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24103-19005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24103-190057
論文名稱
Title
國小三年級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Taiwanese Languages Curriculum in a Third Grade Class of Elementary school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10-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12-24
關鍵字
Keywords
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刻板印象、個案研究、閩南語、諺語、融入式課程
case study, Taiwanese languag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sex stereotype, proverb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32 次,被下載 141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3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18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名稱:國小三年級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之研究
學校所別: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研 究 生:黃麗淑
指導教授:蔡清華博士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高雄市大愛國小(化名)三年級某班學生為研究個案,根據九年一貫課程兩性教育議題中之「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兩性平等」及「兩性權益相關話題」核心內涵,進行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閩南語諺語教學,目的在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生在接受融入式課程教學前後之性別概念發展歷程,了解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困境,以質的研究方法為主,採用觀察、晤談、學習單、學習心得檢核等方法,作為學習資料蒐集之依據;並輔以量的方式,以百分比及t考驗作為進行資料分析,經課程實施前後作成結論和建議,期能作為未來融入式教學之參考。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獲致以下的結論:

一、在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方面
(一)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實施前學生即存在著既有的性別刻板印象。
(二) 透過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以提供正確的認知概念,確能幫助學生釐清性別平等刻板印象並建立尊重性別差異視野。
(三) 透過課程學習與分享,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身體保護、危機應變能力、人際關係良性互動的建立。
二、關於融入式課程教學之檢討
(一) 教師運用多元教學,可以同時激發師生對於性別概念的反思。
(二) 在本研究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嘗試中,此一教學模式,普遍獲得學生之認同。
(三)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可以引起家長對於孩子性別態度的注意。
(四)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的實施,對於增進男女生的性別意識覺醒有正向的影響,其中尤以女生更較男生顯著。
(五) 閩南語課程採多元教學方式,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閩南語課程的教學,有助於學生將閩南語運用於日常
生活。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同時也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 配合親職教育,落實性別平等教育。
二、 營造一個無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的學習環境,支持教師實施多元化教學。
三、 教師應多培養性別概念的自省能力。
四、 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宜多元化。
五、 教師自編性別平等態度量表宜再修正。
六、 擴大研究班級與人數之範圍。
Abstract
Taiwanese Languages Curriculum in a Third Grade Class of Elementary school

Li-Shu Huang

Abstract
This is a case study on a grade three class in Kaohsiung municipal Da-Ai (A pseudonym) elementary school. The core issue was to teach Taiwanese proverb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equity ideas, including topics of based on “gender equity in a multi-culture society” and “related issues in gender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ender concepts of grade thre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before and after taking the integrated course instruction, to know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predicaments of students’ learning. This research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collecting data by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orksheets and reflection checklists; to analyze data with frequency & T-test statistics, and then to mak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ishing to be a reference in future integrated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purpose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A. Students’ gender equity awareness:
1. Before instructions,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gender stereotypes.
2. The students’ stereotypes can be clarified and the viewpoints of gender equity can be built through instructions.
3. Through learning and sharing, the students can learn how to protect their body, deal with the crises and estblish the human relations.
B.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struction:
1. The use of multiple instructions can stimulate reflections on gender concepts from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2. The students admired the attempts of integrating gender equity ideas into Taiwanese language instruction.
3. The instruction can raise parents’ attention toward children’s gender attitude.
4.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equity ideas into Taiwa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can have positive inpact on boys and girls’ gender awareness,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girls.
5. Multiple instruction models of Taiwa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can raise the interests on students’ learning.
6.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equity ideas into Taiwa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can help students use Taiwanese in their daily liv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several suggestions as follows:
A. We should implement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household education.
B. We should create an envivonment with non-sexual discrimination and stereotype learning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teachers implementing multiple instructions.
C. The teachers should develop reflecting abilities on gender concepts.
D.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equity ideas into Taiwanese should be diversified.
E. The teacher self-made inventory on gender equity attitude should be further revised.
F. The number of research class and samples should be increas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5
第三節 名詞釋義…………………………………………………06
第四節 研究限制…………………………………………………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探討………………………………10
第二節 融入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探討………………………15
第三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探討………………………………20
第四節 閩南語與諺語……………………………………………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相關人員……………………………………47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程序…………………………………………50
第三節 研究課程與設計…………………………………………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6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2
第六節 研究的信效度……………………………………………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在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前之性別概念分析…… 76
第二節 學生在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前後之學習歷程與成長…………………………………………………………102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閩南語課程實施後之檢討與困境…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71
第二節 建議………………………………………………………175

