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28103-1533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28103-153302
論文名稱
Title
桓譚與仲長統之比較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2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12-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12-28
關鍵字
Keywords
仲長統、桓譚、陰陽五行、讖緯、生死觀、天人災異、歷史觀、治國之道、批評精神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39 次,被下載 388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3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881 times.
中文摘要
漢代的思想,表面上是儒家一枝獨秀的局面,其實由於之前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結果,導致各家彼此雜糅,因此漢代的學術就如同大漢帝國統一天下一樣,在儒家的表面下,還融入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等等成分,融各種思想於一爐。陰陽五行及讖緯之學的大盛,使得社會迷信之風充斥,遂產生如揚雄、桓譚、王充、王符、崔寔及仲長統……這類批判性強的思想家。
桓譚與仲長統,一在西漢末、一在東漢末,兩人所處的時代皆為亂世,加上社會迷信之風盛行,遂造成兩人思想中批判性的成分頗重。由於兩人所處的環境相似,故本文以此二人為研究對象。一心期望用於世的兩人,在仕途不遂之餘,桓譚仍忠於儒家原有的人生觀;而仲長統則轉而趨向道家的不羈情懷。
本文希望透過桓譚與仲長統的時代背景、生平學養、哲學思想及治國之道各方面的一手資料,加以論述並分析比較,以印證筆者所假設的「桓譚的思想較偏理論性、觀念性;仲長統的思想則較偏具體性、實務性」,同時並期待各界不吝指教。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桓譚與仲長統之比較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二章 時代背景-------------------------------------------------------------7
第一節 桓譚的時代背景--------------------------------------------------------------7
一、社會經濟--------------------------------------------------------------7
二、政壇情勢--------------------------------------------------------------9
三、學術文化-------------------------------------------------------------11
四、風俗習尚-------------------------------------------------------------14
第二節 仲長統的時代背景----------------------------------------------------------15
一、社會經濟-------------------------------------------------------------15
二、政壇情勢-------------------------------------------------------------18
三、學術文化-------------------------------------------------------------20
四、風俗習尚-------------------------------------------------------------22
第三節 小結---------------------------------------------------------------23

第三章 桓譚、仲長統的學養與批評精神-------------------------------27
第一節 桓譚的學養------------------------------------------------------27
第二節 仲長統的學養---------------------------------------------------34
第三節 桓譚與仲長統的批評精神------------------------------------38
一、批評原則與方法----------------------------------------------------38
甲、重視實踐-------------------------------------------------------38
乙、重視檢驗、驗證----------------------------------------------39
丙、援引譬喻、實事求是----------------------------------------41
丁、防止主觀-------------------------------------------------------42
二、批評的對象----------------------------------------------------------42
甲、對人物的批評-------------------------------------------------42
乙、對不良風俗的批評-------------------------------------------44
丙、對時局的批評-------------------------------------------------46
第四節 桓譚與仲長統對漢代學術的批評----------------------------49
一、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批評-------------------------------------------49
甲、桓譚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批評--------------------------------51
乙、仲長統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批評-----------------------------53
二、對天人災異學說的批評--------------------------------------------55
甲、桓譚對天人災異學說的批評--------------------------------55
乙、仲長統對天人災異學說的批評-----------------------------60
三、對讖緯學說的批評--------------------------------------------------63
甲、桓譚對讖緯學說的批評--------------------------------------63
乙、仲長統對讖緯學說的批評-----------------------------------67
第五節 小結---------------------------------------------------------------69

