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31104-12083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31104-120839
論文名稱
Title
美濃反水庫運動的再思考
Reconsider Meilung Anti-Dam Moveme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12-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12-31
關鍵字
Keywords
水資源管理、鄰避現象、社會運動、地方認同、美濃反水庫
Local Identity,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Social Movement, Not-In-My-Back-Yard, Meinung Auti-anm Move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3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社會運動是透過體制外的集體行動,以推動共同利益與目標的抗爭活動。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由社會運動與集體行動的理論來探討美濃反水庫中組織動員、認同建構和地方自主的發展,透過興建美濃水庫的背景與歷史脈絡,再訪談地方菁英以了解其結合地方社團與返鄉知識菁英,說服居民與政治人物參與反水庫行列的動員方式,並激發屏東六堆客家和國際組織來伸援反水庫,進而由學者提出替代方案以供政府決策參考。
本研究發現美濃反水庫運動的成功因素歸納包括,地方菁英的組織動員、六堆客家的支援、國際反水庫的申援、學者提出替代方案等,但真正成功的關鍵在於執政者的承諾與價值選擇和地方居民強烈的認同意識。
本研究建議,對地方發展方面,宜加強美濃客家文化與生態資源的觀光事業,精緻農業與農地開放使用更是刻不容緩。對未來社會運動的建議,環境議題在權力間之論辨,地方菁英參與環保抗爭的政治場域,社會運動固然是影響政府重大政策的途徑,但是對地方發展與國家發展間的平衡準則應拿捏得宜,才不致落入鄰避效應落人口實,引起其他地區的抗議;而執政者更應本著資訊公開決策公平的立場多與居民協商,建立適用法規與回饋機制,加強與學術界合作,兼顧國際趨勢與當地需求,強化水資源之管理保育,基於社會正義和國家發展,提升政府公信力與人民福祉,如此則未來社會運動將朝正面發展成為人民與政府另種溝通的管道。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done to explore the organization mobilizati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Meinung Anti-dam Movement.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The former focused on social movement and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Besides, the local elites were interviewed to find out how they united the local societies and intellectuals to convince local residents and politicia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vement, and how they inspired Pintung LiuDui Hakka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support the Movement. Suggestion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問題意識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12
第五節 研究限制……………………………………………………13
第六節 章節安排……………………………………………………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建構………………………………………17

第一節 理性選擇學派的社會運動相關理論回顧…………………17
一、 社會運動的定義……………………………………………17
二、 經濟人的觀點………………………………………………20
三、 社會選擇理論學派…………………………………………27
第二節 非理性選擇學派的社會運動相關理論回顧………………31
一、 社會心理與社會變遷學派…………………………………31
二、 社會結構學派………………………………………………32
三、 動機心理學派………………………………………………34
四、 相對剝奪理論………………………………………………36
五、 動員理論學派………………………………………………36
第三節 認同的社會運動理論回顧 ………………………………42
一、 認同的意涵…………………………………………………42
二、 認同的相關理論……………………………………………44
第四節 鄰避現象相關理論回顧 ………………………………… 46
一、 鄰避現象的意義與由來……………………………………46
二、 鄰避現象與社區關係 ……………………………………46
三、 鄰避現象之對策 …………………………………………5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 51

第三章 政府籌建美濃水庫的歷史脈絡 …………………………55

第一節 籌建美濃水庫的背景與因素分析 ………………………55
一、 政府籌建美濃水庫的背景 ………………………………55
二、 政府籌建美濃水庫的因素分析 …………………………72
第二節 籌建美濃水庫的歷史演進 ………………………………75
一、 規劃階段 …………………………………………………75
二、 抗爭階段 …………………………………………………76
三、 管理階段 …………………………………………………76
第三節 當前水資源管理趨勢與美濃水庫個案 …………………77
一、 環保與永續發展的概念 …………………………………77
二、 水資源管理在台灣的趨勢 ………………………………8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1

