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31105-2305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31105-230555
論文名稱
Title
新加坡的社會福利政策:國家統合主義的分析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y of Singapore: An Analysis of State Corporat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12-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12-31
關鍵字
Keywords
外因性統合主義、包容性統合主義、排斥性統合主義、前統合主義、社區主義、志願主義、公積金、志願性福利組織
communitarianism, Central Provident Fund(CPF), voluntarism, extrinsic corporatism period, pre-corporatism period, inclusive corporatism period, exclusive corporatism period, voluntary welfare organizations (VWO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1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基於對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的整體及個別因素之分析,本論文提出「國家統合主義」的解釋架構來解釋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其背景是新加坡自1959年脫離英國獨立以來,由李光耀所率領的人民行動黨政府所實行的「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有利於推行類似日本的「父權社會福利」(paternal social welfare)。而環繞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的核心思想是「自助」、「社區主義」、「志願主義」的意識型態,其與李光耀個人意識型態及新加坡的儒家思想社會有關,強調責任、團體、秩序、孝道等。在總體層次的國家背景下,可以再區分族群、反對黨、階級、志願性福利組織作為次團體,貫穿了「前統合主義」、「排斥性統合主義」、「包容性統合主義」、「外因性統合主義」四個歷史時期,觀察這些團體與國家的互動、協商或議價經過,最後呈現的是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的總體。
本論文對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的主要研究發現為:新加坡的社會福利策略主要是停留在以大量的「志願主義」(voluntarism)去填補國家的撤退。因此在新加坡社會福利的歷史過程中,相較其他的社會團體的始終弱勢,志願性福利組織(VWOs)與政府的統合及VWOs在社會福利政策上的影響力,不但由弱轉為中,且再由中增為強。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macro and micro factors in Singapore’s social welfare policy,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frame work of “state corporatism” to explain Singapore’s social welfare policy. Since 1959 Singapore be independent from Britain, Lee Kuan Yew had led the PAP government in an authoritarian style and promoted a paternal social welfare. The core ideas of Singapore’s social welfare policy, voluntarism and communitarianism,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personal ideology of Lee Kuan Yew and the confucian society in Singapore. I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nation’s level, we can divide the society into the subgroups as ethnic groups, opposition parties, class groups and voluntary welfare organizations (VWOs). These four groups worked through the four phrases in Singapore’s social welfare policy : pre-corporatism period, exclusive corporatism period, inclusive corporatism period and extrinsic corporatism period. The whole presentation of Singapore’s social welfare policy can be observed from their negotiation, interaction and bargaining with the government.

This thesis conludes that the strategy of Singapore’s social welfare policy is “using gre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voluntarianism to fill up the retreat of state”. Therefore in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s social welfare policy, when comparing to the other social groups, the extent of VWOs corpo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others and their influential power in social welfare policy during these four periods turned from weak to moderate, and strong eventuall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的研究途徑 ……………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研究議題與分析架構 …………………………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39
第五節 章節安排…………………………………………………… 49


第二章 「前統合主義」時期(1959-1965年) ………………… 51
第一節 社會福利政策作為統合(社會控制)工具:公積金制度的建立及住屋政策 ……………………………………… 51
一、1959年之前
二、公積金制度的採用過程
三、1960-1965年
第二節 族群、階級、反對黨的背景…………………………………64
一、族群拼嵌政治(ethnic mosaic politics)(1959-1965年)
二、階級:管制的工會主義(regulated unionism)
三、完全禁止的反對黨
第三節 族群、階級、反對黨的勢力版圖重整………………………72
一、族群政治的手段:以公共住屋作為控制工具
二、1959-1965年的暴力及強迫徙置(resettlement)
三、徙置的相關補償法令
四、PAP-State控制的社會組織
第四節 志願性福利組織:福利團體的勃興……………………… 82
一、新加坡志願性福利組織的演進
二、早期志願性福利組織及其福利活動
三、早期志願性福利組織特徵及與政府的關係
第五節 小結 ……………………………………………………… 85

