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23103-1439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23103-143943
論文名稱
Title
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
A Study of DPP's Factional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4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12-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12-23
關鍵字
Keywords
政黨、派系、派系政治、民進黨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Factionalism, Political Party, Fac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9 次,被下載 1447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473 time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分析架構及章節安排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政黨派系之理論探討及法律定位 /17
第一節 傳統偏見與現代定義 /18
第二節 派系組織、脈絡特徵與結構之比較 /21
第三節 派系形成之原因 /24
第四節 派系角色、功能與整體特徵 /27
第五節 派系之法律定位 /30
第三章 民進黨派系的發展軌跡 /35
第一節 黨外時期 /37
一、 黨外群雄並起 /37
二、 康寧祥與黃信介等人的理念分歧 /40
三、 黨外主流派與黨外新生代 黨外編聯會與黨外公政會 /43
第二節 反對黨時期 /52
一、 泛新潮流系與泛美麗島系的對立與衝突 /52
二、 獨盟遷台 正義連線、福利國的竄起 /56
三、 舊美麗島系的衰微 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出走 /62
第三節 執政黨時期 /64
一、 正義連線異軍突起 /64
二、 四派系合組主流聯盟 /66
三、 黨務改造前後的派系動向 /68
小結 /73
第四章 民進黨各派系的組織運作及重要人事 /75
第一節 美麗島 新世紀 新動力 /76
第二節 新潮流 /87
第三節 正義連線 台灣福利國連線 /97
第四節 台獨聯盟 主流聯盟 /108
小結 /115
第五章 派系與黨務人事及政策 /117
第一節 黨務人事:中央與地方 /117
一、 黨主席及秘書長 /118
二、 中執會、中常會及中評會 /121
三、 縣市黨部主委 /129
第二節 黨務政策 /134
一、 台灣獨立 /134
二、 中國政策 /138
三、 憲政體制 /145
四、 國會改造 /150
小結 /153
第六章 派系與政黨發展策略 /155
第一節 從黨外到組黨 /157
一、 群眾路線與議會路線 協商與杯葛 /157
二、體制內改革與改革體制 保障現任立委之爭 雞兔難題 /160
三、組黨 /167
第二節 從反對黨邁向執政黨 /170
一、 主權、自決與民主 公職角色再反省 /171
二、 到執政之路與到獨立之路 選舉總路線 /174
三、大和解 聯合政府與單獨執政 /180
四、黨務改造 /187
小結 /195
第七章 派系與選舉 /197
第一節 選舉制度與民進黨提名條例 /197
一、 選舉制度 /198
二、 提名條例及其修正重點 /198
三、 派系與提名制度 /205
第二節 輔選與選舉競爭 /207
一、 派系的輔選運作 /208
二、 派系之選舉競爭-以1995、1998、2001年立委選舉為例 /212
小結/ 217
第八章 派系與政府人事及政策 /225
第一節 政府人事 /225
一、執政後的中央政府 /225
二、立法院黨團 /228
第二節 政府定位及政策 /235
一、全民政府與少數政府 /235
二、拜耳案 核四 /241
三、 土增稅 農漁會金融改革 /247
小結/ 251
第九章 結論 /253
第一節 研究發現-民進黨派系政治的分析架構 /253
第二節 派系現況與建議 /263
參考書目 /26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專書

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5月)。
于安編著,德國行政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1版,1999年10月)。
于顯洋,組織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1年1月)。
干國勳等,藍衣社 復興社 力行社(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初版,1984年10月)。
中共中央組織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辭典(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第1版,2001年6月)。
天下編輯,看不見的優勢:變形蟲組織(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4年7月)。
尤 清,「新黨的組織綱領和運作」,新黨救台灣(台北:曹子勤發行,1986年)。
月旦編譯中心,台灣政壇明日之星-影響台灣未來的45位菁英(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3年10月)。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初版,1998年7月)。
王美琇編,夢想台灣國:張燦鍙三十年的台獨運動生涯(台北:前衛出版社,修訂版,1995年9月)。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經濟: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4(1993年)。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第1版,1998年7月)。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第2版,2000年10月)。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企劃監製,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2000年2月)。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中國事務部,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研討會會議實錄(1998年3月10日)。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編印,民主進步黨兩岸政策重要文件彙編。
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中央政策會主辦,『改造國會 推動憲政』公聽會會議資料,立法院第12會議室,2002年4月22日。
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環境政策小組,廢止核四評估(2000年6月12日)。
民進黨中央黨部,民主進步黨簡介•與台灣土地人民的對話錄。
民進黨中央黨部編印,民主大憲章實錄(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1年11月10日出版)。
任軍鋒譯,Robert Michels原著,寡頭統治鐵律-現代民主制度中的政黨社會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3年1月)。
全國台灣研究會主編,台灣一九九五(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第1版,1996年6月)。
全國台灣研究會主編,台灣一九九六(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第1版,1997年7月)。
全國台灣研究會主編,台灣一九九七(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第1版,1997年7月)。
全國台灣研究會主編,台灣一九九九(北京:九州出版社,第1版,2000年9月)。
全國台灣研究會主編,台灣一九九八(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第1版,1999年6月)。
全國台灣研究會主編,台灣二○○○(北京:九州出版社,第1版,2001年12月)。
全國台灣研究會編,台灣問題實錄(上)(北京:九州出版社,第1版,2002年7月)。
列 寧,列寧全集 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1959年1月)。
朱子彥、陳生民,朋黨政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1992年3月)。
朱志宏,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初版,1995年3月)。
朱高正,朱高正論文集(和平革命)4 雲飛揚(台北:朱高正發行,初版,1990年5月)。
朱敏章譯,Thomas Hobbes原著,利維坦(台北:商務印書館,台1版,2002年9月)。
朱雲漢等著,解剖台灣經濟(台北:前衛出版社,新版,1992年8月)。
艾琳達,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8年1月)。