第四章 桓譚、仲長統的學術思想-----------------------------------------72
第一節 桓譚、仲長統與儒道兩家學說-------------------------------72
一、桓譚與儒家學說----------------------------------------------------72
二、仲長統與儒家學說-------------------------------------------------75
三、桓譚、仲長統與經學----------------------------------------------82
四、桓譚與道家學說----------------------------------------------------86
五、 仲長統與道家學說-------------------------------------------------90
六、桓譚兼容儒道的生死觀--------------------------------------------97
七、仲長統的生死觀---------------------------------------------------105
八、小結------------------------------------------------------------------107
第二節 桓譚、仲長統與法家學說-------------------------------------108
一、桓譚與法家學說----------------------------------------------------109
二、仲長統與法家學說-------------------------------------------------113
三、小結------------------------------------------------------------------122
第三節 桓譚、仲長統的歷史觀---------------------------------------124
一、桓譚的歷史觀-------------------------------------------------------124
甲、精研歷史-----------------------------------------------------------124
乙、進化的歷史觀--------------------------------------------------125
二、仲長統的歷史觀----------------------------------------------------127
甲、進化的歷史觀--------------------------------------------------127
乙、循環的歷史觀--------------------------------------------------128
丙、悲觀懷疑的歷史觀--------------------------------------------131
丁、注重「人事」的歷史觀----------------------------------------134
第四節 桓譚、仲長統的天道思想-------------------------------------135
一、桓譚的天道思想----------------------------------------------------136
二、仲長統的天道思想-------------------------------------------------141

第五章 桓譚、仲長統的治國之道-----------------------------------------149
第一節 桓譚的治國之道-----------------------------------------------149
一、國君職責-------------------------------------------------------------149
甲、重人事----------------------------------------------------------149
乙、禮敬大臣-------------------------------------------------------149
二、重視制度-------------------------------------------------------------150
甲、主張封建--------------------------------------------------------150
乙、加強中央集權--------------------------------------------------151
丙、限制君權--------------------------------------------------------151
丁、重視法度--------------------------------------------------------152
戊、因時制宜--------------------------------------------------------153
三、改革時政-------------------------------------------------------------153
甲、以民為本--------------------------------------------------------153
乙、德教為先--------------------------------------------------------154
丙、王霸並重--------------------------------------------------------155
丁、抑制豪強--------------------------------------------------------156
四、用人之道-------------------------------------------------------------157
甲、無世無才--------------------------------------------------------157
乙、重視賢才--------------------------------------------------------158
五、教育主張-------------------------------------------------------------160
甲、重視實踐--------------------------------------------------------160
乙、重視習染與環境-----------------------------------------------161
丙、因材施教--------------------------------------------------------162
六、經濟政策------------------------------------------------------------163
甲、抑制商人--------------------------------------------------------163
乙、反對侈靡--------------------------------------------------------164
丙、重視農業--------------------------------------------------------164
第二節 仲長統的治國之道--------------------------------------------165
一、國君職責-------------------------------------------------------------165
甲、重人事----------------------------------------------------------165
乙、至公、大中、至仁--------------------------------------------166
丙、反對戚宦干政-------------------------------------------------170
丁、崇禮三公-------------------------------------------------------172
二、重視制度-------------------------------------------------------------174
甲、反對封建--------------------------------------------------------174
乙、加強中央集權--------------------------------------------------175
丙、強化君權--------------------------------------------------------177
丁、重視法度--------------------------------------------------------177
戊、因時制宜--------------------------------------------------------180
三、改革時政-------------------------------------------------------------182
甲、以民為本--------------------------------------------------------182
乙、德教為先--------------------------------------------------------182
丙、抑制豪強--------------------------------------------------------185
四、用人之道-------------------------------------------------------------186
甲、無世無才--------------------------------------------------------186
乙、重視賢才--------------------------------------------------------186
丙、用賢之道--------------------------------------------------------187
丁、升等標準--------------------------------------------------------190
五、教育主張-------------------------------------------------------------190
甲、重視實踐--------------------------------------------------------190
乙、重視習染與環境-----------------------------------------------191
丙、重視德教、禮教------------------------------------------------191
丁、力行中道--------------------------------------------------------193
六、經濟政策------------------------------------------------------------194
甲、抑制商人--------------------------------------------------------194
乙、反對侈靡--------------------------------------------------------196
丙、重視農業--------------------------------------------------------196
丁、賦稅合宜--------------------------------------------------------197
戊、開發邊地--------------------------------------------------------198