第三章 「排斥性統合主義」時期(1965-1981年) ……………87
第一節 社會福利政策作為統合(社會控制)工具:國家介入
控制各項福利計畫……………………………………… 87
一、經濟背景:國家控制與市場經濟間的統一
(一)、工業化初期:1966-1973年
(二)、增強與擴大工業化時期:1974-1978年
(三)、高附加價值化經濟發展時期:1979-1984年
二、國家對於住屋、醫療、教育等政策的介入及控制
第二節 族群、階級、反對黨的背景………………………………94
一、族群政治的特徵:1970s年代族群中立的功績制
二、階級:勞資政三方主義(tripartism)的形成
三、反對勢力:受壓制的反對黨
第三節 族群、階級及反對黨的控制分化 ………………………108
一、資本形成和無產階級化(proletarianisation)
的形成
二、社會控制
三、社會異化
四、異議浮現
五、社會團體興起
第四節 志願性福利組織:福利領域的拓展……………………120
一、志願性福利組織之拓展及功能
二、志願性福利組織的「首要角色」和「次要角色」
三、志願性福利組織之限制
第五節 小結……………………………………………………… 125



第四章 「包容性統合主義」時期 (1981-1991年) ……………127
第一節 社會福利政策作為統合(社會控制)工具:選舉
考量福利政策重整 …………………………………… 127
第二節 族群政治角色改變及族群利益組織的制度化 ……… 139
一、政府公共政策之調整
二、族群文化價值及國家認同的塑造
三、族群利益組織的制度化


第三節 空間有限的反對黨 ……………………………………151
第四節 階級 ……………………………………………………153
一、勞工階級
二、中產階級
三、新階級的興起
第五節 志願性福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 ………………………… 159
一、殘障者
二、高齡人士
三、不幸家庭
第六節 小結 ……………………………………………………… 168

第五章 「外因性統合主義」時期(1992-2005年)………… 169
第一節 社會福利政策作為統合(社會控制)工具:全球化趨勢下的福利政策因應………………………………………… 169
第二節 族群差距及組屋族群人口配額之影響 ………………… 184
第三節 反對勢力與福利議題操作……………………………… 189
第四節 新中產階級及未成熟的民間社會……………………… 195
第五節 志願性福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 204
一、志願性部門理論
二、志願性福利組織和政府關係探討的理論
三、志願性福利組織和政府互動的幾個面向
第六節 小結………………………………………………………… 220

第六章 結論 ………………………………………………… 2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21
第二節 未來展望:研究反省 ……………………………………243

參考書目……………………………………………………………247

附錄 ………………………………………………………………261
NCSS所統轄的VWOs名單
表目錄
第一章
表1-1:CPF歷年創設計劃………………………………………………………… 3
表1-2:福利意識型態的類型 ……………………………………………………8
表1-3:新加坡建屋局建造組屋間數(1960-2000年) ………………………34
表1-4:國際化(全球化)程序對福利國家的影響…………………………… 37
表1-5:本論文章節安排 ………………………………………………………49-50

第二章
表2-1:絕對貧窮比例(以家庭為單位)(1954-1984年)……………………52
表2-2:新加坡採取公積金制的過程 ……………………………………………58
表2-3:新加坡發展計畫的經費預算表 (1961-1964年)………………………59
表2-4:政府所給予公共住屋的發展開支(1960-1993年)……………………61
表2-5:歇業件數、罷工人數及損失的工作天(1946-1977年)…………………67
表2-6:徙置政策(resettlement policy)的主要特徵(1964年前後)………77
表2-7:清除農地件數(farming cases cleared)(1964-1970年)……………79
表2-8:清除土地案例及徙置賠償金額(1961-1972年) ……………………… 79
表2-9:早期志願性社會福利組織及其福利活動 ……………………………83-85