何義麟、陳添力譯、若林正丈原著,轉形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89年12月)。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10月)。
何頻、高新,中共太子黨(香港:明鏡出版社,第4版,1994年12月)。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增訂2版,1995年3月)。
吳文程,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1996年1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再修訂初版,1991年4月)。
宋朝欽、何榮幸、張瑞昌合著,民進黨執政之路(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1993年8月)。
宋鎮照,團體動力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2000年11月)。
李 敖,民進黨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初版,1989年3月31日)。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4年10月)。
李旺臺,台灣反對勢力(1976-1986)(台北:五千年出版社,初版,1983年1月)。
李建良編著,基本人權與憲法裁判(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出版)。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出版)。
李茂興譯,Stephen P. Robbins原著,組織行為(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3月)。
李晴輝、丁連財譯,田弘茂著,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89年11月)。
李晴輝、丁連財譯,田弘茂著,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89年11月)。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初版,1987年10月)。
李筱峰,進出歷史(台北:稻鄉出版社,初版,1992年10月)。
李慶四,美國國會與美國對華政策(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第1版,2002年9月)。
李應元,人生的驚嘆號(台北:人物出版公司,初版,2002年9月)。
到獨立之路編輯小組,到獨立之路(台北:新潮流辦公室,1991年)。
周玉蔻,權力遊戲荒謬劇 陳水扁混亂的180天(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2002年12月)。
周玉蔻、甯育華,唐飛-在關鍵年代裡(台北:英特發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2000年11月)。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初版,2000年12月)。
明居正與高朗主編,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年8月出版)。
杭 之,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4月30日出版)。
林 勁,「台獨」研究論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台灣授權版,1993年12月1日)。
林文義,菅芒離土-郭倍宏傳奇(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1年10月)。
林水波,棄保政治學(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2年8月)。
林正杰,寧為黨外(台北:林正杰發行,出版年月不詳)。
林正杰、張富忠,選舉萬歲(出版資料不詳)。
林正杰譯,綠色烏托邦(台北:前進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林淑玲,陳水扁武功心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9年6月)。
林萬億,團體工作(台北:三民書局,第6版,1997年8月)。
林嘉誠等著,民主制度設計(台北:業強出版社,初版,1992年9月)。
林濁水,路是這樣走出來的(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1年10月)。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4年4月)。
姚嘉文,民主.自決.救台灣(台北: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88年3 月)。
政策白皮書編纂工作小組,政策白皮書(綱領篇)(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3年8月)。
施明德,施明德的政治遺囑(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88年1月)。
柳金財,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1998年2月)。
洪金珠、許佩賢譯,若林正丈原著,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1996年1月)。
胡祖慶譯,Lucian W. Pye原著,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再版,1989年5月)。
風雲論壇16,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1986年12月)。
風雲論壇2,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初版,1983年12月)。
高新軍、榮敬本,政黨比較研究資料(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第1版,2002年5月)。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版,1995年11月)。
夏 珍,許信良的政治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2版,1999年9月)。
孫慶餘,民進黨現象(台北:日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92年6月)。
徐宗懋,台灣人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93年2月)。
徐宗懋,務實的台灣人(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1995年5月)。
徐博東,大陸學者眼中的民進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秦俊鷹、潘邦順編譯,日本政治體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2001年5月)。
紐則勳,競選傳撥策略: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出版)。
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民主進步黨五大派系簡介(2002年3月25日)。
康寧祥,危機與希望(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初版,1983年11月)。
張台麟等著,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第1輯)(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94年5月)。
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的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初版,1992年3月)。
張岱云等譯,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94年4月)。
張俊宏,台灣的危機與轉機(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版,1989年11月)。
張俊宏,執政大道(台北:唐山出版社,初版,1991年11月)。
張俊宏主編,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第3版,1989年6月)。
張俊宏等,民主老先覺 黃信介紀念文集(台北:民主進布黨中央黨部黃信介紀念文集小組,初版,2000年8月)。
張俊雄、邱義仁、游盈隆策劃,張瑞昌等執筆,破曉 2000陳水扁勝選大策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8月)。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初版,1996年5月)。
曹子勤發行,尤清對話錄(台北:鹿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詳)。
曹瑞泰譯,沖野安春原著,現代日本政治(台北:國立編譯館,初版,2000年7月)。
許介鱗,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初版,1989年4月25日)。
許信良,挑戰李登輝(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1995年7月1日)。