後記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178
貳、 英文部分………………………………………………… 187

附錄
附錄A 性別平等教育教學方案
附錄B 學習單
附錄C 性別平等教育態度量表
附錄D 學生學習經驗心得檢核表
附錄E 教師教學省思札記之四
附錄F 訪談札記之三
附錄G 學生訪談大綱
附錄H 協同教學教師訪談大綱
附錄 I 協同教學家長訪談大綱










表 目 次

表2-1性別刻板印象內涵表
表2-2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鄉土語言閩南語課程目標
表3-1 研究個案班級基本資料
表3-2課程設計參考之相關資料
表3-3本研究之教學目標與能力指標表
表3-4教學活動融入內容
表3-5 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時間一覽表
表3-6 「性別平等教育態度量表」之研究面向與題號
表3-7 學習單內容說明表
表3-8課程學習心得成效檢核說明
表3-9 相關資料及代號
表4-1課程實施前各案班級男女生及全班各層面之「性別平等態度量表」明細分析
表4-2 課程實施前男女學生在性別平等教育態度量表各層面之比較
表4-3學生課程實施前性別態度量表之性別概念
表4-4 學生家事分工篇學習單統計表
表4-5 個案班級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單統計表
表4-6 個案班級學生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學習單統計表
表4-7 個案班級學生身體保護危機處理學習單統計表
表4-8 個案班級學生家庭樣貌學習單統計表
表4-9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前學生的性別概念總彙整
表4-10 男女生對家事的參與期望
表4-11 個案班級學生未來的職業期望
表4-12 男女生眼中的卡通人物與性別特質
表4-13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後學生的性別概念表
表4-14 個案班級在各層面「性別平等態度」上之前後測摘要表(相依t考驗)
表4-15男女學生在各層面前後測「性別平等態度」上之比較(獨立t考驗)
表4-16課程實施後各單元之學習成效表(喜歡程度)
表4-17課程實施後各單元之學習成效表(幫助程度)
表4-18 課程實施後各單元之學習成效表(難易程度)
表4-19 課程實施後各單元之學習成效表(閩南語聽說能力程度)


