第三章
表3-1:NWC工資建議表(1972-1992年)…………………………………… 102
表3-2:新加坡工會的成長(1969-1979年) ……………………………………105
表3-3:新加坡資本形成構成情況(1960-1990年)………………………… 110
表3-4:1960-1990年公共部門中建築業的百分比結構…………………………110
表3-5:房租和租戶家庭月薪之比(1973年)……………………………………111
表3-6: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儲蓄(1980-1994年)……………………………112
表3-7:CPF的提撥率(1955-1997年)……………………………………………114
表3-8:各行業男女性月薪待遇(1985-1995年)…………………………………117

第四章
表4-1:Medishield保險的月保費………………………………………………131
表4-2:Medishield及Medishield Plus A/B的計算法及索償限額…………133
表4-3:組屋的平均售價和工人之平均月薪(1985-1995年)……………………135
表4-4:組屋居民的族群配額表暨組屋族群人口對照表(1989年)……………142

第五章
表5-1:四種常見的手術和治療收費對比………………………………………179
表5-2:調低公積金薪金頂限……………………………………………………180
表5-3:調低50-55歲員工的公積金繳交率……………………………………180
表5-4:提高特別及保健儲蓄戶頭繳交率………………………………………181
表5-5:新加坡勞工基金的援助金受惠人數(2001-2002年)……………………183
表5-6:新加坡族群團體的選擇性社經指標(1995年)…………………………186
表5-7:組屋類型與族群之組屋人口組成(2000年)……………………………187
表5-8:族群住宅自有率和租賃比例(1999-2000年) …………………………188
表5-9:PAP國會大選成績統計表(1968-2001年)………………………………190
表5-10:翻新計劃與選區對照表 ………………………………………………192
表5-11:新加坡中產階級的政治參與態度………………………………………202
表5-12:新加坡中產階級社會參與態度…………………………………………202
表5-13:政府與第三部門的四種關係模式 ……………………………………207
表5-14:Community Chest募款之分配(2001-2004年)…………………………209
表5-15:AMP經費來源(1998-2002年)……………………………………………211
表5-16:新加坡VWOs與政府部門、各部門的服務整合(integration of services)計畫合作(2003年)……………………………………………………213
表5-17:新加坡志願者調查(2002年) ………………………………………218
第六章
表6-1: 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的歷史發展…………………………………229-230
表6-2 新加坡健康照護制度分析一覽表………………………………… 235














圖目錄
第一章
圖1-1: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中各行為者間的關係………………………………21
圖1-2:本論文的分析架構…………………………………………………………39

第二章
圖2-1:建屋局財務運作流程………………………………………………………62

第三章
圖3-1:NWC和集體議價的過程……………………………………………………108

第四章
圖4-1:馬來族的族群政治發展與新加坡國家角色的互動……………………149
圖4-2: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1983-1993年)………157

第五章
圖5-1:政府和志願性福利服務組織的關係……………………………………208


第六章
圖6-1:本論文四個行為者的重疊及與各福利政策之間的作用及反饋………241
圖6-2:本論文研究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的國家統合主義解釋架構…………24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1、書籍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年5月,配合我國長期照護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著,2000年11月,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李子繼、李顯立譯,陳鴻瑜審校,Peter S.J.Chen編,1990年,新加坡發展政策與趨勢。台北: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

李光耀,2000年9月16日,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

李培元譯、 Howard J.Wiarda著,2001年,比較政治的新趨向(New Directionh in Comparative Politics)。台北市:韋伯文化。第二版。

林世銘、簡世安、蕭家興,1996年,赴新加坡考察中央公積金運用於公共組屋政策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官有垣,2000年,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周孺銘,1994年,「新加坡公積金在基礎設施發展籌資中的作用和對中國的啟示」,選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亞洲商業與經濟研究中心編,新加坡發展經驗---當代新加坡的會計人力資源與經濟管理的前沿論題探索。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柯新治,2003年,新新加坡:南海之珠的經濟與社會新動向。台北:天下遠見。

曹云華,1997年,亞洲的瑞士。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張英陣,1998年,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論與原則。台北:社區營造學會。