第四章 美濃反水庫運動成功的因素分析 ………………………83

第一節 美濃反水庫的緣起與組織動員 …………………………83
一、 美濃反水庫的緣起 ………………………………………83
二、 美濃反水庫的組織動員 …………………………………85
第二節 美濃反水庫的認同建構 …………………………………90
一、 民間團體與企業家的動員 ……………………………90
二、 國際組織的動員 …………………………………………99
三、 學界提出的替代方案…………………………………108
第三節 美濃反水庫與鄰避現……………………………………117
第四節 美濃的地方自主與地方發展 …………………………119
一、 美濃的地方自主 ………………………………………119
二、 美濃的地方發展……………………………………12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7

參考書目 ……………………………………………………………12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 考 書 目
中文部份
一、 政府文件
美濃鎮公所。1997。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美濃鎮誌。
二、書籍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呂亞力。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
宋鎮照。2000。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
耿蕙玲。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凌渝郎。1994。政治學。台北:三民。
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 。1998。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明貴。2000。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西洋傳統政治思想。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清溪。1987。經濟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新陸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家洋、陳志華、甘國正編著。1992。行政組織與救濟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潤書。1976。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金艦。1970。行政學典範。台北:中國行政學會。
黃榮護主編。1998。公共管理,台北:商鼎出版社。
黃錦堂。2000。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哲真。1980。地方自治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彭懷恩。2002。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
曾貴海、張正揚等輯著。2000。高屏溪的美麗與哀愁。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鄒文海。1991。西洋政治思想史稿。台北:三民書局。
董翔飛。1982。地方自治與政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管歐。1983。地方自治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蕭新煌。1995。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在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
蕭新煌。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在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鍾倫納。1994。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商務。
顧忠華。1991。葉啟政主編。當代西方思想先河-十九世紀的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
Bell, D. 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台北:桂冠。
Beetham, D. 著,徐鴻賓、徐京輝、廖立偉譯。1994。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Carnoy, M. 著,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Castells, M. 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Habermas, J. 著,林朝成、沈力譯。1990。溝通與社會演化。台北:結構群。
Held, David 著,李少軍、尚新建譯。1995。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
Heywood, Andrew 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合譯。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
Isaak, Alan 著,王逸舟譯。1987。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
Levine, Herbert M. 著,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譯。1999。政治學中爭辯的議題。台北:韋伯。
Lindblom, C. E. 著,劉明德譯。1991。政策制定過程。台北:桂冠。
Marsh, David and Stoker, Gerry著,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
Nash, K. 著,林庭瑤譯。2001。當代政治社會學:全球化、政治與權力。台北:韋伯文化。
Turner, J. H. 著,邱澤奇譯,2001。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下冊,北京:華夏出版社。
Wilson, Graham K. 著,王鐵生譯。1998。利益團體。台北:五南。
Wolf, E. R. 著,張恭啟譯。1983。鄉民社會。台北:巨流。

三、期刊雜誌
王榮川。1995。「從群眾運動的角度看幾種有關領袖的理論」。復興崗學報,55 期,9月,頁35-56。
石之瑜。1999。「William Riker 的『理性』概念試評-非理性抉擇模式初探」,美歐季刊,第13 卷第3 期,頁229-260。
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高雄市綠色協會。2000。「水的故鄉──國際人工湖與地下水補注研討會」。高雄。
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終結水庫神話-走出歷史宿命」。高雄:愛鄉協進會刊。第3期,頁21。
美濃愛鄉協進會編。1994。「重返美濃」。台中:晨星。
美濃愛鄉協進會。2000。「擁抱土地、河流與生命-美濃反水庫論述文集」。美濃愛鄉協進會刊,第4期,頁12。
洪朝祥。1994。「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談士氣激勵」,技術與訓練,第19卷第4期,頁121-128。
翁興利。2000。「我國流域管理機制之規劃研究」。理論與政策,頁65-86。
許世雨。2001。「公共選擇理論反思-『理性』與『自利』之迷思」,人事月刊,第33卷,第1期,頁17-26。
陳定銘。1999。「非營利組織志工招募與甄選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85 期,頁128-141。
陳忠信。1989。「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國家政策資料月刊,第5期台北:國家政策資料中心。
陳其南、陳瑞樺。1998。「社區營造活動之回顧」。研考報導季刊,頁21-38。
張茂桂。1992。「人民、資本與國家:立法院與公共政策」。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
傅恆德。1993。「集體政治暴力的剖析:理性抉擇理論的觀點」。東海學報,頁395-412。
黃智輝。1989。「臺灣經濟發展歷程的探討」,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卷1期。
彭倩文。1987。「動的興起與中產階級的關係: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2卷3期。
楊萬全。1997。「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師大地理研究報告,頁81-104。
萬育維、吳宛育。2000。「從資源動員的角度談慈濟九二一救災作為」。社區發展季刊,頁127-134。
葛維鈞。1993。「馬斯洛與其需求層級理論」。逢甲合經系刊,第25期,頁37-41。
趙永茂。1997a。「縣市政府的組織定位與組織調整」,理論與政策,頁30-42。
趙永茂。1997b。「地方政府組織設計與組織重組問題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頁183-212。
劉阿榮。1999。「台灣之永續發展—國家與社會的觀點」。社會文化學報,頁47-75。
蔡勳雄。1999 。「環保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月刊,頁21-23。
盧瑞鍾。1987。「破壞或助長社會運動的外在措施:模型、解釋、後果與複雜性」。中山社會科學季刊,2卷3期。
盧建榮。1996。「台灣魯凱人反水庫運動的文化政治意涵」。師大歷史學報,頁19。