許信良,新興民族(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5年3月16日)。
許信良、鍾碧霞,許信良言論選集(台北:許信良總統選舉後援會,1995年6月11日)。
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1998年5月20日)。
郭正亮,變天與挑戰(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第1版,2000年5月)。
郭定平,政黨與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版,1998年6月)。
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3年3月)。
陳 菊,黑牢嫁妝:一個台灣女子的愛與戰鬥(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1993年12月)。
陳文茜,文茜小妹大(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10月)。
陳水扁,世紀首航(台北:圓神出版社,初版,2001年11月)。
陳水扁,台灣之子(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9年12月)。
陳水扁發行,新世紀 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4 國家建設(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2000年2月出版)。
陳水逢,戰後日本政黨政治(台北:財團法人中日文教基金會,再版,1985年10月)。
陳再明,日本論-解析日本強盛繁榮的秘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3年4月)。
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8年10月)。
陳坤森譯,Arend Lijphart原著,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二十一個國家多數模型與共識模型政府(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再版,1995年10月)。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修訂1版,1995年10月)。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2月)。
陳芳明,台灣內部民主的觀察(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第1版,1990年10月)
陳芳明,台灣內部民主的觀察(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第1版,1990年10月)。
陳芳明,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1年12月)。
陳芳明,在時代分合的路口(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1年12月),頁63-71。
陳芳明,福爾摩莎情結(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1年11月)。
陳芳明等著,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第1版,1992年2月)。
陳淞山,國會制度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
陳淞山主編,新世紀接班人-陳水扁新智囊(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5月)。
陳隆志,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台北: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1993年11月)。
陳慈陽,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台北:翰蘆圖書公司,初版,1997年9月)。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台北:三民書局,3版,1992年1月)。
陳新民主撰,1990年-2000年台灣修憲記實-十年憲政發展之見證(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第1版,2002年2月)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95年2月)。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第1版,1992年11月)。
陳儀深,誰的民進黨?-九○年代台灣反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批判(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5年1月)。
彭懷恩,台灣政黨體系的分析(1950-1986)(台北:洞察出版社,初版,1989年3月)。
景 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第1版,1991年5月)。
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10月)。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出版社,初版,1993年11月)。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第1版,1991年5月)。
黃發典譯、Claude Geoffroy原著,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7年5月)。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修正,1992年7月)。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9年11月)。
楊 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94年12月)。
楊立傑、莊勝鴻,認識民進黨萬用電話簿(台北:商周出版,初版,2001年8月)。
楊旭聲等著,剖析國民黨派系(台北:聯豐書報社,初版,1985年2月)。
楊泰順編著,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1年11月出版)。
楊祖珺,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92年11月)。
楊憲村,民進黨執政(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5年9月)。
楊憲村、徐博東,世紀交鋒-民進黨如何與共產黨打交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2年5月)。
經濟部核四計畫再評估委員會,核四計畫再評估總報告(2000年9月)。
葉柏祥,黃信介前傳-民進黨的永遠大老(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1994年6月)。
葛克昌,國家學與國家法-社會國、租稅國與法治國理念(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版2刷,1997年9月)。
董保城、周從郁譯,德國選舉法規彙編(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再版,1997年6月)。
董智森,綠扁帽執政團:陳水扁總統班底(台北:爾能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10月)。
雷競璇譯,Maurice Duverger原著,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版,1991年10月)。
廖為智譯,黃昭堂原著,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初版,1993年2月)。
趙永茂主持,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1999年6月)。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初版,1994年12月)。
劉一德,民進黨第三代(台北:劉一德出版,出版年不詳)
劉李勝等譯,James MacGregor Burns原著, 領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版,1996年7月)。
劉重義、陳志清、李逢春、林泰源,風起雲湧(台北:自由時代週刊,初版,1988年10月)。
澄 社,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設文化出版部,第1版,1992年11月)。
蔣 慶等譯,Edmund Burke原著,,自由與傳統-柏克政治論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第1版,2001年1月)。
蔣雲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第1版,2002年10月)。
蔡英文譯,Hannah Arendt原著,極權主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1992年6月)。
鄭 聲,警告民進黨(台北:日臻出版社,初版,1995年11月)。
鄭聲、陳雪,透視長扁之爭(台北:朱衣出版社,初版,1994年4月)。