彭松濤,1983年6月,新加坡全國社團大觀。新加坡:文獻出版公司。

陳龍文,1995年,新加坡公共行政。北京:時事出版社。

顧長永,2000年,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再版。


2、論文
(1)、期刊論文
古允文,1996年4月,「新加坡的福利資本主義體制-商品化觀點的探討」,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2期,頁23-36。

王文娟,1999年12月,「邁向21世紀的新加坡經濟」,東南亞投資雙月刊,號,頁2-9。

白郁婷,2000年12月,「新加坡、馬來西亞公積金制度簡介」,退休基金季刊,第1卷第1期,頁54-65。

李宗派,2003年3月,「志願工作之概念與內涵志願工作之概念與內涵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57-79。

李易駿,2001年,「新加坡的健康照護制度及其福利價值分析」,長榮學報,第5卷第1期,頁51-71。

李易駿,2003年12月,「全球化與東亞國家社會政策變遷初探:1990-2000」,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7卷第2期,頁71-120。

岳世洲,2000年,「李光耀的經濟思想述評」,南洋問題研究,第101期,頁76-82。

秦宗春,2003年11月5日,「新加坡的經濟何時撥雲見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11期,頁60-65。

翁俊桔,1999年8月,「以新加坡的集選區(GRC)制度探討其多元種族的成效」,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8期,頁86-103。

翁俊桔、顧長永,2004年6月,「2001年新加坡國會大選評析」,國家發展研究,第3卷第2期,頁87-116。

洪鐮德,1997年,「新加坡的種族問題與政府的族群政策」,教授論壇專刊,第4期,頁161-187。

張偉芬,2003年12月21日,「新加坡航空公司新一波勞資糾紛:機師小革命,政府大警告」,亞洲週刊,頁52。

葉肅科,1996 年10月,「新加坡老人照護政策」,社會福利,第126期,頁47-49。

覃怡輝,1998年,「新加坡住宅政策的探討」,中研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第16期,頁1-24。

覃怡輝,2000年,「東南亞社會福利政策的比較研究:以社會安全為主」,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第16卷,頁1-35。

黃賢強,2002年12月,「1950s年代新加坡華校的學潮」,亞太研究通訊,第18期,頁31-35。

黃蘭翔,2002年12月,「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殖民都市的興建:比較加爾各答、檳城、新加坡後的心得」,亞太研究通訊,第18期,頁48-60。

趙永茂,1997年4月,「新加坡族群政治的特質」,東南亞季刊,2卷2期,頁1-12。

歐賢超、顧長永,2002年12月,「李光耀實踐『亞洲價值』之評析」,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第1期,頁43-80。

陳志敏、朱少雯,1994年1月,「新加坡的政府與工會:『共生關係』的形成、確立和加固」,南洋問題研究,第77期,頁66-74。

陳孝平,1999年12月,「新加坡模式與美國醫療專用儲蓄帳戶對我國全民健保改革的啟示」,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3卷第2期,頁5-36。

陳淼,2003年6月5日,「星港應SARS有一套台灣抗煞覓良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6期,頁103-111。

盧政春,1997年3月,「國民年金與公積金制度之模式探討」,東吳社會學報,第6期,頁199-258。

蕭新煌,1997年4月,「亞太轉型、區域成長圈與永續發展」,PROSEA Occasional Paper No.3, April 1997, 頁15-37。

顧長永、戴萬平,1998年7月,「新加坡的族群政治-本質與發展」,東南亞季刊,3卷3期,頁1-12。


(2)、學位論文
吳岳融,2000年,新加坡公共住宅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彩燕,1997年,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新市鎮開發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研討會論文
李易駿,2001年4月,「全球化下的福利政策:台灣個案初探」,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全球化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

呂建德、吳明儒、陳昭榮,2001年4月,「經濟全球化下三種福利體制的回應策略分析—英國、德國與瑞典的比較分析」,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全球化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