第六章 結論------------------------------------------------------------------200

重要參考書目-----------------------------------------------------------------21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重要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丁晏《曹集詮評》,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民67.10台一版
于吉編撰《太平經合校》,台北鼎文書局,民68.7初版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3第一版
牙含章《中國無神論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5第
一版
王友三《中國無神論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第一版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二版
王冰注《黃帝內經》,北京中國書店,1996.3出版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0.9初版
王迺琮《先秦兩漢經濟思想史略》,海洋出版社出版,1991.12第一版
王國維《校注人間詞話》,台灣開明書店發行印刷,民78.1新排初版
王符撰、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
民63.7新二版,
王肅《孔子家語》(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二

王雲五《群書治要》(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9
台二版
王雲五《兩漢三國政治思想》,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7.12初版
王遽常《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8
新一版
司馬光著、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93.9初

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12第一版
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3第一版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二)》,大陸人民出版社,1985.5第三版
朱日耀《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4第一版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7再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
73.2再版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維新書局,民國70.4再版
李篤才《中國古代人物法律思想論點注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0
第一版
李敖《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八冊,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3.7.31
初版
李匡武《中國邏輯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12
第一版
汪漢卿《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3.11第一

汪榮寶《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民56.1再版
辛冠潔等《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先秦兩漢部分)》,山東齊魯書
社,1982.8第一版
武樹臣、李力《法家思想與法家精神》,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3
第一版
周桂鈿《中國歷史思想史(貳)秦漢卷》,文津出版社,民82.12初版
周桂鈿、鍾肇鵬《桓譚王充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11第一版
周紹賢《兩漢哲學》,台北文景出版社,民67.4修訂再版
林劍鳴《秦漢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0第一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2修訂版
長孫無忌《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1957.4第一版
恢嘉《中國哲學名著簡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0第一版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小史》,台北胡適紀念館出版,民國58.4出版
范曄撰、李賢注《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7.10.30十二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4.11四

夏乃儒《中國哲學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第一版
孫叔平《中國哲學史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第一版
孫實明《簡明漢唐哲學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9第一版
徐大同等《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吉林省新華書店,1981.6第一版
徐師漢昌《管子學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9.6初版
班固等《東觀漢紀》,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4.12台一版
班固撰、顏師古注,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第1版
高誘注《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二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
二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張岱年《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3第
一版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台北三民書局,民78.1初版
張豈之《新中國思想史(上)》,台北水牛出版社,民81.11.1一版
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0第一版
張國華等《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律出版社,1982.6第一版
張國華、饒鑫賢《中國法律思想史綱(上)》,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8
第一版
曹伯言《中國古代思想家列傳編注(上)》,上海新華書店,1985.7第
一版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文津出版社,民79.3出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10增訂九

揚雄《太玄經》(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9台二版
曾敏之《文史品味錄》,廣東花城出版社,1983.10第一版
焦循、焦琥《孟子正義》(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二版
華湛恩《後漢三公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北京新一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三)》,中國人民出版社,1985.3第1版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2第一版
黃奭輯《孝經援神契》(黃氏逸書考本),台灣藝文印書館,民61.6
嚴一萍選輯景印
黃奭輯《孝經鉤命決》(黃氏逸書考本),台灣藝文印書館,民61.6
嚴一萍選輯景印
黃奭輯《尚書考靈曜》(黃氏逸書考本),台灣藝文印書館,民61.6
嚴一萍選輯景印
黃奭輯《河圖聖洽符》,(黃氏逸書考本),台灣藝文印書館,民61.6
嚴一萍選輯景印
黃奭輯《春秋運斗樞》(黃氏逸書考本),台灣藝文印書館,民61.6
嚴一萍選輯景印
黃奭輯《春秋演孔圖》(黃氏逸書考本),台灣藝文印書館,民61.6
嚴一萍選輯景印
黃奭輯《春秋潛潭巴》(黃氏逸書考本),台灣藝文印書館,民61.6
嚴一萍選輯景印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0.9再版
楊昌年《中國歷代思想家14•仲長統》,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8.3二