鄭聲、陳雪,陳水扁兵法:1994 年台北市長勝選祕笈(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1995年10月)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台北:前衛出版社,前衛版,1990年5月)。
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公司,第1版,1989年9月)。
謝長廷,謝長廷新文化教室(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5年6月)。
謝復生,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初版,1992年3月)。
鍾年晃,失落的民進黨(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2001年5月)。
簡正聰等譯,日本人看台灣政治發展(台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88年6月)。
魏明德,衝突與和解:締造台灣和平文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1月)。
顏萬進,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4月)。
關 中,日本政黨與政治模式(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初版,1992年2 月)。
嚴家其,首腦論-第一本研究首腦行為的規則性的專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初版,1989年9月)。
蘇永欽主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年1月出版)

期刊、研討會論文

小黨外,「黨外是什麼?對黨外後援會的感想」,生根雜誌,第16期(1983年9月16日),頁15。
尤 清,「新黨的組織綱領和運作-尤清論新黨」,博觀,第2期(1982年10月1日),頁3-8。
王之杰,「『綠色銀行家』 陳勝宏漸成氣候」,財訊,第252期(2003年3月1日),頁332-335。
王志鈞,「脫韁野馬還是國王人馬?解構民進黨『正義連線』的性格與戰略」,商業周刊,第694期(2001年3月),http://magazine.sina.com.tw/businessweekly/contents/694/694-002_1.html
王志鈞,「透視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性格與戰略 阿扁掉進了『新潮流』的權力漩渦?」,商業周刊,第691期(2001年2月19日-2月25日),http://www.pchome.com.tw/businessweekly/691/businessweekly_2-1.html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6年7月),頁129-209。
王良卿,「派系政治與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第六屆中央執行、監察委員選舉為中心的探討」,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1期(1996年12月),頁135-150。
王業立,「政黨政治的困境與出路」,台北: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2003年3月15日,http://news.chinatimes.com
王業立,「國會中的政黨與黨團協商」,當代,第171期(2001年11月1日),頁78-85。
台灣福利國研究室,「台灣福利國通訊創刊號」,1993年8月10日。
本 社,「一國兩府為表 獨裁專斷依舊」,新潮流叢刊,第5期(1989年4月26日),頁1。
本 社,「我們對雞兔問題的立場與態度」,新潮流叢刊,第19期(1984年10月18日),頁24-29。
本 社,「我們對雞兔問題的看法」,新潮流叢刊,第16期(1984年9月24日),頁6-7。
本 社,「重新整裝 面對變局」,新潮流評論,第10期(1990年3月1日),頁1。
本 社,「黨外後援會檢討會」,生根雜誌,第7期(1983年4月25日),頁4
本 社,「黨外運動的目標與路線座談會」,深耕雜誌,第18期(1982年9月25日),頁4-16。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黨政同步 奮力向前 民主進步黨黨務改造說明書」,2002年,http://www.dpp.org.tw
石莎西,「阿扁手下第一大將余政憲」,財訊,第247期(2002年10月1日),頁163-167。
石齊平,「這是令人尊敬的一步」,商業周刊(1998年2月23日),頁32-34。
何來美,「解構苗栗縣民進黨政治生態」,苗栗文獻,第16期(2001年6月),頁76-86。
何思因,「日本自民黨的候選人選拔制度及政黨凝聚力」,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6期(1992年6月),頁42-52。
吳乃仁,「搶搭巴士的旅客請注意 本車開往統戰的目的地-中台經貿交流政策的省思」,新潮流評論,第10期(1990年3月1日),頁11-14。
吳乃德,「雞兔難題的難題-一個臨時討論的架構」,新潮流叢刊,第17期(1984年10月2日),頁36-39。
吳怡君,「不與國民黨比無聊!-訪謝長廷、邱義仁談新黨特色」,開拓時代週刊,第18期(1986年11月17日),頁23。
吳怡法,「體制與改革」,,深耕雜誌,第17期(1982年9月10日),頁17。
吳明山,「雞兔問題又一章-台北市黨外市議員分分合合」,新潮流叢刊,第8期(1984年7月30日),頁15-18。
吳東野,「我國立法院全國不分區委員制度之研究」,選舉研究,第6卷第1期(1999年5月),頁143-174。
吳釗燮,「評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2。
吳釗燮,「衝突解決的理論與分析模型」,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63-75。
吳重禮,「分立政府:肇因、影響、改革」,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4期(2001年9月),頁1-22。
吳重禮、林長志,「我國2000年總統選舉前後中央府會關係的政治影響:核四議題與府會互動的評析」,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1期(2002年3月),頁73-98。
吳重禮,「SNTV的省思:弊端肇因或是代罪羔羊?」,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2002年3、4月),頁45-59。
吳重禮,「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2002年12月)頁81-106。
吳燕玲、莊勝鴻,「李登輝想當戴高樂 許信良要當金泳三」,新新聞週刊,第512期(1996年12月29日-1997年1月4日),頁14-17。
李 敖,「放火的,不要變成放水的」,深耕雜誌,第11期(1982年6月10日),頁5-8。
李心怡,「黨政同步跌跌撞撞 決策機制仍須檢討」,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56期(2003年1月18日-1月24日),http://www.newtaiwan.com.tw
李炳友,「民粹主義與全民政府」,政策月刊,第62期(2000年9月),頁48-51。
李炳南、曾建元,「第四次修憲之研究-政黨政治過程與制度後果」,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實錄,1998年4月,頁109-146。
李炳南、曾建元,「第四次修憲之研究-政黨過程與制度後果」(下),立法院院聞,第26卷第7期(1998年7月),頁16-34。
李炳南、曾建元,「第四次修憲之研究-政黨過程與制度後果」(上),立法院院聞,第26卷第6期(1998年6月),頁30-49。
李炳南、曾建元,「第四次修憲重大議題的政治邏輯與法理分析」,憲政時代,第24卷第2期(1998年10月),頁1-45。
李郁文,「團體過程中『次團體』行為現象的探討」,諮商與輔導,第171期(2003年3月1日),頁19-22。
李祖琛、許漢、魏書娥、蔡詩萍,「黃信介談民進黨」,中國論壇,第26卷第12期(1988年9月25日),頁65-70。
李勝雄,「二二八事件給台灣人最大的教訓及啟示」,台灣文藝新生版,第13期(1996年2月),頁6-7。
李逸洋,「公職,只是為運動服務的工具」,新潮流評論,第1期(1989年2月20日),頁18-25。
李逸洋,「地方包圍中央、夢幻執政路線」,新潮流論壇,第8期,1989年7月20日,頁4-11。
李逸洋,「獨斷領導的迷思-民進黨體質與體制之析論」,新潮流半月刊,試刊號(1989年1月20日),頁24-29。
李逸洋,「獨斷領導的迷思-民進黨體質與體制之析論」,新潮流半月刊,試刊號(1989年1月20日),頁24-29。
李濠仲,「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高志鵬」,新新聞,第784期(2002年3月14日-3月20日),頁100。
李濠仲,「解構執政後的民進黨派系生態」,新新聞,第785期(2002年3月21日-3月27日),頁26-30。
沈 襄,「從『政論黨』到『政黨』『現階段黨外運動之反省』對談會記要」,前進週刊,第31期(1984年10月25日),頁48-51。
周志宏,「憲法與政黨關係的重新定位-未來政黨法制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2期(1996年4月),頁22-31。
周威佑,「追求兩岸新秩序 台獨運動政策化 『中國大陸關係法的時空定位』」,新潮流評論,第16期,未標明出版日期,頁8-11。
尚道明,「彰化能否四季紅 全看邱創進」,新新聞,第612期(1998年11月25日-12月1日),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612/612-104.html
林 勁,「民進黨大和解、大聯合政府主張的推行與現階段台灣的政黨合作」,台灣研究集刊,第56期(1997夏天),頁。