林志鴻、呂建德,2000年6月,「全球化下的社會福利政策」,中正大學,第二現代:個人化、全球化與風險社會研討會。

3、報紙
「76%單位信託第四季雖增長---公積金投資基金去年平均虧損15%」。聯合早報,2003年1月25日,第6版。

「公積金會員動用投資額去年增一成近26億元」。聯合早報,2003年2月18日,第17版。

「公積金普通戶頭年利率保持2.5%」。聯合早報,2003年2月26日,第4版。

「公積金局正研究低成本私營退休金計畫」。聯合早報,2003年3月4日,第18版。

「保健儲蓄不支付登門醫療和護理費」。聯合早報,2003年1月22日,第12版。

「保健儲蓄計畫年中調整重病者可動用更多金額」。聯合早報,2003年2月20日,第8版。

「保健儲蓄計畫年中調整重病者可動用更多金額」。聯合早報,2003年2月20日,第8版。

「家庭收入頂限提高更多學生可申請經援」。聯合早報,2003年1月22日,第13版。

「財長預算案演說----明年起調低年長雇員公積金繳交率」。聯合早報,2003年3月1日,第20版。

「財長預算案演說----明年起調低年長雇員公積金繳交率」。聯合早報,2003年3月1日,第20版。

「組屋最低居住期限限制投機活動」。聯合早報,2003年2月14日,第12版。

「組屋最低居住期限限制投機活動」。聯合早報,2003年2月14日,第12版。

「勞工經濟與教育援助金申請者兩年來倍增」。聯合早報,2003年2月11日,第4版。

「勞工經濟與教育援助金申請者兩年來倍增」。聯合早報,2003年2月11日,第4版。

「預購組屋最新消息」。聯合早報,2003年1月29日,第3版。

「國人為何選擇退出高齡保健計畫」。聯合早報,2003年1月22日,第12版。

何文欣,「保健儲蓄提款頂限調高重病與年邁患者受惠大」。聯合早報,2003年2月23日,第7版。

林慧慧,「公民諮詢委員會援助計畫申請標準太嚴格?」。聯合早報,2003年2月16日,第6版。

劉慧芬,「一些公司將考慮為雇員提供托兒津貼」。聯合早報,2003年3月2日,第11版。

鄭英豪,「低收入者還有機會獲得經濟重組股票」。聯合早報,2003年1月22日,第1版。

郭真,「經檢會提出長短期經濟策略公積金挪後兩年調回16%以上」。聯合早報,2003年2月7日,第1版。

羅文燕,「去年用公積金投資51萬人共虧9億餘」。聯合早報,2003年1月24日,第5版。

4.網站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lawdata/16-detail.php?jnno=13&pageno=1. 2004年10月10日。

李懿芳,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之轉變,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5/gz13,2005年2月14日。

李顯龍國會演講全文,http://www.zaobao.com/cgi-bin/asianet/gb2big5/g2b.pl?/special/singapore/pages1/economy131001c.html,2001年10月13日。

黃騰霆,新加坡「人民協會」基層組織政治功能之研究,
http://www2.tku.edu.tw/~tibx/2004seapaper/1105,2005年3月10日。

新加坡投資環境簡介,www.idic.gov.tw/content/doc/,2005年3月1日。

劉騏嘉、余倩蕊,新加坡的醫療開支及醫療安排,香港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http://www.legco.gov.hk/general/chinese/sec/library/list_of_rpt/hs.htm,2005年1月17日。

陳雅莉,李顯龍風暴,w1.southnews.com.tw/snews/World/Asia/Asia,2004年8月11日。


二、外文部份
1、文件
Ministry of Finance. 1961. State of Singapore Development Plan for 1961-64 . Singapore : Government Publication Bureau.

Central Provident Fund Board. 1995. Central Provident Fund Schemes . Singapore: Central Provident Fund.

Central Provident Fund Study Group. 1985. Report of the Central Provident Fund .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Lee Hsian Loong. August 29, 2003. Help Measures for Singaporeans and Business. Parliament Statement by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for Finance.


