與反貧困問題」。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7期,40。
李培林,1997,「法國福利體制的危機原因何在」。中國社會保障,第8期,42-43。
李朝陽,2003,「赤字與債務,拖垮美國經濟成就」。新新聞,859期,48。
林萬億、周淑美合譯,1972,「福利社會及其受益人-貧窮與弱者」。憲政思潮,第60期,3。
周沛,2000,「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城市絕對貧困現象研究」。南京大學學報,第6期,124。
周弘,1997,「法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危機與改革」。世界經濟,第11期,55-59。
郇慶治,2003,「2002年大選及其失利後的法國社會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第2期,87。
洪朝輝,2003,「論中國城市社會權利的貧困」。江蘇社會科學。第2期,116-125。
孫代堯,2002,「為蔣家王朝經濟領航的台灣技術官僚」。炎黃春秋,02期,48。
張世鵬,2000,「西歐資本主義與工會」。工會理論與實踐-中國工運學院學報,Vol.14 No.6,11。
張麗,2003,「戰後法國『政府調控經濟論』的主要內容及其成因」。世界歷史,第4期,54-57。
陳濤,2000,「福利制度的基本模式與中國的政策選擇」,中國民政,增刊本,41。
曾慶豹,2003,「晚期資本主義與解放神學的重建」。基督教文化學刊,第九輯,43。
黃安年,1997,「克林頓政府改革美國家庭福利保障的對策」。美國研究,第二期,101。
臺灣立報,2004年1月14日,「貧窮認定的荒謬」,第二版(社論)。
鄭秉文,2003,「美國社會保障私有化改革新動向」。中國經貿導刊,第四期,43。
趙卓昀,2004年4月2日,新華日報,國際視野版。
劉然,2002,「法國社會學派的『新發展觀』」。武漢交通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1。
關信平,2000,「歐洲聯盟社會政策的歷史發展--兼析歐盟社會政策的目標、性質與原則」。南開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78。
(四)碩博士論文:
王仕圖,2001,貧窮持續時間與再進入的動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古文君,1998,「日據時期臺灣的社會事業 : 以貧民救助為中心的探討(1895-1938)」。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H MOE86-0001-83153010 。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朱育慧,1995,反貧窮政策中的工作倫理-從美國經驗論台灣反貧窮政策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岑令文,1985,中美消滅貧窮政策-小康計劃與對貧窮作戰。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朝賢,1992,台灣省縣市貧窮率之影響因素。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修,1996,我國老年貧窮過程與社會支持網絡運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伶,2000,我國貧窮門檻之建構、調整與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惠,1997,老年婦女陷入貧窮之因素及其困境之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邱承威,2000,快速經濟成長下的台灣貧窮現象。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志君,2000,貧窮家庭的福利探討-以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兒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健忠,1980,美國詹森總統向貧窮作戰政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靜慧,2001,貧窮階層學童在教育實踐上的差異。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先權,1980,詹森總統對抗貧窮政策之檢討。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璋,1979,貧窮形成原因實證之研究。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乃凡,1995,台灣貧窮女性化的探討-女性戶長家戶貧窮現象之貫時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毓芬,2002,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因應之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秋蘭,1992,家戶相對貧窮與家戶人口結構關係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峰,1997,貧窮的落入、持續與脫離。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豪,1994,致貧因素與老人及非老人家戶貧窮之關係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曲,2002,「是懶惰?抑或污名?」一群貧窮單親婦女於就業市場之勞動經驗。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銀錄,1986,貧窮指數的因素分解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偉君,1991,臺北市有工作的貧窮雙親家庭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晴晴,2002,單親家庭貧窮歷程之研究-以台中縣家扶中心受扶助家庭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惠,2000,台灣單親家庭與其貧窮原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青屏,2002,貧窮文化之傳承─臺中市低收入家庭生活方式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錫銘,1984,臺灣省消滅貧窮政策之研究 : 小康計畫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智中,2003,台灣勞動結構內工作貧窮之現象與變遷。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淑貞,1997,「貧窮的歷程--以嘉義縣低收入成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國科會研究計畫:
古允文,1998,「『歐洲聯盟』社會政策之研究」。NH NSC86-2412-H260-002。台北市:科資中心。
張世雄,1995,「貧窮理論的評估與探索( I ) = Theory of poverty : an critical exploration, part 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H NSC83-0301-H194-033-G2 。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張清富,1995,「台北市貧窮的動態分析(I) = Dynamics of porverty in Taipei City(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H NSC83-0301-H005a-001-G2 。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六)網路資源:
大紀元編輯部,2001年5月9日,「美國紐約市四成八亞裔兒童家境貧困」。http://www.epochtimes.com/gb/1/5/9/n86604.htm。
朱易,2003,「美國的貧富差距」。http://www.tangben.com/Finance/richpoor.htm.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對外廣播電台華語台,2004年4月21日,「美國過去一周時事回顧」。World Service。http://www.irib.ir/worldservice/chinese/zhuanti/meiguo059.htm.
沈旭凱,2004年3月3日,「父殺女 治病都沒錢 甭提養女兒」。聯合報。http://times.hinet.net/SpecialTopic/930227-suicide/4544550.htm.