林 勁,「民進黨的派系鬥爭及其對三屆立委選舉的影響」,台灣研究集刊(1996年第1期),頁47-57。
林世煜,「再度就教於諸位黨外先進-反省幾個困擾黨外同仁的問題」,深耕雜誌,第17期(1982年9月10日),頁7-9。
林世煜,「第一碗圓子湯」,深耕雜誌,第11期(1982年6月10日),頁10-12。
林世煜,「這款黨外,怎樣交代」,生根雜誌,第16期(1983年9月16日),頁12-13。
林世煜,「進步雜誌停刊一週年的感想-兼談黨外的新生黨工」,深耕,第8期(1982年4月20日),頁65-67。
林正杰,「改革體制的人,為什麼要參與選舉」,深耕雜誌,第25期(1983年1月10日),頁21-22。
林正杰,「康寧祥、張德銘對杯葛事件的回答」,深耕雜誌,第11期(1982年6月10日),頁40。
林正杰,「給姚嘉文主席的一封公開信」,前進週刊,第14期(1988年9月3日-9月9日),頁4-11。
林正杰,「體制內改革與改革體制」,深耕雜誌,第16期(1982年8月25日),頁7-8。
林亞卿,「打破幻想與奢望」,深耕雜誌,第17期(1982年9月10日),頁18-19。
林佳龍,「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第4期(2000年12月),頁3-53。
林奇伯,「政黨同步,陳水扁兼任黨主席」(DPP Aims for “Synchronization” of Party and Government),光華雜誌(2002年8月),頁65-66。
林金莖,「從自民黨黨魁選舉看日本派閥政治」,亞洲與世界月刊,第87期(1991年11月),頁26-29。
林家群,「兩岸關係三案合一,黨團同志皆大歡喜 民進黨團擬定『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法』」,新新聞週刊,第195期(1990年12月3日-12月9日),頁66-68。
林欽榮,「紀律管理的重要性」,人事管理,第32卷第4卷(1998年4月),頁3504-4-3504-13。
林瑩秋,「民進黨重要派系大崩解」,財訊,第240期(2002年3月),頁132-135。
林瑩秋,「民進黨從此有了中國政策?」,商業周刊(1998年2月23日),頁28-31。
林瑩秋,「新潮流『機要群』深藏不露」,財訊,第246期(2002年9月1日),頁162-164。
林濁水,「天涯何處無戰場 何苦單戀國是會-我們對國是會議的態度」,新潮流評論,第13期(1990年6月),頁8-13。
林濁水,「國是砲聲隆隆 制憲胎死腹中」,新潮流評論,第14期(1990年7月),頁10-16。
林濁水,「統一符咒再度降臨 中國結套牢國統會」,新潮流評論,第16期(1990年8月),頁4-6
林濁水,「這樣的國是會議,非掀桌不可!」,新潮流評論,第11期(1990年4月1日),頁16-19。
林濁水,「摘調那頂多餘的『一國』帽子吧!兩國兩府,才是台灣前途的合理之路」,新潮流叢刊,第5期(1989年4月26日),頁4-7。
林濁水,「撿到籃子的就是民進黨的菜?支持反對運動的民氣不堪再任意摧殘」,新潮流評論,第1期(1989年2月20日),頁12-15。
林錫耀,「社運政治化 政運社會化 現階段群眾路線的運動方向」,新潮流論壇,第8期(1989年7月20日),頁28-29。
社 論,「荒謬的國家統一綱領 尊重即是輕蔑」,新潮流評論,第16期,未標明出版日期,頁1。
邱義仁,「『自決』原則的勝利」,生根,第17期(1983年9月25日),頁9。
邱義仁、林滴娟,「統治者很誠意的召集了一場遊戲-反對者該怎麼定位國是會議」,新潮流評論,第12期(1990年5月1日),頁4-7。
邱義仁、張正修,「你是我唯一的愛 我們為什麼主張內閣制」,新潮流評論,第14期(1990年7月),頁27-29。
邱榮金,「日本的國會與派閥政治」,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9期(1992年9月),頁。
邱銘輝,「這個法案要管兩個『國家』的人民 新潮流研擬『中國關係法』」,新新聞週刊,第185期(1990年9月24日-9月30日),頁34。
邱潔芳,「中國是資本家的鴉片-王永慶第三度逃亡真相」,新潮流評論,第10期(1990年3月1日),頁4-10。
邱潔芳,「只要有奶吃 共產黨也是娘-資本家的『唯利是圖』主義」,新潮流評論,第10期(1990年3月1日),頁16-17。
侯福義、易耀凱,「新生代看民進黨角色」,中國論壇,第32卷第11期(1992年8月),頁49-53。
姚立明,「西德議會議事規則簡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4期(1987年9月),頁64-76。
姚嘉文,「將台灣還給台灣人民 民進黨臨全會主席致詞」,民進報,第7號,1988年4月23日-4月29日,頁6-8。
柳金財,「『一中一台』架構下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分析-『泛美麗島系』與『泛新潮流系』政策爭論與政策選擇」,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1998年冬季),頁180-208。
柳金財,「民進黨台獨論述轉型與大陸政策調整」,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6期(2000年6月),頁77-91,
柳金財,「民進黨的台獨論述與大陸政策:過程、轉型與發展」,東亞季刊,第31卷第2期(2000年春季),頁101-130。
柳金財,「民進黨關於台灣前途主張的歷史發展演變」,中國事務,第2期(2000年10月),頁98-114
柳金財,「記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一周年-派系政治與政策爭論抉擇」,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31期(1999年3月),頁11-14。
柳金財,「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台灣史料研究,第17期(2001年5月),頁71-98。
柳金財,「淺談民進黨內部的派系生態與大陸政策爭議」,自由解放論壇(2001年5月10日),http://netcity5.web.hinet.net/UserData/lukacs/dpppolicy.htm
看中國,「中共政治局內的幫派惡鬥」,大紀元(2002年6月11日),http://www.dajiyuan.com/gb/2/6/11/n195872.htm
胡 佛,「未來的安定繫於憲政」,中國論壇,第16卷第5期(1983年6月10日),頁19。
胡啟明,「時時勤拂拭.不使蒙塵埃-與林正杰談黨外必須自我反省」,關懷雜誌,第9期(1982年9月5日),頁13-15。
唐 勃,「列寧主義職業革命家黨的建構過程」,東亞季刊,第26卷第1期(1984年7月),頁22-45。
孫升亮,「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評析」,台灣研究(1999年第3期),頁24-30。
徐明德,「誰是雞?誰是兔?-不要作國民黨的分化工具」,新潮流叢刊,第15期(1984年9月17日),頁36-39。
翁 平,「『體制內改革』『改革體制』的理論探索-訪台大胡佛教授」,關懷雜誌,第9期(1982年9月5日),頁9-11。
高 朗,「失焦的吳乃仁」,國政評論,2000年9月28日,http://www.npf.org.tw
高 朗,「評析我國少數政府與聯合政府出現的時機與條件」,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5期(2001年3月),頁1-11。
高永光、劉佩怡,「陳水扁政府決策模式之探討」,國政研究報告,2001年5月14日,http:www.npf.org.tw
張立明,「透過草根民主組織、進行人民和平革命-公開新潮流的組織型態與運作方式」,新潮流論壇,第8期,1989年7月20日,頁16-21。
張忠棟,「民進黨的內爭與反對黨問題」,中國論壇,第27卷第6期(1988年12月25日),頁14-16。
張明雄,「批評黨外,刻不容緩-抗議黨外杯葛立法院會的虎頭蛇尾」,深耕雜誌,第11期(1982年6月10日),頁9。
張明雄,「改革體制與制衡神話 敬答謝長廷議員」,深耕雜誌,第19期(1982年10月10日),頁27-29。
張明雄,「這算是『黨外』後援會嗎?」,生根雜誌,第16期(1983年9月16日),頁14。
張明雄,「黨外運動的目的與路線」,深耕雜誌,第17期(1982年9月10日),頁5-6。
張明雄,「黨外應放棄冒進機會主義」,深耕雜誌,第16期(1982年8月25日),頁6。
張晉城,「我理想的黨外 論黨外相處之道」,關懷雜誌,第9期(1982年9月5日),頁7-9。
張琬琳,「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蔡煌瑯」,新新聞,第773期(2001年12月27日-2002年1月2日),頁116。
張楊乾,「李文忠版『政策評估小組』 白忙一場」,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56期(2003年1月18日-1月24日),http://www.newtaiwan.com.tw
張鳳山,「民進黨的派系簡析」,台灣研究(1994年第3期),頁53-59。
張鳳山,「論台灣島內台獨勢力的派系與路線之爭」,台灣研究(1997年第4期),頁34-41。
張黎宏,「建國黨簡論」,台灣研究(1998年第4期),頁59-65。
採訪組,「黨外市議員談雞兔問題!」,新潮流叢刊,第14期(1984年9月9日),頁43-46。
盛杏湲,「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員的集散度:1983年到1995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年7月),頁73-102。
盛杏湲,「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2002年5月),頁41-75。
盛杏湲、陳義彥,「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2001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10月19日。
