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28104-1819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28104-181959
論文名稱
Title
經濟評估、施政滿意度、政黨支持與選民投票抉擇之研究-2002年台北市長、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分析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Performance,support for party and Voting Behavior:The cases of 2002 elections for mayor of Kaohsiung and Taipei municipal Citi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11-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12-28
關鍵字
Keywords
經濟投票、施政滿意度、台北市長、高雄市長、政黨支持、投票行為
voting behavior, Kaohsiung mayor, Taipei mayor, economic evalu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0 次,被下載 3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7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認為選民投票行為裡,任何一種理論都難以單純解釋所有的選民的投票原因,因此嘗試著用目前國內最主要的二種研究途徑,將政黨認同(政黨支持)及經濟投票、施政滿意度(施政評價)來進行此次高雄市、台北市市長選舉研究。
本研究為了分析了高雄市、台北市的選民投票行為,基本上分為三大模型,1.濟施政模型、2.施政滿意度模型、3.經濟施政及施政滿意完整模型;其中的經濟施政模型又分為1.經濟施政基本模型、2.經濟施政完整模型;施政滿意度模型分為1.施政滿意度基本模型、2.施政滿意度完整模型的,共五種模型;分析方法係採用「成長曲線迴歸」 (logistic regression或譯為邏輯斯迴歸、洛基迴歸)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發現:
一、選民之性別、年齡、學歷、族群等因素是否影響選民之政黨支持?
此點假設成立,選民依年齡、學歷、族群不同而在政黨支持上有差異。
二、選民之性別、年齡、學歷、族群因素、政黨支持是否與經濟施政滿意度有關聯?亦即社會背景及政黨支持不同,對經濟施政也有不同的影響。
此點假設成立,選民依年齡、學歷、族群、政黨支持不同而在經濟施政滿意度上有差異,此點假設成立。
三、選民之性別、年齡、學歷、族群因素、政黨支持是否在市長施政滿意度有關聯?亦即社會背景及政黨支持不同,對施政滿意度也有不同的影響。
選民依年齡、學歷、族群政黨支持不同而在市長施政滿意度上有差異,此點假設成立。
四、若前述假設成立,政黨支持選民與無政黨支持選民在經濟施政滿意度、市長施政滿意度上有所差異,在市長選舉是以經濟施政投票為考慮因素,還是以施政滿意度為考慮因素?
在經濟評估上,以「現在經濟評估」與「未來經濟評估」在模型上較為顯著,亦是選民在評估上比較以大環境的評估為主,自身的個人經濟評估反而不顯著。這也顯示研究目前國內經濟投票,應該以評定大環境經濟因素為主,個人因素之評定尚在其次。
施政滿意度變數裡,以與「前任市長比較」為主要顯著變數,其餘變數則一不同狀況而定。
本研究以「陳水扁執政滿意度」、「陳水扁信任投票」列為經濟決定因素,主要在於地方首長選舉,涉及到大環境「經濟」的因素比較少。分析中發現,「陳水扁執政滿意度」在經濟決定模型裡佔最大的因素,但是在經濟施政及施政滿意完整模型裡,「陳水扁執政滿意度」卻不顯著,仍是以施政滿意度為主要顯著變數,這顯示選民在直轄市長投票行為裡,仍以施政滿意度為主要因素。
五、政黨支持選民與無政黨支持選民是否在市長投票行為中,最顯著的因素為何?
在經濟施政基本模型、經濟施政完整模型簡表、施政滿意度基本模型、施政滿意度完整模型、經濟施政及施政滿意完整模型裡,有政黨支持的選民,其政黨支持是個重要的變數。有政黨支持之選民,其市長投票行為裡,投給支持政黨所推薦的候選人的機會最大。
而無政黨支持之選民,投票決定所倚靠的以施政滿意度的因素較大,無政黨支持的選民在這五類模型裡,學歷是個重要因素。
當然,在現實生活層面上,政黨認同、理性抉擇二套理論,都能夠解釋選民投票的因素,但是並非能夠全盤解釋,將所有的選民納入?回歸到現實層面,在政黨認同理論下,仍然有一群沒有政黨認同的選民;而在理性選擇模式下,選民是否能夠有充分的訊息,進行私人利益的評估?縱然有,是不是人人都有同樣的能力?都是值得討論的事情。本研究顯示,選民在投票上,應該有感性的因素在,同時也具備理性的成分在其中,選民投票行為應該是個複雜的心理與心智的運作狀況!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資料分析法 3

第二章 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探討 7
第一節 政黨支持與選民投票抉擇 7
第二節 經濟評估與選民投票抉擇 12
第三節 施政滿意度與選民投票抉擇 16

第三章 2002年台北市、高雄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因素 27
第一節 政黨支持投票抉擇因素 27
第二節 經濟評估投票抉擇因素 29
第三節 施政滿意度投票抉擇因素 50

第四章 政黨支持選民、無政黨支持選民與選民的投票抉擇 75
第一節 高雄市、台北市之選民在經濟評估與施政滿意度之差異 75
第二節 政黨支持選民在經濟評估及施政滿意度之差異 90
第三節 無政黨支持選民在經濟評估及施政滿意度之差異 102