呂紅平,2003,「對我國社會轉型期城市貧困的初步探析」。http://www.ccrs.org.cn/Newsgl/ReadNews.asp?NewsID=2523.
周怡,2002,「貧困研究:結構解釋與文化解釋的對壘」。社會學研究,第3期。
洪朝輝,2002,「論社會權利的『貧困』──中國城市貧困問題的根源與治理路徑」。當代中國研究。第4期。http://www.chinayj.net/StubArticle.asp?issue=020402&total=79.
高書生,2004年4月1日,「社會保障不宜貪大求全」。經濟參考報。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528617.htm.
梁欣怡,2004年2月23日,「攜子自殺 錯誤示範」。http://times.hinet.net/SpecialTopic/930218-suicide/7635498.htm.
詹中原,2001,「政策搖擺 意識治國 扁症病灶」。國政專論,第090-020號。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0/CL-P-090-020.htm
張德元,2001,「霓虹燈下的『貧困』與改革路上的『保障』。http://www.pssw.net/articles/c021zdy.htm.
薛承泰,2001年3月12日,「台灣單親戶及貧窮之趨勢分析」。國政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R-090-003.htm。
劉大和,2002,「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http://home.kimo.com.tw/liutaho/SEC1soci.htm.

英文:
(一)書籍文章暨書籍:
Baylis , John and Smith , Steve. 1997.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ames William and Cressey, Donald R.. 1987.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 Harper & Row.
Frances Fox Piven and Richard A. Cloward. 1971. Regulating the poor : the functions of public welfare.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Fraser, Derek.1973.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 a history of social polic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Gilbert, Neil. 1983.Capitalism and the welfare state :dilemmas of social benevolence.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Glazer, Nathan. 1986. ”Welfare and “welfare” in America”. in Richard Rose and Rei Shiratori(eds.).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onbjerg Kirsten A. 1977. Mass society and the extension of welfare, 1960-1970.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user, Richard and Becker, Irene. 2003. Reporting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perspectives from a German and a European point of view. New York : Springer.
Katz, Michael.1993.The "Underclass" debate:views from history.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evine, Daniel.1988. Poverty and society :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welfare st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New Brunswick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Marshall, T. H. 1981. The right to welfare and other essays . London :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Orloff, Ann Shola. 1993. The politics of pension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rita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80-1940. Madi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atterson,James T.. 1994. America’s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1900-1994.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he World Bank. 2004/02/03.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4: overview. Vol. 1 of 1.
Arthur C. Clarke. 1953. Childhood's End. New York : Ballantine Books.
Tomaskovic-Devey, Donald. 1988. Poverty and social welf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Trattner, Walter. 1979. From Poor Law To Welfare State: A History of Social Welfare in America. New York:Free Press.
(二)政府或國際組織之出版品或網路資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89 July. World Economic Outlook.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0. World Economic Outlook.
Fisher,Gordon M.. April 18, 2003(Last Revised). ”Poverty Measurement Working Papers: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shansky Poverty Thresholds and Their Subsequent History as the Official U.S. Poverty. Measure”.
http://www.census.gov/hhes/poverty/povmeas/papers/orshansky.htm.
Fisher, Gordon M..April 18, 2003(Last Revised).” Poverty Measurement Working Papers”. http://www.census.gov/hhes/poverty/povmeas/papers/orshansky.html#C3.
Kellogg, Paul U..1909. Pittsburgh Survey. http://www.clpgh.org/exhibit/stell30.html
The White House. http://www.whitehouse.gov
The World Bank. 2002. Poverty reduction and the World Bank: progress in 2002. Vol. 1 of 1. Washington, D. C. : World Bank.
The World Bank. 2000. Making transition work for everyone :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Washington, D. C. : World Ban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02,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deepening democracy in a fragmented world, New York,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September 30, 2003(Last Revised).”How the
Census Bureau Measures Poverty .
http://www.census.gov/hhes/poverty/povdef.html#1.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1824. Yates Report.
http://www.poorhousestory.com/yates_report.htm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1999. ”Domestic Volunteer Service Act Amendments (as amended by Public Law 106-170, approved December 17, 1999)”. http://www.nationalservice.org/resources/cross/dvsadec99.pdf.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http://www.census.gov
World vision UK. 2004. “Campaigning – poverty – together we can end it “. http://www.worldvision.org.uk/getinvolved/campaigning/eradicatepoverty/default.asp
(三)碩博士論文:
Orloff, Ann Shola. 1985. “The politics of pension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origins of pensions and old age insurance in Canada,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80s-1930s”. Dissertation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四)期刊:
Gitlin, Todd, “Culture of poverty”.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Vol.10, No.9, May 1968.
Orshansky, Mollie. "The Shape of Poverty in 1966".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Vol. 31, No. 3, March 1968.
Tomal, Annett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some questions”. Discernment, Vol. 6, No. 3, Summer 1999.
Yitzhaki, Shlomo. “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IT Press, Vol. 93(2), May. 1979
(五)非官方網路資源:
Krugman, Paul. 21 June, 2002. ” Fear of All Sums”,New York Times Opinion. http://www.truthout.com/docs_02/06.22E.krug.sums.htm.
Lipset, Seymour Martin. 1996.” American Exceptionalism:A Double Edged Sword”.Washingtonpost.c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style/longterm/books/chap1/americanexceptionalism.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