莊慕塵,「十八隻手的『鐵娘子』-嫻熟中國政治術的許榮淑」,新潮流叢刊,第2期(1989年3月5日),頁12-15。
莊慕德,「不要迷戀『黨外烏托邦』」,新潮流週刊,第4期(1984年7月2日),頁39-43。
許鍾萍,「1998年台灣民進黨主要活動述評」,台灣研究(1999年第1期),頁28-35。
郭中玲,民進黨中央派系地方化之研究-基隆市的個案分析,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研討會論文。
郭仁孚,「從馬克思到列寧的意識形態概念」,東吳政治學報,第12期(2001年3月),http://www.scu.edu.tw/politics/journal/J12/j12kuo.htm
郭世雄,「黨外運動的雞兔難題-陳水扁V.S王昆和」,新潮流週刊,第2期,1984年6月25日,頁36-40。
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台中: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論文,1994年4月23日。
陳宇萱,「不分區立委 阿扁下一個掌握目標」,商業周刊,第808期(2003年5月19日-5月25日),頁56。
陳宜農,「十年風雨故人歸-從叱吒風雲到潛渡回台的許信良」,新潮流叢刊,第9期(1989年11月20日),頁60-63
陳敏鳳,「新潮流要流向哪裡?」,新新聞週刊,第60期(1998年5月2日-5月8日),頁55-57。
陳華昇、楊鈞池,「民進黨派系政治與家族政治」,國政研究報告(2001年5月14日),http://www.npf.org.tw
陳慈陽,「論政黨在憲法位階上之意義及地位」,中興法學,第37期(1994年5月),頁67-100。
陳儀深,「偶然或必然?-1997年台灣修憲過程中的政黨合作路線檢討」,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實錄(1998年4月),頁97-108。
陳鴻榮「美麗島幻境漫游、新潮流民間植根-國家認同、政經體制、公共政策環環相扣的獨立建國理想」,新潮流論壇,第8期(1989年7月20日),頁22-27。
陸 鏗,「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財訊,第225期(2000年12月1日),頁227-229。
曾巨威,「從減稅攻防看經發會的未來」,國政評論,財金(評)090-168號(2001月8月23日),http://www.npf.org.tw
曾建元,「論民進黨轉型及其憲改策略之轉變 1994-1996」,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147-195。
游清鑫,「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13卷第1期(1996年5月),頁137-177。
游清鑫,「競選策略的個案研究:1998年民進黨台北市南區立法委員選舉的探討」,選舉研究,第6卷第2期(2000年7月),頁163-190。
黃 怡,「政治結社自由、體制內改革與正當民主」,深耕雜誌,第17期(1982年9月10日),頁13-16。
黃 泥,「國民黨的雞兔大餐」,前進週刊,第28期(1984年10月4日),頁52-53。
黃彥棻,「民進黨派系 逐漸走向剛性化」,話題雜誌,第27期(2002年5月5日),頁40-41。
黃德福,「民進黨的組織體質與權力生態」,政治學報,第20期(1992年12月),頁215-239。
新國會聯合研究室,「由山頭林立邁入群策群力 從弱勢聯合走向公義社會-談聯合研究室的組成意義」,新國會通訊(1990年8月),頁2-3。
新潮流,「一個虛妄的中國 一部破敗的憲法」,新潮流叢刊,第9期(1989年11月20日),頁6-8。
新潮流,「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新潮流叢刊,第9期(1989年11月20日),頁20-31。
新潮流,「我們的呼籲」,新潮流論壇,第8期(1989年7月20日),頁31。
新潮流,「社論」,新潮流論壇,第8期(1989年7月20日),頁1。
新潮流,「誰都沒有權利分裂民進黨」,新潮流論壇,第8期(1989年7月20日),頁30-32。
新潮流,「攜手共創新國家-新國家連線參選宣言」,新潮流叢刊,第9期,1989年11月20日,頁4-5。
新潮流採訪組,「陳水扁的『組黨促進會』構想」,新潮流叢刊,第10期(1984年8月13日),頁45。
楊 照,「走進陳忠信的認識中國之旅」,新新聞,第810期(2002年9月12日-9月18日),頁78-84。
楊月德,「後援會話說從頭」,生根,第16期(1983年9月16日),頁4。
楊月德,「黨外後援座談會」,生根,第7期(1983年4月25日),頁4-5。
楊月德,「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花絮」,生根雜誌,第17期(1983年9月25日),頁20。
楊泰順,「政黨初選提名制與環境制度的影響」,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6期(2001年12月),頁62-73。
楊舒媚,「新潮流已成為台灣最大派系」,新新聞,第796A期(2001年12月2日至12月6日),頁29。
資料室,「一個反動而封建的制度 黨外人士競選立委後援會草案」,生根,第16期(1983年9月16日),頁8。
資料室,「張俊宏陷入單兵作戰 施明德變天涯淪落人」,財訊,第238期(2002年1月1日),頁40。
資料室,「新潮流老中青三代領導漸成形」,財訊,第247期(2002年10月1日),頁42。
資料室,「新潮流秘密增強財經影響力」,財訊,第239期(2002年2月1日),頁46。
雷飛龍,「朋黨與政黨的比較觀」,思與言,第12卷第6期(1965年3月15日),頁31-41。
雷飛龍,「政黨在各國法律上地位之演變及其重要規定」,文化大學中山學報,第12期(1994年5月),頁45-57。
廖志倫,「黨外在爭什麼?-黨外難道沒有理想嗎?」,關懷雜誌,第9期(1982年9月5日),頁5-6。
廖益興,「民進黨的派系政治與提名制度」,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周刊,第92期(1994年8月9日),頁8-9。
趙永茂,「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月),頁153-182。
劉 陽,「民主運動派系化?」,新潮流週刊,第5期(1984年7月9日),頁37-39。
劉 陽,「清楚定位運動目標、明白確立政治路線」,新潮流評論,第1期(1989年2月20日),頁16-17。
劉守成,「組黨!只是戰鬥的開始」,新潮流月刊,第4期(1986年8月25日),頁10-15。
劉聖鴻,「政黨派系不同調 阿扁安內費周章」,新台灣新聞週刊(2001年2月13日),http://www.newtaiwan.com.tw
澄 社,「針砭新政府萬言書」,2002年8月20日,http://ts.yam.org.tw/document/docu1-8.htm
熱門話題,「雞飛兔躍 兵荒馬亂-編聯會雞兔問題討論會」,前進週刊,第29期(1984年10月11日),頁34-35。
編 按,新潮流週刊,第5期(1984年7月9日),頁36。
編輯部,「給關懷的朋友」,關懷雜誌,第9期(1982年9月5日),頁4。
蔡宗珍,「政黨政治的迷思-從九七修憲的政黨運作論我國憲政體制下政黨的定位、發展及其危機」,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1998年1月),頁49-90。
蔡啟清,「日本派閥政治」,日本學報,第11期(1991年5月),頁258-261。
蔡增家,「九○年代日本派閥政治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3期(2002年5、6月),頁61-81。
鄭明德,「論立法院黨團的法律意義與地位」,律師雜誌,第263期(2001年8月),頁90-98。
鄭冠緯,「這樣的名單拿得出去嗎?」,財訊,第229期(2001年4月1日),頁164-166。
鄭南榕,「黨外還要民主嗎?」,生根雜誌,第16期(1983年9月16日),頁13。
盧素梅,「北高選舉民進黨大輸 郭正亮矛頭指向行政團隊」,壹號人物,第12期(2003年1月),頁12-13。
盧素梅,「鞋匠之子意外從政 李俊意願當民進黨的烏鴉」,壹號人物,第12期(2003年1月10日),頁84-87。
霍 普,「國會新領袖 柯建銘對歷史負責」,壹號人物,第14期(2003年3月10日),頁38-45。
薛化元,「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60):以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頁241-286。
薛化元,「自由中國雜誌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研究之一」,台灣史研究,第2卷第1期(1995年6月),頁127-160。
薛化元,「從『反共擁蔣』掛帥到人權意識的抬頭-自由中國與執政當局互動關係的一個歷史考察」,法政學報,第5期(1996年1月),頁43-66。
謝明瑞,「經發會能落實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8期(2001年10月),http://www.npf.org.tw
謝長廷,「有關柔性政黨的補充說明」,政治家,第37期(1982年9月16日),頁6。
謝長廷,「建立雙贏共生的政治競爭文化-超越派系追求『利他』的『利己』」,台灣福利國連線通訊試刊號(1995年6月10日)。
謝長廷,「現階段黨外制衡路線的困境與突破」,深耕雜誌,第18期(1982年9月25日),頁17-20。
謝長廷,「黨外應該朝柔性政黨發展」,政治家,第35期(1982年8月16日),頁30-31。
謝相慶,「日本眾議院議員新選舉制度及其政治效應-以1996年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6卷第2期(2000年7月),頁45-87。
謝相慶,「選舉配票策略面面觀」,中央月刊,第34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29-31。
謝淑媛,「民主進步黨如何管理中國事務」,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14期(1997年6月),頁17-20。