第五章 結 論 11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3
問卷題目 12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國璋,1995:〈當代美國期中國會選舉投票行為之分析〉,《美歐月刊》,第十卷,第一期,頁95-114。
白瑋華,2003,〈影響陳水扁總統施政滿意度變化的因素初探(民國89年6月∼92年9月)—以時間、經濟環境、政治事件分析〉,台灣政治學會主辦,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承辦,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國際會議廳,九十二年十二月十三、十四日。
何思因,1991:〈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頁39-50。
吳乃德,1992:〈臺灣選民投票行為的穩定性和揮發性:縱貫性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案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1-0301-H001-502),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吳怡銘,2000:〈台北市選民分裂投票之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市長與市議員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重禮,1998:〈美國「分立性政府」與「一致性政府」體制運作之比較與評析〉,《政治科學論叢》,第九期,頁61-90。
吳重禮,2000:〈美國「分立性政府」研究文獻之評析:兼論台灣地區政治發展〉,《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九卷,第三期,頁75-101。
吳重禮、王宏忠,2003:〈我國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穩定度:以2000年總統選舉與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十卷,第一期,頁81-114。
吳重禮、李世宏,2003:〈總統施政表現對於國會選舉影響之初探: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第十七卷,第一期,頁27-52。
李世宏、吳重禮,2003:〈總統施政表現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與比較:整體施政、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為例〉,《公共政策學報》,第八卷,頁35-71。
李育諭,1999:〈民眾對內閣施政滿意度之二元處理模式〉,世新民調中心主辦,「政府施政滿意度」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舍我樓,八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周祖誠,1998:〈影響部會首長施政滿意度的因素:政府體制與調查爭議的討論〉,《理論與政策》,第十二卷,第一期,頁73-88。
周祖誠,1999:〈李登輝總統聲望初探:1989-1999〉,世新民調中心主辦,「政府施政滿意度」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舍我樓,八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俞龍通,2001:〈經濟狀況、施政表現與投票選擇:美國總統選舉多變項整合解釋模型:1972-2000〉,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永泰,1995:〈分裂投票:八十三年台北市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119-145。
胡佛,1998:〈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分析〉,《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市:三民出版社。
徐仁輝,2001:〈經濟衰退及「經發會」召開對年底選舉影響的評析〉,《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七期,頁95-99。
徐火炎,2001:〈一九九八年二屆臺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分析:選民的黨派抉擇與分裂投票〉,《東吳政治學報》,第十三卷,頁77-127。
徐永明,2002:〈北、高市長選舉之評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二十期,頁116-119。
涂志堅、劉念夏,2001:〈陳水扁總統就職週年施政滿意度之評估〉,《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三期,頁1-16。
張四明,2000:〈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政治功能與限制:以我國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二期,頁1-39。
梁世武,1994:〈1994台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型之驗證〉,《選舉研究》,第一卷,第二期,頁97-130。
梁世武,1999:〈內閣施政滿意度:概念分析與指標測量〉,世新民調中心主辦,「政府施政滿意度」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舍我樓,八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梁世武、楊君琦,1999:〈國營機構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探討〉,世新民調中心主辦,「政府施政滿意度」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舍我樓,八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梁德馨、石崇賢,1997:〈評分法資料解析之新概念以內閣施政滿意度研究為例〉,《民意研究季刊》,第二百期,頁49-86。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一期,頁41-75。
盛治仁,1999:〈影響美國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的因素: 政策、政黨及候選人之相對重要性〉,《選舉研究》,第六卷,第一期,頁67-110。
陳文俊,2003:〈藍與綠--臺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初探〉,《選舉研究》,第十卷,第一期,頁41-80。
陳文俊、黃志呈,2003:〈藍軍VS.綠營: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之比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承辦,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國際會議廳,九十二年十二月十三、十四日。
陳世敏,1991:〈民意調查與台灣的民主化:以施政滿意程度和公眾人物的聲望調查為例〉,《新聞學研究》,第四十五集,頁101-118。
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四十六集,頁149-168。
陳若蘭,2001:〈台北市選民投票變遷之研究---民國八十三年與八十七年台北市長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陸輝、游清鑫,2001:〈民眾眼中的分立政府--政黨的府會互動與首長施政滿意度〉,《理論與政策》,第十五卷,第三期,頁61-78。
陳敦源,2000:〈人為何投票?理性選擇觀點的緣起與發展〉,《民意研究季刊》,第212期,頁31-64。
陳毓鈞,1991:〈美國期中選舉面面觀〉,《美國月刊》,第五卷,第九期,頁66-70。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傅恆德,1999:〈縣市長施政滿意度的結構、詮釋與比較〉,世新民調中心主辦,「政府施政滿意度」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舍我樓,八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游清鑫,2003:〈探索臺灣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以二000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十七卷,頁93-120。
黃秀端,1994:〈經濟情況與選民投票抉擇〉,《東吳政治學報》,第三期,頁97-123。
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第三卷,第一期,頁103-135。
黃國敏,2001:〈政府再造與品質績效:影響地方首長連任之路與施政滿意度之政經因素分析〉,《中國行政學報》,第六十九期,頁75-100。
楊孝濚,1999:〈台北縣長候選人社會福利議題德菲技巧評估與候選人得票率關聯性分析〉,《選舉研究》,第六卷,第一期,頁1-30。
劉義周,1986:〈政黨對選民的影響〉,見雷飛龍、陳義彥、林邦傑、洪永泰、彭芸、劉義周等著,〈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6-0301-H-004-01),頁115、125-131。
蔡佳泓,2000:〈American Voter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vents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1920-1996〉,《歐美研究》,第三十卷,第三期,頁143-191。
蔡秉錡,2002:〈高雄市選民投票穩定程度之研究—1994年與1998年高雄市長選舉之比較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端耀,1990:〈展望1990年美國期中選舉〉,《美國月刊》,第五卷,第四期,頁4-13。
謝復生、牛銘實、林慧萍,1995:〈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議題投票:理性抉擇理論之分析〉,《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77-92。