楊倞注、王先謙集解《荀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二版
楊憲邦等《中國哲學通史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2第
一版
楊鶴皋《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10第一版
嚴可均輯《全後漢文》(楊家駱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本)
台北世界書局出版發行,民國50.3初版
葉世昌等《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經濟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4.2第一版
葉孝信等《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政治法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9第一版
葉慶柄《中國文學史》,台灣學生書局,1987.8初版
葛洪撰、孫星衍校正《抱朴子》(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
民63.7新二版
葛榮晉《中國哲學史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4第一版
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注》,台北世界書局,民47.5初版
董俊彥《桓子新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78.9出版
董俊彥《桓譚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5.4初版
董粉和《中國秦漢科技史》,中國人民出版社,1994.4第一版
賈誼《賈誼新書》(諸子百家叢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第一版
鄔昆如《文化哲學講錄(五)》,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9.7初版
趙紀彬《中國哲學思想》,中國上海書店,1990.12第一版
潘富恩等《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哲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10
第一版
劉文英《王符評傳(附崔寔、仲長統評傳)》,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9第一版
劉宏章等《中國哲學史教程(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1988.12
第一版
劉師培《國學發微》,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發行,民國59.10初版
劉澤華等《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1第
一版
劉修明《秦漢史論叢》第二輯,北京新華書店,1992.8第一版
劉寶楠《論語正義》(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
二版
黎正邦《中國古代史(上)》,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9第一版
鄭玄《禮記鄭注》(宋紹熙建安余氏萬卷堂校刊本),台北學海出版
社,民81.8初版
燕國材《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台北縣谷風出版社出版,民77.6
出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北市聯經出版社,民82.12初版
錢穆《國史大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12修訂三版
應劭《風俗通義》(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9
台二版
戴望《管子校正》(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二

謝希聲《公孫龍子》(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二

韓嬰《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新一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一)》,台北三民書局,民77.1增訂五版
魏源《老子本義》(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63.7新二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台灣學生書局,民74.8再

蘇志宏《秦漢禮樂教化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5第一版
蘇誠鑑《桓譚》,黃山書社出版,1986.5第1版
釋僧佑《弘明集卷五》(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灣商務印書館,民
56.9台二版
(二)期刊論文
王友三〈桓譚的無神論〉,《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5年第二期
安徽師大政教系〈讀仲長統的《論天道》〉,《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


社版》1975年第一期
安徽師大歷史系〈法家人物介紹:呂后、漢武帝劉徹、桓譚〉,《安徽
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74年第三期
余潔平〈從王充論桓譚看二人思想上的淵源關係〉,《淮北煤師院學報
哲社版》第廿一卷第二期
汪廷奎〈桓譚及其作品資料補輯〉,《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年第三期
姜書閣〈揚雄、桓譚、王充間的思想承傳關係〉,《湘潭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0.5第廿一卷第二期
胡申生〈為什麼說仲長統的天道觀是對王充的元氣自然論的補充、發
展?〉,夏乃儒《中國哲學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第一版
陳麗桂〈《管子》中的黃老思想—〈心術上•下〉〈內業〉〈白心〉思
想研探〉,《國文學報》第十九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
79.6.5出版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
學術年刊》第十八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編,民86.3
出版
陳玉璟〈關於桓譚思想的幾個問題〉,《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1982
年第一期
許殿才〈仲長統的歷史理論與社會批判思想〉,《史學史研究》1992
年第四期
張濤〈仲長統的思想與易學〉,《周易研究》1999年第四期
張濤〈桓譚易學思想初探〉,《管子學刊》1999年第三期
黃盛雄〈王符、崔寔、仲長統之政論〉,《台中師專學報》1982年第十
一期
賀凌虛〈桓譚的政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五十四期
溫公頤〈東漢仲長統、劉劭的倫理邏輯探析〉,《南開學報》1985年第
四期
鍾肇鵬〈桓譚和王充〉,《江海學刊》1963年第五期
韓復智〈仲長統研究(一)〉,《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八期
蘇誠鑑〈桓譚與王莽〉,《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1986年第一期
(三)學位論文
李文獻《仲長統及其思想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
林迺仁《桓譚形神思想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林貞瑤《從「貴博尚通」到「疾妄求實」—以「興治」為主線》,中
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許時珍《揚雄、桓譚的反讖緯神道思想》,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4
蘭華琍《中國哲學家論形神問題所用比喻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