鞠海濤,「從派系共治到以黨輔政-民進黨決策模式分析」,台灣研究(2001年第4期),頁22-27。
顏尹謨,「通過體制改革體制」,關懷雜誌,第9期(1982年9月5日),頁12。
鐘 進,「激進的政治路線與理性批判」,深耕雜誌,第17期(1982年9月10日),頁10-12。
「放棄杯葛,黨外還有什麼」,深耕雜誌,第11期(1982年6月10日),頁4。
「奪權與輪替-政黨綱領與選舉」,生根,第18期(1983年10月10日),頁6-7。
「編聯會的政綱草案」,開拓時代週刊,第11期(1986年9月29日),頁32-39。
復刊詞,新潮流半月刊,試刊號(1990年1月20日)。

學位論文
王志誠,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從派系發展面剖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耀慶,民進黨大陸政策演變之研究-政策影響變數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古淑芳,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杜慶承,政權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頁42-43。
吳俊德,民進黨統獨論述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瑞仁,法國社會黨主要派系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吳瑞文,民進黨地方黨部組織運作之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呂弦玲,組織變革中派系互動的影響及其相關機制的探討-以民進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岳松,日本自由民主黨的派閥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李昆澤,民主進步黨初選制度的研究-初選制度的設計與演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班碩士論文,2002年。
李博榮,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李維菁,眾神歸鄉-台獨聯盟遷台後的發展與困境,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周永鴻,民進黨與第四次修憲-制度設計談判中的偏好形成與策略選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周慧君,民主化過程中反對黨分裂或團結之比較分析-以波蘭團結工會與民進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怡君,民進黨反對運動路線爭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施富盛,地方發展過程中民眾與政治勢力及跨國企業的關係-以德國拜耳公司台中港設廠案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范 雲,民主進步黨地方黨部的組織與動員網絡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唐賞蓉,地方派系與民進黨結盟互動之探討:以嘉義縣九十年縣長與立委選舉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徐瑞希,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二會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高銘聰,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振華,核四爭議與核電政策,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郭冠英,論職業革命家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陳孟元,台灣一九八○年代黨外運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信傑,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份子所扮演的角色,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信傑,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份子所扮演的角色,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益倫,民進黨派系發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德昇,中共政治、經濟改革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勢力變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耀祥,政黨法律地位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黃家興,民進黨提名制度與黨內派系,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黃麗香,國會政黨的組織誘因與立法團結:以第二屆立法院為例的探討,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圓娟,民進黨提名制度的形成與演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瑞芬,民進黨立法委員提名制度:民意調查角色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靜華,民進黨地方政治生態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2年。
葉欣怡,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念夏,民主轉型期反對黨政治抗議行為之研究-以民進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黎寶文,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 1986-2001:一個雙層賽局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蘇清貴,政黨內部派系政治競爭之研究-以日本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報紙
(詳細標題、版次參見各章註釋)

人民日報
中央社
中央日報
中時晚報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
民生報
民眾日報
自由時報
東森新聞報
勁報
經濟日報
聯合晚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文件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246號,委員提案第3945號。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1607號 委員提案第4040號。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285號,政府提案第8099號。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285號 政府提案第8099號
立法院公報,第85卷,第27期(1996年5月29日),頁29-48。
立法院公報,第85卷,第51期(上)(1996年10月23日),頁51-52。

演講錄音

范振宗、謝長廷,初春或嚴冬-民進黨的最後抉擇,社會大學系列講座C24。
康寧祥,反對黨發展趨勢,社會大學系列講座C3。
張俊宏,反對黨的定位策略,社會大學系列講座37。
張俊宏,新世紀前民進黨應該完成的課題,社會大學系列講座B25。
許信良,跨世紀的反對黨-我的抉擇我的夢,社會大學系列講座C33。
黃信介,誰來經營民進黨?,社會大學系列講座B23。








外文部分
專書

Banton, Michael, ed., 1965.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ssociation of Social Anthropologists, Monograph No.2.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Barnes, Samuel H. 1967. Party Democracy: Politics in an Italian Socialist Feder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lloni, Frank P. and Dennis C. Beller eds., 1978.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ABC-Clio Press.
Brass, Paul R. 1965. Factional Politics in an Indian State: The Congress Party in Uttar Pradesh.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ng, Tun-jen and Stephan Haggard. eds., 1992.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Boulder: Lynne Rienner.