2、書籍
Asher, Mukul G. 1991. Social Adequacy and Equity of the Social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Singapore. Singapore: Time Academic Press.

Brown, David. 1994. The State and Eethnic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 New York: Routledge.

Chua, B.H. and Tan, J. E.. 1999. “ Singapore: Where the New Middle Class Sets the Standard” in M.Pinches(ed.), Culture and Priviledge in Capitalist Asia. New York&London: Routledge.

Dahl, Robert .1973. Regimes and Opposition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ixon, John and Kim, Hyung Shik (eds.).1985. Social Welfare in Asia. New Hampshire: Croom Helm Ltd.

Esping-Andersen ,Goste. 1990. The Three World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Esping-Andersen ,Goste. 1996. “After the Golden Age?Welfare States Dilemmas in a Global Economy” in Esping-Andersen, G.oste (ed.)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ions in Global Economics. London: Sage.

Esping-Andersen, Goste. 1999.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cs. London: Oxford Press.

George, Vic and Wilding, Paul. 1985. Ide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ual.

Girdon, B., Kramer, R. K and. Salamon, L. 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Welfare States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1984.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Lai, Ah Eng. 1995. Meanings of Multiethnicity-A Case Study of Ethnic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Singapore .New York: Oxford Press University.

Lim, Chong Yah and Chew, Rosalind (eds.). 1998. Wages and Wages Policy:Tripartism in Singapor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Lim, Chong Yah (ed.). 1988. Policy Options for Singapore Economy . Singapor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inz, Juan J. and Stepan, Alfred.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ishra, Ramesh.1996. Social Security in ASEAN:Trends and Directions. Ontario: University of Toronto-York University Joint Centre for Asia Pacific Studies.

Mishra, Ramesh. 1999 . Globaliz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Cheltenham: Edwar Elgar.

Quah , John S. T.. 1999. In Search of Singapore’s National Values.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Robinson, Richard and Goodman, David. The New Rich in Asia:Mobile Phones, McDonald’sand Middle-Class Revolution.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Schmitter, Phillipe. 1974. “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ike , Fredrick and Strich , Thomas (eds.) The New Corporatism. .Notre Dame, Ind.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Sheridan, Greg. 1999. Asian Values Western Dreams:Understanding the New Asia. Australia: Allen&Unwin.

Stephen ,W. K. and Chiu, K.C. Ho. 1997. City-Stat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Tang, Kwong-leung. 1996.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Canada: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Tan, Sook Yee. 1998. Private Ownership of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 Singapore: Time Academic Press.

Tine, Leong Lick. 1994. “Social Security in Singapore” in Sankaran, T. S. (ed.) Social 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Delhi: Har-Anand Publications.

Toh Mun Heng & Low, Linda. An Economic Frame work of Singapore: Principles and Issues . Singapore: McGraw-Hill Book Co.

Tremewan, Christopher.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Control in Singapor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Weir, Margerer & Skocpal, Theda (eds.) .1982. “State Structures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Keynesian Response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Sweden, Britian ,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ng, Aline K. and Yeh, Stephen H. K.. 1985. Housing a Nation: 25 Years of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 . Singapore: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Zeigler, Harmon. 1988. Pluralism, Corporatism and Confucianism: Political Association and Conflict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Taiwan.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3、論文
(1)、期刊論文
Asher, Mukul G.. 1996, “Financing Old Age in Sou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No.51, pp.110-125.

Asher, Mukul G., 1998, “The Future of Retirement Protection in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51, No.1, pp.3-30. Analysis of Formal Retirement Protection Plans in Indonesia , Malaysia , Philippines, Singapore and Thailand.

Beyeler, Michelle, 2003, “Globalization, Europeanization and Domestic Welfare State Reforms” , Global Social Policy, Vol.3, No.2, pp.153-171.

Case, William , January/February 2003, “Singapore in 2002: Economic Lassitude and Threats to Security”, Asian Survey, Vol.32, No.1, pp.167-173.
Hing, A.Y. 1997,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Class Relations in Singapore”, Capital and Class, Vol.34, pp.79-120.