圖 目 次

圖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圖3-2 九年一貫「兩性教育」課程綱要結構
圖3-3 課程融入架構示意圖
圖3-4本研究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概念之層面
圖3-5 融入式課程教案大綱
圖3-6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組織圖
圖3-7 本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方法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雅各(1992)。媒體眼裡的女性。婦女研究通訊,28,02-09。
王雅各(1998)。大學生社團中男性社員的性別意識及其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9,245-277。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台北:撰者。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影響因素的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方德隆(1999)。多元文化時代中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向。載於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台北市教育局(2000)。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手冊。台北市:台北市博愛國民小學。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4,243-279。
朱介凡(1962)。諺語的定義。<反攻>,(台灣),243期,19-22。
朱介凡(1964)。中國諺語論。台北市:新興書局。
阮昌銳(1970)。從諺語看台灣的婚姻觀念。史聯雜誌:1卷,3期,81。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知賢(1999)。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的內容分析。在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醫學院。
吳雪如(民91)。兩性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玲(1999)。中等教育學成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德懷研究【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呂自揚(1993)。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河畔。
余佳倩(2001)。性別刻板印象的覺察與鬆動之研究-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星雲(1997)。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工作分派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惠芳(1996)。中國民間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林文平(2000)。台灣歇後語典。台北:稻田。
林生傳(1999)。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5,1-34。
林秀芬(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芳(2003 )。躍動的生命─國小四年級性侵害防治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雲(2000)。一個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千禧年全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林碧雲(2001)。一個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敏宜(1993)。幼兒性別恆常概念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慶華(1997)。語言文化學。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久賢(2001)九年一貫課程兩性教育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4(4),21-38。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素珍(1997)。學校實施預防兒童性侵犯課程之預備。教育資料與研究。16,24-28。
洪蘭譯(2000)。(Anne Moir.David Jessel著)。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台北:遠流。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侯佳惠(2001)。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福全(1998)。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徐福全。
徐綺穗(2000)。檢視國小教科書之性別意識—以自然科第七冊為例。台南師院出等教育學報,13,239-254。
殷童娟(2000)。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事有效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高中家政課為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真平(2002)。台灣鄉土鄉土語言教材台語讀本。台南:真平企業。
高國藩(1995)。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2000)。國小中年級兩性平等教育補充教材教師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許成章(1999)。台灣諺語講義。高雄市:河畔出版社。
張玉成(1998)。教師發問技巧之外!論鼓勵學生發問暨教師回答技巧之重要性。教師天地,96,54-60。
張如慧(1998)。如何創造多元文化的兩性平等教室。教育研究集刊。41,103-118。
張志明2002)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語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鈺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玨(1995)。婦女研究:婦女健康人權的回顧與展望。婦女研究十年一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7-10。
張玨(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5),17-23。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教育心理學,第10卷, 21-34。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復舜(1999)。台灣閩南語歇後語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與言語語文教育研究所論文。
張學謙(2000)。由台灣諺語談台語文學之美學。文化視窗,第20期。
陸穗璉(1998)。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二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主顯(1998)。台灣俗諺語典卷一∼卷四。台北:前衛。
陳光憲(2001)。論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的統整。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宗顯(2000)。台灣勵志諺語。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皎眉(1995)。性別角色。在晏涵文編,性教育,59-79。台北:性林文化。
陳皎眉(1999)。性別角色。載於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61-82。台北:杏林文化事業公司。
陳建民(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女性主義教育學融入國小班級教學之質化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琦(2000)。1989-1999年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明(2002)。台灣閩南語諺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9)。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整合計畫成果彙編-國中部份。台北市:台北市萬芳國中。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1a)。九十年度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實驗成果彙編。高雄市:高雄市七賢國民小學輔導處。
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1b)。性別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實驗計畫【生活課程】領域實驗成果彙編。高雄市:高雄市港合國民小學。
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1c)。性別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實驗計畫【綜合活動】領域實驗成果彙編。高雄市:高雄市樂群國民小學。
教育部訓委會、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2)。性別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實驗計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驗成果彙編。高雄市:高雄市翠屏國民中小學。
曾文鑑(民90)。國小學生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其性別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台芸(2001)。國小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設計。教師之友,42(1),20-28。
游美惠(1998)。女性主義教學法之運用。本文發表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舉辦之「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習會」,1998年4 月17日,高雄:高雄醫學院。
游美惠(1999a)。性別平權的性/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0,4-15。
游美惠(1999b)。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5),32-51。
黃文三(1996)。性別角色的省思與看法。高市文教,6,105-107。
黃火文(1999)。家庭是兩性教育最好的搖籃。師友,387,19-21。
黃月美(1998)。談兩性化的性別角色教育。桃縣文教,8,38-40。
黃政傑(1994)。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辦「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83.05.19.。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黃政傑(1995)。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載於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翠瑛(1998)。知覺家長性別角色超越對其個人性別角色超越影響之研究。嘉義技術學院學報,57,81-96。
黃嘉雄(1995)。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曬莉主編(民88)。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女書。
黃麗淑(2000)。開放教育與小班教學實務經驗手冊。高雄:復文。
黃麗淑(2001)。九年一貫的春天~課程統整與創意教學實務經驗手冊。高雄:復文。
莊明貞(1997)。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小道德科的教學實施,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頁27-39)。台北: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8)。國小高年級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台北:教育部訓委會委託。
莊明貞(1999a)。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本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主辦。
莊明貞(1999c)。「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劃。教育研究資訊,7(4),28-47。
楊巧玲(2202)。性別意識、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一個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凝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8),86-97。
楊佳羚(1997)。所有的狗狗都是男生?-從性別刻板印象談兩性平等教育。北縣教育,20,62-65。
楊雅雯(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友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雙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青矗(1997)。台灣俗語辭典。台北:敦理。
熊仙如(1988)。<古謠諺>中諺語的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明芬(2001)。國民中學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教學實施研究--以家政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7)。教師如何面對教育改革。載於國民教育,38(1)。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歐用生(2000)。加強課程理論與實際的對話—再評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國民教育。40(6),02-10。
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李紹嶸(1998)。簡明英漢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蔡淑玲、瞿海源(1988)。性別與成就抱負: 以台大學生為例。中國社會學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版。 2(2),179-201。
蔡宛純(92年)。兩性平等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大杰(1998)。校定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劉金珠(1999)。從教科書的檢核中尋找兩性平等的出入。載於教育部國小兩性平等教育整合實驗計畫成果彙編。132。
劉仲冬(1999)。性別教育之我見。兩性平等教育,7(5),24-27。
劉秀娟、林明寬(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版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董峰政(2001a)。母語的田園~臺語文天地。台南市:立誠。
董峰政(2001b)。祖先的智慧─全鬥句的台灣俗語。台南市:鼎雅。
董峰政(2002)。空中的聲音─母語的田園。台南市:董峰政。
鄭志明(1999)。台灣諺語的宗教思想。收入<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秀美(1993)。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宗明(2001)。1949年政府遷台後國小語文課程變遷之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103-131。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編主編之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81-218。台北:時報文化。
謝小芩(1997)。女性主義教學法。本文發表於「第一屆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教師座談會」。台北:世新大學。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謝臥龍(1993)。兩性教育通識課程教學方法探討。發表於「大專院校兩性教育通識課程教學」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
謝臥龍(1997)。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37-43。
謝臥龍、駱慧文(1997)。從兩性平權教育觀點探討教學互動中之性別差異。發表於「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
謝臥龍(1998a)。兩性平權教育的教材教法。本文發表於「大專院校兩性平權教育教學觀摩研習會」。台北:世新大學。
謝臥龍(1998b)。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教育實習輔導。4(3),66-77。
謝臥龍(1999)。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行動研究之實踐與省思。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5- 211。高雄:高雄醫學大學。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
譚達先(1992)。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市: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文基(2000)。校園學習文化的重建。翰林文教雜誌,16,04-05。
羅瑞玉(2000)。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量表初探。學生輔導,70,133-151。
羅燦煐(1998)。兩性平等教育取向的性侵害防治教育策略。本文發表於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舉辦之「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高雄:高雄醫學大學。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嚴祥鸞(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迷思。婦女兩性研究通訊,43,01-03。
蘇芊玲(2003)。兩性平等教育的理念與運用。發表於「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234期兩性教育種子教師研習」。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貳、英文部份