英文部分
Abramowitz, Alan I. 1985. “Economic Conditions, Presidential Popularity, and Voting Behavior in Midterm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47(1): 31-43.
Aldrich, John H., Paul Abramson, David Rohde. 2002.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2000 Elections. Washington: CQ Press.
Alesina, Alberto. 1988. “Credibility and Policy Convergence in a Two-Party System with Rational Voter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4): 796-805.
Arcelus, Francisco, and Allan H. Meltzer. 1975. “The Effect of Aggregate Economic Variables o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9(4): 1232-1239.
Atkeson, Lonna R. and Randall W. Partin. 1995. “Economic and Referendum Voting: A Comparison of Gubernatorial and Senatorial Elec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1): 99-107.
Brace, Paul. 1993. State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 IL: Row, Peterson.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Wiley.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Fiorina, 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New He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Funk Carolyn L. 1999. “Bringing the Candidate into Models of Candidate Evaluation ”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81(3): 700-720.
Hansen, Susan B. 1999. “ ‘Life is not fair’: Governors’ job performance ratings and state economies. ”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2(1): 167-189.
Hibbing John R. and John R. Alford. 1981. “The Electoral Impact of Economic Conditions: Who is Held Responsibl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5(3): 423-439.
Hibbs, Douglas A. Jr. 1977 “Political Partie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4): 1467-1487.
Key, V. O. Jr. 1955. “A Theory of Critical Elec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17(1): 3-18.
Key, V. O. Jr. 1959. “Secular Realignment and the Party System.” Journal of Politics 21(1): 198-210.
Key, V.O. Jr. 1966.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 New York: Vintage.
Kinder, Donald R. 1986. “Presidential Character Revisited.” In Political Cognition, ed. Richard R. Lau and David O. Sear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inder, Donald R. and D. Roderick Kiewiet. 1979. “Economic Discontent and Political Behavior: The Role of Personal Grievances and Collective Economic Judgments in Congressional Vo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3(3): 495-527.
Kramer, Gerald H. 1971. “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U.S. Voting Behavior, 1896-1964.”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5(1): 131-143.
Lanoue, David J. 1994.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oting in Presidential-Year Election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47(1): 193-205.
Lazarsfeld, Paul E., Bernard R. Berelson, and Hegel Gaudet. 1944.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ewis-Beck, Michael S. 1988. “Economics and the American Vote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olitical Behavior 10: 5-21.
Lewis-Beck, Michael S. and Charles Tien. 2001. “Modeling the Future: Lessons from the Gore Forecast.”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34(1): 21-23.
Markus, George B. and Philip E. Converse. 1979. “A Dynamic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Electoral Choi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4): 1055-1070.
Miller, Arthur H., Martin P. Wattenberg, and O. Malanchuk. 1986. “Schematic Assessments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0(2): 521-540.
Nie, Norman H., Sidney Verba, and John R. Petrocik. 1976. 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elle-Neumann, Elisabeth. 1984.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our social ski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rdhaus, William. D. 1975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2: 169-190.
Patterson, Thomas E. 1980. The Mass Media Election: How Americans Choose Their President. New York: Praeger.
Rogoff, Kenneth, Anne Sibert. 1988 “Election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Cycl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5(1): 1-16.
Santomero, Anthony. M., and John J. Seater. 1978. “The Inflation-Unemployment Trade-Off: A Critique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6(2): 499-544.
Schlesinger, Joseph A. 1985.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Par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 1152-1169.
Sears, David O., Richard R. Lau, Tom R. Tyler, and Harris M. Allen Jr. 1980. “Self-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4(3): 670-684.
Skowronek, Stephen. 1993. The Politics Presidents Make: Leadership from John Adams to George Bush.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ein, Robert M. 1990. “Economic Voting for Governor and U.S. Senator: 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Federalism.”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2(1): 29-53.
Wattenberg, Martin P. 1991. The Rise of Candidate-Centered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8.125.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8.125.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