Dawar, Lina, August 2000,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of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wan”, Asian Profile, Vol.28, No.4 , pp.273-285.

Holliday, Ian, 1997, “Productive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l Studies , 48 , pp.706-723.

Ho, Khai Leong, 2000,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 Making in Singapore”, Asian Survey, Vol.20, No.3 , pp.436-455.

Jones, David Martin, 1998, “Democratization, Civil Society, and Illiberal Middle Class Culture in Pacific Asia”,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3, pp.147-164. .

K.P. Wiboonchutikula, 1986,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Singapore”,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No.7 , pp.155- 171.

Lee, William K. M., 2001, “The Poor in Singapore: Issues and Op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31, No.1, pp.57-70.

Mishra, Ramesh, December 1992, “Social Security in Singapore”, Asian Survey, Vo.17, No.12 , pp.1093-1108.
.
Mishra, Ramesh, Fall 2002, “ Privat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The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Vol.19, No.3, pp.141-160.

Oehlers, Alfred, August 2001, “The New Economy Middle Class and 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tization in Singapore”, Asian Profile, Vol.29, No.4, pp.305-311.

Salamon, L. M. 1993, “The Voluntary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 No.11, pp.1-12.

Sikorski, Douglas , August 1996, “Effective Government in Singapore”, Asian Survey, Vol.16, No.8, pp.818-829.

Singh, Mohan, December 1999, “Health and Health Policy in Singapore”,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16, No.13, pp.330-343.

Teofilo, C.Daquila, and Le, Huu Huy, 2003, “Singapore and ASEAN in the Global Economy”, Asian Survey, Vol.32 , No.6 ,pp.173-201.


(2)、學位論文
Cheah, Hock Beng . 1990. A Study of Poverty in Singapore .Master’s thesis from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Liew, Kim Siong . 1993. The Welfare State in Singapore. Master’s thesis from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3)、研討會論文
Myrna, L.Blake, 1997, “The Malay Family”, in Bentelspacher, C. and Minai, K.(eds.), Ageing in Singapore and Japan , Japanese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No.3, Departmant of Japa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p.59-79.

Teo, Peggy and Giok Ling Ooi, 1995, “Ethnic Differences and Public Policy in Singapo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Ethnicity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eele University.


(4)、研究計畫報告
Carling, Robert and Oestreicher, Geoffrey, Dec 1995, Singapore’s Central Provident Fu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aper on Policy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 pp.1-21.

Chiu, Lai Suen, 2000, Study Visit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Services in Singapore,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pp.1-8.

Mishra, Ramesh.2001, Social Security in ASEAN:Trends and Directions, Eastern Asia Policy Papers. University of Toronto-York University Joint Centre for Asia Pacific Studies.

4.網站
CPF官方網站,http://www.cpf.gov.sg/,2003年2月4日。

The Website of CADC, http://www.cdac.org.sg/gb/,2005年3月16日。

Ministry of Education網站,www.moe.gov.sg/,2005年3月1日。

NCSS網站,http://www.mcds.gov.sg/web/home_main.asp,2005年3月1日。

新加坡Ministry of Health網站,www.moh.gov.sg/,2004年10月10日。

http://politics21.mainpage.net,2004年10月10日。

Community Chest網站,
http://www.ncss.org.sg/ncss/donate/comchest_home.asp,2004年2月5日。

The Website of AMP,http://www.amp.org.sg/amp/web/index.asp,2005年3月16日。

NCSS網站,http://www.ncss.org.sg/documents/annual_report/0203members,2003年2月4日。

MCDS 2003 Corporate Book,
http://app.mcds.gov.sg/web/serv_mcdsp.asp?szMod=toppublication&szSubMod=mcdsp,2004年3月2日。

NVPC 2002 Survey of Voluntarism,http://www.nvpc.org.sg/resources/Survey2002/highlights.html,2003年5月12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0.185.14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0.185.14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