Chu, Yun-han. 1992.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 Taipei: Institute of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Dahl, Robert A. ed., 1966.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ahl, Robert A. 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iamond, Larry and Mare F. Plattner eds., 1988. Democracy in East Asia.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cations.
Duverger, Maurice.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trans., 1964.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London: Methuen & Co., third edition.
Gallagher, Michael and Michael Marsh eds., 1988. Candidate Selec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Secret Garden of Politics. London: SAGE.
Gillespie, Richard, Michael Waller, and Lourdes L. Nieto, eds., 1995. Faction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zation. London: Frank Cass & Co.
Gold, Thomas B.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 E. Sharpe.
Guillermo, O’Donnell,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Laurence Whitehead, eds., 1986.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 Alexander, James Madison and John Jay. 1995. The Federalist Papers. Richmond: Westvaco Corporation.
Heidar, Kunt and Rude koole. eds., 2000. Parliamentary Party Groups in European Democracies. London: Routledge.
Hendel, Charles W. ed., David Hume’s Political Essays. 1953. New York: The Liberal Arts Press.
Huang Mab. 1976. Intellectual Ferment for Political reforms in Taiwan, 1971-1973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Key, V. O. 1956. American State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Key, V. O. 1958. Politics, Parties, and Pressure Groups.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Key, V. O. 1949. Southern Politics in State and Na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Laver, Michael and Norman Schofield. 1990. Multiparty Government: The Politics of Coalition in Europ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than, Andrew J. 1976.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anebianco, Angelo, Marc Silver tran., 1988. Political Parties, Organization and Pow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gger, Shelley. 2001.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Boulder: Lynne Rienner.
Rodan, Garry, ed., 1996.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Industrialising Asia. New York: Routledge.
Sartori, Giovanni. 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Vol.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attschneider, E. E. 1942. Party Govern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Tien Hung-mao, ed., 1996. 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 Democratic Transition: Riding the Third Way. New York: M.E. Sharpe.
Tien Hung-mao. 1972.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1927-1937.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土屋 繁,自民黨派閥興亡史(東京:共榮書房,初版,2000年2月)。

期刊 學位論文

Baerwald, Hans H. 1964. “Factional Politics in Japan,” Current History, Vol.46, No.272, pp. 223-244.
Chambers, William Nisbet. 1963. “Party Development and Party Action: The Americam Origins,” Journal of History and Theory, Vol.3, No.1, pp. 91-120.
Chao, Chien-min. 2002. “One Step Forward, One Step Backward: Chen Shui-bian’s Mainland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2, No.3, pp. 125-143.
Chao, Chien-min. 2002. “The DPP in Pow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1, No.33, pp. 605-612.
Cheng, Tun-jen. 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Vol.61, No.4 , pp. 471-499.
Cole, Alistair M. 1989. “Factionalism, The French Socialist Party and the Fifth Republic: An Explanation of Intra-party Divis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17, No.1, pp. 77-94.
Copper, John F. 1981. “Taiwan’s Recent Election: Progres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Asian Survey, Vol. XXI, Number 10, pp.1029-1039.
Cox, Gary W. and Emerson Niou. 1994. “Seat Bonuses Under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ystem: Evidence from Japan and Taiwan,”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6, No.1, pp. 221-236.
Cox, Gary W. Frances McCall Rosenbluth and Michael F. Thies. 1999. “Electoral Reform and the Fate of Factions: The Case of Japan’s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9, Part.1, pp. 35-37.
Dittmer, Lowell and Yu-shan Wu. 1995.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47, No.4, pp. 467-494.
Domes, Jurgen. 1981. “Political Differentiation in Taiwan: Group Formation Withi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Opposition Circles, 1979-80,” Asian Survey, Vol.XXI, No.10 , pp. 1001-1028.
Gillespie, Richard, Michael Waller and Lourdes L. Nieto, eds., 1995. “Faction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zation,” Democratization, Vol.2, No.1.
Harmel, Robert and Kenneth Janda. 1994.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arty Goals and Party Chang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Vol.6, No.3, pp. 259-287.
Harmel, Robert and Kenneth Janda. 2003. “Party actors and party change: Does factional dominance matter?”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42, No. 3, pp. 409-424.
Higley, John, Tong-yi Huang and Tse-min Lin. 1998. “Elite Settlem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9, No.2, pp. 148-163.
Huang, Teh-fu. 1991. “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sues & Studies, Vol.27, No.10, pp. 97-123.
Kothari, Rajni. 1964. “The Congress Party System in India,” Asian Survey, Vo.4, No.12, pp. 1161-1173.
Land’e, Carl H. 1973. “Networks and Groups in Southeast Asia: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Group Theo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LXVII, No.1, pp. 103-127.
Lasswell, Harold D. 1931. “Factions,” in Edwin R. A. Seligman, ed., 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6, pp. 49-51.
Lin, Chia-lung. 1998. Path to democracy: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Nathan, Andrew J. 1973.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China Quarterly, No.53, pp. 37-66.
Nicholson, Norman K. 1972. “The Factional Model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5, No.3, pp. 291-314.
Nyomarkay, Joseph L. 1965. “Factionalism in the Northern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1925-1926: The Myth and Reality of the Northern Fact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LXXX, No.1, pp. 22-47.
Rigger, Shelley. 2003. “The Ruling Party: Finding Effective Governance,” Taipei Review, Vol.53, No.2, pp. 24-29.
Rose, Richard. 1964. “Parties, Factions, and Tendency in Britain,” Political Studies, Vol.12, No.1, pp. 33-46.
Scott, James C. 1972. “Part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LXVI, No.1, pp. 91-113.
Tien, Hung-mao. 1989.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Authoritarian Party-State: Taiwan’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ssues & Studies, Vol.25, No.7, pp. 105-133.
Wang, Te-yu. 2000. “One China, One Taiwan: An Analysis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s China Policy,” 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 Vol.35, No.1, pp. 159-182.
Wu, Jau-shieh. 1996. “Coalition Politics: A New Phenomenon in Taiwan,” Issues & Studies, Vol.25, No.7, pp. 55-74.
Wu, Jau-shieh. 2002. “Political Earthquake and Aftershocks: The DPP after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1, No.33, pp. 625-644.
You, Ying-lung. 1993. “Elite Politics in the Process of Taiwan’s Regime Change (1984-1987),” Soochow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2, pp. 93-130.
Zariski, Raphael. 1960. “Party Factions and the Comparative Politics: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 No.1, pp. 27-5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