四、學位論文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佳蓉。1999。「地方權力結構與空間政策-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忠。1996。「社區爭議事件集體行動體系之結構分析」。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登貴。1991。「解嚴後臺灣勞工運動之研究-以工會為中心」。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高傑。2001。「美濃反水庫運動中的技術政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鎮昌。2002。「運用靜思語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童富泉。1989。「臺灣社會發展與工會性質之演變-自主性工會的發展趨勢」。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
葉蓓華。2000。「美濃水庫興建之政策網絡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麗。1995。「社會運動與地方社區變遷---以貢寮鄉反核四為例」。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魏書娥。1988。「台灣反公害行動的社會學分析」。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五、 其他
(一)報紙
楊索。「失去部落三十四年的卡拉社人」。中國時報 ,1994年12月5日,第23版。
肇瑩如。「不缺水用,七美水庫綠草如茵」。聯合報,1997年7月7日,第13版。
鄭一青 周克任。「天下雜誌採訪屏東縣長蘇嘉全之記錄」。美濃愛鄉訊,1998年5月7月14日,第3版。
周克任。「打破水庫神話 永續經營水資源」。中國時報,1998年4月20日,第15版,時論廣場。
黃有志。「反對興建美濃水庫」。民眾日報,1999年4月27日,第15版。
孔德福,侯志仁。「美濃水庫:台灣區域永續發展的窘境與悲歌」。台灣日報,1999年5月15日,第九版。
卞中佩。「工業政策不當,導致南台灣水權大戰方興未艾」。中國時報,1999年5月2日,第15版,時論廣場。
李佳倫。「政府應由美濃反水庫運動重新檢討水資源政策」。台灣時報,1999年5月5日,民意論壇。
吳錦發。「反綠色逆流」。民眾日報,1999年4月22日。第2版。
李永展。「國土不永續利用 美濃 蝴蝶亡國?」。聯合報,1999年4月21日15版。
紀駿傑。「錯誤水庫政策 將引爆族群衝突」。中國時報,1999年4月13日,時論廣場。
社論。「爭水新世紀危機 聯合國警告」。聯合報。1999年3月24日,第10版。
陳世欽。「水壩送終 環保復活」。新聞周刊,1999年5月24日第10版。
宋國城。「美濃水庫叫停 並非單純的政策轉向」。自由時報,2000年4月12日,第15版。

(二)網站
美濃愛鄉協進會。http://mpa.ngo.org.tw,1998年7月20日。
經濟部水資局。http://www.wrb.gov.tw,1999年5月10日。

二、外文書籍
Ann, Schulz. 1979. Local Politics and Nation-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ley, R. & Stoker G. 1991. Local Government in Europe: Trends and Development. London: MacMillan, Inc.
Barzelay, M. 1992. Breaking through Bureaucracy: A new Vision for Managing in Government.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ryant, R.L. & Wilson, G. A. 1998 .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 22(3): pp.321-343.
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pp.295-310
Olson, Maneur.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M. 1987.Th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1.172.5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1.172.5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