Banks. B. M.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Characteristics and Gols. In Banks. J.A.& Banks, C.A.M. (Eds.)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e and perspective. Needhan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m, S. L. (1981). Androgyny and gender scheme theor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 In T. B. Sonderegger(Ed.), Nebra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Berk, S. F.(1985). The gender theory : The appointment of work in American households. New York: Plenium.
Block, J. H. (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 Some cross 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p512-526.
Calangela, N., Dustin.D., & Fixley, C.H. (1985). Multicultural nonsexist education (2nd Ed). Dubugue, Iowa: Kendall and Hunt Publishing.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Freeman, J. G. (1996).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 gender equity program for secondly school students.Gender and Education, 8(3), 289-300。
Freud, S. (1933).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Norton.
Gabriel, S. L., & Smithson, I. (Ed.). (1990). Gender in the classroom: Empower and pedagogy. Urban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Hart, E., & Bond, M. (1995). Action research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A guide to practic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Klein, S.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ohlber,L.(1966).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nalvsis of children’s sex 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E.E. Maccob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pp.82-172). Standford,California: Stand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Lofland, J., & Lofland, L.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 Wadsworth.
Maher, F. A. (1999).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feminist pedagogies: Issues in gender, Power and authorit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1(1), 35-59.
McCormick,T.M.(1994).Creating the Nonsexist Classroom.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atton, Michael Quinn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Sage.
Pomerleau, A., Bolduc, D., Malcuit, G., & Cossette, L. (1990). Pink or blue: Environmental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first two years of life. Sex Role, 22, 359-367.
Popenoe, D. (1991). Family decline in Swedish welfare stafe. The Public Interest, No. 102 (winter), 65-77.
Sadker, D. (1999). Gender equity: Still knocking at the classroom door. Education Leadership, 56(7), 22-27.
Sakder, M. & Sadker, D. (1994). Failing at fairness: How America’s schools cheat girl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Sanders, J. (1997). Teacher education and gender equity. Eric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ERIC:ED408227).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2nd ed.).Pacific Grove, CA: Brook/Cole.
Shaffer, D. 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USA: CA.
Spradley, J. C.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m Rineheavt & Winston.
Stenhouse, L. (1975). An instr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Weiner, G. (1994). Feminism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Yin, R. K. (1993). Application of Case Study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Zunker, V. G. (1990). Career counseling: 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3rd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